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為何冷戰時喜歡"雙三"截擊機?3馬赫的天頂星數據都是美國逼的

現在四代機強調的4S性能,三代機則在低空突防能力上強調隱身能力,而在二代機到三代機之間,則是高空高速截擊機的天下。那段時期看飛機好壞就兩個標準,一個高空性能,一個高速性能,而前蘇聯的米格-25戰機就成就這是設計思路下巔峰,達到了"雙三"。據說還飛出過3.2馬赫的天頂星數據,當時把美國研究人員看的一愣一愣的,懷疑蘇聯人是否真的在南極挖到了天頂星的"飛碟"。

為何冷戰時喜歡

其實反觀蘇聯這邊也是寶寶心裡苦,設計米格-25這種純粹的高空高速截擊機其實意義並不大,其後的事實也證明,高空很快就變為現代防空武器的"獵場",低空突防開始慢慢興起。而美國更是在高空高速領域跟著蘇聯追了一陣後,就開始不和毛子一起玩了,而國內的蘇霍伊也早早看出了世界戰鬥機設計的新趨勢,從而一舉逆襲。

為何冷戰時喜歡

而米格其實是受困於當時蘇聯國土防空的需求,必須要高空高速戰機攔截,就說美國的U-2高空偵察機、A-12高速偵察機,還有什麼"海盜"高速轟炸機,"女武神"3馬赫轟炸機都在設計的路上呢,蘇聯人不緊張才怪,要不是有米格-25鎮宅,這些計劃多半都流產了,否則鐵幕上空可不是群魔亂舞了嗎?而反觀美國則擁有良好的地緣環境,蘇聯戰機即便依靠遠程轟炸機飛臨美國,也還需要一些機場轉場,而美國在歐洲的基地卻可以隨時"到訪"。

為何冷戰時喜歡

可能是米格-25的表現過於牛了,甚至連響尾蛇導彈都追不上他的屁股,美國也趕緊自己試驗米格-25的技術可能性,通過XF-108驗證機發現,要實現3馬赫的速度,機身會過熱甚至燃燒,現有技術暫時無法解決,這可能也是美國放棄了不少高空高速戰機的主要原因。最終保留的都是如黑鳥這樣的偵察機方案,畢竟隨時獲取鐵幕裡的情報是至關重要,但是攔截上的壓力美國則沒有。

為何冷戰時喜歡

不過最終美國還是搞清楚了米格25的秘密,1976年9月一架米格25戰機從蘇聯海參崴的薩哈羅夫基地起飛,防空師513團的別連科中尉駕駛這架叛逃到了日本,最終這架戰機被美國大卸八塊。最終美國人才發現了米格-25這個大忽悠,原來它的設計速度無法達到3馬赫以上,如果要達到這個速度發動機會因為吸入超音速下的高溫氣體而燃燒,也就是說這一速度並不具備戰術意義。

為何冷戰時喜歡

而美國人至始至終也無法解決的高溫問題,蘇聯人則取巧的使用不鏽鋼解決,這種鎳基合金鋼佔了米格-25機體的80%,但是唯一的缺點就是太重了,於是米格25擁有巨大的進氣道,和兩臺尺寸誇張的R5-15-300發動機。

為何冷戰時喜歡

而土豪的美國人在解決同樣的問題時,則採用了昂貴的鈦合金,黑鳥戰鬥機幾乎是完全用鈦合金打造而成,因為成本太高,最終也只建造了32架。

為何冷戰時喜歡

但是不管怎麼說,能想到用不鏽鋼製造戰機,在複合材料大行其道的今天,怎麼看都是天方夜譚的神話,而前蘇聯設計師竟然真的做到了,不得不讚嘆其才華。而且即便米格-25飛不了3.2馬赫,但實用數據也達到了24000米和2.8馬赫,在冷戰時期毫無疑問是高速高速截擊機的NO.1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