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朝的张居正生活奢侈,但为什么却仍被称为一代名相?

司马公昭


鲁迅先生《战士与苍蝇》中曾经说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张居正是一位政治人物,评价他不能以是否清廉为标准,而要以为官的政绩以及影响力为标准。

一、张居正的生平

张居正, 字叔大,号太岳,5岁启蒙,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23岁的张居正金榜题名,以二甲第九名的优异成绩,高中进士,授庶吉士。

在他入仕之时,明朝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内阁高层党争不断,张居正是徐阶的弟子,徐阶退休后高拱担任首辅,但是没多久就获罪遣反回原籍。在这期间张居正经历了无数次起起起伏伏,也将他打磨的越发的圆润了。

明神宗皇帝继位之后,张居正担任首辅,开始了自己十年首辅之路。期间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同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只能说他不是一个完人,他是一个能人。

张居正家族最终成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儿子被逼自杀,自己的尸体也被挖出来鞭尸,其他家族成员也被迫害。其中一项是被朝廷下令封闭张府,使得张府里饿死十多人,其中有三个婴儿。

张居正改革成了明朝一个瞬间,留给了后人无限遐想。

二、张居正的政绩。

张居正曾经辅佐万历进行改革,史称万历新政。张居正为改变明王朝的颓势,以及缓和社会矛盾而进行的各方面改革。

他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国库随之丰盈,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

简单来说就是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这样国库慢慢丰盈了起来。为后来风光无限的万历三大征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

3、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简单来讲,就是考核周期变短。“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可以说,嘉靖皇帝一番折腾,大明江山峰火四起,国库空虚。而张居正通过改革,又给大明加了一次血。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张居正,说他是明朝三百年历史上唯一一位政治家

三、张居正对明朝的影响

因为明朝对官员的俸禄制度是比较苛刻的,明朝的官吏靠俸禄基本很难养活自己,到后期官吏几乎是公开的腐败。

碳敬、冰敬这些行贿的龌龊之事更是完全公开的在进行。张居正爱奢侈,这本事他个人的事情,但他作为实际的掌权者如此毫不掩饰,无疑是在默认各级官吏有样学样。所以说他是名相,不能称为贤相。

而他作为万历朝前十年实际的掌权者,他的影响力和统治力深刻的烙印在了整个大明之中。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万历皇帝一辈子都笼罩在张居正的“阴影”之下。

在张居正执掌天下的十年间,没有任何掣肘,推行一条鞭法、考功法、重用李成梁戚继光、以天下为舞台一展抱负。

万历皇帝更是对他言听计从。使得万历前十年隐隐有中兴之像。

虽然他死后,万历皇帝不顾一切的否定他,但却无法真正抹除他的影响。

张居正虽然私德有亏,但是他的政绩,他的影响,可以称之为一代名相。


楼顶的猫


说起明代首辅张居正生活奢侈,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他生前乘坐的那顶奢华大轿——如意斋。

传说,这顶如意斋前半部是办公室,张居正白天在此处理公文;后半部是休息室,劳累了便可在里面小憩。

轿子既大又重,需要32个人来抬,左右各站一位童仆,伺候首辅起居。

轿子前后还伴有6名训练有素的鸟铳手,这是戚继光为报张居正的知遇之恩,精挑细选出来,专门为他保驾护航的。

那么这顶如意斋存在的真实性有多大呢?

有关张居正乘坐豪华大轿的记载,最早见于与其同时代的史学家,王世贞的《嘉靖以来首辅传》。

王世贞和张居正是同科进士,但两人关系一直不是很好,这本书又是在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大背景下撰写。除了说张居正有才外,字里行间对于他的生活和品德方面,都是持否定态度的。

后世有不少文人都认为,王世贞的《首辅传》不足以据为信史。清代纪昀等人在将《嘉靖以来首辅传》收入《四库全书》后,在总目中评价其“大抵近实,可与正史相参证”。

然而在明朝的正史《明神宗实录》,以及清人所修的《明史》中,并无有关张居正乘坐豪华大轿的记载。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为挽救大明王朝于危局,大举改革,他推行的新政遭到许多人的不满和抵制。

同时,显赫的地位也让他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一举一动无不被那些对他不满的人关注。

