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起事:李淵運氣太好才輕而易舉奪取了天下?

引言

大業十三年,時任太原留守的李淵在晉陽宣佈起兵,隨後率軍直指大隋帝國的首都大興,並於次年通過禪讓取代隋朝,建立大唐。

從晉陽起事到最終攻克大興城,李淵只用了短短几個月的時間,似乎出奇的順利。而且,相對於同時代一些梟雄的折戟沉沙,或受困於一方,李淵的運氣似乎也好得過分。

其實,李淵的創業之路並非尋常人想象得那麼一帆風順。正所謂成事在天,謀事卻在人。李淵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不過,憑藉著過人的智慧、傑出的能力和高超的手段,李淵逐一化解危機,最終才得以躋身皇帝寶座,避免落得與楊玄感一樣的下場。

晉陽起事:李淵運氣太好才輕而易舉奪取了天下?

那麼,李淵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難?他又是怎麼解決的呢?

起事前的形勢

在李淵到達太原之前,天下形勢已經很嚴峻了。

大隋帝國的第二任皇帝楊廣驕矜自大,虛榮浮誇,從即位起就開了大興土木和一系列的擴張活動。

到了大業七年,楊廣憑藉著巨大的財富基礎,完成了長城、馳道、運河等大工程的修建,並征服和震懾住了周邊大多數國家。一幅名叫“大業”的盛世藍圖擺在了楊廣的面前,讓他忍不住心生陶醉。然而,陶醉過後,他發現這張宏圖還不夠完美。

因為,這幅圖上面還有一個小小的瑕疵——高句麗。

連東突厥這樣的草原雄鷹都臣服在大隋天子的腳下,高句麗一個蕞爾小邦,居然敢違抗天朝上國的命令,真是活得不耐煩了!

為了征服這個遼外小邦,把它納入天朝的朝貢體系之內,從大業八年開始,楊廣連續三年親率百萬大軍征討高句麗。只是,在楊廣一波又一波的騷操作下,錢糧耗費不可勝計,更有無數的兒郎埋骨異國他鄉,高句麗卻巋然不動,始終沒有匍匐在他的腳下。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數年後,江都之變中,叛黨馬文舉曾這樣數落楊廣的罪過:

陛下違棄宗廟,巡遊不息,外勤征討,內極奢淫,使丁壯盡於矢刃,女弱填於溝壑,四民喪業,盜賊蜂起;專任佞諛,飾非拒諫;何謂無罪!

誠以為,斯言一針見血!

正是因為楊廣毫無限度地透支民力,視人命如草芥,越來越多的平民走投無路,只好揭竿而起,投入反隋的浪潮之中。

眼看著楊廣的統治岌岌可危,帝國內部的官僚貴族們心思也開始活絡起來了,試圖取代他的地位。

大貴族楊玄感就是他們之中的先行者。儘管他最終兵敗身死,卻也給嚴重動搖了楊廣的統治根基。

晉陽起事:李淵運氣太好才輕而易舉奪取了天下?

如果楊廣此時能夠自我反省,誠心下罪己詔,然後罷戰安定人心,與民生息,就算不能重現昔日的輝煌,也斷不至於落個不得好死的下場。

若真是這樣,楊廣就不是楊廣了。

在三徵高句麗失敗後,楊廣竟然還想再次親征,誓要把這個蠻橫無理的小國打趴下。只是,此時大隋的國力,再也經不起他這麼折騰了。

在滿朝文武大臣的反對下,楊廣只好暫時擱置了這個計劃,宣佈北巡。一來是散心,二來是藉機震懾東突厥,因為他發現這個曾經的小弟已經不怎麼聽話了,私下小動作不斷。

讓楊廣沒想到的是,在他到達雁門郡的兩天後,突厥數十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這裡,並把該郡四十一座城佔領了三十九。

