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崖山之战是文化的一次大毁灭?

柳育龙


南宋祥兴二年(1279)正月,大将张弘范率元军攻至崖门。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对南宋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顶着巨大压力,南宋大将张世杰昼夜苦思破敌之策。有幕僚向张世杰建议,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但张世杰为了防止士兵逃亡,否决了这一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他还下令将千余艘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把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

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御元军的火攻。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便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军因而吃干粮十余日,饮海水的士兵呕泄不止。但即便如此,张世杰还是率苏刘义和方兴日大战元军。张弘范擒张世杰的外甥韩某,让其多次招降张世杰,都未能成功。

s

祥兴二年(1279)二月六日癸未,张弘范预备猛攻。元军中有人建议先用火炮,不过张弘范认为火炮可能打乱宋军的一字阵型,令其容易撤退。第二天,张弘范将其军分成四路,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张弘范则自领一军与宋军对峙,并以奏乐为总攻讯号。最初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失败,李恒等顺潮而退。之后元军假装奏乐,宋军以为元军正在举办宴会,稍稍松懈。

正午时段,张弘范的水师开始从正面进攻。接着元军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元军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两边船舰接近后,元军鸣金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见大势已去,便抽调精兵,和苏刘义带领的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当时幼帝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宋军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用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以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赵昺的死讯后亦赴海自杀。不久,张世杰也在大风雨中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面海面)。

崖门海战后的第二天,即二月七日早晨,百姓们从海上的十万具浮尸中找到陆秀夫,而小皇帝赵昺的尸体则为元军寻得。元军只见一眉清目秀的小儿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身上还挂着一个玉玺。元兵将玉玺交给张弘范,张弘范确认这小儿是赵昺,想派人寻回他的遗体,然而赵昺的尸体已经下落不明。据说尸体被百姓埋葬在了广东深圳赤湾村里,至今仍存。

崖山海战后,宋室覆亡。元将张弘范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大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御史徐瑁对奇石上十二字深恶痛绝,命人除去,欲改书"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字。而陈白沙认为宋亡时死者十数万,不独陆秀夫,宜书"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此石下"。因二人争辩不下,终未刻成。

有传说,陈白沙到崖门凭吊时,在碑首加上了一个"宋"字,碑文变成"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但其实此传不实,陈白沙知道张弘范虽是汉人,但从未做过宋将。解放初,原凿字的奇石被航道部门炸毁。1964年秋,新会县人委请田汉同志书写"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十三个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人们终于又把这饶有纪念意义的碑石树起。

崖山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海战,在中国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也是宋朝对蒙古侵略者的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十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此战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

今天珠三角地区有很多三忠庙和念宋亭,近代爱国人士在民族危亡之际也借用念宋亭来表现自己的民族气节,鼓舞爱国士气。

大宋祥兴二年(1279)农历二月初六爆发的崖山之战,从战术层面看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制定了不恰当的作战部署,因而他们对战役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他们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那种知为什么说崖山之战是文化的一次大毁灭?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让人叹服。南宋虽然覆没,但宋人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

正如周总理曾说:"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气节。"


高会民


要想弄明白为什么说崖山之战是文化的一次大毁灭?我们就得先搞明崖山之战是什么?是哪些势力在发生战争。原来崖山之战是宋朝末年的军队与元军相战,此次战役关系到宋朝江山的生死存亡。因为这场决胜之战发生地点在崖山,所以被人们称为崖山之战。 传说宋军和元军投入兵力达30多万,看来这次战争规模也是不小的,两方都是尽了全力的。1279年,元朝大将张宏范带领大批元军来袭,此时南宋江山岌岌可危。当时宋朝皇帝只是一个8岁的小孩子,他叫赵昺。


