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軍隊不堪一擊,到了清朝卻如狼似虎,究竟為何?

李辰曉


曾幾何時,敵人在明軍面前就是一個個移動版的存錢罐,那時候也很能打。

大明中後期,治下的士兵也有如狼似虎的時候,倭寇人頭30兩,蒙古20兩,女真5兩,後來女真20兩,蒙古5兩,一個月工資才半兩到一兩,所以沾打仗士兵眼都綠了,就象餓了幾天的惡狼,不管對手是誰,只要他是帶著人頭來的就成,後來呢,眼也綠了,餓的(⊙o⊙)…

我在其他文章曾經提及過,大明政權糜爛,部隊神勇彪悍?那是不可能的,更何況面對的是滿清騎兵,本身戰力就非常彪悍。即便間或迸發出幾個火花,如盧象升、孫傳庭等等,也如流星一般,曾經閃耀,但也不過是劃天而逝的短暫過客而已。

大明王朝有其輝煌的一面,但很顯然他不是因為輝煌而滅國的,所以我們後人要本著客觀的態度來分析他滅亡的原因之一,即軍隊為何逐漸變得“不堪一擊”。

早在戚繼光將軍調任薊鎮的時候,就給皇帝上疏,士兵們衣不遮體,食不果腹,要飯一樣的人們如何打仗,別說殺氣了,連士氣都沒有,吃了上頓愁下頓。

再以己巳之變為例,皇太極直逼北京,宣大將士勤王回援,當時的士兵們都是12-24個月沒有拿到軍餉了,說實話,人沒跑,能救援就算夠仁義了,養兵象養狗一樣,喂得起就喂,喂不起就自己覓食去,要知道,那時候的兵士都是以此為職業的,不賺錢誰幹,幾年沒有工資,飯也都吃不飽。

兵油子們不光逃跑是把好手,打仗也一樣是好手,問題是明廷無力支撐龐大的糧餉、軍備費用,那個年代你跟兵油子們提保家衛國沒人搭理你,再崇高也得先把飯吃飽才能打仗。

關寧軍也好戚家軍也罷,為什麼能打,不光要有出色的管理能力,錢也得給到位,關寧軍的待遇是宣大拍馬都趕不上的,戚家軍的餉銀不高,但是“提成”超高,戚家軍一線士兵哪怕每個月只殺5個倭寇(一組作戰單位的殺敵數,不是一個士兵殺5個倭寇),每個士兵的年薪也比國防部長(兵部尚書)高,每月殺50人呢,50人很多麼,戚家軍盔明甲亮,武器包括火槍保養的極其到位,因為不缺錢。

戚繼光將軍是貪墨了不少錢,但是沒有一分錢落在自己口袋,全都當獎金髮了,以至於自己晚年飢寒交迫,明廷給那點獎勵就呵呵了。

兵士的工資低,當官的工資就高麼,兵部尚書年薪才165兩,將領不管是高管還是中層,不貪汙根本活不下去,所以惡性循環之下,士兵就更窮。

總結一下,衣不遮體,食不果腹,槍支武器得不到保養,不發工資,經常餓肚皮,送死的時候還要衝在前面,所以除己巳之變外,後幾次皇太極、多爾袞、阿濟格、阿巴泰翻牆進來,基本沒遇到什麼有效的阻擊,皇太極都懶得親自帶隊了,盧象升倒是阻擊了,被高起潛陰死了,盧帥明知必死也得去,沒辦法,整個人都被箭矢射滿了,士兵為了保護他的屍體不再被清兵亂射,自己擋在前面也被射成了刺蝟,楊嗣昌故意刁難,盧象升的遺體80多天才剛能入葬,家屬要求給撫卹銀子,一錢銀子也不給,要不是楊嗣昌後來死了,家屬一分錢拿不到。