如果张居正真的在日常,乘坐豪华大轿进出皇宫,按照明朝对各级官员乘轿的典章制度,必然会受到给事、御史等言官的弹劾指责。

可无论在他生前还是身后,都未因此受到攻击,这又不能不令人对他奢侈的生活说法生疑。

墙倒众人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对他发起清算,“举朝争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对张居正的各种攻讦接踵而来。

连曾经在《万历野获编》中,记录有关张居正乘坐轿子逸闻的沈德符,都觉得如杨四知这类的造谣生事者,纯属捕风捉影。除了记录这些人罗织的,有关张居正生活奢侈的罪状外,也予以了不屑:

“如杨御史四知者,追论其(指张居正)贪,谓银火盆三百架,诸公子打碎玉碗、玉杯数百只,此孰从而见之?又谓归葬沿途,五步凿一井,十步盖一庐,则又理外之谈矣。”

再说说张居正品德方面。

古今中外,凡能成大事者,一般为人豁达开阔,不拘小节,凡事能从大处着眼。

张居正和高拱起初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后来为争夺内阁首辅之位,两人展开激烈的斗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但张居正在打败高拱后,并没有将其赶尽杀绝。甚至在接到高拱被罢相的圣旨后,张居正立即向万历皇帝上疏请求收回成命。

虽然遭到皇帝的拒绝,但我们不能忽视张居正为挽留高拱所做出的努力。

当别人还在为政变对高拱避而远之时,张居正想到的是要请皇上为高拱“弛驿行”,好让他的回乡之路能够体面一些。

后来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宝,想利用“王大臣之案”置高拱于死地时,又是张居正站出来救了他一命。

高拱去世后,也是张居正为满足他的心愿,向万历皇帝请求给予高拱恤典。

要知道,恤典是朝廷给去世官员以追封、树碑、立坊、建祠的示哀典礼。非有功之臣,是很难得到这种待遇的。

张居正这种念及旧情、以及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情怀,在那个混乱动荡的时代,在暗藏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可见王世贞的《嘉靖以来首辅传》,实际是有道听途说之嫌,尤其是那些诋毁张居正的记载,甚至存在失实和错漏等问题。

最后,再说说张居正的改革。

明朝中叶,土地被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尤其是王公贵族、宦官等利用政治特权,大量占用土地,百姓处境悲惨。

大规模的徭役征发,促使社会矛盾日益严重,引发各地起义不断。

另外,为抵外敌侵犯,朝廷不得不为添兵设饷,军费大增等等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居正指出当时的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并针对这些积弊大举改革。

  1. 吏治上的考成法

为加强中央集权,张居正首先整顿吏治,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的诏旨情况,并裁革冗员,约占官吏总数的十分之三,大大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同时,对于那些拥护改革、政绩突出的官员给予提拔,委以重任,不论出身和资历,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

2. 财政上的一条鞭法

张居正在财政方面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一条鞭法”,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

明朝初年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此外,还规定农民要服各种徭役,并交纳特殊的土贡等等,赋税制度繁杂。

“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归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

通过这样的改革,国家的财政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国库充实不少。

3. 军事上整饬边防,推行军事改革

隆庆元年十月,张居正开始参与蓟州军务,这是他整饬边防的开始,也是他军事改革的起点。

为防御蒙古鞑靼入侵,由张居正出面奏请皇上下特旨,任命戚继光为蓟州镇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赋予戚继光直接统管蓟州军务的大权。

张居正还任用李成梁镇守辽东。按照明制,李成梁是行伍出身,只能承袭世职,不能担任镇守一方的大员,但张居正仍然破例任用。

事实证明,张居正的这两次破例,使得这两员明朝大将在边防的一系列战事中,屡建奇功。

另外张居正实行以防御为主的战略,建筑敌台,设防固守;以及为了改善蒙汉关系,封贡通市等等策略,对安定各地人民生活、保障社会生产正常进行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张居正生前生活到底奢侈到什么程度,历史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定论。

但就其品德,以及他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担任了十年内阁首辅期间,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大举改革,扭转了嘉靖、隆庆以来的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挽救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危机而言,他足以被称为一代明相。


云翛逸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说到张居正,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由于这本书火得不行不行的,受其影响,许多人可能也感觉张居正就是一个生活奢侈的人。

有个叫陈泽敏的,豹眼没有查到此人的来头,他也说了一句话:“张居正有着天使与魔鬼的两面,但他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一个孤独的英雄。即使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懂他。”

豹眼认为陈泽敏说得有道理,因为任何一个史上有名气的人都是如此,张居正自然不会例外。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国学大师梁启超认为,张居正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他的学生、史学家黎东方也认同其师的观点,说:“他不仅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所少有的。只有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强可以与他相比。”

张居正作为一代名相,是没有争议的,在这里就不必多说了。针对题主的问题,说一下他生活奢侈的事吧。

《明朝那些事儿》提到张居正生活奢侈,这恐怕不是空穴来风。但究竟奢侈到一个啥程度呢?

