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鄉村振興」最全!鄉村振興戰略的痛點、基礎和要點,附政策彙總

導語:2018年中央1號文件,聚焦於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原則、目標、主要任務和規劃保障等,為各地編制和實施鄉村振興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依據和實施路徑。未來30年,鄉村必將成為世人矚目的風雲之地,也將成為資本表演的絢麗舞臺。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全面推進鄉村復興。

2017年12月底,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走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並提綱挈領地提出了鄉村振興“七條路徑”,制定了鄉村振興“總路線圖”,以及“三步走”時間表。

2018年中央1號文件,聚焦於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原則、目標、主要任務和規劃保障等,為各地編制和實施鄉村振興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依據和實施路徑。

未來30年,鄉村必將成為世人矚目的風雲之地,也將成為資本表演的絢麗舞臺。

鄉村到底應該如何去振興?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應該把握哪些點?有待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去探索、總結。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痛點

(一) 頂層統籌難度大

組織協調難度大。鄉村振興涉及到鄉村經濟、產業、文化、組織、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牽涉部門多,工作複雜,統籌難度較大,很容易出現不協調、不合理的現象。資金統籌難度大。鄉村振興所需資金數量大,財政資金供不應求,工商資本下鄉束縛較多,地方融資籌資門檻較高。

(二)基層思維轉變難

思想觀念陳舊,受思維慣性影響大,故步自封,不敢為。發展意識淡薄,固守傳統發展理念,缺乏求新、求變、求異的開放革新理念。

(三)產業結構不平衡

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程度低,結構不合理。產品短缺與產品過剩同時並存,安全、綠色產品供不應求與低質產品產量過剩的現象時有發生。鄉村土地、勞動力、技術等要素流動性弱,資源轉化能力不強。產業發展項目同質化嚴重,產品、市場同質競爭等現象突出。

(四)科技創新薄弱

科技創新動能不足;科技成果應用、轉化率低;休閒農業、綠色農業等新型業態發展比較薄弱;農業企業自身研發能力較低。

(五)文化參與性亟待加強

鄉村文化日漸式微,一些傳統文化、民俗文化逐漸淡化;文化資源利用程度低,文化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文化產業和文化資本優勢;鄉村文化活動缺乏參與性、體驗性和代入感。

(六)品牌意識尚淺

品牌多、散、亂,區域品牌、產品品牌體系不健全,有產品無品牌,無法形成品牌效應;產品品牌設計、包裝、推廣意識不強,低端化運營,有品牌無品位;地方品牌整合度不高,缺乏整體競爭力。

中國人民大學品牌農業課題組與北京福來戰略品牌營銷諮詢機構發現,近年來,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蓬勃發展,一些具有傳統認知的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在熱火朝天的表象背後,80%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隱現著問題與困局,叫好不叫座,出現抱著金飯碗吃不飽甚至沒飯吃的尷尬境地。

(七)鄉村治理情況複雜

鄉村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與供給矛盾日漸突出;勞動力大量輸出造成建設主體缺位;行政村的職能難以轉化,權力有資本化趨勢;社區大規模調整使村民缺乏社區認同意識;地方宗族、黑惡勢力干擾;村級發展成果的利益協調機制、成果共享機制等尚未健全。

(八)保護與開發難把握

規劃不科學,難以統籌全域發展;生態保護與修復成本高,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歷史文化傳承保護、非遺與傳統技藝的傳承保護難度較大。

(九)商業運營模式缺乏

因人才缺乏及信息掌握不及時,農業及其他鄉村產業多數運營模式過時,對於新的商業運營模式缺乏深度探索,阻礙了產業的後續發展,很難發揮全產業鏈的優勢。

(十)農村利益機制不健全

集體經濟利益、土地規模化流轉利益、投資者利益、人才利益、村民利益等協調、保障機制不健全,造成利益分配不均衡,矛盾凸顯,導致產業項目難以落地,產業發展受阻。

「鄉村振興」最全!鄉村振興戰略的痛點、基礎和要點,附政策彙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

(一)培育鄉村振興的動力系統

在實施振興鄉村戰略的大背景下,需要改變以往的鄉村建設模式,使鄉村真正成為發展主體,由自發走向自覺,由輸血走向造血,培育內生動力機制是根本。因此,激活和培育鄉村內生動力系統和外生動力系統尤為重要。鄉村發展動力系統包括兩大板塊,一是內生動力系統,核心在於培育新產業體系、新建設主體、新利益機制、新治理模式;一是外生動力系統,主要包括新金融體系、新服務平臺、新鄉土文化、新鄉村風貌。

內生動力系統——

1、新產業體系

適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需求,構建有機農業、品牌農業等綠色農業產業體系;適應農業多功能的需求和三產融合趨勢,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適應大數據、互聯網、高新技術、生物技術集成化發展的需要,培育社群網絡零售、共享農業等新型消費與服務產業體系。

