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中國歷史上宦官為禍最為嚴重的三個王朝都是大一統的帝國,漢帝國,唐帝國和明帝國,眾所周知,明帝國第一個放任宦官為禍的皇帝就是明英宗朱祁鎮。

但仍然有人都覺得朱祁鎮冤枉,因為他父親、他曾祖父的緣故,才讓他陷入宦官的包圍之中,好像他的錯要分攤給他長輩一點似的。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人禍”的鍋不能讓“制度”來背,王振為禍朝廷還真就是朱祁鎮的鍋,絕對不能甩給別人。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01,朱元璋時代的宦官處境

宦官制度雖然看上去是百害而無一利,但事實上他卻一直有維護、鞏固並延伸發展皇權的作用,就算是清亡後宦官制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秘書團隊和近侍團隊,所起的作用和宦官並沒有太大異同,正是因為宦官制度存在的價值被皇帝看重,這個制度才在封建社會長盛不衰。

深知宦官危害的明太祖朱元璋早在吳元年(1367)九月,就設置內史監,開始使用宦官。又在洪武二年(1369)八月,定內侍官制,規定宦官不得兼文武職銜,不得穿外臣冠服,官不許過四品,每月給米一石,衣食都在內廷,把宦官的職責範圍嚴格控制在內廷事務上,“不過供灑掃、給使令而已。”

不但如此,在洪武六年(1373)閏十一月,朱元璋還命禮部設置內正司,設司正、司副各一人,專門糾察宦官失儀和不法者。

洪武十年(1377)五月

,有個內侍仗著服侍朱元璋時間久,居然議論政事,朱元璋大怒,斥責後勒令那個太監歸鄉,終身不用,身為宦官遠離宮廷還有什麼奔頭?不但如此,朱元璋隨即又下令不許宦官讀書識字。

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專門鑄鐵牌,上面刻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還把這個鐵牌立在宮門,又下令不準外臣與宦官交往,以防內外勾結,從朱元璋這些行為可以知道,他對宦官有清醒的認識,並且保持高度的警惕。

但是,到了洪武后期,朱元璋定下的規矩被自己一手打破,宦官不再只有百餘人,人數不但大增,建制也更龐大,有十二監、四司、八局等二十四衙門,秉承皇帝旨意處理政務,確立了宦官獨立的行政系統,形成完整的宦官制度。

明史記載,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命聶慶童去河洲敕諭茶馬,開啟宦官奉使行事的先例,其實大謬。早在洪武八年(1375)五月,朱元璋就曾派中官趙成去河州市馬;十一年(1378)命內官吳誠去總兵官楊仲名行營觀方略,又派尚履奉御呂玉去軍中閱勝。可見朱元璋很早就使用宦官奉使行事了。

雖然朱元璋很早就用宦官行事,但是由於他馭下甚嚴,能夠駕馭宦官,自然沒有宦官為禍朝廷的事發生。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02,朱棣父子時代的宦官處境

建文帝繼位後,對宦官更加嚴厲,奉命外出辦事稍有不法行為,就讓有司械拿索問。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等燕軍逼近江北的時候,就有很多內臣逃到燕軍中,洩漏朝廷虛實,朱棣也收買建文帝左右充當耳目,因此,朱棣的成功有宦官集團的功勞。

就是因為宦官對永樂政權立有功勳,所以朱棣對宦官開始大加寵幸和重用,永樂元年(1403),侯顯、李興奉命出使外域,開出使先例;三年(1405)六月,鄭和等率兵二千七千餘人下西洋,又派山壽率軍出雲州,開將兵先例;七年(1409)十一月,開始命中官刺事,開耳目刺事先例;八年(1410)十二月,派中官王安到都督譚青軍中任監軍,馬靖鎮守甘肅,馬騏鎮守交趾,開監軍巡視先例。到永樂十八年(1420)又在東安門北建立東廠,讓內官執掌,與錦衣衛內外相制,主要職責還是刺探臣民隱事。

誠然,朱棣給予宦官們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探臣民隱事等等大權,為明帝國的宦官掌握軍政大權開啟惡劣的先例,埋下禍根。

但是,朱棣是一個有作為的帝王,他能夠寵信宦官,也能夠駕馭宦官,對宦官也很嚴厲,所以,在永樂朝,宦官也沒有機會產生禍害。

朱棣死後,太子朱高熾繼位,宦官得到皇帝進一步的重用,洪熙元年(1425)正月,任命鄭和領兵守備南京,開啟守備太監的先例,此後,守備太監成為定製。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03,朱瞻基時代的宦官處境

宣宗朱瞻基在位時,由於他對宦官的依靠進一步加深,讓明帝國的宦官地位和權力開始有急速的發展,讓宦官地位和權力急速發展的原因有兩點:

