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實體企業進軍互聯網會顆粒無收?


實體企業

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資源有資源,要用戶有用戶,為什麼在互聯網領域會顆粒無收?

請注意,這種情況並非中國所獨有,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並且越是實體生產企業強大的地區,這種現象越為突出,傳統的製造大國德國、日本在互聯網領域幾乎顆粒無收。這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致命認知無人區?是什麼神秘力量導致實體企業無法進入這一認知的無人區?這是每家實體企業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它關乎未來與生死。

一、生產者定位 PK “規則制定者”定位

:為什麼實體企業進軍互聯網會顆粒無收?


:為什麼實體企業進軍互聯網會顆粒無收?


寄生是軟件的特性,這個特性使平臺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

邊際成本趨近於零,使個人和企業站在一個公平的起跑線之上,個人的起點慾望和胃口更小,更容易滿足,而企業的起點慾望和胃口更大,很難獲得滿足。個人創造軟件平臺是給整個市場看的,是不歧視任何人的。實體企業創造軟件平臺是先給企業老闆和內部各個部門看的,是優先服務內部和自己客戶的。因此,起點之上,個人創造的軟件平臺更公平、更自由,尊重每個個體,更容易獲得用戶。反觀企業創造的軟件平臺則直接要把慾望寫在“臉上”,公開“諂媚”,公開“歧視”..... 起點選擇的本質差別已經註定了未來的命運。

更直接說:實體世界,機器設備是由企業買單,所以生產者要看老闆臉色。

而互聯網世界,電腦、手機等硬件設備都是由用戶買單。用戶是互聯網世界的終極投資人與隱藏的BOSS,作為軟件開發者,只有最大限度的通過算法為這一投資人群體服務,才能贏得用戶的硬件與時間的投資。

很多實體企業之所以覺得互聯網是虛的,其根源在於:他們沒有看到用戶投資的、每年以萬億級別計算的電腦和手機等硬件資源。

以全新的視角,我們會發現:用戶是互聯網平臺核心競爭力之源,也是互聯網平臺持續改進的動力。德國、日本的互聯網無法與美國和中國互聯網抗衡的根源在於用戶基數先天不足。

二、定位決定:實體企業創造的平臺模式被互聯網公司創造的平臺戰略合圍

實體企業的平臺在自己的生產能力和自己客戶之上,市場的最大邊界:N%,M%。

互聯網平臺構築在整個市場的生產能力和整個市場的客戶之上。市場的最大邊界:100%生產,100%消費。

:為什麼實體企業進軍互聯網會顆粒無收?


實體企業這種定位剝奪了其客戶賬戶資金的自由選擇權。因此,客戶根本就不會選擇實體企業創建的互聯網平臺。

例,車主下載美孚的APP客戶端,車主就失去了購買殼牌、嘉實多、長城、崑崙、統一等其他品牌的自由選擇權。

而車主下載支付寶,車主隨時擁有自由的選擇權。

同理,消費者下載某餐飲企業的APP客戶端,同樣會面臨選擇權被剝奪的情況。因此,只要實體企業站在自己的屁股上思考問題,推出為自己業務服務的互聯網平臺,這種平臺無論燒多少錢都不可能被市場選擇。如,萬達的電商,騰百萬三巨頭聯手投資都沒能做起來。

三、由時間澆築的平臺,不可能簡單複製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App平臺,每個重要企業都有自己的App平臺,消費者的手機會裝滿大量的APP,日常使用會浪費大量時間。因此,第一,實體企業建設互聯網平臺的模式,會浪費公眾太多時間——被公眾天然排斥。第二,一旦消費者選擇某一互聯網平臺,這個互聯網平臺實際就具有了生命,這種生命是由用戶的大量碎片時間使用澆築而成的。也就是說,

你我他的時間都是有價值的,休閒時間也是有價值的。一旦我們已經在某個平臺上澆灌了大量時間,其他平臺再採取相同模式,即使燒大量的錢也難以改變消費者的習慣,這是消費者對他們自己時間的尊重。

缺乏對時間和生命的敬畏,銀行覺得支付寶就是一個軟件。自己隨時可以Copy一個。同理,很多實體企業也是這樣思考問題的。

但真實情況,支付寶是幾億人付出成百上千億小時構築的生命體。

因此,在股權獨享的框架下,支付寶與微信類平臺是無敵的。

只有突破這個框架,給消費者更好的選擇權,消費者才能為未來(無限多),放棄過去(成百上千億小時,雖然多,但有限)。

比如,銀聯推出股權共享的支付平臺,消費者註冊,會獲得該平臺的原始股權。

同理,既然實體企業在股權獨享的框架下,已經無法與天貓、京東、美團、拼多多抗衡,那麼,為什麼不聯合打造一個平臺,把大部分股權送給自己的客戶(員工)在新平臺之上,實體企業的提貨權(欠條)就是真金白銀。在新平臺之上,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為零。在新平臺上,實體企業可以用提貨權投資與控股所有面向未來的創新方向,把握智能化機遇。

四、實體重要,虛擬更重要!

——以史為鑑

在農業社會,保守者為農業爭奪資源的理由:民以食為天,到什麼時候農業都是根本,都最重要。

現在反過頭看,農業是重要,但工業化不僅不會影響農業效率,反而可以給農業輸送機械化農業和工業化農業,使農業效率提升。即,前者當時看重要,但實際後者更重要。因為後者是解決前者問題的鑰匙。概括來說,農業始終重要,但工業更重要。因為後者可以促使前者效率提升。

——工業化重要,智能化更重要

當前,傳統實體企業抱著的固有認知:實體才是根本,沒有實體,虛擬經濟毫無價值。但反過來看,如果沒有看似虛擬的金融、分銷等服務,就沒有貨幣,沒有貨幣,每個人都寸步難行,賣不出貨,實體企業都是負債。因此,傳統實體企業需要先認識到虛擬服務體系的價值,才能發現智能化不是工業化的延續。工業化是一個個信息孤島企業之間的競爭;智能化是軟件把一個個信息孤島鏈接為一個超級的、有機協作的,以地球為載體的Super工廠,智能化是這個Super工廠與一個個信息孤島之間的競爭,所有信息孤島的唯一選擇,加入這個Super工廠體系。也就是說,

虛實融合,消除信息孤島,讓信息對稱,讓成本透明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

在這個大趨勢之上,實體企業的選擇:一、選擇股權獨享、中心控股框架,依附BAT。二、選擇股權共享、邊緣持股框架,開啟新人機關係。

五、雲庫房,開闢一條全新的跑道

實體企業(中國製造)與中國人(全體消費者)聯合控股的提貨權銀行。

回到問題的本質:中國製造和中國人是雲庫房硬件的投資主體——上億臺電腦和十億級別的智能手機的隱形投資人。

基於這個硬件之上,中國製造的提貨權就是真金白銀,就是獎金,就是稅收,就是退休金,就是智能化的投資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