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共享單車有了,可是路呢?

共享單車有了,可是路呢?

因為工作關係,這幾天從北京來到了深圳,發現周圍同樣是滿街黃的紅的共享單車。同樣的,這些共享單車有的在機動車之間穿梭,看著就不安全;有的在人行道上一眾行人的白眼下行駛,看著也很彆扭。

共享單車,應該騎行在非機動車道上,可如今還有多少條街道保留非機動車道呢?

【曾經的機動車道】

我是初中開始學自行車的,上學放學都要騎車40多分鐘。那時候每一條大馬路都有明確的非機動車道,而衚衕裡更是自行車的天下,要提防的不是被機動車碰到,而是不要撞到對面過來的騎車人。

之後眼見著機動車慢慢多了起來,機動車、非機動車以及行人的衝突在狹窄的衚衕裡時有發生。隨著城市改造,一片一片的大雜院小衚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水泥的森林,順帶著也在積極進行路網交通的配套改造。

雖然路越來越寬,大路也越來越多,但是人口的聚集、機動車的增長,城市的擴張等原因產生的交通需求越來越旺盛,路網交通的改造速度跟不上城市建設的進程,在高峰時段擁堵不堪,停車位不足等現象,導致城市管理者不得不將有限的資源儘可能多地投放給機動車。

在這種情況下,自行車作為落後的、逐漸減少的交通工具,路權方面受到"歧視"。在深圳這樣的新興城市裡,甚至很多道路連非機動車道都沒有。而在北京這樣的地方,除了在非機動車道上施劃停車位之外,機動車佔道停車的現象也非常普遍。

正當大家以為自行車要退出城市交通工具的時候,共享單車出現了。

【解決問題的共享單車】

說到自行車,我曾經丟過四輛,幾乎是周圍小夥伴裡自行車丟失的最低紀錄。曾幾何時,偷盜自行車的行為極為猖獗,新車不敢買,只好到缸瓦市那裡買二手自行車;而大家也都明白,這些二手自行車就是被盜的贓車。

進入新世紀後,機動車取代自行車成為趨勢,即便是政府號召綠色出行,或者自行車運動成為時尚,也沒有見到城市裡自行車有增長趨勢。

突然之間,摩拜單車從天而降,以互聯網新科技的方式出現在人們面前。下載APP交付押金之後就能使用,掃碼開鎖、用完鎖車即可離去,便利的操作方式和低廉的價格吸引了大量用戶,很好地滿足了自行車王國里人們短途代步的需求。

摩拜的創新迅速被複制,五顏六色的競爭者出現了,類似的技術、類似的定價、類似的商業模式,一時間圍繞共享單車或褒或貶的宣傳和文稿頻出,其中比較負能量的是透過共享單車的遭遇談國人素質,以及共享單車運營方的押金問題。

有了這些共享單車,使用者再也不用擔心丟自行車的問題了,通過手機來定位,找到車子掃碼騎行。如今,我在小區裡散步,都時不時能看到放置在路邊的共享單車,聽到一些人在評估摩拜和OFO的優劣。這都表明:共享單車普及了。

【出現的新矛盾】

逐漸消失的自行車道遭遇了突然興起的共享單車,這組矛盾的背後蘊含著大問題。

所謂共享經濟,是通過第三方平臺,將某人擁有的閒置資源交由另一方使用,擁有資源的一方據此獲得相應報酬。從社會經濟的整體視角看,共享經濟的發展可以降低社會整體資源消耗,能讓閒置資源產生價值,還能降低資源使用者的支出,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然而,如果共享經濟影響了別人,那麼對於社會整體來說,利弊得失會不會有了反轉?

比如:共享單車佔用機動車道或者行人道影響其他人的出行,或者隨意停放影響市容甚至阻礙交通,都是小眾受益大眾受損。

當然,如果有獨立的非機動車道,這些問題一下子就能解決;然而要不要讓市政部門在道路上重新設計非機動車道,這個問題又複雜了:如果拓寬增加非機動車道,就意味著增加城市建設成本;而如果道路優化之後,共享單車的旋風颳過去了,路上非機動車數量下降,是不是這方面的投資又浪費了?

矛盾的根本點在於:

1)公共單車本來是一項非盈利性的公共配套服務,和路網建設一樣應該屬於政府提供的基礎設施或者福利;

2)中國的共享單車提供者是試圖從中盈利的互聯網企業;

3)這些企業不但不能左右提供道路設施的政府部門,反而應該接受政府部門的管理。

所以很難說清,到底是惟利是圖的企業超越了當前現狀,還是政府和配套跟不上互聯網發展。

共享单车有了,可是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