突厥人的箭矢一度射到城樓上,差點把楊廣射穿,嚇得他肝膽俱裂,抱著幼子楊杲嚎啕大哭。

這場長達三十三天的“雁門驚魂記”,打碎了一位帝王大半生刻意維持起來的驕傲,也扒下了“大隋盛世”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從此,大隋帝國不再是東亞的霸主,東突厥取代了它的地位。

大業十二年,也就是“雁門之變”後幾個月,李淵奉命為太原道安撫大使。

李淵在此時上任太原,有一種臨危受命的意味。

東突厥已經公開和大隋撕破臉了,時常南下侵略,帝國的北疆需要一位重臣坐鎮,防禦突厥人。

由於此前在河東剿匪的出色表現,唐國公李淵被賦予了這個重大的使命。

李淵上任之際,正值多事之秋。

從這一年開始,天下興起了第二股反隋浪潮。掀起這股浪潮的是來自帝國內部的外戚、軍官、富豪,他們先後割據自立,向大隋天子楊廣的統治發起了挑戰。

到了第二年李淵起事前,江南的蕭銑、河北的竇建德、河南的李密、馬邑的劉武周、朔方的梁師都、隴右的薛舉、河西的李軌紛紛稱王稱帝,不再奉隋朝正朔。稍微有點資格的人,都起兵反了。

晉陽起事:李淵運氣太好才輕而易舉奪取了天下?

而此時的大隋天子楊廣卻躲在江都離宮,自欺欺人,以一種“天下無賊”的鴕鳥心態進行著生命中最後的狂歡。

招兵買馬不容易

在這個“反者多於蝟毛,群盜所在蜂起”的時代,擺在李淵面前的似乎只有兩條路:一是繼續當大隋帝國的忠臣,四處平叛,直到戰死沙場;二是學習蕭銑、李密等人起兵反隋,自立為王。

李淵心裡很清楚,大隋帝國遲早要玩,給它陪葬不值得。而且,根據他日後與裴寂的談話可知,李淵早有問鼎天下之志,對當忠臣並不感興趣。

既然決定要逐鹿天下,那就要好好籌劃了。畢竟,李淵的雄心壯志是一統天下,而不是過把皇帝癮就死。

造反靠軍隊。李淵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兵力不足。

太原是一座軍事重鎮,錢糧充足。名義上李淵是留守,受命節制太原、馬邑等五郡,但實際直接控制的兵力只有數千人。這麼少的人,剿匪還行,防禦東突厥都捉襟見肘,更何況是起兵造反。

當務之急,李淵必須要徵兵,解決兵員不足的問題。

如果明目張膽地招兵買馬,必然會暴露自己的意圖。楊廣並不怎麼信任自己的表哥李淵,早就安排了兩位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監視他的動靜。一旦這兩人有所懷疑,李淵所做的一切努力很可能付諸東流。

李淵決定,利用當前的形勢,讓王威和高君雅主動求自己徵兵。

當年二月,馬邑軍人劉武周襲殺太守王仁恭,隨後自立為天子,又引身後的東突厥為奧援,對南邊各郡虎視眈眈。於是,李淵趁機嚇唬自己的兩位副手王威和高君雅:

武周雖無所能,僭稱尊號。脫其進入汾源宮,我輩不能剪除,並當滅族矣。

這話雖然帶有恐嚇的意味,卻也道出了一個事實。劉武周有突厥人做後盾,如果坐視他壯大,後患無窮。到時候依照皇帝刻薄無情的性格,他們真的很可能被問罪處死。

晉陽起事:李淵運氣太好才輕而易舉奪取了天下?