有资料说张居正有一台三十二人的大轿,一半用来办公,一般用来休息,而且说此事出自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为此,豹眼专门查阅了关于张居正的传记部分,没有看到此类的记载。

豹眼认为此事并不靠谱,官员乘轿是有规制的,满大街上行走,如此张扬的事,张居正不可能违制去这么做。也就是说,如果符合规制,即便是六十四台大轿也不为过;如果违制,十六台大轿也不行。

按照明朝惯例,三品以上京官使用四人轿,出京可以坐八人大轿;外省封疆大吏都使用八人大轿。

皇帝的轿子皆称为”舆“,分礼舆、步舆、轻步舆和便舆四种,轿夫最多是十六人。

从这个规制来看,张居正再胆大包天,也不敢乘坐三十二人大轿。

还有说法是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了讨好张居正,不仅送美女,还忘不了送补药。

戚继光老家特产海狗肾,这可是名贵的宝贝,男人的至爱。他就一件件打好包,持续不断地送往京城,孝敬张居正。而且戚继光还很谦卑,在给张居正的书信中,都称自己为“门下走狗小的戚某”。

戚继光讨好张居正,就如张居正讨好李太后及太监冯宝一样,都是出于政治的需要,为了自己的事业,做出的妥协,也可以看做是政治谋略。

男人嘛,就好这一口,总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恶补一下并不为过。

作为首辅大臣,何况万历小皇帝年幼不能亲政,张居正算得上当时明朝真正的大当家人。

豹眼认为,只要不违制,作为身居要职的人,生活上奢侈、腐化一些,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用圣人的眼光,去看待政治家。

在《明神宗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史书记载、评述中,对于张居正的奢侈生活并没有多少记载,史学界对于张居正的诟病,也并非源于此。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去世,按照祖制,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期满才能起复为官。

当时,张居正主持的改革才刚刚开始,此时离开必使改革大业功亏一篑。于是,张居正做出了唯一的选择:夺情。

夺情是古代礼俗,官员遭遇父母去世须回家守丧,称作“丁忧”。朝廷根据情况,比如战事需要,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为“夺情”。

张居正为了大明朝的改革事业,就采取了这一方式,留任首辅,继续执政,没有“丁忧”奔丧。

明朝士大夫忠君尽孝的观念根深蒂固,不能尽孝何来尽忠?

如此一来,人情汹汹,无论御史还是六部官员纷纷上疏,要张居正回家守制,这给张居正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此时,明神宗也就是万历小皇帝,还不能亲征,国家大政均需要张居正裁决,也不想让他回家守丧。

最终由神宗诏谕群臣,再议论张居正夺情者,诛无赦。至此,非议才消止。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神宗为之辍朝。

仅仅过了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就开始弹劾潘晟,神宗命其致仕。

潘晟是张居正生前提拔的官吏,他的下台,表明了张居正失宠。言官们迅速把矛头指向了张居正,神宗下令将张居正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其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差一点就遭到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

后来,在舆论的压力下,万历才终止了进一步的迫害。张居正在世时,所使用的一切官员,有的被削职,有的被弃市。

究其原因,张居正当国十年,所独揽之权,是神宗之权。虽然张居正是出于效忠国家的需要,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但毕竟是剥夺了神宗的权力。作为神宗的老师,张居正对于万历皇帝过于严苛,神宗实质上是失去了自己的皇位。神宗敢怒而不敢言,在权力支配上,张居正完全处在神宗的对立面,这在神宗的心目中,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这就是神宗在张居正死后,疯狂报复的原因。

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才为张居正复官复荫。

由此看来,张居正作为一代名相实至名归。至于生活上那些事情,奢侈、腐化一些,不为大过,不能以圣人的标准去苛求一位立志改革的政治家。

虽然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张居正生活多么奢侈,但只要不违背礼制,就没必要苛求太多。

对于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疯狂地报复,史书一般认为是张居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可以说,张居正是善于谋国,而不善于谋身。