面对此次围城,宋军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的。南宋朝廷派出主要指挥官张世杰来应敌,当时有人就建议说,咱们先把海湾这个地方给拿下,因为北方人不习水性,在海战中元军是会吃大亏的。可惜张世杰认为这样做,宋军中会出现逃兵。为了避免士兵逃亡现象发生,此方案被他否决了。元朝那方想了个绝佳计谋,派军队去中断宋军的粮草道路,最终导致宋军连吃数日干粮,许多士兵每天都觉得口渴难耐,其战斗力直线下降。


后来双方多次交手,元军甚至捉拿了张世杰的外甥。为了能够减少元方兵力的损失,张弘范多次劝降宋朝指挥官张世杰,只是可惜张世杰本人有着自己的底线,坚持不降。大家都知道1279年南宋已是气数将近,无论怎么拼死反抗,也逃脱不了王朝被覆灭的命运。所以此次战争结果是南宋灭亡,元朝获胜。可是为何会有人说?崖山之战是文化的一次大毁灭呢?


一是由于在这次战争中有10多万精兵因此丧命,他们魂归海域。文化的繁荣也是离不开人口的,人口一下子减少了这么多,也不失为是一种文化大毁灭。


原因二便是由于蒙古政权入主中原,天下不再是汉族掌握。再加由于天下是蒙古人做主,很多汉人都被其肆意杀害。再加上汉人和蒙古人越发地往来频繁,异族通婚现象层出不穷。很多人就觉得汉人血统已被玷污,血统不再纯正。所以有部分人就偏激地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当然此说法,是非常偏激的。但是毕竟是蒙古族入侵中原,到底还是对华夏文化有所冲击的。


尚武菌


崖山之战确实是彰显了中国人不屈气节的一战。

不过我不同意“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

因为根据“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话,不管这句话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有没有道理,这句话都是为了得出“唐宋在日本,明在韩国”这个结论而服务的。

而这个论调,是日韩尤其日本,为了强调自己的文化传承,为了给日本称霸亚洲、征服中国提供理论依据而服务的。中华文化渊远流长,一脉相承不是吗,那好,我就从文化认同和自豪感这两方面来做文章。通过汉文明被两次外族灭国这一点,割裂中国的文化认同,进可为日本统治中国提供理论依据,退也可以煽动中国汉族人的民族情绪,诱发民族之间的矛盾,让中国从内部乱起来。

试想一下,我们炎黄子孙,如果认同了这一论调,我们应该如何自处——难道要认日本为今日我们的文化传承老师和宗源?那么日本统治我们是不是也是合情合理的?就算现在日本已经无力再次进犯,可是多少人因为这句话,对元清两个朝代失去认同?对满蒙充满偏见和怨恨?

所以在我看来,所有为“崖山之后无中华”摇旗呐喊的人,不是被洗脑,就是其心可诛!

而作为今时今日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我们,再去纠结这些有何益?是要为了几百年前的旧账,让满蒙退出中华?还是打算让东北、内蒙、新疆、西藏统统独立?而这些,恰恰是散布这些论调的人所打的如意算盘。

而我们到底该如何自处?我个人认为,我们就是中华民族,不论唐宋,还是元清,都是发生在这片土地的既成事实。纠结历史是最没用的,因为我们无法改变历史,我们能做的就是遵守并认同今天的中华民族的概念,大家一起向前看,否则真的会天下大乱、国将不国。


想和世界聊聊


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太绝对、太过于片面性。

宋元之间这一场延续四十余年的战争,从中原打到江南,从江南打到岭南,大宋疆域只剩下崖山海上的方寸之地,蒙古大军还在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涌来。


四十多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四十多年,未能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四十多年,开战时候的精壮少年如果侥幸活下来,已是白发苍苍步履蹒跚。

大宋的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先在轮到八岁的祥兴帝迎接命运中的最后一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还记得那个久远的梦吗?

