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聽障兒童的康復應當遵循聲母的習得難易順序和康復時間規律

聲母是漢語普通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聽者對字詞句意的理解。漢語普通話中共有21個聲母,根據發音部位和發音方式的不同進行了區分。發音方式是指在發音過程中,形成阻礙和克服阻礙的方式,以及氣流的強弱、聲帶是否振動等。據此,聲母可以分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和邊音五類發音方式。

聽障兒童能否發出清晰可懂的語音是衡量康復訓練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大量研究表明聽障兒童越早進行聽力補償或重建,儘早進行言語矯治,其能夠掌握的語音就越多,言語清晰度也越高。由於聲母發聲時長短、能量小,且需要在不同發音部位形成不同方式的氣流阻塞,聲母是構音異常矯治訓練的重點和難點。

聽障兒童的康復應當遵循聲母的習得難易順序和康復時間規律

經研究結果顯示聽障兒童經過1年左右的學習,鼻音就可以有明顯的進步,且達到與健聽兒童相近的水平。塞音需要經過至少1年的學習,才能有比較明顯的進步;經過2年以上的持續康復,才能基本達到健聽兒童的水平。邊音的學習需要經過至少1.5年的時間,才能有比較明顯的進步,接近健聽兒童的發音水平。擦音和塞擦音較難習得,需要經過1.5年以上學習時間才能有比較明顯的進步,但與健聽兒童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由此可得聽障兒童聲母的康復順序最早為鼻音和塞音,其次為邊音,最後則是擦音和塞擦音。

可見學齡前聽障兒童對不同發音方式的聲母習得有一定的規律。康復過程中最早習得的為鼻音和塞音,其次為邊音,最後是擦音和塞擦音。因此聽障兒童的康復應當遵循聲母的習得難易順序和康復時間規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提高聽障兒童聲母學習的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