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大起大落的重慶汽車業,“中國底特律”還能重現輝煌嗎?


大起大落的重慶汽車業,“中國底特律”還能重現輝煌嗎?


作為全國知名的網紅城市以及西南地區發展戰略中心,重慶近年來展現出非同一般的城市活力和發展潛力。而且在人們以往的印象中,重慶的汽車產業十分發達,近年來更是有“中國底特律”之稱。

然而近年來,重慶本地車企銷量普遍下滑,在車市寒冬中尤為慘烈。同時,近段時間關於重慶車企的不利傳聞也層出不窮。這不禁讓我們疑惑:“中國底特律”怎麼了?

狂奔後的失速

實際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汽車就已經成為重慶工業的支柱產業,重慶也一躍成為全國第五大汽車生產基地。2009年,重慶市汽車產量已經是全國第三。在一片大好形勢下,時任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2013年的首屆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高峰論壇上喊出了“重慶要做中國的底特律!”的口號。當年,重慶汽車產量突破200萬輛,位列全國各省市第五位。


大起大落的重慶汽車業,“中國底特律”還能重現輝煌嗎?


起碼從規模來看,重慶在一段時間內確實成為了“中國底特律”。2014年,重慶就以260萬輛的汽車產量躍居全國第一。此後2年,重慶汽車產量持續保持在300萬輛左右,並形成以長安汽車為龍頭、十多家整車企業為骨幹、上千家配套企業為支撐的“1+10+1000”的產業集群,一時間風光無兩。

然而,高速狂奔後迎來的卻是迅速的衰落。2018年,重慶汽車製造業的總產量為172.64萬輛,同比下滑35.89%,遠高於全國3.8%的平均降幅,排名更是跌落至全國第6。今年1-8月,重慶市汽車產量為86.05萬輛,同比下降29.66%。與此同時,重慶市的GDP依舊保持者6%左右的整體增長,而汽車業則是重慶所有支柱產業中,唯一拖後腿的部分。


大起大落的重慶汽車業,“中國底特律”還能重現輝煌嗎?


長安強,則重慶汽車強。2018年,長安集團共銷售汽車213.78萬輛,同比下滑25.6%。毫無疑問,當長安汽車出現嚴重下滑時,整個重慶的汽車產業都會受到影響。今年1-9月,長安汽車累計銷量約122.6萬輛,同比下降23.6%。


大起大落的重慶汽車業,“中國底特律”還能重現輝煌嗎?


儘管龍頭企業表現不力,但重慶汽車產量的下滑也不能完全歸咎於長安。2018年,力帆傳統乘用車銷量僅9.2萬輛,同比下滑26.39%。到了今年,下滑速度呈幾何倍數增長。今年1-9月,力帆傳統乘用車銷量為22032輛,同比下滑72.3%;新能源乘用車銷量2035輛,同比下滑65.7%。由於銷量不濟,經銷商維權事件頻發。

為了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力帆股份直接將力帆汽車以6.5億元的價格轉讓給“造車新勢力”車和家。同時,其還將原15萬輛乘用車項目的生產基地,以33.15億元的價格出售給重慶兩江新區土地儲備整治中心。


大起大落的重慶汽車業,“中國底特律”還能重現輝煌嗎?


以微面起家,藉助SUV市場擴張紅利而逐年發展壯大的小康股份,也正在面臨著轉型的陣痛。2018年,小康股份整車銷量為34.78萬輛,同比下降13.9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1.06億元,同比下滑85.33%。今年1-9月,小康股份累計銷量21.33萬輛,同比下降15.69%。


大起大落的重慶汽車業,“中國底特律”還能重現輝煌嗎?


2017年,小康股份旗下子品牌東風風光憑藉風光580、S560等爆款車型,成為SUV市場不可忽視的力量,尤其受到三四線城市消費者的喜愛。而隨著10萬級7座SUV市場的沒落,東風風光也早已風光不再。


大起大落的重慶汽車業,“中國底特律”還能重現輝煌嗎?


在國內SUV市場迅速擴張時期,北汽銀翔旗下幻速品牌填補了10萬級7座SUV的市場空白,在2015-2016年期間銷量迅速攀升,2015銷量首次突破20萬輛,2016年突破25萬輛,一度成為車市黑馬。然而從2017年開始,其市場表現直線下滑,如今已經陷入停產傳聞,並屢次發生經銷商維權事件。


大起大落的重慶汽車業,“中國底特律”還能重現輝煌嗎?


前段時間,眾泰汽車陷入破產傳聞,不久後又被電池供應商比克電池告上法庭,要求償還其超過6億元的欠款。而眾泰旗下的君馬汽車,同樣被傳將被三一重工收購,繼而退市的消息。實際上,君馬汽車從誕生至今,就從沒獲得市場的認可,從去年開始就不斷被傳工廠停工、高管離職等消息。目前,其主體公司重慶君馬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已處於註銷狀態。

大而不強的汽車城

作為曾經飛速發展的“中國底特律”,重慶汽車產業的下滑速度為何如此之快?首先,顯然我們無法將其歸咎於車市寒冬的到來,畢竟其產量的下滑幅度高於車市整體下滑幅度的3倍之多。


大起大落的重慶汽車業,“中國底特律”還能重現輝煌嗎?