在豹眼看来,无论张居正结局如何,还是其生活行为如何,都不失为一代名相。


豹眼看历史


首先啊我们先说说张居正奢侈到底到了什么程度。相信最广为流传的就是他回荆州老家坐的豪华大房车了,那么这“房车”有多豪华呢?据记载他的轿子需要同时三十二人来抬,通过历史记载估算他的轿子面积大约五十多平方米,它已经不单单是交通工具了,里面分为会客室和卧室两部分,平时起居会客都可在里面,连卫生间都有,在古代可谓极其人性化。轿内由两位仆人长期负责照顾,另外在轿子两边还有走廊,可供其眺目远望。最令人瞠目的是,从首都到荆州老家的距离要一千多公里,而张居正就是这样从北京坐到了荆州老家。能让三十多人抬的轿子,想必其宽度放到现在的我们眼里也可以窥其一斑了,但是,要知道,古代的路可没有现在这么宽阔、四通八达,所以张居正的轿子所到之处也是劳民伤财。

另外,张老先生也非常好色,据传其有至少七房妻妾,除此之外还有没有进门的,许多官员甚至像戚继光这样的人也隔三差五就给他送美女近侍,小生活那是相当的美好。

在饮食上,除了常吃的美味佳肴,这位老先生还经常吃补品,不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在寒冬腊月人家老先生上朝气定神闲,面露红光,避冷的帽子都不用戴。这补品,大家都知道,不管在什么时代,那价格都是相当昂贵,而咱们张老先生把海狗肾当饭吃。滋滋滋,怪不得万历老哥知道后,气的不行呢,“想当年我想给爱妃买点礼物都不让,说浪费钱财,你可倒好!”

奢侈归奢侈,但我们的张居正先生绝对是个实干家,他虽然贪,虽然奢侈,但放在当时大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据说在张居正死后抄家的时候,抄出了近十万两黄金,按理说这绝对是大贪啊,但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理解他呢?咱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大环境。

首先,明朝的官员的工资是很低的,别看是当权的,如果就靠那点死工资,不省着点用吃饱饭可能都要成问题,这里我们有最好的例子——海瑞先生。而且尤其是地方官,进京你不送“点”礼,在那知“熟”达“礼”蔚然成风的大环境下你是绝对没有出头之日的,那都没有出头之日,你想想,治国平天下哪怕你有能力,你有是否能施展得开?所以你不搞点“副业”,在填饱肚子都困难的情况下,谁还能想着报效祖国?

其次,要说贪,张居正在刘瑾、严嵩父子等人面前简直就是大巫见小巫,尤其是刘瑾,那是上了古代富豪榜的,而张居正也不是谁的钱都贪的,并且人家虽然收了钱,但正事也是兢兢业业的,张居正之所以连六十都没有活到,和其首辅十年呕心沥血的工作是脱不了干系的。

再有,有些看似矛盾的事情,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就和后世对徐阶的评价一样,有人说他是小人,在严嵩面前谄媚逢迎,当提拔他的夏言受严嵩陷害时,他一句话也没有说。而又有人说,他卧薪尝胆,一直忍耐,直到真正能搬倒严嵩的时候,才奋起一击。其实评价一个人的好坏,不能只看表面,要看他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严嵩人人都说他是个十足的大奸臣呢,因为他贪赃枉法,构陷忠良,无恶不作。而张居正就不一样了,他的确够奢侈,但依然不影响我们把他称为一代名相,甚至将其封为明朝第一臣。为什么呢?正如西方一位名人所说:有缺陷的战士也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也是苍蝇。没有张居正就没有中兴之顶峰,没有后来的万历三大征,更没有276年那么长的明朝历史了。那么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作为帝师,他没有怕后来的报复,对年少的万历严厉有加,据说小万历因为把一个字读错了,便遭到了张居正的大吼,万历也正因为这位老师对他处处约束,对其的恨意一点点在内心里积压。但在张居正的心里,多么希望这位皇帝能在自己的悉心教导下能够开创出一个盛世啊。果然,虽然他最后被抄家,家人都受了连累,而万历虽然后期荒淫无度,但由于少年时的底子,也做了一些明智的举措。

