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心理學》:內向型人格的自救指南

出於工作需要,她經常參與溝通訓練,這也是她的興趣點所在,可以研究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事。但數次訓練卻怎麼也引不起她的興趣。她感覺到那些訓練人員太過聒噪,儘管臺上的他們總是英姿颯爽,意氣風發,表現得非常完美,但在她看來,那些用“領軍人物”、“行業精英”來標榜自己,自吹自擂的表現者,讓她始終無法聞到同類的氣味。

她與這些人不同,她更喜歡舉止恬淡,邏輯縝密,反應適度的自己,這樣的表現讓她感到非常舒服。但教練卻不斷用“請再誇張一點”“請再多一點攻擊性”“請再增添一點能量”……來否定她的表現。

《內向心理學》:內向型人格的自救指南

她發現其實在培訓場裡有很多和她一樣的人,與激進的方式相比,他們更喜歡適度的反應,也更能經由這樣的方式表現得出色。於是她漸漸發覺,這並不是她的問題,而是溝通培訓出現了問題。他們的培訓不過是建立了一個看上去合理的框架,所有人都必須做出框架裡的表現才更合適,他們在竭力去渲染一種外向的學習氛圍,而這種方式,並不適合包括她在內的很多內向者。

可惜的是,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人發現並試圖解決這個問題,許多內向者在這樣的培訓場裡備受折磨,卻依然無法取得好的成績。於是她發現,培訓場里正缺少針對內向者的優勢與需求量身定製的溝通訓練。為了彌補這一空白,她寫下了《內向心理學》這本書。她就是德國著名的企業培訓師西爾維亞·洛肯。

《內向心理學》:內向型人格的自救指南

一、內向性格的識別

你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人呢?不如先來回答幾個小問題:

  • 當你忙碌了一天,感覺很疲憊的時候,你是喜歡安靜地宅在家裡,還是覺得和朋友去嗨更放鬆?
  • 當面對突如其來的干擾時,你是會覺得很累還是會很興奮?
  • 如果可以的話,你是更願意避開人群還是更願意與陌生人交流?
  • 人們普遍認為你難以親近,還是十分熱情?
  • 在交談中,你更善於傾聽,還是更願意表達?

以上是幾個非常典型的問題,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前者,那麼你很有可能屬於內向者。這本書便是為你所寫。

我們都知道,內向者與外向者有很大的不同,無論是社會交往偏好還是自我療愈方式,甚至是擅長的領域、喜歡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差距。那麼究竟是什麼造成了內向者與外向者的區別呢?其實內向與外向不是單純的性格問題,他們的大腦結構有所不同。

《內向心理學》:內向型人格的自救指南

早在20世紀90年代,自然科學領域的“大腦生理學”這一學科就證實了,內向與外向並不僅僅是心理學上的假設,更是生物學上的真實情況。1999年,美國醫生黛布拉·約翰森證實,前額葉區血液流量大可能是導致內向型性格的原因之一。她指出,內外型性格的大腦血液運行的路徑不同,在內向者的大腦中,這個路徑更長,這也是為什麼內向者需要更長的時間思考或者做出反應。

此外,對於內向者來說,他們的前額葉皮質更加活躍,主導神經傳導的物質大多是乙酰膽鹼(外向者多為多巴胺),其中前額葉是學習、決策、記憶、解決問題的處理區域;而乙酰膽鹼不僅在專注、記憶、學習等方面格外重要,更是神經系統中,負責安靜、復原、保護等功能的副交感神經的“內向傳導媒介”,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內向者往往更加專注,對於外界刺激更加敏感,更加安靜且善於學習和記憶。

《內向心理學》:內向型人格的自救指南

二、內向與外向之爭

內向型人格在人們的普遍觀念裡,似乎是不太坐好的一種人格,一提起“內向”兩個字,總覺得批評大於表揚。而關於內向,我們更是時常能夠聽見很多關聯性的負面評價,比如害羞、敏感、木訥,或者不容易親近。那麼這些負面評價究竟來源於哪呢?這也許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兩位心理學家間的一場爭執上。