要弄清楚重慶汽車業的困境,還是要從它的發展歷程講起。眾所周知,長安是重慶汽車的代表和象徵,而重慶汽車的開端也是由長安汽車創造的。上世紀80年代,長安“軍轉民”,開始生產微型卡車和客車,並在微面市場站穩腳跟。1993年,長安與日本鈴木成立重慶長安鈴木汽車有限公司。從此,奧拓火遍大江南北。

步入21世紀,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汽車逐漸取代摩托車成為許多家庭重要的交通工具。這時,重慶“摩幫”的野心開始膨脹,一大批民營摩托車企業進入蓬勃發展的汽車市場。


大起大落的重慶汽車業,“中國底特律”還能重現輝煌嗎?


重慶渝安與東風汽車合資成立了東風小康,在微面市場風生水起;在尹明善65歲那年,力帆收購了重慶專用汽車製造廠80%的股份,改名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以力帆320等微型車起步;2010年,以摩托車起家的重慶銀翔與北汽集團成立北汽銀翔,專注於10萬級大空間SUV和MPV;東方鑫源與華晨汽車共同組建了華晨鑫源重慶汽車有限公司,從此“金盃麵包”備受消費者青睞,後又收購了意大利摩托車品牌SWM成立斯威汽車。

可以看出,重慶的車企普遍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以中低端市場起步,並且除了長安以外,大部分依舊停留在中低端市場,而鮮有精品化車型,所以重慶製造總給人一種較濃的鄉土氣息。當車市寒冬到來,再加之性價比為王的時代逐漸遠去,重慶汽車產業勢必面臨巨大沖擊。


大起大落的重慶汽車業,“中國底特律”還能重現輝煌嗎?


另一方面,重慶汽車前幾年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內的SUV熱潮。很多重慶車企在SUV高速增長期集中推出SUV車型,而沒能形成完善的產品矩陣,也缺乏其他車型相關的製造經驗。那麼當SUV開始“退燒”,也就難免出現下滑。

不過說到底,重慶汽車的快速滑落,根本原因還是核心競爭力不足,大部分企業難以形成穩定長久的發展機制。另一方面,重慶的勞動力成本遠低於東部發達地區,所以吸引了大量車企以及零部件製造商在此建廠,實現了每年巨大的汽車產量。但實際上在本土車企中,除長安以外,基本上都難以躋身主流市場,故重慶的汽車產業發展到目前依舊是“大而不強”。


大起大落的重慶汽車業,“中國底特律”還能重現輝煌嗎?


另外,在吸引人才方面,重慶相比東部發達地區也存在明顯短板。無論是北汽、上汽、廣汽所在的北上廣,還是比亞迪、吉利所在的深圳、杭州,對人才的吸引力和發展空間都遠高於重慶。尤其是在汽車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的當下,重慶本土卻鮮有業內領先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失去了未來發展的地緣優勢。

戰略調整勢在必行


大起大落的重慶汽車業,“中國底特律”還能重現輝煌嗎?


連續幾年的下滑,重慶車企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其中,龍頭企業長安汽車最先實施了補救措施。以耗資千億的“香格里拉”計劃和“北斗天樞”計劃為核心,積極與社會各界展開合作,開啟品牌第三次創業的征程,全速向出行科技公司轉型。目前,長安汽車已經與騰訊、華為、比亞迪等多家企業展開深度合作,併成為國內首個將L4級自動駕駛車輛駛入開放道路的車企。不久前,自動代客泊車等最新技術也在長安CS75 PLUS車型上實現了量產。


大起大落的重慶汽車業,“中國底特律”還能重現輝煌嗎?


另外,一度被外界認為已經瀕臨破產邊緣的北汽銀翔,也將迎來重大變革。8月30日,重慶市政府與北汽集團正式簽署了推進北汽銀翔戰略重組協議,此舉是為加快推動北汽銀翔轉型升級,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汽車金融及重要合作伙伴引進等方面開展多領域、全方位合作。目前,北汽銀翔的重組正在進行,但最終將以何種方式呈現還不得而知。


大起大落的重慶汽車業,“中國底特律”還能重現輝煌嗎?


此外,重慶目前也正在佈局氫能源汽車的發展。今年4月,國內首個氫能共享汽車項目落地重慶南岸區,首批會有200輛格羅夫氫能乘用車投入分時租賃業務。另外,福建雪人股份投資的氫燃料電池發動機項目,以及嘉興德燃動力投資的燃料電池項目也相繼落戶兩江新區。力帆汽車也和武漢泰歌簽署了戰略協議,進行氫能源汽車試驗,企圖最後一搏。

車企在進行自救的同時,重慶市政府也伸出援手。2018年12月,重慶市政府發佈了《關於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要大力提升汽車產業產品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輕量化水平,打造現代供應鏈體系,壯大共享汽車等應用市場,實現產業發展動能轉換。到2022年,全市汽車行業研發投入達到180億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大起大落的重慶汽車業,“中國底特律”還能重現輝煌嗎?


毫無疑問,重慶政府的鉅額投入對於本土車企的未來發展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但同時也要意識到,目前國內車市已經進入品牌的末位淘汰期,市場格局重新洗牌,那些已經在淘汰邊緣的車企首先要保證能活下來,然後才能有起死回生、扭轉格局的希望。

對於重慶的車企業來說,延續過去的老路已經行不通,中低端燃油車的市場份額只會越來越小。能否在汽車“新四化”時代抓住機遇,才是重慶汽車業真正做大並且做強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