沦陷于蒙古铁蹄之下的大宋子民,望着他们的圣上和圣上身边最后的忠良,在海上整顿部队,做一次最绝望的斗争。

最后的时刻来了。

大宋祥兴二年二月,太傅张世杰派人毁掉了岸上的一切,所有追随祥兴帝的军民集中于崖山港湾的水面上。

张弘范率大军水路夹击,战斗僵持了十余天,宋军断水断粮。帝国的丧钟敲响了,张弘范奏乐为号,发起总攻。

丞相陆秀夫赴水殉国,太傅张世杰带领十余艘船只突围而去,力图卷土重来。数日后卒于海上。



陆秀夫是刚烈的人,张世杰是坚韧的人,他们都是脊梁。史上最文弱的朝代,重文轻武的朝代,独自抵抗了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元四十余年,还是覆灭了。清明上河图的美景在未来的黑暗年月,只能在梦里温暖大宋遗民冰冷的心。殉国在继续,一个民族的精英在此时全军覆灭。

祥兴帝死的时候,参战的大宋残余军民纷纷追随,次日海上浮尸十万多具。当崖山宋军全军覆灭的消息传开,帝国的子民“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缆林木者,累累相比”。这是最文弱的王朝,这是最刚烈的王朝,从此宵小存活,中华不再为上邦。

从古典意义上来说,崖山之战,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高度发达和繁荣的宋文化结束了,中国的科学家和文人死亡殆尽。从唐代开始积累起来的巨大财富,被当时的蒙古人洗劫一空,并且毫不心疼地挥霍地干干净净。大批幸存下来的中国技术工人,被当做奴隶处死或者卖到西方中东各国,使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欧洲人没花多大代价就学会了中国人发明的原先被中国统治者高度垄断的先进技术。


鲁迅先生在《随便翻翻》中写到:“幼小时候,我知道中国在‘盘古氏开辟天地’之后,有三皇五帝……宋朝,元朝,明朝,‘我大清’。到二十岁,又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

宋朝毫不夸张的说,是汉文化达到了巅峰的朝代。对于中国而言,宋朝就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文化这个时候是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文化。汉朝国强,唐朝武盛,宋朝文旺。汉文化随着宋的灭亡而凋残。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一段说宋的评价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速看历史


“崖山之后无中华”根据日本记载出自南明遗民的诗句,以崖山海战比喻南明败亡,哀叹山河破碎,神州陆沉。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一段说宋的评价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宋亡之后,元王朝统一中国,明代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承袭元朝,而元朝的这一套制度则是蒙古与金制的拼凑。从严格的角度讲,以北宋为代表的中原汉族王朝的政治制度,到南宋灭亡,即陷于中断。”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宋亡后,汉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市民社会的发育,新型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无从谈起,中国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

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还是受到蛮族很大影响,大开历史倒车,无视生命价值,抑制商业贸易。汉人在遭遇北方骑马民族的重创后,开始变得保守,其统治阶级相比较宋朝统治者而言也更残暴。

南宋灭亡的时候,日本“举国茹素”来哀悼大宋的灭亡!


澹奕


个人认为这是伪命题。

崖山之战反映的是宋室灭亡,江山易主,社会动荡,但不能说是中华文化的大毁灭,而且由此我们也应看到的是只有国家军事强大了才有保护文化不致毁灭的基础。如果宋室军事强大,会致于如此一个文化经济繁荣就此覆灭吗?

再来说元朝就真的没有文化,没有为中华文化留下任何功绩,没有为后世留下文化影响吗?如果真要按汉奸们的说法那元曲早应该被请出课本了。元代戏曲对后世影响也颇多,中国四大名著有《水浒传》诞生于元朝,《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而西游记小说也深受元曲唱本影响。

最后再纠正一下为何会有崖山之后无中华的错误汉奸言论。明末清初钱谦益,也就是柳如是的老公写了一首诗,其中开头一句,"海角崖山一线斜,从此也不属中华",这句诗明显是作者从地域角度,借用宋亡陆秀夫背主跳崖投海的典故,说明明室江山易主,神州沉沦,而那时就只剩国姓爷朱成功的台湾岛没被占。而后日本从诗中各截一半改成"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言论引申为中华文化断代失传,更有汉奸伪学大肆宣传大陆中华文华失传。说中华文化传承在日本和台湾的,真替这种人悲哀。中华文化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的是发展和延伸,而这只能在大陆强大的国家前提才能存根散枝实现。