各位,那個時候的軍隊有不知道盧象升的麼,有不知道他是怎麼死的麼,有不知道他被射成“刺蝟”一般死狀極慘的麼,有不知道他家屬得不到撫卹的麼,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兔死狐悲,心拔涼拔涼的,給你拼命就這結果?我又不傻,幹嘛要打。

早先袁崇煥還只是寧前道的時候,他也發矇,銀子給齊了,為啥士兵還要鬧。王在晉當時判斷的就比較準,這些士兵是想拿足了銀子跑掉當逃兵,明廷平時不拿士兵當人,欠著士兵一堆錢(也是沒辦法,沒錢),打仗的時候誰會玩命。

滿清入關以後就不一樣了,他沒有那麼重的負擔,幾十上百萬的王族子孫,他是不會去養的,土地兼併?不用清廷動手,(政策還沒到)百姓們就下手了,打土豪,打王族,分田地早就搞了好幾輪了,雖然李自成和張獻忠根本就沒到過那些地方,百姓們自發自願做事,熱情很高^_^。

即便初期兵士也有餓死的,餓得逃跑的,但那只是個例,不是普遍現象,過度一段時間後,都是要糧有糧,要錢有錢,一個幾年十幾年來沒日沒夜加班,幹著隨時可能喪命的工作,還欠薪不少年,突然吃飽穿暖發薪水了,雖然這本是應該的,但你猜當時的士兵能高興成啥樣。而且為滿清“平亂”的上到將領,下到士兵,清廷都沒虧待,心氣就不一樣。

以前還有個崇禎皇帝可以盡忠,現在為誰打拼?皇帝死了,大明滅了,再加上多爾袞的宣傳,都覺得滿清是大好人,如果沒有滿清,京官們有幾個能活命的,早晚都得被李自成弄死,他追贓助餉的資金鍊根本就是一條斷鏈,早晚要搶光的,就像蝗蟲過境一般。滿清自稱是來替崇禎報仇的,連南明都誇讚吳三桂,而且傻兮兮的竟然還打算“借虜平寇”,多鐸根本沒搭理這茬。

以吳三桂為例,為什麼越打越猛,現在好好表現,以後才有好日子過,風平浪靜了,他一武將怎麼升職加薪,就是變相的拍馬屁,向清廷表忠心,平西王,親王級別的漢臣,雖然不是鐵帽子王無法平級世襲吧,但當初崇禎需要吳三桂救命的時候也才封了個平西伯而已,連個侯爵都不給,差距太大。

吳三桂當時的名聲並不象現在這麼壞,只是勒死朱由榔以後才被人詬病的,那個時候上到首輔,下到黎庶都知道清兵不用走山海關,吳三桂能把清兵引進來狂揍李自成就是好樣的,李自成太禍害人了,逃離北京的時候,老百姓放炮慶祝,高興壞了,別說官員了,連街上的胖子都抓來拷打要錢,匪氣太重了。

洪承疇、祖大壽、吳三桂、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等等這些人所享受的待遇,明朝的文官武將們都在看,他們的待遇本身就具有無盡的號召力,這些人都是原“軍部”最高層的存在,吳三桂也是軍區司令級別的人物,其他人還有什麼放不開的,效忠清廷沒有心理壓力,再者,孔有德之流原來在明廷啥都不是,就毛文龍、孫元化手下的跟班都能混成這樣,這誘惑力太大了,自然各個甘心幹活,踏實賣命了。


古今通史


明朝軍隊不堪一擊,那也是明朝中後期走上了宋朝“以文制武”的老路。明朝初年領軍出戰的是一批將軍,開國“六國公”有5個是軍人,文人李善長也是因為軍功授爵。明朝後期領軍的是一批文官,包括袁崇煥、洪承疇、孫傳庭、楊嗣昌、孫承宗、盧象升。不能放開手腳讓軍人“立功名取富貴”,文人空有一腔熱血能如何?明朝軍隊的戰鬥力,被文臣壓抑太多。

