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新冠病毒檢測方式:“各有千秋”,不能替代

作者丨韓揚眉


新冠病毒檢測方式:“各有千秋”,不能替代

一線檢驗人員正在分析採樣標本。


新冠肺炎仍在持續,如何更快、更準確診斷,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核酸檢測、抗體檢測、抗原檢測……不同檢測方式有何特點、效果如何?為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

他表示,不同的檢測方法各有優缺點,不能單說某種技術優劣,而是要將其放在一定的條件下去評價。

各有側重 不能替代

近日,針對新冠肺炎檢測,諸多科研團隊宣稱已成功研發抗體試劑盒,最快2~3分鐘完成檢測。此外,抗原檢測技術也正在研發過程中。而與此同時,一線醫院核酸檢測試劑盒檢測結果卻出現了“假陰性”現象。因此,有人認為核酸檢測會被“替代”。

在張改平看來,沒有誰應該取代誰。“幾種檢測方式各有側重,它們採用的技術手段不同,在不同的情境下解決了不同的問題。最終還是希望研製出快速、敏感、準確而又簡便的快速檢測產品,以提高檢測速度,簡化檢測程序。”

張改平表示,核酸檢測屬於基因檢測方法,核酸試紙實際上就是基因試紙,如果人體樣品中檢測出有病毒的基因序列,那就意味著被感染了。“基因檢測的敏感性非常高,因為它有一個基因擴增的過程,可將一個基因序列擴成多個,便於結果判定,這就是基因檢測方法的優越性。”

“而抗體檢測,尤其適用於大量疑似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的檢測。”張改平解釋說,病毒在疑似病例體內潛伏多時,症狀初顯,抗體(IgM、IgG)可能也產生了,這時候使用抗體試紙檢測,無需複雜“漫長”的PCR擴增過程和任何儀器設備,3分鐘就可以得到結果。

“對於無症狀感染者的檢測亦是如此。”張改平解釋道,這些人因為抵抗力高,病毒雖已潛伏體內但無症狀,我們可能不會去檢測,而一旦檢測,抗體檢測結果便呈陽性(感染7天以上)。

“這個在將來也大有用處,我們可以應用在流行病學調查上,比如調查1萬人,通過抗體檢測,到底有多少人感染過這個病毒而沒有症狀,就能得出數據了。”張改平指出,未來,假如新冠病毒像流感一樣成為常見傳染病,我們就可以通過抗體試紙檢測,接種疫苗後有沒有抵抗力。

目前,張改平團隊已成功研製了新型冠狀病毒抗體快速檢測試紙,可用於診斷與治療參考、流行病學調查、康復者血漿治療重症患者時抗體含量測定以及有疫苗後的免疫評估等。它可以實現3分鐘出檢測結果。

針對快速檢測全病毒抗原,張改平認為,目前是“不太可能的,還得等一等”。他表示,一是因為直接的病原檢測診斷需要更高的敏感性(通常樣品中含量很低);二是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剛出來,針對病毒的單克隆抗體等研製需要時間。

快速檢測 不斷攻關

除了抗體快速檢測試紙,張改平團隊成功研製出可用於快速檢測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檢測試紙,檢測敏感度可達10個拷貝,樣本在試紙上的反應時間只需3分鐘,而且可肉眼觀測到結果,不必使用專門的儀器設備,大大簡化了操作程序和難度,縮短了檢測時間。

“這個試紙理論上誰都可以操作,但在臨床上,對於檢測傳染性極強的新冠病毒來說,誰都能操作是不可行的。我們建議在醫生或專業人員指導下操作。特別在需要對大量人群進行篩查時,這個試劑優勢非常明顯。”張改平說。

病毒快速檢測,病例儘快確診,在疫情防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日前,科技部表示,正在加快推進現場快速檢測產品的研發和應用。而抗體檢測試劑和抗原檢測試劑無疑可以實現這個目標。

張改平指出,國內很多科研團隊正在努力攻關抗原現場實時檢測,但有些實驗材料的獲取需要時間,比如單克隆抗體的製備,僅抗原免疫動物試驗就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所以會有一個過程。“剛剛我們也談到了抗原檢測試紙的敏感性問題。另外,檢測全病毒儘管聽起來完美,但使用起來還存在一些問題。”

理性認識 長期積累

針對目前頻繁出現的“10分鐘、3分鐘出檢測結果”的報道,張改平認為,這很容易誤導公眾。“基因檢測這麼短時間是不行的。現在醫院大部分用的是實時熒光PCR檢測,單是實時熒光PCR檢測一般需要兩小時左右。整個檢測過程還包括採樣、處理樣本等步驟,通常總時長大於兩小時。”

他還指出,對於檢測試紙來說,3分鐘與5分鐘差別並不大。主要是試紙材料的改進,比如,試紙上的層析膜會固定不同生物活性材料從而形成“檢測線”,膜的孔徑一般是微米級的,要提高精度和敏感性,需要把孔徑縮小,使待檢樣品溶液流得慢些;要提高速度,需把孔徑放大,使待檢樣品溶液流得快些。當然,還與其他方面有關,比如標記材料、標記密度、抗體親和力等。

“根據目前的研究進展,真正簡單、可以3分鐘出結果的是抗體試紙檢測,無需PCR檢測儀器,只要1/10滴血就夠了。”張改平團隊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多個醫院合作,根據所確診病例的血清做抗體試紙檢測,取到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中國科學報》 (2020-03-02 第3版 醫藥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