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月”——聊聊民国的唱片业

19 世纪末,留声机与唱片一起从国外传入中国。 最初,国人形象地称留声机为"唱戏机",称唱片为" 戏片"。二十年代无线电广播事业逐渐在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大城市兴盛起来后,借助广播的力量,唱片的听众日渐增多,社会影响力也日渐增强。中国的唱片业实现了产业化过程,上海也成为全国的唱片制造与发行中心。在产业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国产唱片的内容也有了重大的突破。

20 年代末,一种被称为"时代歌曲"的现代流行歌曲成为一种新的都市流行文化,打破了长期以来戏曲独霸唱片的局面。从留声机片到广播唱片,中国唱片经历了社会化与产业化的洗礼,迎来了坎坷的发展历程 。

“民国风月”——聊聊民国的唱片业

一、唱片的角色转换

20 世纪初,唱片与留声机刚传入中国时,作为一种"唱戏机器",引起了中国老百姓的极大好奇。1917年上海东方百代公司的唱片厂建成投产,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生产的唱片。 此后,英、美等国资本在中国相继投资唱片业,中国的民族资本也不甘落后,成立了中华留声唱片公司、长城唱片公司、电气音乐实业有限公司等几家大的唱片公司,与英美等国展开了竞争。到了抗战前夕,中国唱片企业每年生产唱片数十万,唱片作为一种娱乐工具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在不断增强。

在作为留声机附件的年代,唱片依赖留声机播放,使用范围不广,普及率也不高。但从二十年代开始,中国历史上首次无线电台开始播音后,广播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广播事业的发展给唱片的命运带来了转机。唱片在电台节目中所占的比重占全部播音时间的 15%以上,在广播节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广播兴起后, 越来越多的人从收音机里收听唱片,无线电收音机更是一路畅销。截至1935 年,仅上海地区便有6.8 万台收音机在电信局登记备案。1935 年,英国电气音乐实业有限公司致函国民政府电信局,以英美有关唱片广播的法规为由,强调唱片公司作为唱片的制作人享有著作权和独家进行广播的权利,要求沪上各电台每月向英国的唱片公司签署专门协议,签订过协议后的唱片才能在电台广播。唱片广播每日不得高于 3 小时。这就使得普通百姓无法更方便的利用电台收听唱片音乐,为唱片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民国风月”——聊聊民国的唱片业

自从电气录音技术问世后,国外许多大型唱片公司将这项技术运用于唱片生产之中。用电气录音的钢针细纹唱片,音质更为清晰悦耳,而且价格低 廉 。1928年,由百代公司录制的 音乐剧《毛毛雨》的问世,宣告了"时代歌曲"的诞生,预示着以戏曲为主的唱片内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个唱片公司纷纷变更经营方针,以录制"时代歌曲"为主。这种"时代歌曲"唱片市场反响热烈,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听从通过唱片去欣赏美妙的音乐。

二、民国年间京剧唱片的灌制与生产

民国时期的唱片业由三部分组成,上游进行节目的开发、制作和出版;中游对节目进行工业化生产;下游对唱片发行销售。 这种产业链,其实就是国外唱片公司灌制、生产、营销唱片方式在中国完成的"本土化"复制。哪一家唱片公司能够在中国最大程度地实现"本土化",它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

民国唱片业的龙头——百代公司是1908年法国人乐浜生在上海创立的,"百代"意寓公司将百代常青。百代进入中国市场后,对京剧名伶进行大规模录音,灌制唱片。连梅兰芳与杨小楼也是百代的客户,由他们表演并录制的《霸王别姬》唱片,创下了当时发行的纪录。1917年百代公司唱片厂落成,开始生产粗纹唱片,中国本土制作的第一张唱片由此诞生。 这是中国唱片业迈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大步。

