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傳奇故事 蔡鍔治水

傳奇故事 蔡鍔治水

蔡鍔,字松坡,湖南邵陽市人,時任雲南都督,深受人民愛戴。

年輕英俊的蔡鍔,腳穿長統靴,腰挎指揮刀,揚鞭躍馬,威風凜凜,馳騁疆場,被譽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他是民國初年傑出的軍事領袖。

孫中山先生高度評價他:"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

蔡鍔叱吒風雲的一生,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在雲南領導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第二件是反對袁世凱稱帝、發動護國軍"重九"起義。於此同時,蔡鍔都督還留下許多關心民生的好事,其中嘉麗澤治水的故事,就被世代相傳,口耳交贊。

說到嘉麗澤水患,就不得不說蔡松坡將軍。正是因為蔡鍔將軍到嘉麗澤視察水利,才有了後來的民國水利局或水利工程處,才有了後來牛欄江源頭的良田萬頃、魚米之鄉。

古時的嵩明壩子,江渚之上,白帆點點,水舂山腰,海潮衝雲。

壩中八十里楊林海子南岸楊林,因楊柳成林,元代時改“羊林”為楊林。這片廣闊的水域,戰國時稱“東湖”,也稱之為楊林海,明朝以後至民國時期測繪地圖一直稱為“楊林海”。

楊林海,由於果馬河與對龍河的會合後,使海子中部淤積較高。冬春季節水落時,分成八步海和清水海,因兩澤秀麗,得名“麗澤”,民眾欲使”加惠普利”於人民,而得名“加利澤”,“加利”與“嘉麗”諧音,後人稱楊林海為嘉麗澤。

明《寰宇通志》記載,“嘉麗澤,在嵩盟州(今嵩明縣)東南十五里,方圓百餘里,水灌民田,魚供民食,故名,又名楊林澤”。

嵩明是盤龍江和牛欄江的源頭水系。壩子中的嘉麗澤,是牛欄江上游支流的匯聚地帶。古為高原湖泊稱"東湖",後來被上游有水源河流8條河(果馬河、普沙河、彌良河、天化河、對龍河、楊林河、腸子河、白丁河)淤積成澤,集雨澤積910平方公里。八河流入嘉麗澤,匯成牛欄一江。

未疏浚的牛欄江,因河中有巨石橫欄嘉麗澤出海口河道,河中多鐵板石和風化石山,石如牛身攔截江水,隔斷洪水去處,所以得名牛欄江。

牛欄江上段為嘉麗澤流域,曾稱車洪江,位於嵩明縣境東部。西起嘉麗澤出口處大海口,北至小新街鄉(今牛欄江鎮)達龍二道鐵路橋,長25公里,徑流面積1106.4平方公里(含官渡區、尋甸縣的273.33平方公里)。

河道彎曲,河床狹窄,澤區楊高橋至小河口段,河床呈倒坡,阻塞壅水,是嘉麗澤成為沼澤和水患危害的主要原因。

每逢暴雨季節,山洪暴發,澤水漫溢,不能暢洩。

嘉麗澤中地勢低窪,河淺且窄,水漲3寸即淹沒數千畝。若遇較大洪水,澤面增至10多萬畝。到了冬春水退,澤地大半成葦草沼澤地。水患時常年水域面積3萬多畝。

明朝以前,澤畔人煙稀少。土地多未開發,大水淹沒之處,都是荒地。

到了清代,嘉麗澤周有65村,荒灘都已開發為農田,但一遇大水,則大片農田被淹沒,人民倍受洪災之苦。

據史載,“遇有暴雨,洪水即至,沿岸田舍溺淹,行人津渡,屋頂漂零,樹梢微露,居民出沒於煙海蒼茫中”。

牛欄江上段的治水,始於清初。雲貴廣西總督鄂爾泰第一次提出治理嘉麗澤水患,是在雍正二年至雍正十年,鄂爾泰提出“鑑於嘉麗澤周災頻仍”,三次奏請朝廷“撥庫銀疏竣車洪江(牛欄江上游),疏挖澤內河道,招民開墾”。清廷當時國庫空虛,鄂都雖為雍正帝重臣,但雍正有心無力治理雲南水患,便令鄂都:“悉心興劃,及時興修”,但無任何實際行動。