谈纸CHN芳华


诞罔不经之“崖山一役灭文、灭种、灭国”论,迎逢了“朕即天下”之荒唐史观,轻忽了传统文化之根深蒂固,以及漠视了文明层级之进化轨迹。

相较于较低层次的游牧文明,在更为发达进步的农耕文明面前,非但不会被异化,反而导致了被同化。马克思在判断中英鸦片战争时即已指出,“…… 被较高文明征服,应是无可避免的规律”。

元、清两朝的终被“汉化“,以及1840年后的“西风东来”、“西学东渐”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无不印证了马氏所言不虚。

高看“崖山一战”,适是高看了朝廷、君王、社稷,淡看了文明本质。


闻鲁生


崖山之战的失败,标志着古典意义中华文明的衰落!

崖山之战,也叫宋元崖门海战、崖门战役、崖山之战、崖门之役等等,是在南宋末年,南宋军队同蒙古军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更是决定南宋生死存亡的大海战,由于海战地定发生在崖山(今广东江门),故称崖山海战。那么,为什么说崖山之战是文化的一次大毁灭呢?

一、南宋精英在海战中尽失。1279年的3月19日,南宋军队与元军在崖山展开关系到南宋生死存亡的大海战,南宋军队被打败,丞相陆秀夫万念俱灰,背负八岁的少帝赵昺投海殉国,随同一起跳海而死的南宋军民所说达十多万人,中国整个精英阶层全部殉国,十余万具尸体浮在海面上,写下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二、外族的残酷统治。崖山之战后,宋朝灭亡,蒙古政权完全控制了华夏中国。入主中原后,蒙古人实施残酷统治,大肆杀害汉人,十室九空。加上异族之间通婚,造成血统混乱,真正血统非常纯正的华夏人已经很少了。有人甚至说,崖山之战的失败,标志着古典意义中华文明的衰落。

三、民族气节萎缩。崖山之战后,外族入主中原,汉人在外族的淫威下,民族气节萎缩,甚至大大地丧失,民族精神阳痿,卑躬屈膝之风大兴。崖山海战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后来便有:“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之说。

钱谦益诗《后秋兴之十三》曰:“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吕留良诗《题如此江山图》曰:“其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耻。其为崖山以后耶?此江山不忍视。吾今始悟作画意,痛哭流涕有若是。以今视昔昔犹今,吞声不用枚衔嘴……”


帝国的脸谱


崖山不跳海。朱元璋不出。靠自称为大的大宋。什么时候打到贝尔加湖。半壁江山都守不住,能打回去。和印度蒙古建的,莫卧尔王朝一样,等大英小岛帝国,来殖民解救。家祭勿忘告你爹。养子孙的地都丢了。子孙都被抓去放牛做奴隶了。还能祭锤子🔨。自己一代不拼命。靠赖子孙。早死早超生,好浴火重生。死的好。养马不按育种法讲人伦。当牛养。天天哭马。朱元璋比宋朝更南的,安徽凤阳起家集团,缺过马吗。杯酒释兵权,不靠老红军。靠军阀投降部队,呼延崔别杨哲家将。老早忘了忘记压制,游牧民族,北方蛮族的责任。自取死,不送。


冷静如风596


公元1279年初,在今天的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以南的崖门镇附近海域 ,曾经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惨烈海战,交战双方是侵宋的蒙元军队和南宋残军。这场战斗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以至于成为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节点 ,发生在七百多年前的这场战事也可被视作历史的转折点。

早在1276年初,南宋执政的谢太后和年方5岁的小皇帝赵显(恭帝)投降了元军,赵显的两个哥哥赵昰和赵昺在不愿降元的皇室遗老和吏部侍郎陆秀夫的护送下,逃往南方。元军步步紧逼,衔枚疾进,沿路追击南逃宋室遗孤。