清軍入關基本都是軍人領兵,不僅滿蒙王爺都是馬上軍人,而且漢人異姓王吳三桂、孔有德等人都是軍人,這是明朝初年“軍功立國”的再版,全面釋放了明朝舊軍人的戰鬥了。吳三桂在明軍一直沒有獨立施展軍事才華的機會,在清軍終於“英雄有用武之地”,幾乎成了大清戰神“韓信”,從山海關打到鎮南關。

後來吳三桂被逼叛亂,也是一路所向披靡,八旗兵已經失去戰鬥力。吳三桂死後,叛軍才崩潰,還是被吳三桂老部下趙良棟等明軍舊將擊敗。當然,鄭成功死後消滅鄭成功集團都,也是鄭成功老部下明軍舊將施琅等人。明朝不能重視軍人集團甚至象宋朝一樣以文制武,也就被“軍功立國”的清朝取代。

清朝到了後期也象明朝一樣走上了宋朝以文制武老路,一批總督、巡撫指揮作戰,也就江河日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批文人領兵戰術都是中規中矩,這也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竟然能堅持14年。14年什麼概念?清軍入關消滅李自成、張獻忠、朱由崧才兩三年。


一梭煙雨江湖行


明末軍隊體系已經腐敗至極了,正常的升遷通道被徹底堵死,而且武將地位遠低於文官。

出身于軍戶的小兵,基本就是小兵,想做個小官,拿錢來。

中層將領想升遷,靠的也不是立下多少軍功,而是到看你在中央當官的乾爹硬不硬,自己的銀子多不多。

在這樣的體系下生存,誰還願意真心賣命?

而且打仗的時候,朝廷發軍餉也不是一視同仁。在朝廷有後臺的,發的快,領的多。沒後臺的,沒人疼沒人愛,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兄弟部隊吃香喝辣,自己還得餓肚子賣命,有的部隊甚至大半年拿不到軍餉。

如此同工不同酬,所以明朝有很多部隊自己內訌火併的,而且殺起來那是毫不留情。很多明朝將領看到友軍陷入重圍,那是穩坐泰山,作壁上觀。

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明朝的軍隊紙面上看比後金人數多,卻戰鬥力如此低下。

但投靠清朝就不一樣了。

清朝當時的制度很簡單,信奉“以騎射定天下”,所以武將的地位不低。而且賞罰分明,只要立有戰功,好好賣命,該得的一個子兒都不會少。最起碼能吃飽,不用餓肚子賣命。

而當時清朝也需要明朝軍隊的加入,畢竟八旗入關也就10多萬人,所以對有些實力的明朝將領大肆拉攏,許諾他們高官厚爵。

面對這樣的條件,許多升遷無望、受到排擠的明朝將領就妥協了,而且為了給新主子留個好印象,拼了命地立戰功。所以他們如狼似虎也就不難理解了。但是這些人畢竟是不忠之徒,好些被編進了《貳臣傳》中。


石頭說歷史


答案很簡單,因為滿洲大汗能讓勞動獲得相應的回報。

第一、明軍空有龐大的兵力,但是大部分人並不適合當兵。這幫人可以當農民,可以當糕點師,可以當廚子,可以當馬仔,但是就是不適合當兵。清軍每次接收投降的明軍都要進行整編,把不適合當兵的跟都給剔出去。而這樣整編法往往只有很少的人會被留在清軍,比如說吳三桂部有三四萬人,但是經過清軍的整編之後只有一萬多精壯保留,其他不合格的人員全部裁撤,一般是要求他們屯田。


而且,明軍衛所兵也基本上被清朝裁撤,因為這幫人三百六十行都全,但是很少有人,或者說是幾乎無人適合當兵。

第二、明軍由於將領軍閥化,軍隊數量已經成為震懾隊友的工具。明朝由於軍戶制度以及喝兵血等優良傳統對底層軍士的壓迫盤剝,導致明軍過早的衰落,所以明軍將領就通過招募家丁的方式來保障戰鬥力。

