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皇权加强,皇帝反而失去了“独裁”的能力?

不知道大家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明随着历史的演进与时间的推移,皇权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但实际上明朝的许多皇帝们却仿佛失去了“独裁”的能力和任性的资本,大礼议与争国本等事件皇帝都不得不屈服于群臣的意见,而明朝的言官们也比历朝历代前辈们都表现的更有战斗力与表现欲,那为何会如此呢?

为何明朝皇权加强,皇帝反而失去了“独裁”的能力?

皇帝个人能力的高低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皇权指的是什么。

百科上对皇权的定义是在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制度下,皇帝对全国土地人民和财富的控制与管理权,包括行政、军事、司法、立法等大权,并且在皇权社会,皇帝个人权力至高无上,无法被超越。

由此看来,在皇权社会,每一位皇帝都有独裁的资本,他完全可以在不受法律制衡的情况下完全以个人意志进行统治,享受完全的行动自由度,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行动并且强迫他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但是这种情况只是存在于理论上的

为何明朝皇权加强,皇帝反而失去了“独裁”的能力?

在古代,受限于技术等条件君主没办法对帝国内的所有事情做到亲力亲为,所以他还是要依靠官僚集团去执行自己的决策,因此皇帝必须与统治阶级分享自己的权力来换取他们对自己指令的执行力,而我们要知道的是,分享就意味着分享的各方需要互相进行妥协,这里面就包括了皇帝。

并且我们要知道的是明清皇权加强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在决策环节,到了具体的执行层面集权的效率会在到达顶点时有一个衰退环节,在此时皇帝的权威能不能得到体现,皇帝的命令能不能得到完美的执行,更多的是要看皇帝的个人能力。

某种程度上来讲,明朝皇权的加强只是提高了明朝皇帝的上限,朱元璋就是一个例子,而下限还是要看皇帝的个人能力,明后期的一大批君王也是例子,不然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随便拉一个出来到明朝当皇帝,难道他们也会因为废后的事情被臣子搞得焦头烂额嘛?

为何明朝皇权加强,皇帝反而失去了“独裁”的能力?

当然不会存在这种情况,某种程度上来讲,皇权在一个王朝的时间尺度上的波动程度是远远大于在整个历史周期上的波动程度的。

明朝皇权对法理性的依赖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了,权力其实就是一个行动自由度的问题,权力的大小就是看你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并强迫他人按照你的意志行动,而这种权力跟自由其实都是需要依靠一定的力量来保障的,皇帝也是一样,而影响皇权权威大小的主要有三部分:武力、财力跟法理

为何明朝皇权加强,皇帝反而失去了“独裁”的能力?

武力大家应该可以理解,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财力大家应该也可以理解,就是所谓的大司农以供军国之用,少府以养天子也,但是不管是依靠武力还是依靠财力,都不免会出现一个地方日益做大而中央却日益衰败的问题,秦汉乃至唐都出现过这种问题,因此宋朝就开始推行文治加地方抽血的模式来减少对武力与财力的依赖,并通过儒学系统增强皇权的法理性来保障皇权。

但是这样就会出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皇权在依赖儒家“君臣父子”的纲常伦理保障自身权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儒学对自己的制约,尤其是在道德层面。

为何明朝皇权加强,皇帝反而失去了“独裁”的能力?

前面我们说到过明朝的言官比起他们的前辈们更具战斗性跟表现欲,甚至是不惜通过犯颜直谏诽谤君主的方式来博取名声,就是明朝皇权对法理依赖所产生的连带问题,但这个现象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本质还是皇帝之下的统治阶层对自身利益的一种诉求,只不过它属于一种更“平和”的方式,而皇帝应对这种更加“平和”的方式,也会采取一种看似“妥协”的方式来实现共赢,但这种妥协也只是妥协而已,并非服从,如果皇帝拉下脸来那么文官集团们也往往无计可施。

废相导致官员体系的扁平化,掌控难度变大

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导致了皇帝的“妥协”,明朝的废相也影响到了皇帝的“任性”能力。

道家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当你的面前已经没有敌人时,那么所有人都是你的敌人。当宰相消失,皇帝要面对的就不是某一具体的人,而是整个官僚集团。

为何明朝皇权加强,皇帝反而失去了“独裁”的能力?

明初朱元璋的废相确实在当时大大的加强的了皇权,但是在某些方面来看,它也造成了官僚体系的扁平化,从而加大了皇帝对官员的掌控难度。

教科书上喜欢将皇权与相权放在两个对立的位置来看,但实际上很多时候皇权与相权更多的是一个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状态。

皇帝依赖宰相的协助掌控官僚体系,而宰相也依靠皇帝赋予的权力对官僚体系进行管理。而一旦失去了宰相这个“识大体”的挡箭牌,那么皇帝一个人面对的就是一个杂乱无章、诉求纷繁的朝堂,而对某些不怕死、死不完的言官而言,廷仗、下狱乃至赐死这些手段都未必好用。

为何明朝皇权加强,皇帝反而失去了“独裁”的能力?

当然,有些人认为内阁也同样承担了宰相的部分指责,但是部分就是部分,内阁成员在很多时间里并不能做到压制整个官僚体系,也起不到宰相统御百官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后期的朝堂显得杂论无序,即便是党争也显得像是两波没有首脑的混混群殴战,而政治能力不够的皇帝失去对这么多人的掌控也就理所应当了。

就像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曾讲述过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当他知道内务府腐败裁撤掉一茬官员时,新上任的官员还是一如既往,那时他就知道就算再撤职杀头也是没有用的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皇权也就显得“软弱”了。

为何明朝皇权加强,皇帝反而失去了“独裁”的能力?

最后总结,明朝的皇权确实得到了加强,但是皇权与皇帝个人的权威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如果我们将他们分开来看,许多问题就会更加清晰明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