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科学认识高血脂


1.什么是血脂
血浆中的脂肪统称为血脂,主要有四种,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和磷脂类。这些脂类一部分来自膳食,一部分由人体自身合成。


(1)甘油三酯:人体脂肪构成最主要的形式,作为能量储存形式存于体内。
(2)胆固醇:合成细胞膜、胆汁酸和各种激素。
2.什么是脂蛋白
脂肪不溶于水,需要与蛋白质分子结合才能在血液中运输。脂肪和蛋白质结合后的分子结构叫脂蛋白。人体脂蛋白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1)乳糜微粒(CM)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3)低密度脂蛋白(LDL)
(4)高密度脂蛋白(HDL)
前两者主要负责运输甘油三酯,后两者主要负责运输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主要功能是把肝脏合成的胆固醇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使用。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作用是把细胞组织的胆固醇运回到肝脏合成胆酸。

科学认识高血脂


3.体检化验报告单中的“血脂四项”
血脂代谢异常的诊断标准为:
(1)胆固醇≥5.2mmol/L;
(2)甘油三酯≥1.7mmoll/L;
(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2mmol/L;
(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mmol/L。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越高越不利。而高密度脂蛋白则正好相反,该指标越低越不利。
血脂代谢异常可分为以下四类:
(1)高胆固醇血症;
(2)高甘油三酯血症;
(3)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4)混合性高脂血症。
俗称的高血脂就是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科学认识高血脂


脂肪肝、高血脂的危害
1. 脂肪肝的危害不仅仅在肝脏
(1)单纯性脂肪肝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2)诱发心血管疾病
(3)加重糖尿病
(4)诱发慢性肾病
(5)降低机体免疫力。
2. 高血脂的危害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1)心脏:心绞痛、心肌梗死
(2)脑:脑卒中
(3)肾:肾硬化症
胆固醇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通常称之为“好胆固醇”,后者偏高,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通常称之为“坏胆固醇”。
导致心脑血管疾患的致病元凶,就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伤害,促进动脉粥硬化的形成。
总胆固醇偏高并不是最危险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甘油三酯偏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这三个指标的异常更危险,它们共同反应了人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高风险性。综合关注“血脂四项”指标,比单纯只看某一个指标更重要。

科学认识高血脂


1.吃鸡蛋不会引起血液胆固醇水平升高;
2.零胆固醇饮食未必能够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
3.吃的很清淡并不一定能够降血脂。
4.合理饮食,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改善脂代谢水平的重要途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