家丁的來源一般是軍士當中極少數的精壯,或者是投靠的的少數民族武士,比如北方的將領喜歡招募蒙古勇士作為家丁,而南方的將領喜歡招募南方山地少數民族武士,如果我沒記錯還有個別將領喜歡招募黑人當家丁,因為黑人比較忠誠,而且能幹,來源基本都是從葡萄牙人那裡買來的黑奴。
而且,將領招募家丁還得到了明朝的默許,所以家丁得到了極大的保障,大量的軍事資源向家丁傾斜,普通軍士反而愈發赤貧。而明軍將領也因為家丁制度退化到敢死隊隊長的層次,缺乏大兵團作戰經驗。

而明軍則因為家丁制度衰落加速,退化到拉拉隊的層次,只能打順風仗。所以,明末往往數量越大的軍隊在面對滿洲人的時候往往一鬨而散,而他們唯一的作用就是向競爭者炫耀。畢竟在明軍內部的菜雞互啄當中,誰兵多誰佔優勢。所以,你也可以為什麼左夢庚要以八十萬之眾向清軍投降,因為他知道跟清軍打只有送人頭的份。不過清朝也沒虧待他,他絕大多數的部眾都被清軍清除出部隊,只有少數精銳部隊或者跟隨他被編入八旗,或者改編為綠營,剩下的基本都是安置回地方種地。

第三、只有滿洲大汗能讓勞動創造價值。這一點野生明吹是不會承認的,因為它們這群奴才護主心切嘛。但是明朝就是這麼神奇,因為軍戶制度以及喝兵血等優良傳統。


軍戶制度就是把士兵
變成國家農奴,軍士們不僅要承擔軍役,還要承擔繁重的國家田賦,而且時不時的還要被老爺太太們當免費勞動力使喚。再加上喝兵血等優良傳統,軍士們那點可憐的份地和軍餉被各級長官層層盤剝,使得軍士們愈發貧窮,甚至有士兵因為冬天無錢買棉衣被凍死的記錄。

所以,根本就不用指望明軍軍士能對明朝有多少認同感,在滿洲人崛起之前,明軍士兵就大量逃亡到口外,給蒙古大汗當僱傭兵。而且跟隨軍士逃亡的還有大量不堪戶籍制度壓迫的明朝農民和工匠,他們開發了河套,併為蒙古阿勒坦汗建設了呼和浩特。
不過,當時的遼東也有這麼一句話,生於遼不如走於胡,因為實在不堪苛政嘛,大量的老百姓逃到滿洲大汗那討生活,而且生活在口外的漢人更加認同滿洲而非明朝。原因無他,因為滿洲大汗能讓勞動獲得回報,只要好好幹,滿洲大汗不會缺了報酬,立了功還有獎勵,不僅可以獲得財產、田產和奴僕,還可以獲得社會地位。所以,明軍在剃了頭之後,因為重賞反而會更賣力。

畢竟,忠誠都是和報酬劃等號的。誰能讓勞動獲得相應的報酬,誰就能獲得忠誠,就能獲得勞動者更大的回報。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在明亡清興的歷史節點,明朝軍隊絕對是一個難以迴避的存在,明軍的大部分人,在抵禦清軍時不堪一擊。然而,投降清朝,改換門庭後,立刻就更打了雞血一樣如狼似虎。

前後都是一群人,為何表現天差地別?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老闆換了,待遇好了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這句話在任何時候都適用,因為你不能指望連肚子都吃不飽的苦大兵深明大義,為了國家,為了皇帝去義無反顧地去前線當炮灰。誰都有老婆孩子,就算自己想捨身取義,也要給老婆孩子留點撫卹金不是?

