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从《上秦王书》到棘门被杀,浅谈春申君“四错”误国

黄歇在楚顷襄王时期从政,后被楚考烈王封为春申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做了二十多年的令尹,把持国政,广招门客,是楚国实际意义上的掌权者和决策者。

他对楚国的振兴,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他一些所谓的功绩,完全出于自己苟安投机的政治思维。对秦国的惧怕心理与亲附意向,间接助长秦国蚕食六国的气焰。使本已处在危险边缘的楚国,加快了灭亡的脚步。

黄歇一错:《上秦王书》名为救楚,实则作茧自缚。

公元前273年,也就是楚顷襄王二十六年,秦国在华阳之战中获胜,紧接着命白起率领秦军,联合魏、韩一起伐楚。生死存亡之际,顷襄王将此重任,交给了黄歇。为什么是黄歇呢?因为他博闻多识,最重要的是能言善辩。

从《上秦王书》到棘门被杀,浅谈春申君“四错”误国

黄歇剧照


黄歇在《上秦王书》中,通过反复论证,结盟楚国的利弊,来说服秦王。他将秦楚比作老虎,而其他诸侯国则是低劣的狗,两虎相争的结果必然是劣狗得利。无论是对天下大局的分析,还是文采飞扬的雄辩,黄歇都博得了秦王的欢心。秦昭襄王最终采纳了结盟的意见,停止进攻楚国,并与之结盟立约。楚国依靠黄歇,在本就不利的形式下,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退秦结盟这件事,历来被人们所称赞,也为黄歇积累了从政资本。但纵观全书,黄歇完全是站在秦国的角度来分析天下大势,与其说是为楚退秦,更像是为秦王制定统一天下的长期战略方针:

  • 第一步,秦国与楚国结盟,威逼魏、韩成为秦的属国,并使魏韩被迫攻齐。
  • 第二步,趁着齐国势弱之机,攻取齐国右边济州土地,使秦国势力横贯东西,制约天下诸侯。
  • 第三部,燕赵与齐楚被割断联系后,不能相互依靠,秦国便可逐个击破,一统天下。

如此三步,秦国便可诛灭六国,统一天下。这与后来范睢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不谋而合。上书秦王中的亲秦政策,如果只是一时的妥协之计,之后依然联合各国抵御秦军,则不会迅速灭亡。但纵观其一生作为,亲附秦国的政治思维却贯彻始终。

从《上秦王书》到棘门被杀,浅谈春申君“四错”误国

秦昭襄王剧照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楚国得到了暂时的和平环境,经济和军事力量也有所恢复。从短期内的效果来看,黄歇的亲秦政策,使楚国得到了一定喘息时间。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无异于自取灭亡。

秦楚结盟的第二年,太子完到秦国做人质,由黄歇陪同前往。太子完这个人胸中没什么主见,只顾享乐,日常事务都交给了黄歇处理,因此也充分信任他。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黄歇找到范睢,请求释放太子回国,准备继承君位。并说,如果太子回国当上了楚君,必定能继续侍奉秦国。如果他人继位,太子就成了一个在咸阳城中的布衣,别人当楚君,则不会亲附秦国。

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同《上秦王书》一样,黄歇保太子平安回国,也历来被人称赞。但从他的言行依然可以看出,他对秦国的亲附侍奉心理。这种心理并不是一时权宜之计,从他把持楚国二十多年的政治方向来看,他是真的不想与秦国为敌。

黄歇被重用并非偶然,正是楚国几代君王亲秦、俱秦政策所导致的。楚怀王虽有大志,却智商堪忧,妄信张仪,致使楚国实力急剧衰落。楚顷襄王软弱无能,对秦国更是唯唯诺诺,小心谨慎。因而,黄歇的亲秦思想,完全迎合了楚顷襄王的苟安思维。黄歇掌权后,对秦国的亲附政策,更是有过之而不及。

从《上秦王书》到棘门被杀,浅谈春申君“四错”误国

黄歇剧照


黄歇二错,穷兵黩武,战略失策,不积极抗秦,使楚国陷入孤立。

黄歇回国后,楚考烈王给了他相国之位,封为春申君,还赏赐给他淮北十二县。黄歇虽无楚王之名,却有楚王之权。楚国的政策方向,实际就是黄歇的政策方向。

虽名相国,实楚王也。

黄歇的门客,大多是用来充数的,其中有一个叫朱英的人还有些才能,他说过一句话很值得推敲:

客有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强而君用之弱,其于英不然。

从朱英的话中我们可以推测到两点:其一是春申君有权,所以能治理楚国。其二是当时便有人认为,强大的楚国在春申君的治理下变弱了,虽然朱英不这么觉得。

长平大战期间,黄歇趁机北上,进攻鲁国,用十多年的时间,将鲁国灭亡。司马迁对此次军事行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之为"楚复强",然而从当时的形式来看,楚国灭鲁,并没有多大好处。鲁国居泅上诸侯国首位,由于地理上属于战略要地,因而齐楚对鲁国的争夺一直都很激烈。楚国趁着秦赵大战,齐国国力衰弱之际,攻取了鲁国。不但招致了齐国的怨恨,还使自己在泅上地区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处境。随着齐楚结怨不断加深,楚国北境不再稳定。黄歇的淮北十二县,离边境很近,时刻受到战火侵扰的威胁,他随即请求将封地改到了江东地区,避开了兵患,继续在封地内安逸享乐。