作为首辅,他善用人才,政治上培养了申时行、张四维等人,并启用了一大批头脑灵活,熟悉官场规则并有能力的人才,保证了后面尽管万历惰于朝政,朝廷依旧稳定运行;。在军事上,他重用戚继光、李成梁、殷实茂等人,保证了边疆的稳定。在财政上,也因为他首辅十年,补全了嘉靖年间的亏空,使国库充实,确保了后面万历三大征的军费支出(据说这三大征花了一千多万两银子)。

作为坐在权力顶峰的男人,他是有种的。作为人,大家都知道“动则通,通则不痛”的道理,但同样是作为人,大家的身体里也都充满了惰性,没有多少人愿意改变。为什么历史上往往很多人尝试变法,兴旺国家,到最后都失败了?因为改革,就要去其弊病,而这些弊病正是与大多数当权者的利益息息相关,没有这些人的利益,哪会有国家的损害!所以,改革,必定要得罪很多人,毕竟会在风口浪尖上,也必定稍有不慎就掉入万丈深渊。可是,张居正,熬了那么多年,有人说他忘恩负义,有人说他是奸佞小人。不管怎样,他终于到了权利的最核心处,连皇上都得看他脸色,可是他没有忘记当初的志向,他的选择,不是安逸舒适,而是与几乎整个朝廷为敌,通过前几朝的积累,整个明朝已经乌烟瘴气,国库亏空民不聊生,贪官污吏满朝皆是。所以,张居正像商鞅一样,像王安石一样,开始了他的使命——改革,呕心沥血,得罪众人,只为了使国家更加昌盛,人民能更加幸福。

实行考成法,对各级官员实行综合考核,上班打卡,官位升降全看考核成绩。他的这一句错,像是给满朝的官员充了血,各级官员开始关注的慢慢的都变成了自己的政绩,尸位素餐、消极怠工的现象开始不见了。在考成法的实行下,许多冗官被清除,官场变得清明,整个明朝此时又开始像初升的太阳那样,开始有了活力。

推行鞭法,改变了原来的有啥缴啥,赋税变得统一起来,田赋、杂税皆以银缴。改变了当时混乱不均的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另外他还在全国范围内重新丈量土地,清理了许多私吞田地的事件,增加了国家的税收。这些措施最终改变了朝廷财政上入不敷出的尴尬现象,取代的则是年收入四五百万两,府库充实,粮银不缺。

张居正,梁启超说他是明朝三百多年里唯一的政治家。崇祯皇帝说他使明朝多存在了六十多年。天启皇帝也在其在位期间回复了张居正的名誉。在我看来,张居正德行上绝对是又亏的,但他绝对是个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说他是明朝第一相,我觉得从他所做的贡献来看也并不为过。看一个人怎么样,最好看他在顺境时的表现,因为只有这样,之前他所做的一切才能得到更好的解释。张居正,我不看好你的私德,但我佩服于你的手腕,感动于你的不忘初心!


我的历史你的故事


因为,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评价他的是非功过,他自己清廉与否,并不占多大的比例,而他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才是最主要的。

一、张居正其人


张居正, 字叔大,号太岳,5岁启蒙,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金榜题名,以二甲第九名的优异成绩,高中进士,授庶吉士。

这放在现代,妥妥地“别人家里的孩子”。网络小说里妥妥的男主。

张居正不但会考试,还会当官。1567年,也就是隆庆元年,在被广大网友齐声称赞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炼丹、崇信道人,过完自己折腾的一生之后,他的儿子裕王朱载垕终于拨天乌云见明月,成为隆庆皇帝。而挂神张居正以裕王旧臣的身份,长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从此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


二、其政治贡献。

隆庆六年,把朝政放手给群臣 ,垂拱而治的典范隆庆皇帝,夜夜笙歌,嗨药,也把自己的人生给折腾到了极点。于是在隆庆六年七月五日,也驾鹤西去,10岁的太子朱翊钧登基,也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因当时万历皇帝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他内结李太后, 大太监冯保;外朝打击异已。独权大权。他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国库随之丰盈,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

2、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可谓海清河晏。

3、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可以说,嘉靖皇帝通过自己的一番折腾,让大明江山峰火四起,国库空虚。而张居正又通过自己一系列的风骚走位,神操作,给大明又续了一波血。

三、关于其生活奢侈的趣闻。

1、32人抬的大轿子。

据《嘉靖以来首辅传》记载:“居正所坐步舆,则真定守钱普所创以供奉者。前为重轩,后为寝室,以便偃息。傍翼两庑,庑各一童子立,而左右侍为挥箑炷香,凡用卒三十二舁之”。