  • 其一,是內書堂的設立;
  • 其二,就是讓司禮監擁有“批紅(批朱)”權。

宣德元年(1426)七月,在宮內設立內書堂,讓刑部主事劉翀(音衝)為翰林修撰,專門教授十歲左右的小宦官讀書。後來,大學士陳山、修撰朱祚也都出任過教習之職。

此後,小內官增至四五百人,以“翰林官四人教習以為常”,朱元璋規定不許宦官識字讀書的制度至此被廢除。內書堂培養出來的宦官,有很多進入文書房、司禮監等主要內廷機構,開始接近皇權的核心,為以後宦官掌權提供了條件,奠定基礎。

宣宗在位時,實行“票擬”制度,所謂“票擬”就是讓內閣先對奏章提出處理意見,寫在小票上貼到奏疏上,再把“票擬”後的奏章交給皇帝處理、審批。

身為皇帝也就是用御筆親自批幾本,剩下的就交給司禮監秉筆太監遵照內閣“票擬”字樣用硃筆“批紅”,這就是秉筆太監的“批紅”權。

按例,秉筆太監“批紅”的時候是不允許擅自更改內閣的“票擬”的,遇到能力強又勤政的皇帝,是不會出現問題,但是,一旦遇上能力差又懶惰的皇帝,再遇上秉筆太監有權欲心,那就完蛋了,國事就攥在宦官手中了。

宣宗朱瞻基的能力是毋庸置疑,他雖然讓秉筆太監代批奏章,但他經常在太監批紅後進行審查,因此,太監們根本沒有興風作浪、干政弄權的機會,所以,他可以搞出“票擬”、“批紅”而不擔心被宦官架空糊弄,更何況,朱瞻基還不允許宦官凌駕在朝臣之上。

為了限制打壓宦官勢力的發展,朱瞻基屢次戒諭、懲罰宦官,對宦官的管束非常嚴格,比如親信太監袁琦,凌辱官吏逼取金銀,朱瞻基知道後就將他凌遲處死,袁琦的黨羽十餘人都下獄斬;中官馮杯在郊外調鷹時,把平民打死,朱瞻基知道後大怒,即命誅殺馮杯。

當然,朱瞻基也有寵愛的宦官,比如金英、興安、範弘等,還在宣德七年(1432)專門賞賜金英、範弘免死詔。但是,因為朱瞻基對宦官約束有方,這些大太監並不敢作威作福為禍國家。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04,朱祁鎮時代的宦官處境

到了正統朝,由於朱祁鎮的無能懶怠,不問政事,對宦官王振偏聽偏信,導致皇權旁落,宦官擅權終成脫僵的野馬,籠罩在帝國的上空。

大明帝國第一個擅權為禍國家的宦官是王振,關於王振,《明史》說他自幼選入內書堂,嚴從簡的《殊域周咨錄》卷十八記載說他在永樂年間曾以儒士任職學官,因為沒有政績,考核的時候要被謫戍,剛好朱棣有旨:考核成績不好的官員如果有子嗣,本人又願意淨身的,可以入宮教授訓導女官,王振就趁著機會自己淨身入宮,教授宮人讀書,人稱“王先生”。

王振其人聰明狡黠,很能揣摩人的心理,先在仁宗朱高熾身邊,宣宗朱瞻基繼位後,看他勤勉就把他放在兒子身邊。在朱瞻基面前,王振當然要夾著尾巴做人,為了日後的榮華富貴,盡心竭力的服侍小太子,把忠誠本分表演的淋漓盡致,不但矇蔽住朱瞻基母子,還收攏了小屁孩朱祁鎮的心,動輒都離不開“王先生”。

天妒英才,年輕有為的朱瞻基早早駕崩,把江山留給九歲的叉燒兒子朱祁鎮,即明英宗,王振知道,自己的好日子要來了,才繼位的朱祁鎮就任命他為司禮監大太監,為他弄權鋪上星光大道。

以少帝監護人自居的王振悄咪咪的就開始挑戰閣臣,閣臣要給少帝開經筵,王振卻引導少帝去武將臺閱兵,命京營及諸衛武職官員都到朝陽門外的武臺集合,比試騎射,看的朱祁鎮興奮不已,王振還矯詔越級提拔他的親信、居庸關衛卒紀廣為都督僉事。

紀廣的越級提拔,給外界一個信號,表示以王振為首的宦官開始染指朝政了。為了提高自己威望,讓朝臣懼怕自己,王振就藉口為少帝朱祁鎮樹立威信,“導帝用重典御下,防大臣欺蔽。”

正統元年(1436)十二月,朱祁鎮問兵部尚書王驥邊防之事,王驥遲延五日沒有上奏,王振就教朱祁鎮召見王驥斥責他:“卿等欺朕年幼邪?”遂把王驥及右侍郎鄺埜(音匡業)兩人下獄