弗洛伊德與榮格都是精神分析領域的先驅者,二者原本關係十分緊密。起初榮格是弗洛伊德的得意弟子,榮格對於弗洛伊德的理論非常感興趣,而他本人也極具天賦,贏得了弗洛伊德的賞識,甚至被弗洛伊德親切地稱為“親愛的兒子”,希望他成為自己的繼承人。但可惜的是,弗洛伊德的願望並沒能成為現實,榮格在精神分析領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的見解與弗洛伊德的理論有本質上的區別,於是二者漸漸產生分歧,繼而發生了決裂。

瑪蒂·蘭妮在她的作品《內向者的優勢》中記錄了這一場爭執,並指出,“在與榮格意見不合後,弗洛伊德在其著作中將內向這個概念描述成帶有負面含義的自戀,而給予外向健康、正面的評價。”所以我們可以大膽地猜測,內向者今天的地位以及身上所帶的標籤,與當年那場爭執似乎不無關係。

那麼內向者真的像傳言中那樣不如外向者嗎?其實不然。在《內向心理學》這本書中,西爾維亞正是要替內向者正名。教會內向者在社交中“如何安靜地發揮影響力。”

《內向心理學》:內向型人格的自救指南

三、內向者的優勢

在日常生活中,內向者往往是低調內斂、存在於別人身後的這樣一群人,存在感相對較低,不容易被發現。其實內向者有很多的優勢,這些優勢在社會交往與生活中,往往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謹慎、自我探索、專注、善於傾聽、安靜、善於分析、獨立、持之以恆、擅長寫作、有同理心等等。

當然,正如硬幣的兩面,這些優勢也與一些劣勢相伴相生,它同時也會給內向者帶來恐懼、過於注重細節、易受刺激、被動、逃避、過分理智、自我否定、固執、孤僻、害怕衝突等缺陷。而如何發揮優勢,克服劣勢,就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所在。

《內向心理學》:內向型人格的自救指南

1.如何與伴侶相處

在社交中,與我們的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就是伴侶,如何與伴侶交流,尤其當對方是一個外向者時,如何保持兩者之間的平衡,取得最舒服的社交姿勢,往往是決定我們能否與伴侶相處融洽的關鍵因素。

內外配的親密關係十分常見,對於內向者來說,外向者的熱情、生命力、創造力都是吸引自己的關鍵因素,而外向者往往也需要傾聽和沉靜,因此二者時常在吸引中走到一起。但在一起後就會發現,對於內向者來說,與外向者的伴侶相處並不一直是愉快的事,也許時常會因為是否出去玩、看什麼樣的電影這些小事發生爭執,也會偶爾感覺到自己的需求與情緒無法得到對方的理解與滿足。

對於雙方來說,這當然都不是故意的,只不過由於性格與偏好的不同,在生活方式上發生了些許分歧。這其實是可以通過適當的溝通來彌補的。

首先是言簡意駭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非暴力溝通》中,曾經介紹過這樣的溝通公式:“非暴力溝通=當......的時候+我感到/覺得......+我需要......+我希望......”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方式,將自己的想法、需求與情緒準確地傳達給對方,從而獲得對方的理解,而不是用苛責來誘發對方的牴觸。

然後就是學會抽離,給雙方騰出自由的空間。我們無法否認,在興趣愛好與相處模式上,內向與外向者之間是存在較大的差異的,這就需要我們瞭解,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我們無法時時刻刻黏在一起,更不能一味要求對方按照自己喜歡的模式生活,而是要學會彼此抽離,給對方一定的自由空間,去滿足自己的需求,也給自己預留一定的空間來補充能量。待雙方都能量滿滿元氣滿滿的時候,再來共同去做他愛做的事與你愛做的事,從而去創造共同生活的美好回憶。

《內向心理學》:內向型人格的自救指南

2.如何與熟悉的人相處

同事可以說是我們非常熟悉但又關係微妙的群體。處理好與同事之間的關係,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工作是否順心。

團隊中的內向者時常是被低估的,由於他們生性低調,看似呆板又缺乏積極性,更擅於從事幕後工作,所以常常被臺前活躍的外向者搶奪了光彩。但其實一個團隊中內向者的角色往往是非常重要的,他們擅於研究、做企劃、時常能夠成為部門間人際關係的紐帶……