此言一出,高君雅立刻被嚇壞了,堅決請求李淵召集兵馬,抵禦劉武周。

李淵知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表示以免人心不安,只需稍微防備即可,等到劉武周攻佔樓煩郡再說。

不久,果然傳來了劉武周攻破樓煩郡,入據汾源宮的消息。眼看時機成熟,李淵馬上召集一眾僚屬,商議如何應對當前的形勢。

王威等人一籌莫展,只能等著李淵做決斷。而李淵此時卻故意擺出一副無奈的口吻道:

朝廷命將出師,皆稟節度,未有閫外敢得專之。賊據離宮,自稱天子,威福賞罰,隨機相時。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汾源去此數百里間,江都懸隔三千餘里。關河襟帶,他賊據之。聞奏往來,還期莫測。以嬰城膠柱之兵,當巨猾豕突之勢,諮文人以救火,其可撲滅乎?公等國之爪牙,心如鐵石,欲同戮力,以除國難。公家之利,見則須為,俾其無猜,期於報效。所以詢議,擇善行之,是非憚於治兵,敢辭戎首。

王威和高君雅果然很上道,表示雖然平時徵兵要稟告朝廷,但此時正值非常時期,遠水救不了近火,李淵作為太原留守,完全可以專斷,不要遲疑。

至此,李淵已經有了公開招兵買馬的理由。這個理由還是王威和高君雅親自提供的,避開了他們的懷疑。不得不說,李淵這一計“瞞天過海”玩得真是高明。

晉陽起事:李淵運氣太好才輕而易舉奪取了天下?

不過十幾日,李淵就得到了上萬兵士,完美解決了第一個困難。

圖窮匕見,處死細作

解決了兵源的問題,王威和高君雅的利用價值也到頭了,再留著他們反而會增加暴露的風險。李淵覺得,是時候對這兩個人下手了。

在李淵“磨刀霍霍向豬羊”的時候,王威和高君雅也在暗中計劃著殺死他們的上司李淵。

隨著兵士日集,王威和高君雅很快就對李淵起了疑心。

王威和高君雅雖然一時受了矇蔽,卻終究不是傻子。李淵把招來的士兵完全交由自己的心腹統率,讓他們絲毫插不上手,這怎麼可能不引起他們的警覺?尤其是長孫順德和劉弘基還是逃避遼東之役的侵犯,李淵讓這樣的人統兵,想要做什麼已經不言而喻了。

他們知道,李淵準備謀反了。於是,他們打算趁李淵去晉祠祈雨時殺死他。沒想到,晉陽鄉長劉世龍獲知了他們的計劃,並將實情告知了李淵。

李淵決定先下手為強。

五月十四日夜,李淵命次子李世民率領五百兵士埋伏在晉陽宮城之外。次日,當李淵與王威和高君雅一起辦公時,劉政會故意狀告兩位副留守私通突厥。王威和高君雅就此以通敵的罪名被拿下。

巧合的是,在王威和高君雅被人狀告通敵叛國的兩天後,突厥人真的來了!

晉陽起事:李淵運氣太好才輕而易舉奪取了天下?

太原城內人心惶惶,百姓還以為真是王威和高君雅引來了突厥人,對他們恨之入骨。李淵也藉機坐實了這個罪名,將王、高二人斬首示眾。

隨後,李淵擺了一出“空城計”,又偽造出援軍已到的假象,總算嚇退了突厥人。

王威和高君雅死了,不會再有人向朝廷告密了。至此,李淵成功解決了第二個困難。

如何確保大本營的安全?

這次的事情雖然有驚無險,卻讓李淵看清了一件事——自己如果想要成事,必先與突厥結盟不可。

太原是義軍的大本營,至關重要。另外,太原“府庫盈積”,更是讓劉武周之輩垂涎三尺。如今突厥人也橫插一槓,形勢更加莫測。一旦大軍南下,劉武周和突厥人必然會趁虛而入。到時候,大興還未攻克,身後的大本營已然易主,進退維艱,只有死路一條了。

早在突厥大軍撤退時,李淵就命人給突厥始畢可汗送了一封信,向突厥發出試探性的結盟請求。

我今大舉義兵,欲寧天下,遠迎主上還。共突厥和親,更似開皇之時,豈非好事?且今日陛下雖失可汗之意,可汗寧忘高祖之恩也?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必以路遠,不能深入,見與和通,坐受寶玩,不勞兵馬,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

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李淵甚至在封面署上“某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啟”一般是臣下給君主、諸侯王的上書。李淵此舉等於是間接向突厥稱臣。

對於李淵表現出來的謙卑姿態,始畢可汗十分滿意。當然,最重要的是,李淵在信中做出的許諾。不用出力幹活,就能“坐受寶玩”,這樣的好事當然不能拒絕了。

得到始畢可汗的肯定後,李淵隨即派遣足智多謀的劉文靜出使突厥,與始畢可汗締結盟約。

晉陽起事:李淵運氣太好才輕而易舉奪取了天下?