“民国风月”——聊聊民国的唱片业

早期唱片的收录时间一般在二到四分钟,由于录音时间的限制和对灌音过程的严苛要求,灌录者无法像舞台上一样,尽情表现技艺和才情。谭鑫培第一次在百代公司录制《洪羊洞》和《卖马》,时长三分半钟,唱到最后一句时,唱片已到边缘尽头。相比之下,梅兰芳灌片相当认真,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对唱段选择有精心的构思,对词句、唱腔也作了适当的安排,务求表演的时间刚好在三分十五秒左右,以满足唱片录音的需要。如有过之或不及,则在胡琴过门及锣鼓点子中延长或者压缩时间。所以他的唱片,销量是最好的。

随着戏曲唱片的传播效应日益放大,不少名伶也向唱片公司主动要求灌制唱片,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余叔岩录制的"十八张半",是京剧唱片史上的经典。 余叔岩灌录唱片前的准备工作十分认真,所以他才能在百代公司一次性灌录了六张唱片没有一张需要重灌,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1925 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电动麦克风,随后被唱片公司运用到唱片录音之上,开始进入了电声录音时代。电声录音的优势首先在于可以把声音更加真实地录制和还原,频率响应范围更广,唱片的音质也得到大大提升。

“民国风月”——聊聊民国的唱片业

三、社会对唱片的要求

声音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或导线传送声音的大众传播媒介,把声音转换成电信号,通过发射装置发射出去,供听众通过收音装置把电信号还原成声音收听。民国时期,唱片是广播的重要素材,播放唱片是广播节目的重要内容。

唱片能够在广播中如此出采,首先还是在于它的娱乐性 。无论是戏曲还是流行歌曲, 都拥有数量庞大的爱好者。播放唱片可以吸引更 多的听众,更多的听众则意味着更好的效益。

很多民营电台大多设备简陋,资金有限,播放现成的唱片比请人到电台现场录音更为经济。 一些商业电台在播放唱片后,穿插商品广告,之后再换另一只唱片,既能吸引听众,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民国风月”——聊聊民国的唱片业

录唱片的杨小楼和梅兰芳

社会对于广播节目的要求始终是将娱乐性和道德性、教育性相结合的。如电台播放格调低下、内容粗俗 的唱片,社会舆论会对其进行批评,许多民众也会采取抵制措施。1932 年,国民政府电信局查到有少数电台为牟利起见,竟播放一些词语淫秽、有伤风化的唱片,"影响国誉,与播音原则未尽吻合。值此风俗颓废之际,岂再容推波助澜,流害社会。"于是对这些电台进行了查处。

30 年代的特殊时代背景,使得宣扬抗日救国的唱片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一. 二八"淞沪抗战一周年之际,亚美无线电台于推出纪念播音节目,播放中国军乐唱片,听众顿觉"去年今日之景况宛在 目前,无 限心伤,非笔墨所能形容"。一大批抗日救亡歌曲被灌制成唱片,在电台中反复播放,对唤起和激发民众的爱国热忱,激励救亡意志发挥了重要作用。《申报评论道:" 在这种国难非常时期的我国里,需要这种有意义的雄壮歌曲。" 《申报》呼吁 "电台上的负责人,切勿以为无线电只不过是人民空闲时的消闲品,它很可以利用来宣传国家的政策,增加国民的时事智识,激励 国民的爱国心,唤 醒醉生梦死的人。"

“民国风月”——聊聊民国的唱片业

虽然社会上反对各种"靡靡之音"的呼声很高,但电台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播放此类唱片可以迎合部分听众,为自己牟利。因此以国民党上海广播电台为首的一些电台,纷纷表示不能完全取消 "靡靡之音" 的播送。他们的理由是:因为电影流行歌曲的传昌,此类唱片流行甚广,最为听众所欢迎。电台需要适应听众之需要 , 故只能播放时间上进行尽量减少,对特别肉麻之歌曲进行禁播。 至于乐而不淫之歌曲则不能取消,否则影响广告收入甚大。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后才得以根本扭转。