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拥立年方六岁的“熊孩子”赵昺做了皇帝。

元廷获知南宋的残余力量聚集在厓山一带 ,特命汉军统帅张弘范领兵数万,分水陆两军赴粤征讨。

张弘范见劝降不成,便紧锣密鼓的加紧准备军械物资,排兵布阵,最后的决战如箭在弦。公元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3月19日,号炮声起,张弘范命副帅西夏降将李恒率队猛攻宋军营地的北边,自己亲自率精悍劲卒攻击宋营南面。乘着海水潮涨潮落,元军倾巢而出,四面出击,喊杀之声响彻天际,宋军士兵连日乏衣乏食,个个面无人色,只有招架之功,已经没有还手之力,更遑论杀出重围了。

坚决不愿降元的张世杰将军在黑魆魆的海面上左冲右突,四处搜寻小皇帝与陆秀夫不着,无奈之下,只好率十几条伤痕累累的战船斩断大索撤出战斗,在黑暗中杀出一条血路,横冲竖撞、突围而去。

陆秀夫先将自己的妻儿驱赶投入海中,然后毅然背起赵昺 ,一纵身跃入惊涛骇浪之中,瞬间便了无踪影。 赵氏皇亲、众大臣、后宫眷属、数万残余官兵见状,宁死不降,纷纷跳入海中殉难。中华历史最为悲壮的一幕在这荒僻的海畔上演,众多大宋的忠实子民在此慷慨赴死,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之举。史料记载,厓山海战结束后的第二天,海面上浮尸十余万,血流漂橹,海水变赤。

大宋文武精英玉石俱焚,无数珍贵图书典籍损失殆尽,十几万(还有30余万之说)南宋忠臣烈士、工匠艺人慷慨决绝地蹈海而死,义无反顾地为这衰朽不堪、偏安一隅的小王朝殉葬。

张世杰突出重围后,收拢了一部分溃散将士,不几日便率残兵赶回崖山战场。崖山海面的惨状让众人惊呆,张世杰潸然泪下 。他命人将大宋战殁或殉难的君臣将士的尸体打捞上来葬在海滨的山坡上,准备再去寻找、拥立藏匿在民间的宋室之后,继续抗元。说来也怪,一阵猛烈的台风再次呼啸袭来,飓风裹挟着汹涌的海浪将张世杰的坐船掀翻,这位铁骨铮铮的誓死抗元的南宋名将也随之沉入海底,麾下将士也大部分葬身鱼腹,壮烈殉国 。身经无数恶战,无数次从死人堆中爬出来的张世杰以这种意外方式成仁,也算实现了他誓死报效大宋的夙愿。

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虎次郎(内藤湖南)这样写道:“崖山之后再无中国,明亡之后再无华夏” 。用如此惊世骇俗的严重字眼来形容崖山海战以及满清入关后导致的悲剧性后果,让人读来惊心动魄,心绪难平。

许多人感觉日本学者此话说得有点过激了,然而,仔细检索史料发现,在崖山,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宋王朝遭受如此巨创,民族精英几乎丧失殆尽,堪称时代的绝唱。随着这些人的赴汤蹈海、陨落星散 ,汉民族的血性义烈与抱团精神似乎也一点点耗尽、远去。一个民族遭受如此惊天浩劫,付出如此巨大牺牲,确实亘古罕有。明末东林党魁首、著名学者、诗人钱谦益有诗云:“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 诗中的言外之意似乎和日本学者的看法暗合,或许日本学者观点的是受钱老夫子的启发,这也是崖山之战后中国学界形成的一种新的历史观。

公元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三月发生的厓山之战,必将在中华浩浩五千年历史上留下沉重的一页,值得国人永远铭记、追思 。

节选自本人2014.1.7日发表于新浪博客的荐首文章: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后大宋殒落》 。有删改

插图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