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戰疫”下的青島“四新”經濟|“數字化生存”:青島啤酒“進化論”

“戰疫”下的青島“四新”經濟|“數字化生存”:青島啤酒“進化論”

青島日報2020年3月6日3版

開欄的話

危機有“危”和“機”的兩面。

疫情無疑對經濟造成了短期衝擊,但同時也帶來了新機遇、新變化。正如2003年的“非典”加速了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發展,淘寶、京東等企業乘勢而起。眼下,這場疫情也在加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各個場景的落地應用,帶來新一輪的增長契機。

即日起,本報推出“戰疫下的青島‘四新’經濟”系列報道,旨在聚焦疫情期間企業的“四新”轉型案例,傳遞優秀企業化危為機的全新舉措,為企業轉型發展提供借鑑。

疫情衝擊了線下消費場景,以線上場景為關鍵詞的數字經濟卻獲得了一次再進化的契機——

“數字化生存”:青島啤酒“進化論”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周曉峰

進化,是一切的驅動力。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直接衝擊了餐飲、零售等線下消費場景,而以線上場景為關鍵詞的數字經濟卻獲得了一次再進化的契機。以青島啤酒為代表的行業領軍者,快速把用戶需求轉到線上,在技術層面和業務層面全面驅動數字化轉型。

疫情既是一次危機,也是一場機遇。只有不斷進化的變革者才能抵禦寒冬的衝擊,乃至創造新的時代。

正如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克興所說:“抗疫如登山,是做放棄者、紮營者還是攀登者?顯然,我們的選擇是勇攀高峰!在同樣的外部環境下,就是看誰能夠找到機會、抓住機會,當別人還在等待、還在觀望、還在抱怨、還在膽怯的時候,誰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機會、抓住機會,誰就搶得了先機,就搶得了先手棋。”

拓展線上渠道,創新“分銷員計劃”模式

春節前後是冬季啤酒消費的一個高峰,也是庫存消化的關鍵時機。但今年受疫情影響,餐飲、超市大量歇業,禮品消費也大幅下滑,啤酒銷售終端面臨巨大壓力。

面對線下傳統渠道銷售的“凜冬”,青島啤酒快速轉變思路,全力拓展線上渠道,並推出了“分銷員計劃”新模式。

在疫情倒逼之下,很多企業都加快了線上渠道升級,“全員營銷”一夜之間成為了熱詞。但青啤的“分銷員計劃”有所不同,不僅僅是自己的員工成為線上分銷員,普通消費者也可為青啤“帶貨”。從微信小程序搜索“青島啤酒官方商城”,按照頁面指示操作,人人都可以零成本成為青啤線上分銷員,並按銷售比例賺取分成。

尤為特別的是,青島啤酒“分銷員計劃”區別於傳統京東、天貓電商渠道,更多銷售的是皮爾森、白啤梵高罐、小瓶裝IPA、王子海藻蘇打水等新特產品,通過新品、潮品與消費者建立更親密的聯繫。

數據顯示,“分銷員計劃”自2月22日上線,本來預期1周能註冊1萬人,結果短短3天就註冊了4萬多,青啤微信官方商城銷量比平時增長了3倍多。

深耕社群營銷,推行“無接觸配送”

啤酒銷售出去了,如何將產品安全又高效地送到消費者手中?在疫情期間小區封閉管理的情況下,這是一個棘手的物流配送難題。

青島啤酒的解決之道是利用現有資源更進一步下沉渠道,深耕社群營銷,推出“無接觸配送”模式。2月10日,青島啤酒的無接觸配送服務在全國範圍內統一推出,截至2月25日,已覆蓋全國28個省級單位324個城市區域。

疫情引導了大眾生活消費習慣的轉變,不僅成為生鮮電商的轉折點,也催生了更多其他實體商品進入社區乃至“到家”服務。

實現電話下單、半小時送酒的“極限操作”,時效性遠超網購快遞,這背後正是青島啤酒強大的供應商網絡和科學的“方格化”管理。

青島啤酒把配送區域在地圖上分成一個個小方格,將業務員、經銷商按照方格分配,一旦接到訂單,負責該方格的配送員就會就近進行訂單配送,從而做到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消費者喝到最新鮮的青島啤酒。

為把社群終端延伸到更多城市,青啤還在醞釀一個“百萬社區計劃”,以社區微信群招募、社區無人銷售點等方式,在全國佈局上百萬個社群終端,實現啤酒銷售與消費者“雲端零距離”。

厚積薄發,迅速找到數字化轉型的入口

從青島啤酒近年來的戰略路徑來看,與數字化融合已經成為一條主線,而非疫情期間的臨時方案。

在此之前,青島啤酒已開始了線上定製的嘗試,既有麥當勞、必勝客的跨界定製和IP營銷,又有與萬科、復星、保利等企業的定製業務合作。此外,定製還逐漸轉向個性化、多元化,例如新人的結婚紀念罐、影迷的“魔獸罐”“戰狼罐”、馬拉松選手的“慶功罐”……

而青島啤酒個性化定製化柔性生產線,也早已一改傳統的大批量、規模化生產方式,在每小時生產6萬-8萬甚至12萬罐啤酒的生產線上推出“私人定製”服務,將3000箱的起訂量降低至最低15箱。這種按照消費者數據和需求的“規模化的個性化”生產經營模式,真正讓“產品為中心”轉變為“用戶為中心”。

正是這些軟硬件基礎使得青島啤酒在疫情防控期間厚積薄發,迅速找到了數字化轉型的入口。

為應對此次疫情過後可能出現的消費高峰,青島啤酒已在生產和營銷方面做好了充分準備。目前,青啤在全國的60多家制造工廠中,除湖北3家外其餘均已在防疫工作緊抓不放鬆、確保員工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有序復工復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