然而,朱元璋從一開始就希望明朝的士兵們和自己一樣餓著肚子幹革命,胸懷大義保大明。朱元璋繼承了元朝的諸色戶制度,並將北周以來的府兵制進行發揮,創造了大明特色的衛所制度。


衛所制度下,明朝軍戶世代當兵,以衛所為家,打仗時自備乾糧武器。朱元璋窮日子過慣了,所以要求士兵也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

朱元璋曾誇口:“朕不費一粒米而養百萬兵”,然而這本身就不現實。

所以衛所制度下,明朝軍隊的戰鬥力每況愈下。到朱棣時期,衛所制度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到嘉靖年間,明朝不得不推行募兵制,但是募兵制意味著明朝每年要拿出大量的銀子供養軍隊,這是以窮聞名的明朝財政吃不消的。

所以,到崇禎時期,雖然有了很多募兵軍隊,但是更多的還是衛所制度下的苦大兵群體。

打贏了得不了幾個錢,打輸了卻要背鍋,不打仗了就得餓肚子。再加上明朝後期貪腐嚴重,剋扣軍餉成常態,明朝大兵不得不變賣武器,最後加入李自成!

而清朝,從一開始就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分紅”制度,這就是八旗制度。

1615年,努爾哈赤完善了八旗制度,使這個同樣是兵農合一的制度開始煥發巨大生機。

八旗制度最可怕的地方不在於兵農合一的強悍組織能力,而在於每個編入八旗的人,都是清朝這個大公司的“股東”,都能或多或少地享受打仗帶來的紅利。加入八旗有錢有地位,還能世代享受恩蔭,八旗子弟沒有理由不玩命。

皇太極繼位後,相繼在八旗中加入了蒙古軍和漢軍,這讓戰鬥力更加強悍的同時,也讓股東大會的規模越來越大。

此時編入八旗的漢軍,雖然地位不如滿人,但是同樣是既得利益者。這和自備武器,揣著高尚覺悟打仗的明朝已然不同。

所以,老闆換了,待遇好了,自然積極性就高了。越賣力回報就越大,換誰都得玩命!

2、對手換了,同胞更弱

從1628年皇太極入寇關內的“己巳之變”到明朝滅亡,清軍至少在關內來了5次武裝巡遊。而明軍雖然都來勤王了,但就是不敢輕舉妄動。

後金軍隊以騎兵為主,兼具機動性和衝擊性,戰鬥力極其強悍,很多清史學家將此時的八旗軍隊形容為17世紀世界上最強悍的武裝力量!而明朝基本以步兵為主,在野戰中和後金對陣基本就是送人頭。

而明朝唯一可與之一戰的關寧鐵騎也只能勉強打個平手,這還是在後金遠道而來的情況下。事實上,明朝每年耗費數百萬兩白銀,並沒有構築起一個強大的防線,培養出一支足以消滅後金的軍事力量。關寧鐵騎花著大明的錢,但是卻不止一次讓大明失望。

不過明軍可以恬不知恥地說:“不是我軍無能,而是八旗太強悍”!

客觀差距還是有的。

但是,當這些漢人投降清朝,成為清朝的鷹犬之後,調轉槍口,他們發現敵人太好打了。

因為同胞就是曾經被後金吊打的大明軍隊,或者戰鬥力還不如明軍的農民起義軍。而自己有八旗撐腰,加上豐厚的獎勵機制,他們沒有理由不賣力!
清朝入關後,收攏大批明朝降兵降將,組成綠營。雖然地位不如八旗,但是為了鼓勵這些漢奸賣力打仗,清朝同樣給予了很高的許諾。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所以這些人打起仗來都不要命,特別是面對戰鬥力和自己差不多的同胞,打起來基本沒有難度!

3、心態變了,內心陰暗

明末清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對所有階層的認知提出了巨大的考驗。顧炎武曾說,清代明是“亡天下”!