用白话文来说,就是张居正所乘坐的轿子,是他回乡省亲路过真定时,由真定县钱普创造并送给他的。大轿子前面为办公室,办公之所,后面是休息室,以方便休憩使用。大轿子两边有走廊,两边各有一个童子侍立,为他挥苍蝇,捧熏香。轿子制造的十分富丽堂皇,轿子之大,需要三十二个壮汉,才能抬起来行走。

而后世,明末清初士人梁清远《雕丘杂录》中所载:

野记言,江陵相予告还朝,真定守钱普创为步舆以媚之,步舆内数童子,执拂供役,无异舟车。余记先祖言,曾亲见江陵公过真定,所乘绢轿无异恒制,但轿旁二童子执拂步随耳。无步舆之说也。此非先祖目睹,未有不信为真者,野史讵可凭乎”。

梁清远在笔记中称,所谓的三十二人所抬的大轿,不过是政敌攻击他的虚假故事而已,他的先祖笔记中曾说,江陵公(张居正家乡江陵,入仕之后,人多以家乡为号,称之为张江陵)路过真定时,所乘的轿子,与普通轿子并没有多大的差异,旁边也只有两个童子手执拂随行,并没有所谓的步舆(32人的大轿子)。此事若不是他的先祖记载,恐怕他自己都会信以为真,这是野史,不可信也。

2、海狗鞭的故事。

张居正去世时年仅58岁,张居正在自己的日记中曾记载,因为长期伏案,久坐成痔,无奈之下,只好寻名医医治,不料,却病情加重。衰老之人,痔根虽去,元气大损,脾胃虚弱,不能饮食,几于不起。

于万历十年,张居正因病与世长辞。

而他曾经的政敌,文坛大师王士贞,沈德符等人却不认为张居正死于痔疮,据他们著书描述,张居正好色成瘾,而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了巴结他,把本地的特产海狗鞭给张居正送了不少。

而张居正当时因为治病用药之后,不畏寒,常常在大冬天也不戴帽子,于是好多人都说,张居正正是因为吃了海狗鞭,冬天也不畏寒冷。

3、关于张居正抄家的故事

张居正去世之后,他的政敌推翻了他的一系列国策,万历十二年四月,万历皇帝诏令查抄张居正家产,对张家反攻清算。而执行抄家指令的司礼太监张诚、刑部侍郎邱橓抵达张府的时候,张府已经饿死十几口人了,因为荆州府、江陵县的官员在探听了万历要对张居正实行清算,提前封锁张府,不准一人一钱逃脱。

而张诚,邱橓翻地皮似的抄家也只抄出来白银十万两,与他们出发前跟万历信誓旦旦保证的两百万两白银相去甚远。而他们不相信张居正只有这么多家产,两人又对张居正的儿子严刑拷打,让他们招认还有银两寄存在亲戚家,结果对张家亲戚抄家,也只多抄出来十几万两白银。

当然,这些银子也并不少,比起海瑞那种清官,算是家产丰盈了,但是其他前几任首辅,家产要少得多了。严嵩也就不多了,就是以正派人士示人的徐阶,把严嵩斗倒的徐阶,张居正的恩师徐阶,其子弟横行乡里,大量购置田产,徐家占地多达二十四万亩。


三、为什么张居正被称为名相?

鲁迅先生《战士与苍蝇》中曾经说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里,对于张居正的评价,我也就引用在此了: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写过无数个人物,有好人,也有坏人,而张居正,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 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 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 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 十年前,当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 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我记得,当时我碍于形势,连连点头,虽然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这两样东西我还带着,虽然不多,总算还有。 当然,我并不因此感到自豪,因为这并非是我的意志有多坚强,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唯一的原因在于,我遇到的人还不够坏,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多,吃的苦头还不够大。 我也曾经见到,许多道貌岸然的所谓道学家,整日把仁义道德放在嘴边,所作所为却尽为男盗女娼之流。 我并不愤怒,恰恰相反,我理解他们,在生存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仅此而已,虽不合理,却很合法。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在历经沧桑苦难之后,都会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 直到我真正读懂了张居正,读懂了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选择。我才找到了一个答案,一个让人宽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而我个人认为,终明一朝,唯有一相,那就是张居正。


木子君的小屋


正所谓,是否名相跟人家生活奢侈有半毛钱关系?一如今日钟南山之子因为一条爱马仕腰带被一些无知群众骂一样,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

有句老话说的好——德不配位,但问题是这个德才兼备、且勤勉节俭之人,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况且作为帝国的宰相,生活奢侈一点,又有何妨?