1937年 ,抗战爆发。当年底,上海沦入日军之手。在日伪统治时期,上海唱片业成为侵略者实行经济、文化侵略政策的牺牲品。为了牢固地掌握资源,控制唱片生产,日本对中国的唱片公司直接进行掠夺。日本政府要求凡在上海的唱片厂,必须接纳日商的投资,且日本人的股份要占公司一半以上。日本控制上海唱片企业,企图籍此推行汉奸文化,从精神上奴役和麻醉中国人民。 为此,日本侵略者制订了严厉的审查制度,,规定凡危害国情、治安者,由军方采取相应措施。日伪同时积极把诸如"支那之夜"、"满州姑娘"、"保甲歌"等美化侵略战争、宣传汉奸意识的歌曲大量制成唱片,做为麻痹沦陷区人民精神意识、推行奴役宣传的重要手段。当然,日寇这种妄想随着战争的失利,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四、民国唱片业对戏曲发展的意义

在留声机和唱片业进入中国以前,中国戏曲的主要传播途径还是舞台表演和文本阅读,即"舞台上的戏曲"和"文本上的戏曲"。 舞台上的戏曲表演,具有不可复制性,由于受到场地等条件的限制,辐射到的观众面相对较狭;"文本上的戏曲"又有着很高的阅读门槛,大多数人因为文化水平较低而无法阅读。这种"文本上的戏曲"也无法直接带给读者戏曲美的体验,因为戏曲欣赏重在"听",对人听觉上的感受至为重要。

“民国风月”——聊聊民国的唱片业

民国时期,京剧艺术得到大幅发展,群星闪耀,佳作迭出。京剧和唱片之间的结合,起到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作用。 唱片也成为促进民国京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唱片传入中国后,谭鑫培、梅兰芳等著名京剧演员纷纷灌制唱片,这些唱片是弥足珍贵的声音遗产,也是当时老百姓最喜闻乐见休闲方式。他们的美妙声音,也随着唱片走进了千家万户,使得广大群众足不出户,便可遍听天下名伶的美妙声音。

唱片也为戏曲在海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快捷的通道。20 世纪初的中国积贫积弱,屡受外侮。而唱片把中国戏剧声色之美和强大的中国文化介绍到欧美地区,使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海外得到认可,为日后中国戏曲文化与世界的交流奠定了基础。京剧唱片受到公众喜爱,京剧通过无线电波得以普及和传播,与唱片业的发展形成了叠加效应,进一步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民国风月”——聊聊民国的唱片业

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授,主要是由学生跟着老师口传心授,靠老师手把手地教学。这样的教授方式,使得京剧艺术的发展的空间狭窄,很多对京剧有着强烈爱好的票友也无法系统的进行学习。唱片面世后,成为这些人学习揣摩技艺、提高演唱水准的主要媒介。通过戏曲唱片,可以研究演员的念字、发音、气口,与在剧场里听演员的表演作用大大不同。听唱片时,速度可快柯慢,也能重复播放,对戏剧念字的口法,唇齿舌鼻喉的发音,换气的巧妙,都可以系统的研究,达到一定的效果。

"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能在竞争激烈的京剧舞台上站住脚,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唱片,为他学习研究各家唱腔流派提供了重要资源。他在成名之前,每天跟着唱片学,把所有唱片上的段子学全学会,终于在融入自己的特点后,成为京剧名家。

“民国风月”——聊聊民国的唱片业

京剧唱片不仅能忠实记录并还原演唱者的演唱,而且能记录京剧艺术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所呈现出的声腔艺术及演绎形式。清朝名家程长庚等人由于没有唱片传世,他们的声腔艺术就成了绝响,这对于京剧艺术来说,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今天的京剧爱好者,通过保存下来的唱片,可以欣赏到许多已故京剧名伶的艺术,唱片的价值不言自明。

唱片是民国时期人们主要的娱乐、消遣工具。在民国时,唱片具有巨大的公众影响力。虽然今天它已被更为先进的技术所取代,但是在今天仍在一部分高科技唱片的爱好者,他们执着今天的黑胶唱片,隔着时空与前人对话,在两个世纪的遥望中,承载着唱片的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