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

黄歇投机灭鲁的军事行动,看似使楚国实力壮大,实际却埋下了长久的隐患。进攻鲁国的前一年,还向秦国割地求和,以图苟安。在齐弱赵危的情况下,他却不能团结山东诸国一致抗秦,反而对鲁国出手,结怨齐国。山东诸国互相攻伐,强大的秦国却能坐收渔翁之利。

从《上秦王书》到棘门被杀,浅谈春申君“四错”误国

战国地图


从其他军事行动中,也能看到春申君消极抗秦的态度。长平之战后,赵国邯郸被围,秦军久攻不下。平原君跑到楚国求援,然而楚国上下对于抗秦救赵这件事,完全是摇摆不定的态度。日出时候发出请求,日中时间还没有决定,最终在毛遂的激烈痛斥下,楚国才答应出兵。楚国实际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黄歇的手中,楚考烈王的态度实际就是春申君的态度。正因为黄歇的对联合抗秦这件事,始终如一的消极态度,才导致了楚考烈王的犹豫不决。

同为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却不顾魏王阻拦,窃符救赵。面对强秦,信陵君深知一损俱损的道理。春申君会不知道这个道理么?当然不会,《上秦王书》中他对天下局势分析的何其透彻。消极抗秦,正是黄歇苟安享乐心理的行为写照。

从《上秦王书》到棘门被杀,浅谈春申君“四错”误国

虎符


公元前242年,秦国的领地延伸到齐国边境,中原各国人人自危。因而除了齐国以外的五国,准备合纵伐秦。其中楚国最强,故春申君被任命为统帅。声势很浩大,结果很意外。五国大军到了函谷关,秦国一反击,五国联军便如鸟兽溃散。楚考烈王将此次失败的责任,归咎到了黄歇的头上。楚考烈王这么想,正是因为深知黄歇长期的亲秦苟安心理,以及抗秦行动中的不作为所致。

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黄歇三错,骄奢淫逸,养士数千,却没有对楚国有用的人才。

黄歇不但在对外策略上,没有使楚国获得长远利益。对内,也没有振兴楚国国力。当然,他对楚国各别地方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但这些地方,都是他自己的封邑。首先是对寿春的经营,原本是淮北十二县的下蔡。十多年的不断营造,寿春成为了楚国晚期的经济、商贸中心。随着秦国势力扩张,楚国原有都城受到了威胁,黄歇便将都城迁到了寿春。黄歇改封吴地后,依旧大兴土木,开渠建仓,奴役人民。虽然粮食增产了,但赋税也相应增加,黄歇由此富可敌国。并在吴国废墟上,建立起自己的宫殿。连司马迁都不得不赞叹:

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

秦国招揽人才与战国四公子养士的出发点不同,秦国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富国强兵,统一天下。而四公子养士,则首先是为了扩大自身实力和声望,门客很多,但有用的不一定多,能为国家出力的更是少之又少。

从《上秦王书》到棘门被杀,浅谈春申君“四错”误国

春申君剧照


春申君凭借雄厚的财力,广招门客。他招揽门客也不是为了给国家出力,完全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甚至有时只是为了显摆一下。平原君派门客拜访春申君,为了自己脸上有面子,门客头上插着玳瑁簪子,剑鞘用珍珠宝玉装饰。可反观春申君的门客呢?上等门客全都穿着镶嵌珠宝的鞋子相迎!奢华成都可窥一斑。

黄歇的这种养士风格,完全华而不实,不但没有为楚国招揽来人才,甚至有的门客还包藏祸心,祸乱朝政,李园就是其中一个。

黄歇四错,包藏祸心,祸乱楚国宗室,祸国损身。

李园完全迎合了黄歇的投机心理,和对权力的执念。考烈王无子,李园先将妹妹送给黄歇,二人私通怀孕后,再将其送给楚考烈王。如果生个儿子的话,黄歇便成了国君的父亲。愿望很美好,结局很凄惨。考烈王死后,黄歇不顾朱英的阻拦,前去吊唁,在棘门被李园埋伏的刺客杀死,头颅扔到了棘门之外,家族也被满门抄斩。

春申君死了倒没什么,然而他与李园的谋划,给接下来的楚国带来了更大的动荡。黄歇死后,李园掌握了楚国大权。公元前228年,旧事败露,考烈王之弟负刍以此发动政变,楚国的内政陷入一片混乱。又过了五年,楚国便灭亡了。

从《上秦王书》到棘门被杀,浅谈春申君“四错”误国

秦灭六国


纵观黄歇一生,从上书秦国到棘门被杀,虽然对天下局势洞彻于心,但始终下不了决心与秦国对抗。他延续了楚怀王、楚顷襄王时期的亲秦政策,在秦国野心吞并之下苟安享乐,甚至意图谋取楚国君权。楚国的灭亡,黄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参考资料《史记.楚世家》《史记.春申君列传》《史记.平原君列传》《战国策.楚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