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关宁锦防线是明末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为何有人说是它拖垮了明朝?

shi兔子


关宁锦防线,是孙承宗修筑的一条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前锋,并且在城池之间辅以各类军寨的防线。这条防线在一定时期地区遏制住了后金前进的脚步,但是,长远来看,它的确是战略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孙承宗当时对于后金的估计是,这就是一个普通的渔猎(兼有游牧)民族的政权,它的国力并不足以和明朝相抗衡。所以,后金在辽东取得的一系列战果都是建立在单纯的军事优势之上的。既然明朝无法在正面战场依靠纯军事力量击败后金,那么可以通过修筑巨大的工事来抵御后金军团的冲击,并且步步为营,一步一步蚕食后金,和后金拼国力,最终耗死后金。

但是,这个计划的漏洞在于,高估了明朝国力的承受能力,低估了后金的学习能力和扩张速度。从万历时期开始,明朝的社会便进入了频繁发生动荡的时期,此后越加严重。到了天启时期,明朝国库亏空,财政入不敷出,天灾人祸频繁,造成了农民起义的数量急剧增多。所以,明朝此时面临的国内形势非常不容乐观,根本不能和敌人打消耗战。


而关宁锦防线,就是一件非常烧钱的工程。不仅需要修筑各种堡垒,寨子,还要花费巨大的资金训练精锐部队,并且保证其军饷不断。所以,明朝的辽饷,始终是制约明朝末期财政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辽饷的大部,都投入到关宁锦防线之上。

另一方面,后金在皇太极时期,迅速完成了封建化改革,其经济基础不再是薄弱的渔猎游牧,而转向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所以经济实力大大加强,不再畏惧和明朝进行长期对抗。除此之外,皇太极征服了北方的蒙古部落,这也就意味着满洲日后想侵略内地,可以直接借道蒙古,突破长城而不必须经过关宁锦防线。这样一来,这条防线的实际意义大为下降。


所以,通俗地说,关宁锦防线不仅无法真正防住清军的入侵,反而会使得明朝为了维护它而投入更大的资金,形成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明朝斥巨资维护该防线,造成财政紧张,无法应对内部天灾,不仅如此,为了保持财政收支的平衡,不得不加重税款,从而造成更多的农民起义。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关宁锦防线,的确拖垮了明朝。


庭州行者


了解明末辽东战况的人都清楚,辽东把大明消耗的病入沉疴,几乎再无翻身之力,满清通过长期的军事打击,增加明王朝的经济负担和军事压力,最终使得大明一溃千里。分析如下:

1.大明军事劣势是祸根。万历皇帝以后得辽东战场,明朝已经失去主动权。李成梁养虎为患,明王朝最终自食其果。努尔哈赤初建的八旗军已经无人阻挡,萨尔浒一仗,将明朝廷的腐败,内斗,低效,军事无能显露无疑。大明军队与满清军队相比,差的不是一点点。满清在辽东攻城略地毫无压力,皇太极甚至多次入侵关内各省,亦能全身而退。可见,明王朝的军事能力低下是祸源。



2.加固防守是无奈之举。既然军事作战能力弱小,不可与八旗军交锋。只能选择防守,防守之法,各有各的一套,最终认定最坚固的方案就是孙承宗,袁崇焕的关锦防线,即以山海关为保障,宁远为支点,锦州做长臂。三座城市连成的防线,几乎固若金汤,无人可破。但是,明王朝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每年耗银四五百万两之巨。而明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六七百万,天灾,人祸,百官工资,其他军队边关,贵族支出,崇祯每年都倒欠钱。


3.明王朝最终败于消耗战。明王朝有九大边关要塞,光一个关锦防线就把财政吃掉十之七八,其他边关将领官兵如何维持?欠饷!空缺怎么补?搜刮百姓!朝廷上下数以万计的官员工资怎么办?欠薪!而此时,明朝廷还要维持大内和皇室宗亲的巨大开支,因为明朝朱家贵族有百万之众,他们只吃不吐,一点苦不能受,一分钱不能少,都要供应上。就是这样,到处拖欠,又到处搜刮,最后搞得边关兵变,百官贪腐加剧,贵族哭闹,百姓造反,明王朝怎能不走向崩溃?


