11.23 白帝城,劉備被逼託孤,死不瞑目!

公元222年,東征孫吳的劉備大敗而歸,退守永安,因感時日無多,遂徵犍為太守李嚴到永安宮,拜為尚書令,負責御前政事。

223年,劉備病重,遂託孤於諸葛亮、李嚴,撒手西去。

...

兩千年來,白帝城託孤一事廣為流傳,劉備、諸葛亮也被認為是君臣情深的典範,但事實真相果真如此嗎?

絕對不是!事實上,劉備心目中真正的託孤對象是李嚴,而非諸葛亮。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從而打亂了劉備的計劃,使他不得不改變初心,最終形成“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局面的呢?

白帝城,劉備被逼託孤,死不瞑目!

一、白帝城託孤的真實情況

劉備其人,與曹操、孫權相比,才能或有不足,但有一點卻是曹操、孫權拍馬不及的,那就是相人。凡劉備所親重,如關羽、張飛、趙雲、魏延、龐統、法正、黃權等,皆是忠義無雙,死不背主。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臥龍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即東聯孫吳、西抗曹魏、三分天下。

但是,諸葛亮出山後,劉備既沒有重用諸葛亮,也沒有去實行《隆中對》,反而於221年稱帝后,即舉全蜀之兵,順長江,出三峽,平荊州,滅東吳!

可惜,天不遂人願,劉備僥倖逃回白帝城,一病不起,遂著手安排後事,召犍為太守李嚴前來永安,提為尚書令,總領全國政事。

《三國志·李嚴傳》原文如下:

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

此前,蜀漢殘存的軍事力量已都集中在白帝城,劉備在此時將李嚴召至白帝城,並拜嚴為尚書令,負責統領全國政事,用意已明!假如事情按劉備的計劃發展下去,備死後,必會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錄尚書事,由李嚴統攬蜀漢軍政大權,輔保幼主劉禪。

但就在劉備病而未死之間,發生了一件意外的大事,徹底打亂了劉備的部署!

白帝城,劉備被逼託孤,死不瞑目!

這件意外的大事是什麼呢?我們且看兩段《三國志》原文:

諸葛亮傳: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

劉先主傳: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

兩段文字粗看差不多,細看則大不相同。《諸葛亮傳》的內容,劉備自感病重,便下召叫諸葛亮自成都到永安來;《劉先主傳》的內容,則沒提劉備召諸葛來,而是諸葛亮不請自來

我們回頭再參考《李嚴傳》內容,亦寫為:先主徵嚴詣永安宮;而在《劉先主傳》中,卻未提及李嚴一事。

那麼,為什麼陳壽在《諸葛亮傳》中寫,先主召亮於成都;而在《劉先主傳》中,卻說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呢,根本不提劉備相召一事呢?!

如果參照李嚴一事,那麼在《劉先主傳》中,完全也可以不提及諸葛亮。但是陳壽卻偏偏提了,而且提到的事情,和《諸葛亮傳》所載又大不相同。

...

《三國志》這部史書價值很高,但缺陷亦很嚴重,概括可為惜字如金,記述不清,且多曲筆,為人掩飾。如在記述司馬昭弒殺魏主曹髦一事上,原文僅一句:

五月己丑,高貴鄉公卒,年二十。

因此,根據陳壽著《三國志》的特點,我斷定《先主傳》、《諸葛亮傳》關於諸葛亮如何到白帝城記載不一致的問題,絕對不是陳壽偶然記錯,而是他有意為之,以此一句之差,向我們揭露了當時劉備白帝城託孤的真實情況

二、諸葛亮因何不請自來

在進一步解釋之前,我們先釐清一個問題,即丞相和尚書令哪的權職更重!

(一)丞相和尚書令

丞相制是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興起於戰國時期,定製於秦朝,完備於西漢前期,衰落於西漢武帝后。《漢書·百官表》載: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在丞相制最成熟的西漢前期,丞相的權力非常之大,有推薦選拔官吏、彈劾誅殺官吏、自主處理政事、拒絕執行皇帝命令等大權,而且丞相必要開府!