光緒年間,嘉麗澤相繼興河工3年,由嵩明州官賀宗章和王鍾海2人兩次倡議地方籌款,派工疏挖車洪江。第一次每天出工5000餘人,歷時41天,耗工20餘萬。第二次耗銀數萬兩,耗勞力數十萬工。

由於八大支流蜿蜒起伏,加之低窪河道迂迴曲折。洪水漫流經山谷衝出自然形成的車洪江,全長數十里,河身淺而狹窄,土石堅硬,工程十分浩大,任務異常艱鉅,所以開挖出口河道之策,力不從心,見效甚微。

嵩明人想到如果要想打通牛欄江,那麼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糧食和財力,而且需要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精衛填海的決心,下代人接著上一代人未完成的水利,還得加油,繼續幹。

面對水患,嵩明人開始挖尋海眼(落水洞),用最省時省力的方式洩洪治水。

光緒七年,嘉麗澤澤區老習扯村武舉李聯雲,組織沿澤各鄉群眾500餘人挖尋河道至大山哨,海潮寺對面,欲挖通鯰魚洞口的暗河洩洪,遭到大山哨、黑山村等當地群眾抗阻訴訟,被迫停工。

李聯雲被取消武舉功名。

鯰魚洞口的暗河,被稱為嘉麗澤的“海眼”。

嵩明人認為只要挖通海眼,就能將壩中嘉麗澤的洪水洩出。但是,暗河附近的村民忌諱“村前有落水洞,財漏掉,歷代窮苦”,因此將“海眼”填阻死。

嵩明人傳出嘉麗澤洪水走向,是經海眼向地下暗河流至陸良,如果海眼被堵死後,就會造成“淹嵩明、淌尋甸、旱陸良。"於是,陸良縣農民代表多次來嵩明,聯繫共同挖通海眼。

嵩明縣縣長接待陸良農民代表在楊林開會磋商時,遭大山哨、黑山村的群眾群起圍政。

以後挖尋海眼洩洪的設想,不再有人提出。傳奇故事 蔡鍔治水

如果治理好嘉麗澤水患,涸澤為田,那麼就能得到良田萬頃,嘉麗澤必定就將成為魚米之鄉,利國利民。

疏挖海口河道洩洪之策,州官賀宗章用過,但力不從心。

挖尋海眼(落水洞),武舉因訟革了功名,群眾圍攻,此策也不行。

秋洪暴漲,嵩明壩子千溝萬壑的雨水,傾瀉淤積到嘉麗澤中。

嘉麗澤水溢為民患,自清代至民國,經過二百餘年,效果甚微,只能望洋興嘆。

清代地方官查連升在《開挖海河以除水患而廣地土興農業而開財源論》上疏朝廷的觀點逐步形成共識,說:“從來財源處於農桑,須無曠土,無遊民,無棄物。水患不除,水利不興。水患除而水利興,雖不敢雲雄視他州,而易貧為富,轉弱為強,即在此一舉,一勞永逸。”

嘉麗澤水溢為民患之後,生活在嘉麗澤周圍的四十八村(實際為65村)居民備受侵擾。

民國二年(1913),經常遭受水災的48 村民眾要求治理嘉麗澤,引起都省督府關注。

雲南都督府都督蔡鍔親自視察小新街(今牛欄江)到嘉麗澤的洩水河道後,提出加寬加深改直牛欄江,讓夏秋季洪水從牛欄江暢洩。

蔡鍔知道,疏挖海口河道洩洪,竟管州官賀宗章用過,力不從心。但是要從根本上治理,還只能如此。此前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於未達成共識,"邑人慮事難成,多不贊同"。於是,責成縣長李和聲積極支持治理。

蔡鍔都督何等英雄人物,字字擲地有聲。

縣長李和聲不敢不從,籌集經費,徵聚嘉麗澤周圍六鄉民工和積穀,出工出力出糧,全力治水。

而後十一年,一直大力開挖河道,從未懈怠。

蔡鍔想到,治理嘉麗澤水患,當務之急要有專門機構來幹。他當即下令,於10月10日,正式組建嵩明縣水利局,負責治理嘉麗澤水利,趙伸任局長,劉侗任副局長兼工程主任。

蔡鍔將軍任命的兩位局長,還真不是一般的人。他們不僅是雲南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而且也是嵩明本地的能人,熱愛家鄉,願以餘生精力為桑梓服務。