2、新建設主體

鄉村建設的主體是村民。新建設主體應該包括三類人群,一類是鄉村原住民,應該通過職業、技術、管理、服務等多方面的培訓,使之轉型為新型職業農民。一類是鄉村新居民,這部分人追求自然宜人的環境,選擇較長時間居住在村莊,並逐步融入了當地的生活之中,他們自帶流量,成為一股鄉村建設的新力量。一類是鄉村志願者,他們是鄉村振興的建設者和服務者,帶著生態的思想和理念投身於鄉村建設,成為鄉村建設的新動力,是溝通城鄉的紐帶。

3、新利益機制

在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的基礎上,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行股權制、合作制等多種形式利益分配機制,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做到“共有共享”,人人享有鄉村經濟發展的紅利。

4、新治理模式

轉變村級行政職能,探索新的鄉村治理模式。以村民自治為核心,構建村社一體化共同體,推行民主自治管理,實現“產權、財權、治權、事權的統一”,最大限度調動村民的參與性與積極性。

「鄉村振興」最全!鄉村振興戰略的痛點、基礎和要點,附政策彙總


外生動力系統——

1、 新金融體系

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機制,推廣綠色金融、生態金融、共生金融理念,探索內置金融、普惠金融等新型農村金融發展模式,推進“兩權”抵押貸款,實現金融服務對鄉村產業、鄉村生活全覆蓋,為鄉村建設提供外部助力和支撐。

2、新服務平臺

繞鄉村產業發展,以鄉村大數據為基礎,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打造產業運營平臺、產品交易平臺、資源整合平臺、鄉村文創平臺等多種創新創業平臺,凝聚鄉村振興合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3、新鄉土文化

充分發掘地域鄉土文化元素,在保持原有鄉土風味的基礎上,有機融入現代文化的內容,結合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構建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富有時代氣息的新鄉土文化。

4、新鄉村風貌

圍繞生態宜居的目標,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紐帶,整治村容村貌,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維護、修復自然生態,提升山水田園風光,培養新生活價值觀,打造鄉村新生活模式,營造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新風尚,使鄉村成為承載鄉愁記憶的生態家園。

5、打造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

針對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呈現出品牌使用公地化,透支搶吃大鍋飯;品牌選擇茫然化,產品真偽難分辨;品牌主體虛無化,振興大任擔不起;品牌效益短期化,前功盡棄不持續等四大困局,北京福來戰略品牌營銷諮詢機構和中國人民大學品牌農業課題組專家團隊共同提出的新時代農產品區域品牌打造新模式——“農產品區域品牌聯合體模式”。

這個在 “新時代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高峰論壇”上提出的農產品區域品牌聯合體的核心是政府主導和企業化運作,一個品牌統領一個品類,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一個產業引領一方經濟,最終形成共生共榮、錯位競爭的品牌產業生態,從而保證農產品區域品牌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 突破鄉村發展的思維侷限

思路決定出路,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具備新鄉村發展的思維模式,敢於創新,勇於突破。

1、從開放資源上突破,培育共享思維

鄉村有很多可資開發利用的資源,譬如土地、森林、河湖、建築等等不可勝數。然而,相當一部分處於閒置或休眠狀態。需要有共享思維的理念,將資源化為吸引核,吸引企業資金、社會資本投建鄉村,實現共同發展。

2、從市場主導上突破,培育商業思維

堅持市場主導,企業為主體的原則,走市場化道路推動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打破單一政府支持發展模式,開放市場,引入更多的企業和投資主體投入到鄉村建設中去。

福來諮詢研究表明,凡是出現問題的農產品區域品牌,都是因為缺乏一個在品牌產權上明晰的、在市場經營上具有強大實力的企業法人主體!

一是品牌產權歸屬的主體不清,品牌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二是主體分散不強大,沒有培養起一個強壯的企業法人式的市場經營主體。

企業型經營主體是綱,綱舉目張,解決好經營主體問題,其它問題迎刃而解。

3、從政策扶持上突破,產業帶動思維

以產業扶持、金融政策扶持、人才培育扶持為主,尤其要注重產業發展,提升產業的發展力、輻射力和帶動性。只有扶大、扶強鄉村產業,才能增強鄉村的造血功能,激活鄉村的內生活力。

4、從吸引人才上突破,注入發展活力

引導鄉村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打造宜居宜業的創業基地,結合人才戰略,吸引創業人才、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入駐鄉村,為鄉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5、從策劃規劃上突破,注重規劃引領