雨夜说春秋


崇祯皇帝一继位就面临两大问题,农民起义风气云涌和建州女真崛起。明朝面临两线作战,耗费很大,当然很难受。不过崇祯刚继位,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想有一番作为,于是重新启用被罢官的袁崇焕。

袁崇焕提出了五年复辽计划,崇祯急于出成绩,也为了解决两线作战的困局,能用五年时间彻底解决辽东问题,他当然很高兴。崇祯给予袁崇焕极大支持,国库空虚,就增加辽饷,甚至动用自己的小金库。



崇祯朝,地球处于小冰河期,自然灾害不断,再加上明朝末年,官场腐败,官员盘剥百姓加剧,人民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才造成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崇祯增加辽饷,自然是加重了农民负担,使更多的人交不起税,为了活命,纷纷加入起义军。起义军队伍越壮大,剿灭起来越困难,需要的费用也就越大。

国库没钱,辽饷也增加了,关宁锦防线钱还是缺钱,大臣周延儒给崇祯出主意,全国各地有很多驿站,这些驿站基本成了官员免费旅游的服务站,裁掉这些驿站可以节省很大一笔开支。崇祯欣然答应。驿站被裁,大批驿卒失业,生活没了着落,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大军。李自成就是其中一员。



崇祯二年,皇太极绕道蒙古部落,从喜峰口入关直逼北京,崇祯复辽梦想破灭,关宁锦防线不再有复辽任务,但它还是阻止清兵入关最重要防线。毕竟清兵入关山海关是最近的道,这条防线还得守。

有人说,放弃宁远和锦州,明军撤回山海关,不是可以省下很多钱吗?辽东经略熊廷弼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山海关到北京才几百里,无险可守,北京安全无法保障,皇帝能干?放弃宁锦,朝廷必须南迁,可是崇祯至死也没能离开北京。虽然清军可以越过燕山入关,但是他们问鼎中原必须打通山海关通道。所以,关宁锦防线必须守,而且还要重点防守。



1640年,明军派洪承畴率领十几万大军解锦州之围,这十几万军队是西北平定农民起义军的部队,结果松锦之战大败,洪承畴被俘投降,十几万大军化为乌有。

洪承畴走了,给农民军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李自成快速壮大起来,最后颠覆了大明。

关宁锦防线耗尽了大明的财,耗尽了大明的百姓,耗尽了大明的军队,说它拖垮了大明没错。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有得观史


受《明朝那些事儿》影响,很多人都把关宁锦防线及其缔造者孙承宗看得很重,认为如果没有这条防线,大明估计都撑不到崇祯十七年就得完犊子。话是这么说,但是,也有其他的可能性。

孙承宗的战略,当年明月说的非常细,也很有趣——无非就是慢慢跟你磨,今天占你一个村儿,明天拱你十亩地。就是靠着这么一步步地朝前按部就班的往前推进,才把山海关外的辽西走廊给收复回来,缔造出了伟大的关宁锦防线。

而朝中很有一些人,一直主张着和后金决战,这其中就包括崇祯帝自己。搞得袁崇焕这位孙承宗的继任者,都不得不吹了一个让他日后以生命偿还的牛皮——计五年,全辽可复!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搞得后世很多人骂崇祯——心态怎么这么容易崩,怎么这么心急,你就按孙老师的法子磨,不就磨死满洲人了吗?

这个道理也不错,可是需要一个最基本的东西——钱。

这个问题好像是废话,但是真的就是如此。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就定下了税率,后世的税款每年基本上就那么多。如果是太平时节,可能税款还会有所结余;而一旦碰到这种长期战争,税赋很明显就不够用了。

而偏偏这种以修坚城固守的方法又是最烧钱的战法。要知道,那些修城的人都是要吃饭的,即使不给他们工钱,光粮草供应就是很大的一笔开销。而明朝对辽东军的军饷又特别优待,这就造成国家财政在辽东战事方面面临着巨大的亏空。

这从相当大的程度上能解释崇祯朝的一些乱象——比如,崇祯极其抠门儿;又比如,崇祯不让孙承宗在辽东继续干下去;还比如,辽饷和李自成。

崇祯年间有所谓“三饷”,其中最大的就是辽饷,也就是给辽东地区的军饷加征的赋税。而为了征辽饷所做的财政改革,就一方面裁撤了驿站,另一方面增加税收。这两条,最终把米脂县一个老实的驿卒,逼成了最后的大顺皇帝——闯王李自成。