局長趙伸,楊林張官營人,雲南首任參議院議長,首批入會孫中山先生同盟會,曾創辦《雲南雜誌》,參與革命鬥爭。出任過雲南省政府財政董事、雲南兵工廠廠長、雲南督軍公署委員、雲南造幣廠廠長、滇軍司令部顧問官和國會議員等職,與雲南民國元老李根源交結頗深,蔡鍔將軍器重其大才和為人。

副局長劉侗,四營鄉羅幫人。雲南算學館畢業,精於測繪。滇緬界務交涉,奉委前往騰越會同英國測繪員測量騰水北界地圖及經緯線。後任雲南陸軍測量命,率員響應蔡鍔光復雲南武備兩校的教官兼隊官。出任過雲南省參議會議員。

趙伸、劉侗依照清代光緒二十四年貢生查連升《三挖海河正論》中“先洩後蓄”的理論作為治水方針,得到蔡鍔都督的支持。於是興開河工,疏挖劫測牛欄江嘉麗澤出口河道。

民國二十年,嘉麗澤水利局改稱水利工程處。

後工程停頓。疏挖過的河渠覆被淤積,圩堤倒塌,涸出之地,大半被淹沒。

沿著蔡鍔都督畫定的治水工程,又有另外一名處長,繼續接力。

這個水利工程處處長叫李少竹,四營上馬坊人,出任貴州省立模範農事試驗場場長、嵩明縣行政委員會委員和縣政府工商科科長。建國後因錯案被處決,後平反昭雪,又是後話。著有《嵩明嘉麗澤水利工程處三十四週年概覽》。

民國三十一年(1942),雲南省建設廳廳長楊文清調李少竹回鄉任嘉麗澤水利工程處處長,李少竹真實身份其實為嵩明縣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員,其主持治理嘉麗澤水利,擬訂綜合治理方案至1947年的六年中,共借用倉谷折款、貸款20餘億元(民國法幣),收入租息14餘億元,徵工80餘萬個,年挖土石近60萬立方米,大力開挖河道,繼續深挖鑿車洪江洩水道,修壩築圩,成立“六鄉水利協會”和“嘉麗澤永荒半荒海田處理委員會”,建立起50餘戶300餘人的“嘉麗澤新村”和200餘畝的“經濟農場”。澤區涸出半荒地7,00餘畝,秋播作物和長年耕地2000餘畝,他建議當地政府在沿澤四山廣造森林涵蓄水源,大修水庫大壩截洪。

趙伸,劉侗,李少竹,三屆局長或處長,"朝夕奔走汀渚之上,往來於萬傾蒼茫之中,肼手胝足,披星戴月,與量器共晨昏,雖風冷水寒,肌裂肚餒,亦所不惜。其實幹硬幹苦幹之精神,沿海居民鹹皆熟視目睹”。

民國時期,治理嘉麗澤長達34年,改直嘉麗澤出口河道12公里,斷面為底寬15米,深3米,疏挖清水海及八步海河5公里,底寬10米,深2.5米。

歷經34年治理,澤內水位有所下降,涸出海地2000餘畝。

嘉麗澤水患,海潮寺對面黑山村石山前的鯰魚洞口石壁,刻有這樣的洪痕。

傳奇故事 蔡鍔治水

“民元洪水令人驚,四十八村十盡當心。

河泊畢屋階三級,全仗春收度長生。"

洪底及海拔高度:(自上而下)

民國30年1897,29公尺 民國17年1899.73公尺

民國33年1898,44公尺 光緒18年1900,03公尺

民國34年189920公尺。光緒19年1900.33公尺

民國28年1898,97公尺

傳奇故事 蔡鍔治水

站在松坡橋頭,如今已是滄海桑田,時過境遷,物異人非。但是,蔡鍔都督的功跡,永遠銘記在嵩明人的心中。

蔡鍔治水的故事,自然流露出鐵血將軍心懷蒼生、濟世愛民的樸素情懷,登高望遠海,立馬濟世艱,彌久日新,功裕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