,讓兩位大臣進監獄來個幾日遊。

隨後,右都御史陳智又彈劾太師英國公張輔回奏拖延,還彈劾科道不舉奏張輔,做為小皇帝不好搞三朝老臣,就對張輔“釋不問”,把御史和給事中各杖責二十。

從這兩件事之後,言官開始按王振的示意,屢次羅織大臣之過,從公侯駙馬伯到尚書都御史以下,沒有不被彈劾的,或下獄,或帶枷,甚至貶謫,“於是大臣下獄者不絕,而振得因以市權。”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05,差點栽跟頭的王振

恣意妄行的王振忽視了一個的存在,就是仁宗皇后、宣宗太后、如今的太皇太后張氏,朱祁鎮年幼,朝廷大權由張氏在幕後和幾位輔臣主持,王振如此弄權,張氏怎麼可能容忍?

正統二年(1437)正月,太皇太后在便殿召見張輔、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對五位老臣說:“諸位愛卿都是老臣,如今皇帝年幼,就靠大家同心協力共安社稷!”

老太后又對楊溥說:“先帝經常唸叨愛卿你的忠心,想起往日的艱難就悽然落淚,沒想到今天又能見到愛卿。”楊溥聞言就頓首落淚,張太后也是淚流滿面,幾位大臣及左右想起永樂末年仁宗的艱難也不禁悲愴。

從這簡單的對話,就可以看出張太后的情商有多高,楊溥是仁宗舊臣,仁宗被兄弟威逼父親猜忌的時候朝不保夕,連東宮臣子也動輒得罪,楊溥是深有感受的,張太后這麼說就是為了引起共情,更能激發楊溥們的忠君心理。

張太后又對一旁的朱祁鎮說:“這五位大臣是先帝選拔信任,輔佐你的,皇帝不管什麼事情,都要和這五臣共商。”朱祁鎮忙點頭表示遵從祖母訓諭。

隨後,張太后召見王振,王振一到,太后就發怒說:“你侍奉皇帝不守法度,今天應該賜你死罪。”張太后身邊的女官就用佩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朱祁鎮當即就給祖母跪下了,堂堂皇帝,為了一個貼身內侍,給祖母跪下求情,皇帝都跪下了,五個大臣怎麼能站著呢?只好都跪下,太后說:“皇帝年幼,不懂宦官誤國的道理,我接受你們的求情留他一命,以後不允許他再幹涉國事。”

經過這次事件,王振迅速把染指朝政的爪子縮回去,恢復忠誠本分的面孔,“王振自太后有疾,數年間已縱恣,及太后崩,遂益無忌憚。”

張太后再能幹,由於年事已高又多病,也不可能對朝政事事過問,皇帝在手的王振還是有很多可趁之機,但機警的他並沒有輕舉妄動,而是努力刷新在老太后那裡的印象。

正統四年(1439)十月,發生了福建按察司僉事廖謨杖死驛丞的案子,因為這個案子,楊溥和楊士奇兩位閣老發生了糾紛,被杖死的驛丞是楊溥的老鄉,杖死驛丞的廖謨又是楊士奇的老鄉,楊溥想讓廖謨抵命,楊士奇想按因公殺人論處,兩位閣老相爭不下,就請老太后做主。

這個時候,王振趁機向張太后進言說:“判處廖謨抵命有些太過,要是按因公論處又太輕,應該把廖謨降級處理。”張太后認為王振的判語比較公正,就採納降廖謨為同知,這一件事令張太后對王振的印象大改,覺得這個太監敲打敲打之後還是不錯的,對他也信任起來。

王振大公公藉著張太后和朱祁鎮的信任,又開始抖起來,但終究是害怕張太后,並不敢明目張膽作威作福。正統七年(1442)十月十八,太皇太后駕崩,朝野內外,再沒有能挾制王振之人,大明帝國的宦官時代終於開啟。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06,皇帝縱容王振為禍

在張太后晚年,王振就已經悄悄凌駕在內閣之上,張太后去世後,他徹底露出真面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朱元璋立在宮門的“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祖訓鐵牌毀掉,開始他“奪人主之威福,視勳戚如奴隸,目天子為門生”的擅權之路。

不管王振怎麼賣官鬻爵、收受賄賂,凌辱勳戚、打殺朝臣,朱祁鎮對他的榮寵信任從來沒有動搖過,任由他“擅殺剬威,概置不問”,還對他的尊崇無與倫比,賞賜白金彩幣。

又專門褒獎王振,誇他“夙夜在側,寢食弗違,保衛調護,克盡乃心,贊翊維持,糜所不至,正言忠告,禆益實多”,還愛屋及烏大肆提拔王振的兩個侄子王山、王林,讓王山世襲指揮同知,王林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中官世襲,實始於此”。

