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隔離自古有之(原創)

由於我國處於歐亞大陸與太平洋的交接處,屬於一個風季國家,冬夏氣溫極不穩定,大氣環流極為複雜,再加上我國地貌較為特殊,所以造成我們國家自然災害較多。在歷史上基本每隔十多年就會出現一次較大的災害,而瘟疫對於更是常見,比如:天花、鼠疫、白喉、猩紅熱、霍亂、傷寒、麻風、瘧疾等等。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記載: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曹植《說疫氣》中記載: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可見瘟疫在當時危害慎重,流行之猖獗


疫情隔離自古有之(原創)


同時古人對於瘟疫早有觀察,《周禮·天官·冢宰》中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

《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記載:“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記載:“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病。......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古須預服藥及為法術以防之。”


疫情隔離自古有之(原創)


面對瘟疫,古人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想盡一切辦法來阻止戰勝疫情,除了古代醫生及時研究病疾外,最直接控制疫情的方法就是採取隔離措施。

在《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記載,秦國時期對得了麻風病的病人,就採取了隔離措施,將病人安置到“癘所”。

《漢書·平帝紀第十二》:“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晉書·王彪之傳》記載:“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疾,百日不得入宮。”

南北朝時期,南朝齊設立了“六疾館”、北魏設立“別坊”、隋朝時期設立“疾人坊”、唐朝設立“患坊”、宋代設立“病坊”以及“安樂坊”。均是用來對傳染病人進行隔離使用的,而且這種制度自南北朝建立後,歷代各個朝代均很好的繼承下來。但是到了元朝之後,這種官方的行為基本暫停了,其後果就是面對疫情來臨時,缺乏政府組織整個朝代顯得更加無能為力,例如明朝除了外敵入侵更主要原因是“鼠疫”。


疫情隔離自古有之(原創)


古代醫學技術不夠發達,對瘟疫等傳染病了解的沒有如今透徹,但是古人也知道疫情的傳染危害巨大,除了積極瞭解傳染病的特徵和應對方法外,更是瞭解到隔離措施是非常關鍵,癘疾最大的危害就是傳染性,阻斷了傳染源就可以將危害控制到最小範圍

雖然疫情再此來臨,但我們應該相信,現在的一切困難都是暫時的。古人都知道進行隔離來防治癘病,作為我們現代人更加汲取古人的智慧,雖然各地已經逐步復工,但我們不應該大意,在最終戰勝疫情之前,我們更應該服從安排,減少不必要的外出,相信最終的勝利已離我們不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