所以 如何才能在不脫離舒適圈的情況下彰顯工作的能力與成績?如何才能讓自己與同事都在舒適的情況下共事,就需要“關照不同的需求”,既照顧內向者的需求,同時也照顧到外向者的需求。

以工作方式為例。對於內向者來說,往往更喜歡獨立工作,因此工作時我們更需要長時間不被幹擾的獨立空間,但對於外向者來說,分段工作,相互交流,往往能夠激發靈感,大大提升他們的工作效率。如何協調這二者之間的矛盾,其實可以使用“創造互動的常規計劃”這一方法。也就是說利用一些可以使用的時間,加強與對方的互動,從而讓我們希望保持安靜的時間可以保持安靜。

比如比常規上班時間利用更早或更晚的時間進行工作,以此獲得安靜;利用休息間隙或者會後的空檔加強與同事的溝通討論;將整塊工作細化為每日進度,利用休息的間隙與他人交換意見等等。如此既可以讓對方有規則可循,同時也可以賦予自己獨立的空間專注工作。

《內向心理學》:內向型人格的自救指南

3.如何與不熟悉的人相處

人是群居性動物,我們都生活在複雜的社交網絡之中,利用社交關係來應對某些問題,達到某些目的,減輕我們的工作生活負擔。因此無論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我們都無法逃避社交網絡的構建。而內向者如何構建自己的社交網絡,並從中如魚得水,讓自己輕鬆舒適,其實是有技巧可循的。

首先設定具體的目標,明確自己社交生活的目的,如個人成長、共同體驗、減輕負擔、信息交流、幫助、進修等等。然後羅列出自己感興趣的社交網絡,如社團、活動、朋友或者協會、俱樂部等等。將這些清單排序列好,有助於我們理清自己應該把最重要的心力資源投資在哪裡。

然後要定義我們的資源,理清我們願意投資在社交上的具體資源,比如多長時間(含參與活動、管理、聯繫、溝通、履行職務等)以及多少錢(含會費、交通費、膳食費、住宿費、報名費等)。在各種社交活動中,羅列出具體的投入事項,以及投入預期。

最後就是採取行動。在採取行動中,對於內向者來說,最難的問題就是如何與陌生人接觸,緩解這樣的尷尬氛圍。此時有一些小的建議可以參考:一是可以讓你的朋友互相認識,當你發覺你的朋友中有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你恰好從另一人身上看到了這樣的需求時,不妨為這樣的人牽線搭橋,讓他們彼此熟悉,也能夠使你獲得正面的評價;第二點也如此,如果你有某一方面的需求,也可以通過相同的方式,由比較熟的朋友牽線引薦,從而緩解尷尬的氣氛;三是要學會持之以恆,社交網絡的建立並不容易,維護更難,要持之以恆地耐心建立與維護,在每次活動之後,做好一個清單記錄,都與誰見了面,獲得了哪些信息,這些內容將會在下次見面時為鞏固關係發揮重要的作用。

《內向心理學》:內向型人格的自救指南

《內向心理學》這本書,可以說是內向者工作生活為人處世的“自救指南”,我們可以從中發掘很多關於內向型人格的優勢、特點以及社交技巧,從而幫助自己遊刃有餘又不尷尬地完成當下的社交任務。

但值得注意的是,內向與外向性格並不是涇渭分明的,他們更像是一條曲線的兩極,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曲線中間遊移,尋找自己的舒適區。我們的舒適區究竟在哪,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受人格、情境、文化、人生閱歷等因素的影響,在兩極之間來回波動轉換。所以一個平時一語不發存在感極低的人,也可能在家庭會議上侃侃而談有出色的表現。

儘管如此,長期生活在舒適區之外,是完全不利於健康的,這會消耗我們大量的能量,使能量無法得到供給,從而誘發種種疾病。因此我們仍需要識別自己的舒適區。對於內向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學會了解和接受,其實內向者並沒有傳言中的那麼差,內向者也有很多優勢,有很多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方式。而接受自己,承認自己,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正是內向者最需要學會的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