雖然當時沒有現代國家的概念,讓他們有不當漢奸的覺悟,但是讓他們放棄底線,投靠異族,心中終歸是有愧的。

但是他們沒有選擇自殺,要不然也不會有投降這回事了。他們怎麼辦呢?那就是拼命打仗。

這就如同自己不小心被傳染了艾滋病,然後就開始瘋狂地報復社會是一個道理。自己淪落了,就要將整個社會拖入深淵。

心態變陰暗的典型案例是洪承疇,整個立志要締造太平盛世的武將在做了貳臣後,兢兢業業為清朝建功立業。

面對同胞對自己的指責和唾罵,洪承疇認為,只有賣力打仗,讓這些唾罵自己的徹底臣服。他做的,是要扭轉整個社會的三觀,挑戰天下人的底線。

因為這件事太大,所以他們需要不斷進攻,不斷屠殺,不斷追擊,不斷自我救贖!

自欺欺人罷了,但是確實極大地提升了自己的戰鬥力!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總的來說,明朝的軍隊還是可圈可點的,在歷代中原王朝中,明朝的軍隊可謂總結了歷朝歷代的經驗,在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一直到明朝末年,仍然保持著強悍的作戰能力。

明朝的軍隊制度體系完備,募兵方式多樣。


有從徵、歸附、謫發、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然而最主要的募兵方式是”籍選制度”,也就是由戶籍中抽丁,有點義務兵制度的意思,這一點保證了兵源。

明朝軍工業極其發達,熱兵器運用非常成熟。

神機營5000人的士兵中就裝備有霹靂炮1000挺,鳥槍200枝以及大炮20門。


軍事理論以及技戰類書籍體系完備豐富。


《武備志》是中國明代大型軍事類書,由兵訣評、戰略考、陣練制、軍資乘、佔度載五部分組成。清乾隆年間曾被列為禁書。熱兵器製作叢書如《火龍經》、《火攻罕要》等;練兵類叢書如《紀效新書》、《武經總要》、《練兵紀實》等等。

軍制完備,衛所軍和營哨軍互有分工。

衛所軍主要負責駐守,治安,訓練新兵和屯田。而營哨軍則主要負責機動作戰。



明朝中後期,由於幾位皇帝的不懈努力(作)下,軍隊的體制病就開始逐步暴露出來。

衛所軍由於有屯田的便利,所以迅速演變成了各地總兵的私人軍隊,吃空餉,喝兵血便大行其道。而營哨軍殺良冒功的事件也比比皆是。

從嘉靖開始,因為倭亂等問題,朝廷允許將領自己募兵來建立有戰鬥力的軍隊。

所以想戚家軍這類帶有私人步曲味道的軍隊便大行其道。譬如後來的李成梁和李如松的遼東鐵騎。

到了明末,當無盡的流民暴動,開始拖垮整個明帝國正常裝置功能,使得軍隊機構無法正常運作的時候,更是花樣百出,孫傳庭的“秦兵”;盧象升的“天雄軍”;還有袁崇煥的”關寧鐵騎”。

這三支軍隊雖然都屬於大明軍隊序列,但同時也保有各自私有特色。而且由於成軍模式不一樣,戰鬥力也截然不同。

“秦兵”一水的榆林人。和戚家軍屬於同一性質,都是同一地方的人。都比較好戰,集體觀念強,軍費主要靠屯田,自給自足。


“天雄軍”是靠“親戚朋友等血緣、姻親、地緣等等關係”建立起來的軍事組織。戰鬥力比”秦兵”又更勝一籌。二百年後曾國藩就是學習這個制度,建立的“湘軍”。


“關寧鐵騎”那就更了不得了,可謂是“全體員工持股”公司。他的核心在於每個士兵不但可以拿到國家提供的軍餉,還可以得到從女真人手中搶回來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收益。他們打仗除了為國盡忠外,還是為個人為自己的收益而戰。