青言论史


关宁锦防线是明朝晚期为抵御后金(清朝前身)所构筑的自山海关经宁远至锦州的一道防线,其中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其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

关宁锦防线分南北两段,南段为关宁防线,长约100公里,自山海关到宁远;北段为宁锦防线,亦长约100公里,自宁远经松山、锦州,抵大凌河。

明天启二年起,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经略辽东四年,拓地四百里,始筑关宁锦防线,修复宁远等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练兵十一万。天启五年,高第经略辽东,尽撤辽东军民,据清人所撰《明史》记载,仅袁崇焕孤守。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袁崇焕在宁远之战击败皇太极后,恢复关宁锦防线,其中北段主要由赵率教负责修建。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明军倚靠关宁锦防线,在宁锦之战大胜后金军。此后十数年后金军始终无法攻破关宁锦防线,直到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的松锦之战,明军大败,清军占领松山、锦州。北段的宁锦防线瓦解,明军力量退缩至南段的关宁防线。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进逼北京,辽东总兵吴三桂接诏放弃宁远、入卫北京,清军随即占领宁远。四月吴三桂领山海关明军联合清军打败李自成,清军过山海关入主中原。

虽然关宁锦防线号称固若金汤,但每年维护费用高达500万两左右,还不包含驻军军饷;而明末全国一年军费理论上只有800余万两,拖垮明朝财政。况且这类静态的堡垒如马其诺防线,敌军只要绕道即可,耗费巨资的堡垒仅剩震慑作用,兵力又过分集中于防线上,致使防线以外地带的空虚。如崇祯年间便发生多起后金军绕道蒙古攻打较次要的长城关口,轻松入塞后劫掠城池、掳获人口财物,对华北地区造成严重破坏,明朝财政雪上加霜。同时,明廷为驱逐入侵的后金军,只得调拨负责征剿流寇的部队,让李自成的大顺军得到喘息机会。

关宁锦防线反而使明朝陷入顾此失彼的两难局面,加速了其覆灭。

参考文献

《三朝野纪》

《明史·孙承宗传》,卷250


SeaArm


先从万历皇帝说起,此老懒政,但是要钱绝对不懒的,有一天自己感觉病的快要死了,良心发现,对内廷的人说,我就要死了,还要钱干啥,把税收停了吧,大臣们呆头呆脑的等着明发上喻,岂知这斯又缓过气来了,盐税、矿税、工商税,继续敛!你要问他要这么多钱干啥?除了自己花的都给他小儿子福王“之国”去了。这时东边有一个“建奴”在那里慢慢的做大。这老头不用心思巩固国防,有钱没花在道路上。他死后儿子短命,长孙爱玩,只可怜了个崇祯皇帝,上位免税,欲慰民望,岂料他父祖养大的东北虎,年年扰边,养边兵需要钱修边陲需要钱,把皇宫里的金银器都换做瓦罐了。不得已,只有取之于民,谁都知道,修边防要钱,打仗要钱,钱、钱、钱!崇祯爷纵有爱民心,也不能少了卫国志,于是便逼出了一伙子李自成们,回头想想,但凡万历时期,把一半的心用到巩固国防上,用到国家利益上,使边陲固若金汤,这不是造福于子孙,造福万民了么?


钱君史话


说这话的人就是傻逼,照他们的理论,汉武帝就不该对匈奴开战,冉闵就不该反抗五胡乱华,岳飞就不该抗金,我党和国民党就更不该抗日。因为这些都拖累了经济!!!你脑子是是什么!?是米田共吗?人家都杀上门了,要杀你全家了,你还不反抗,还要说反抗影响你赚钱了??你爸妈怎么生了你这种畜牲??不当人子!!!


空白的人36502473


还不如和建奴行款,稳住几年关外局势,全力绞杀农民军,稳定局势整合军队,等建奴再次南下,与之决战。袁崇焕督辽是步步昏招唉


bianxn


明末朝廷税收也才几百万两,年耗费三百万响的辽东军耗费太大了,却还是丢城失地,养寇自重,辽东拖垮了明朝


脑残也敢言乎


长期边防,耗费人力物力,没有打赢几场大仗,而且主将不主动进攻,囤积大量物资,后金进犯,抢走物资,成了后金的补给线,引起朝廷猜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