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往事:劉光第和瀘州


瀘州往事:劉光第和瀘州

在過去一百多年前風起雲湧,世界格局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而當時還屬於清末的中國,也正在醞釀著一次次的大小變革,這當中湧現了許多風雲人物,其中“戊戌六君子”尤為影響深遠,今天沽酒客來給大家談一談其中以為劉光第先生,六君子之一,他跟瀘州的淵源和關係。值得我們去了解,本文參閱了吳孟輝老書寫的瀘州名人相關史料,表示感謝,吳老已經過世多年,但是她是最早一批做瀘州文史研究的先行者,值得我們致敬和懷念。

瀘州往事:劉光第和瀘州

劉光第(1859——1898年),字裴村,四川省富順縣人,(今天富順是自貢,但是過去跟瀘州是一塊,不管怎麼說,曾經也是一家人,瀘州挨著富順也近。)光緒九年(188年)進土,授刑部主事。同年,告假歸省,從北京回川,就沿途所見寫成《南旋記〉一卷。其中有一段至今猶發人深省的描寫瀘州的文字,現輯錄如下:

十一月二十二日,晚宿(瀘縣)兆雅鎮。二十三日,(見)瀘(州所)屬(地界內)種罌果甚稀,大為欣慰。二十四日,入富順界,全無罌粟矣。殆知(鴉片)煙非不可以禁者,在有司之實力奉行,善處其弊而已。

劉光第說,只要地方職能部門和官長真正實力奉行,善處其弊,妥善解決和處理有關問題。毒品就可以禁絕。

瀘州往事:劉光第和瀘州


1895年,劉光第母親去世。守制期間,他在家鄉教書,提倡實學;1886年,他還曾到瀘州到方山等地遊覽,寫下《瀘州登忠山感賦》七律二首,第一首:

到眼江沱會合才,登高懷抱轉難開。

秋無燕雀嬉堂幕,夜有蛟龍泣風臺。

南海艱危前局在,西山平遠古愁來。

武侯遺恨知多少?且向高樓問老回。

詩後自注說:“(忠)山有武侯祠、呂祖閣。”西山平遠就是說的忠山上的江山平遠堂,可惜這些今天都沒有了,保留下來多好,雖然平遠堂已經重修,武侯祠,呂祖閣則不知所蹤了。

瀘州往事:劉光第和瀘州

第二首:

仙子無情出世宜,吾曹多感且吟詩。

海天霹靂沉舟後,夕日牛羊下坂時。

山氣在眉宜小坐,江流揮手障東之。

城頭煙樹昏鴉滿,清聽空寥鶴響遲。

瀘州往事:劉光第和瀘州

憂民愛國之情,溢於言表。1898年劉光第服滿入京,受光緒帝召對,得授四品卿銜,任軍機章京行走。晚清末年,政體頹廢,外侮頻仍。1898年,光緒帝立意變法維新,起用康有為、梁啟超等革新朝政,不幸被袁世凱向慈禧太后告密,康、梁出逃日本。參與革新的譚嗣同、劉光第、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等六人被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4年底,劉光第靈柩從北京運回原籍高順縣,途經瀘州,當時川南有識之士多在瀘州,立即組織各界人士持白幡路祭,由周孝懷致悼詞,巧妙地揭露了清王朝的腐敗沒落和黑幕統治,使瀘州人民激發起強烈的愛國感情,更認清了清廷頑固派殘酷、腐敗的本來面目,懂得了要想清廷當權的頑固派走維新圖強之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瀘州往事:劉光第和瀘州

惟一的出路,只有廢八股、興學校、培養人才,喚醒民眾,積蓄進步力量,那オ是救國之本。於是瀘州仁人志士邀請榮縣人趙熙(字堯生,翰林院編修,官御史,時丁優在家)為學監(校長),開辦川南經緯學堂。

以日本維新精神為辦學思想,改革學制,設外語、數學、物理等課。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這所學堂在一批有志之士辛苦經營之下,對破除舊書院的陳腐規章,促進和引導青年革新思想方面,起了啟蒙作用,很受嚮往新思想的青年們歡迎。

學生中,後來成為同盟會的骨幹、對推翻清政府有卓越貢獻的有:謝持、曹篤、黃方、陶楷、黃復生和後來成為共產黨員的吳玉章等。正如“川南經緯學堂”建校80週年校慶時大門上對聯所云:

遙山近水萬千士,風雨桃花八十秋。

確實具有深遠的意義。所以說劉光第的犧牲,激勵了仁人志士在痛定思痛的情況下加深興學救國的決心,對川南瀘州廢書院、興學堂、求革新,是起了一定促進作用的。

瀘州往事:劉光第和瀘州

1921年,惲代英在川南師範學校任教務主任。寒假期間,由他帶頭組織了一支由6名教師和24名學生參加的旅行團(又稱童子軍宣講團),他擔任團長,步行隆昌、內江自流井、南溪、宜賓、江安、納溪、合江、富順等縣,往返一月,行程二千餘里。所到之處,向公眾講演二十餘次,目的是深入社會,宣傳革命。

