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事業單位現在為什麼很少有編制,大部分都是合同工?

越來會越來越發現身邊的很多事業單位很少有編制,大部分進去的人都是籤合同,成為合同工?那麼究竟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先一起看看什麼編制?

編制通常是指組織機構的設置及其人員數量的定額和職務的分配,由財政撥款的編制數額由各級機構編制管理部門確定,各級組織人事部門根據編制調配人員,財政部門據此撥款。編制通常分為行政編制事業編制

事業單位現在為什麼很少有編制,大部分都是合同工?

2012年開始我國大力推進事業單位的分類改革,即對事業單位分成三個類別進行改革:對承擔行政職能的,逐步將其行政職能劃為行政機構或轉為行政機構;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逐步將其轉為企業;對從事公益服務的,繼續將其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強化其公益屬性。

事業單位現在為什麼很少有編制,大部分都是合同工?

那麼差異化在哪裡呢?簡單的可以歸納為:就是分為全額撥款、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三類單位,全額的就是國家財政負擔所有支出,差額的就是國家財政補貼一部分,再有單位自己根據收益進行支出,而自收自支的就完全是自己負擔自己的財政支出了,這次分類改革中,對自收自支這部分事業單位改革力度應該說是最大的:

經濟效益較好的,2017年前轉企改制;經濟效益一般的,2018年前轉企改制;人員、資產規模較小或資不抵債、債權債務不清晰,基本不具備轉企條件的,妥善做好資產處置、人員安置等工作,2020年年底前退出事業單位序列。也就是說,到2020年,這一部分事業單位將徹底轉變為企業,不再佔有事業單位編制。

而這三類改制單位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人員,將逐步過渡為公務員身份,承擔公益屬性事業單位人員保留事業編制,有經營性質的事業單位人員,將去除編制,成為企業職工!

從《2017年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實施方案》我們可以得知,公立醫院和高校教師改革後屬於公益二類單位,全國高校和公立醫院將進保留高校和公立醫院事業單位的屬性,但是取消其編制。改為合同制。這樣很多單位就沒有編制體系,所以就出現了我們看到 的一系列場景,很多進入事業單位的人沒有了編制,只能簽訂合同!

雖然公立醫院和高校教師編制改革,但並不意味著原有從業人員全部變成企業員工身份。原有從業人員一般情況下會分類處理,總的原則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處理的力度主要是根據改革阻力大小決定的,並無一定之規。也就是說,有可能改革方法跟國企一樣,在公立醫院和高校,原有的編制人員將不動,新進人員全簽訂勞動合同。以後,高校和公立醫院的編制人員將越來越少,直到基本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