這些軍隊戰鬥力強悍,但是同樣存在著一個根本問題,他們都徹底違背了明朝軍隊的體制。

“戚家軍”、“秦兵”、“天雄軍”最終都因為主帥的死亡而消亡。而笑到最後卻是“關寧鐵騎”,它並沒有因為袁崇煥的死而消亡,反而是越發展越強大,在吳三桂的帶領下,投降滿清,一路橫掃自己曾經鐵血保衛的大明,一直打到雲南。最終滿洲八旗軍都腐化了,他們還能保持戰鬥力,一度打回長江南岸,與康熙對峙。

但這支部隊為了利益,翻來覆去地改變“主義”,最終隨著吳三桂的死而最終消亡。

而再說回十七世紀最彪悍的騎兵——滿洲八旗軍,其實根源也還在於明朝的”衛所軍”。

努爾哈赤原本就是明朝的一個底層軍官,而他的建州女真的發達,都源於李成梁的惻隱之心和對老朋友的遺憾。也可以說,其實就是李成梁喂大了這匹狼。


八旗制度是當時明王朝體制弊端暴露後,很多制度失範後,最有效的”兵民術”、“人身控制術”。努爾哈赤正是利用了八旗制度,將軍事、政治、財政、司法、行政等各方面的社會職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戰鬥力一流的“八旗軍”,而且這個制度真正厲害的地方是,他不但適用於建州女真,同樣適用於蒙古人和漢人。

所以明朝的軍隊並不弱雞,只是攤子已爛,正規的能力發揮不出來,特殊情況下搞出來的幾支軍隊,也都不弱滿洲八旗軍。但是時也運也,我這裡還沒講李定國和鄭成功,但是國運如此,誰都未能力挽狂瀾!


炒米視角


題目以偏概全,不敢苟同。確實明末的時候有一部分明軍對滿洲大兵或者農民起義軍打起來仗來是不堪一擊,但是問題就出在為什麼後來那些部分明軍在投降滿洲大兵後打自己人卻如狼似虎。明朝的軍隊不像清朝的軍隊靠撿明末內亂入駐中原那樣靠運氣看天吃飯,明朝的軍隊都是實打實靠真功夫驅逐韃虜,而後明朝為了北方遊牧民族反撲,遷都北京明朝天子親子守國門。明朝壞就壞在士大夫太強勢,各種黨爭內鬥不止,現在網絡遊戲上有一句話: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在明末一支軍隊未必怕打不過對手,但就怕朝中士大夫背後捅刀子,兩軍對陣,對手還沒開打,但自己內部先打起來了。所以那些部分明軍看似不堪一擊,但後來投降滿洲大兵後打起以前對自己背後捅刀子的士大夫,自然如狼似虎。


畫緣20


滿蛆清粉挺有意思的,炮製一個雷人的虛假問題,再拉認識的一群滿蛆抱團回答。

在貼吧頭條知乎各種散播造勢,屌絲蛆們有意思嗎 拿點五分不容易呢


傑克斯洛伐克no1


因為明軍不拿老百姓一陣一線。普通士兵接受不了這麼高的道德要求。要洽飯的。而從了匪軍,虜軍。就可以隨便姦淫擄掠老百姓了。


北漂叔叔


誰說明朝軍隊不堪一擊了?如果真的不堪一擊,就不會是吳三桂放清軍入關了,而是清朝攻破山海關了。當時內戰打了幾十年,外戰也打了幾十年,精銳早就消耗光了,後期那些明軍也就比民夫強些而已。明後期腐敗嚴重,軍紀渙散,指揮體系臃腫,相互挈肘,軍紀難以有效運行,這些都是軍隊戰鬥力低下的原因。而清朝乃是新政權,腐敗少,內鬥少,軍紀森嚴,賞罰分明,漢八旗本來就是降兵的身份,如果再不如虎似狼,奮勇殺敵,他們的腦袋還能長在脖子上嗎?明朝之敗是敗在天災人禍,清朝是撿來的江山。假若是明初的軍隊遇到清朝軍隊,足可一戰將其蕩平,連根拔起。不是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終究差了幾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