正統十一年春正月己巳朔○庚辰○賜司禮監太監王振並各監太監錢僧保高讓曹吉祥蔡忠白金寶楮彩幣諸物仍命振侄林為錦衣衛世襲指揮僉事僧保侄亮讓侄玉吉祥弟整忠侄英俱為錦衣衛世襲副千戶敕振曰朕惟旌德報功帝王大典忠君報國臣子至情此恩義之兼隆古今之通誼也爾振性資忠厚度量宏深昔在皇曾祖時特以內臣選拔事我皇祖深見眷愛教以詩書玉成令器委用既隆勤誠益至肆我皇考念爾為先帝所器重特簡置朕左右朕自春宮至登大位前後幾二十年而爾夙夜在側寢食弗違保衛調護克盡乃心贊翊維持糜所不至正言忠告禆益實多茲特賜敕給賞擢為爾後者以官詩曰無德不報書曰謹忠惟始朕眷念爾賢勞昕夕不忘爾尚體至意始終一致我國家有無疆之休爾亦有無窮之福(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三十七)

在朱祁鎮的縱容下,宦官全體崛起,不管怎麼為非作歹、觸犯刑律都有皇帝保駕護航,大家還怕啥子?朱祁鎮不但對宦官為禍視若無睹,還對宦官們賜金、賜物、賜官、賜田,種種賞賜,不絕於書。

堂堂大明天子朱祁鎮,愣是把自己活成了宦官的提線木偶,在他心中,大概真的把王振當親爹看了,他親爹朱瞻基的教導沒記住一句,倒是對太監爹的話言聽計從。

以王振為首的宦官禍亂國事引發的直接後果就是:吏治敗壞社會風氣變濁,各地反抗頻起,相繼爆發葉宗留、鄧茂七、黃蕭養三次起義。

朱祁鎮還在王振的操控下窮兵黷武用兵麓川,勞民傷財,連年不休,“以一隅騷動天下”,才結束麓川戰役,又在王振的慫恿下,不顧一切後果,要建“立不世之功”親征瓦剌,最終釀成土木堡之變,差點終結明帝國。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07,猴格說

在虎父犬子那篇中,有讀者留言說是朱祁鎮開啟了宦官王振專權的先河,讓明朝走向衰落。我回復說用宦官是朱瞻基的鍋,是他讓宦官識字的,只不過他能夠駕馭宦官,而他崽卻被宦官駕馭了。

後來自己想起自己的回覆,覺得太輕率了,“制度”不能為“人禍”背鍋,王振為禍明明就是朱祁鎮的問題,怎麼能夠甩倒他爹朱瞻基頭上?為了彌補自己的輕率,必須得為朱瞻基正名。

身為帝N代,誰還不是在宦官包圍中長大的?朱祁鎮如此,他爹朱瞻基也是如此,包括朱祁鎮的子子孫孫都一樣,宦官一直都在,怎麼就只有那幾個甘願做宦官的提線木偶?朱祁鎮就是甘為提線木偶的第一人。

人都有七情六慾,皇帝也是人,對朝夕相處的宦官產生親近信任和依賴,也是人之常情,宦官為了名利,迎合皇帝的心理投其所好也無可厚非,但這些都不是皇帝應該偏聽偏信的理由。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明朝宦官為禍的鍋到底該誰背?不是永樂帝祖孫,而是他朱祁鎮


朱祁鎮就算繼位時年齡小,等祖母張太后崩後,也已經十六歲,還稱呼一個宦官為“先生”,足以見其資質有多差勁。一直到土木之變,六軍敗績,還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裡,奪門之後又追復王振官職,刻木招魂,祭祀於智化寺,賜祠名曰“精忠(旌忠)”。

如此這般,怎麼能指望他會吸取教訓幡然醒悟呢?果然,復位後的朱祁鎮繼續寵幸曹吉祥,任命他為司禮監,讓他操縱京軍三大營,開啟太監總督京營的先例,最終釀成曹石之變。

如果說王振狡詐,朱祁鎮看不透,可曹吉祥並不是王振那樣的大奸之輩啊!稍有常識都能從他的言行舉止識別優劣,但朱祁鎮愣是沒有這樣的常識,不能識別忠奸,還賜予威權,終釀禍事。

不管正統年間王振亂政,還是天順年間曹吉祥禍亂,歸根結底,還是朱祁鎮的能力問題,能力不足,智商不夠,不能辨別真偽,不能區分忠奸,才導致他耳目閉塞,淪為宦官的玩偶。

這一切,是他個人造成的,而不是宦官制度造成的,前代他的父祖曾高不見被宦官左右,後代子孫中也沒有像他那樣被宦官玩弄於鼓掌之間,朱祁鎮,真的是基因突變啊!

就是這樣

參考資料:明會要、明通鑑、明史紀事本末、御批歷代通鑑輯覽18、明史等等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無謂腦補解讀過度。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