在參觀和訪問中,作了廣泛的愛國主義宣傳和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工作。當惲代英率隊到達富順縣時,特別多停留一天,遷道去趙化鎮普安寨劉光第墓前悼念默哀。在劉光第墓前,惲代英向大家講述戊戌維新變法的歷史進步性,講戊戌政變中劉光第在西太后屠刀面前正氣凜然、毫不畏懼的愛國精神值得學習,教育青年要學習劉光第敢於堅持真理、勇往直前,雖死不惜的高尚氣節。

瀘州往事:劉光第和瀘州

新中國初期,川南行署文教廳在瀘州期間給後人做了不少大好事,特別在保護和弘揚古代文化遺產方面,趁農村土地改革之前發佈《通告》,要求各地徵集文物、圖書,一船船地運來瀘州,交由川南圖書館(今瀘州市圖書館)保存,這確是一件大好事。

1982年春天,四川省文化廳、宜賓地區文化局組織書畫鑑定專家一行二十餘人來到瀘州,在瀘州市圖書館一連鑑定了好幾天。當時,宜賓地區文化局老同志丁天錫由衷喜悅地說:川南文教廳到宜賓收古書畫,當時我意見很大,趕快去高縣、珙縣等地收撿、阻擋。殊不知去遲了一步,被運走了。對此,我還長期耿耿於懷。今天,看見收到瀘州來的東西得以完好保存,而留在各縣的損失殆盡了特別是富順劉光第的遺墨、遺著在瀘州保存得這樣完好,實在令人高興萬分,保存文物的瀘州同志立了大功。

瀘州往事:劉光第和瀘州

瀘州館藏書中,有劉光第著作《介白堂詩集〉、《劉楊合刊)、《衷聖齋文集》等線裝書,以及當年劉光第讀過的經史子集書,共有300多冊。從他的詩文看,他確是一位認真讀書,有真才實學、令人飲佩的有志之士。瀘州圖書館還藏有劉光第親筆寫的條屏4幅,內容是一首小詩:

短牆騎馬客難遮,栽竹嫌窺寂寞家。

戴笠吟身蕆(chǎn完成)日下,閉門生意滿天涯。

殘蔬雨過還新綠,老樹春遲得久花。

剩有銷沉今古意,夕陽庭院數歸鴉。

後有小跋:“京寓小園詩,應心齋同年雅命,即乞兩政。”筆力蒼勁雄渾,不失其為一代書法家也。劉光第在京做官十多年,除供職之外,閉戶讀書,埋頭著作,不與當時權貴相往還。他潔身自好的高尚思想,從這首《小園》詩中充分流露出來。

瀘州往事:劉光第和瀘州

瀘州館藏有一幅拓片,標題“龍潭石室詩”,落款是“里人謝家莊題,劉光第書,光緒丙成年夏至。”劉光第《富順趙化鎮山水志〉載:“龍潭洞,在(趙化鎮)龍王潭上。洞中有石灶石窗,久湮於土。光緒丙戌,鎮中九老治之,顏日:“壺中日月。”別得一洞通焉,為石床、石枕,宴遊其中。各有詩文鐫壁,刻題名碑嵌之,復鐫龍潭石室”四字於潭崖之腹,字大盈三尺,劉光第書。”

劉光第死後,瀘州人高楠為之作傳,並且作詩悼念,其詞雲:

粹白光明一偉人,浸淫簡冊謝風塵。

居嫌近市深韜晦,禍至如天重累身。

誰使維新偏薦汝,徒令思舊屢愴神。

冤沉萬古何由雪,籲訴蒼冥聽不真。

劉光第自幼喜愛文學,著有《衷聖齋文集》和《衷聖齋詩集》。"衷聖齋"為劉光第自命之名。經後人增補,共收錄有包括家傳、墓誌、遊記、雜感等在內的散文54篇,詩歌260首。據說劉光第常常是"積稿逾尺厚",他自己生前也說"新詩滿竹樹,未肯與人傳",可知其作品散佚者甚多。

劉光第最喜讀杜甫、韓愈的詩,也擅長於作詩,其風格在韓、杜之間,題材以詠誦自然風光和感慨時事為多。他熱愛故鄉。巴蜀的津渡、幽林、古松、寺閣,以及生長在那裡的蜻蜓、松鼠、八哥等,都成了他歌詠的對象。

瀘州往事:劉光第和瀘州

他留下的描寫號稱天下獨秀的峨眉山的詩就有四十餘首,其中《峨眉最高頂》寫道:"白龍地上走輕雷,萬瓦如霜日照開。詩客人天爭秀骨,神僧埋地結真胎。三秦鳥道衣邊接,六詔蠻雲杖底來。南北風煙通一氣,雪山西望是瑤臺。"他漫遊過許多地方,在他的眼底,瑰麗的山河就是祖國的化身,而祖國河山,處處使他激動。面對大好河山被帝國主義的侵略所蹂躪,他的心在痛哭。

他在《上鮑爵帥春霆時方大修第》詩中寫道:"將星耿耿鍾夔嶽,時局艱難待枕戈。臣子傷心在何處?圓明園外野煙多。"深沉地表達了在祖國危難之際的一顆與祖國同呼共吸的"臣子"之心,他的《夢中凡》《遺憤》等詩,既對國外反動派的侵略本性以無情揭露,又對導致祖國倍受凌辱的國內反動勢力以詛咒,無不洋溢著他的拳拳愛國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