但漢武帝感到丞相權力太大,已嚴重威脅到皇權的存在,遂著手削弱相權,推行內外朝制度。核心即是設置尚書檯、拜尚書令。尚書原是丞相外朝中少府的屬官,負責為皇帝傳遞文書,但漢武帝規定,臣下的奏疏直接交給尚書,由尚書呈送皇帝,尚書再將皇帝的意見傳達給丞相執行,並設置了尚書檯,任命長官尚書令。尚書令代替丞相成為皇帝決策的參與者,丞相則淪為決策執行者。如大司馬霍光輔政時,便對丞相田千秋宣稱:

始與君侯(秦漢時稱列侯而為丞相者)俱受先帝遺詔,今光治內,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負天下。

在內朝官領袖大司馬、錄尚書事霍光面前,所謂丞相根本不值一提,只是個執行工具而已。真正決定一個人是否握有大權的標誌,是錄尚書事。

白帝城,劉備被逼託孤,死不瞑目!

(二)諸葛亮不被重用

後世人有這麼一種觀念,劉備自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便以諸葛亮為肱骨,極為重用諸葛亮。但實際上,這是個嚴重的錯誤。

諸葛亮在蜀漢的履歷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劉備時的207年-223年,近16年;二是劉禪時的224年-234年,近10年!

可以說,諸葛亮出山後,整整被劉備閒置了16年,只是劉備手下的一個糧草供應官。只有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才鳥出籠、龍出淵,獨攬蜀漢大權,朝中無人可比。

諸葛亮不受重用的證據:

一是劉備從未執行《隆中對》,劉備西取益州並未伐魏,反而執意滅吳;劉備東征荊州目的,非是報關、張之仇,亦非《隆中對》所言“派一上將帶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劉備自始至終目的只有一個,撲滅東吳,隔長江與曹魏對峙。

二是劉備西入益州,隨軍的是龐統,鎮守荊州的是關羽。劉備北征漢中,隨軍的是法正。或有人言,曹操出征,荀彧常留守許昌;然情況大不相同,許昌有漢帝等不穩定因素在,故需心腹荀彧坐鎮,而劉備荊州卻無此情況。劉備得益州後,任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在勸進劉備為漢中王的表章中,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長史領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皆在諸葛亮前。後在勸進劉備稱帝的表章中,順序亦是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權、少府王謀等。劉備稱帝后,雖任命諸葛亮為丞相,但同時又任許靖為司徒。而且諸葛亮的丞相併不開府,僅僅是個虛職而矣,並無多大實權,我們將劉備時丞相諸葛亮的職權,和西漢時丞相具備的權力相比,諸葛亮的丞相根本名不副實,完全是徒有虛名。

白帝城,劉備被逼託孤,死不瞑目!

(三)劉備死不瞑目

前文已講,劉備善知人,在白帝託孤前,已知諸葛亮並非是甘願僅守臣職之人。且劉備在出兵東吳前,就遭到了已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的勸阻,現劉備大敗而回,讓荊州派大佔上風,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更不放心讓諸葛亮輔政了。

除了諸葛亮,還有誰可用呢?

劉備想起了軍政全才的犍為太守李嚴,並將李嚴召到白帝城,拜為尚書令,實際上奪了諸葛亮輔政的權力。

按照事情正常發展順序,劉備死後,尚書令李嚴將統率大軍,回返成都,屆時集軍政大權於一體的李嚴,將輕易取代諸葛亮,成為劉禪的輔命大臣。

但是劉備嚴重低估了諸葛亮,諸葛亮既非甘作臣下之人,在這政治鬥爭最關鍵的時刻,豈會坐以待斃。

因此,諸葛亮不顧劉備令他留守成都的命令,違命帶著一干荊州派大臣擁到白帝城,請求面聖。

劉備聞聽大驚,無可奈何,只得託孤諸葛亮,並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涕泣表忠!

諸葛亮三月到白帝,劉備四月即死,可謂死不瞑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