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新增“病理改變”提示快速救治

國家衛健委3日公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較之半個多月前公佈的第六版指南,新版方案有哪些不同?記者就此採訪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感染與免疫科主任醫師沈銀忠教授。

關注兒童孕產婦特殊人群
沈銀忠表示,基於治療的規範化、同質化,提升救治成功率、減少病死率,新版指南相比第六版還是有不少變化的。其中最大的變化是,增加了對孕產婦和兒童的相關問題的描述。孕產婦和兒童這類人群與普通成年人的症狀差異有哪些?新版指南給了明晰表述,“孕產婦臨床過程與同齡患者接近”,“部分兒童及新生兒病例症狀可不典型,表現為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或僅表現為精神弱、呼吸急促”。

從病毒傳播途徑來看,新版指南其實沒有本質變化,第六版提及,在密閉環境中病毒可能通過氣溶膠傳播,新版將此明確下來,同時增加了“由於在糞便及尿中可分離到病毒,應注意糞便及尿對環境汙染造成氣溶膠或接觸傳播。”沈銀忠對此解釋,這提示著病毒一旦分佈到不同環境,理論上有可能引起感染,對醫務人員來說,臨床要注意感染的可能性。
專家同時提及,市民無需恐慌,目前絕大部分患者都實現了收治治療,汙染環境的概率很低。公眾日常更要注意健康衛生習慣,包括便後勤洗手、蓋好蓋子衝馬桶等細節。


明確重型臨床預警指標
新版指南中增加了“病理改變”:按照大體觀、鏡下觀分別對“肺臟、脾臟及肺門淋巴結、心臟和血管、肝臟和膽囊、腎臟、腦組織、腎上腺、食管、胃和腸管等器官”進行描述。“這樣的病理改變結果,其實我們並不意外”,沈銀忠說,“病理改變的內容提示更多基層醫生,新冠病毒肺炎患者需要快速救治,縮短病程,以此減少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同時也為未來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探索方向。”

在臨床表現一欄裡,新版指南增加了“血清學檢測”,新冠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多在患者發病3—5天后呈現陽性,IgG抗體滴度恢復期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沈銀忠說,診斷方法很多,包括核酸檢測等,此次加入血清學檢測,是一種間接診斷方法。在傳染病診治領域,血清學診斷很常見,它與其他診斷方法共同發揮了相互補充的作用。對廣大基層單位,核酸檢測對技術和資源的要求比較高,血清學的方法相對較為簡便,可以實現更廣範圍診斷。
新版指南中,對成人、兒童的重症均明確了臨床預警指標,成人指標包括淋巴細胞減少、免疫功能下降、肺部病灶進展快等。沈銀忠說,這樣的預警指標為醫護人員及家屬帶來極大參考,一旦患者出現上述情況,意味著必須及早干預、對重症患者實行更多支持策略。新版指南在明確抗病毒治療時,同時增加“託珠單抗”免疫治療。來自羅氏製藥的消息同時證實,商品名為雅美羅的託珠單抗,也是全球首個針對IL-6受體的重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是治療IL-6升高的自身免疫疾病(如風溼性關節炎)的一線藥物。託珠單抗在重症、危重症救治中,可及早干預可能發生的多臟器衰竭“炎症風暴”,以此減少重症、危重症患者病死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