李淵之所以要與突厥結盟,除了保證老巢太原的安全,還有向突厥借勢以及從他們手中獲得優良戰馬充實軍備的意圖。

在劉文靜出發前,李淵曾刻意告誡他:

胡兵相送,天所遣來,敬煩天心,欲存民命。突厥多來,民無存理。數百之外,無所用之。所防之者,恐武周引為邊患。又胡馬牧放,不煩粟草。取其聲勢,以懷遠人。公宜體之,不須多也。

由此可見,李淵對突厥的警惕性很高,並沒有打算像劉武周和梁師都一樣做突厥人的傀儡。

劉文靜對此也是心領神會,圓滿地完成了李淵交給他的任務。

在李淵率軍南下後,劉武周始終不敢入侵太原,與李淵結盟突厥的措施顯然有莫大的關係。

太原元從不是致命之士

長期以來,受陳寅恪先生的影響,很多人都以為李淵從晉陽起事到入主關中,最終一統天下,關隴集團居功甚偉。

其實,對照李淵日後褒獎太原元從功臣的詔書可知,在這次跟隨李淵參與晉陽起事的人當中,大多都是出自太原本土,出身關隴集團的人只有寥寥幾人。

這些人對李淵創業之初幫助甚大,但他們的核心利益訴求與李淵的目標並不一致。李淵本人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所以後來才會對兩個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然晉陽從我,可謂同心之人,俱非致命之士。漢初,有蕭曹,而無爾輩,今我有爾輩,而無蕭曹。天道平分,乃復如是。行矣自愛,吾知爾懷。

所謂“同心”,是指太原人士在反隋問題上與李淵是保持一致的。不過,他們更重視的是本土利益,與李淵只是合作者的關係。換言之,他們看中的是李淵的能力與其隋朝外戚的身份,希望通過與李淵的合作,在亂世中保太原一地和平。而在李淵的眼中,太原只是創業基地,他的目標是奪取關中,進而一統天下。一旦李淵與他們的利益產生了衝突,他們隨時都會背棄李淵,另找一個合作者。

其後大軍在賈胡堡因大雨不得前行時,軍中忽然傳出劉武周與突厥人勾結,想要趁虛偷襲太原的流言。這股流言極有可能就是太原人士散播的,其目的就是要李淵回師太原,保障他們的利益。

晉陽起事:李淵運氣太好才輕而易舉奪取了天下?

這樣因利益而形成的合作伙伴,自然也就不是“致命之士”了。搞不好李淵還會被他們架空,重蹈楊玄感的覆轍。

對此,李淵的應對措施是,在起事之前秘密把自己的幾個兒子和女婿招來太原,增強私人力量,避免自己淪為太原人士的傀儡。

結語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李淵以過人的智慧與高明的手腕,因勢利導,排除萬難,做好了起事前的準備工作。

從七月正式誓師南下,李淵只花了四個多月的時間就進入了大興城,簡直順得不能再順了。這種順利固然有運氣的成分在,與李淵前期的努力也是分不開的。

有隋季年,皇圖板蕩,荒主燀燎原之焰,群盜發逐鹿之機,殄暴無厭,橫流靡救。高祖審獨夫之運去,知新主之勃興,密運雄圖,未伸龍躍。而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辭答李密之書,決神機而速若疾雷,驅豪傑而從如偃草。

晉陽起兵時,李淵已經年過半百,但仍不失為一位英明的領袖、傑出的政治家和卓越的戰略家。

正是因為李淵的精明務實,審時度勢,靜心謀劃,才有了這次起事的成功。大唐三百年煌煌基業亦由此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