策劃規劃引領,注入鄉村發展新思想。尊重鄉村,善待鄉村。在遵循鄉村原有山脈、水脈、文脈的基礎上,加入創意元素、時代元素,優化鄉村功能佈局,強化鄉村本土特色化發展。

6、從產業融合上突破,助推產業升級

神農島首席顧問婁向鵬在《大特產》一書中表示,第六產業的本質是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成為一體。“第六產業”才是徹底的農業產業化,是真正的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農業多功能性的優勢,發展創意農業、休閒農業、循環農業等多形態農業產業,探索“村園融合”、“鎮園融合”等發展模式,打造農業全產業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土地價值,提升農業收益。

7、從用地政策上突破,提供土地保障

深化土地改革,在不改變原有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活用集體用地、四荒用地、增減掛鉤、異地置換等系列政策,適當調整農業、旅遊、康養等項目建設用地指標,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8、從金融改革上突破,打破農業信貸瓶頸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要打破現有金融供給不足、農業經營主體信貸可獲得性較差的困局,構建聯結銀行、合作社、經營主體的農村金融服務機制,政府部門制定鼓勵政策,引導鄉村籌建發展基金,打破信貸瓶頸。

9、從宣傳營銷上突破,搭建城鄉信息橋樑

藉助互聯網、APP、微信等現代新媒介,傳播鄉村生態農業理念,推廣農業品牌,傳播鄉村生活方式,傳播鄉村文化,搭建城鄉溝通的信息橋樑。通過網店電商、體驗店、社區直營等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創新營銷模式,暢通鄉村產品渠道。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點

鄉村振興的根本在於轉換思維模式、激活內生動力,而做實四大轉變,落實六個抓手,則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戰略目標的關鍵要點。根據對鄉村振興戰略政策的解讀及理論研究,我院提出“四變六推進”發展模式,供探討。

“四變”——

1、資源變資本

盤活鄉村土地資源、生態資源、文化資源、旅遊資源、產業資源,以及農村集體性資產,以村集體、合作社為組織載體,引入農業企業、旅遊企業、文創企業,通過吸引投資、合作開發、租售開發等模式,將閒置資源轉化為產生經濟效益的資本。

2、產品變商品

整合大型農業企業、旅遊機構、電商平臺資源,將鄉村特色農副產品、傳統手工藝品等進行品牌設計、包裝,轉化為市場商品、旅遊商品、文創禮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3、村民變股民

按照“確權定股”的模式,將村級集體資產,以及財政投入到農村的發展類、扶持類資金等,量化為村民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形成股權,同時鼓勵村民將個人的資源、資產、資金、技術等,入股到經營主體成為股東,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形成農民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

4、人力變人才

吸引新農人、樹立新鄉賢、培訓新農民,壯大“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三農人才隊伍,提高農業人才素質,將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建立、完善鄉鎮與村幹部隊伍“雙向流通互動”的工作機制,選派優秀人才到鄉村任職。通過各類產業平臺、文化平臺、消費平臺、教育平臺,吸納利益相關者成為鄉村振興人才。

“六推進”——

5、推進土地合作社籌建工作

以政府為引導,成立村組為單位成立土地合作社,盤存整理現有土地及“四荒”地,並流轉土地,形成土地銀行,為產業導入儲備土地資源,解決土地問題,實現規模經營。

6、推進產業基金籌建工作

在政府的引導下,以村集體為組織單元建設產業基金平臺,利用政府專項引導資金,與公司、社會資本聯合設立產業基金,撬動鄉村閒散資金,同時整合金融機構參與,助推鄉村的產業發展。

7、推進鄉村文化重建傳承工作

發現、重估、修復鄉村的文化價值,重建鄉村文化。匯聚歷史、藝術、文化等領域學者、名人名家的力量,弘揚鄉村文化;建設村史館、文化禮堂等載體,展現傳承鄉村文化;搭建文創平臺,創新鄉村文化的表現形式;創意民俗節慶活動,加深鄉愁與文化記憶。

8、推進鄉村產學研一體建設工作

整合教育、科研機構及智力團隊資源,加快鄉村振興人才培育;搭建公共研發平臺,構建產業聯盟,轉化利用科研成果;搭建校企、校村合作平臺,利用高校科技服務鄉村。

9、推進鄉村生態環境整治工作

充分發揮政府環保部門、環衛企業、生物企業的合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加強農業面源汙染防治,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實現無害化改造;開展河湖水系、水塘清淤整治計劃;開展生態環保宣傳培訓活動,提高環保意識。

10、推進組織機制保障建設工作

以鄉村善治為目標,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展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等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健全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推進“傳家風、抓黨風”的二風建設;建立鄉村利益協調共享機制。

「鄉村振興」最全!鄉村振興戰略的痛點、基礎和要點,附政策彙總

150條政策將助力鄉村振興

針對土地、產業、文化、農業金融、農村建設、生態治理等鄉村發展熱點問題,國家出臺了系列政策,研究院分類整理了最全的150條,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少不了它。

關注並私信我:索取150條政策彙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