历史上最后的名相张居正,少年即开挂!

张居正成名很早,可以说是少年天才的代表。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年乳名张白圭的少年张居正,参加乡试就因为主考官的阻挠而落榜。而之所以会落榜,是因为这个叫做顾璘的大官,觉得张居正需要再磨砺磨砺,过早成名容易骄傲!天呢,这是什么概念,只有十几岁的小孩儿,竟然能获得当朝大员如此赏识!要知道,此时的张居正只有十二岁而已啊~

好了,被迫落榜的张居正,只能在三年后再次参加乡试,以十五岁的年龄成为少年举人,而顾璘再次站了出来,他解下了自己的犀带送给他,并期待他有一天成就一番大事业,而且非常羞愧的表示——小伙子你应该带玉带的,我这个犀带你凑合带!要知道,能佩戴玉带的,可是当朝一品大员才可以!看来,顾璘这个人,真的是慧眼识珠啊

又过了一些年头,23岁的张居正以二甲第九名高中,成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工作。此时的张居正,前途应该是一片光明,只是他没想到,自己要经历的路还很漫长。此时的官场是属于夏言的,但用不了多久就会属于严嵩。而在翰林院张居正遇到了自己的人生导师——徐阶

历经宦海浮沉的张居正,终于要大展拳脚了!

对于内阁的斗争,张居正冷眼观察;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为此,嘉靖二十八年,张居正以《论时政疏》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的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并没有引起明世宗和严嵩的重视,此时的嘉靖皇帝沉迷修仙,而严嵩乐于贪婪捞钱。此后,在嘉靖朝除了例行章奏以外,张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此时的他, 有些心灰意冷

嘉靖二十九年,张居正选择逃离,他因病请假离京的三年时间里,主要是游山玩水,与此同时也不忘继续发现国家发展的问题。嘉靖三十六年他回到朝中,跟随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师徒二人齐心协力,终于扳倒了当朝首辅严嵩,此时的张居正,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拳脚——在老师徐阶的举荐之下,他成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这意味着张居正已经开始拥有政治资本。随后明世宗去世,徐阶起草遗诏,引张居正与之共谋。不久张居正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

隆庆年间,张居正已经是左右逢源、初露锋芒;加之老师徐阶的引导,他已然是一颗政治新星。然而由于高拱的出现,再次让张居正成长了一波,老师被迫致仕、高拱一手遮天;张居正只能再次隐忍,等待机会——隆庆六年,穆宗去世,在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和万历生母李太后的支持下,张居正扳倒冯保,位列首辅!

延续明朝国祚五十年的张居正,无愧于心无愧于大明

四十七岁的张居正,成为了帝国的领路人和舵手,他准备大展拳脚,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此时万历尚且年幼,朝中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一手掌控,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明朝在经历世宗、穆宗两朝的乌烟瘴气和死气沉沉之后,萌发了新的生机,大明也在张居正的力挽狂澜之下,改变原有的历史轨迹,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可以说,此时的张居正不仅是明朝第一人,更是整个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可以改变历史发展方向的伟大之人

财政、赋税、军事上的改革,让明朝焕发生机、愈加强大;而张居正本人的一些性格特点也开始逐步暴露——比如他很贪财,生活极其奢侈;出门都是超豪华的轿子(据说要十八个人抬,且轿子也类似于今天的房车,有会客厅、有厕所,可以说是非常拉风的存在了)。而且他为人也比较独断,与其说嫉恶如仇倒不如说睚眦必报,面对政敌和意见不合者,他绝对心狠手辣,打击起来不遗余力。甚至说,绯闻(也就是野史)疯传,他和万历的老妈也就是李太后有一腿。这样的一位宰相,可以说真的是权倾天下了!

在张居正主导明朝发展的日子里,内有冯保、李太后;外有自己一手抓;权力达到巅峰甚至说超越当时的万历皇帝,是一点毛病都没有!但可以称呼他为权奸吗?答案是否定的——已经身居高位之人,还能心系天下,不惜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要为明朝的发展鞠躬尽瘁,张居正是当之无愧的名相!

为大明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张居正,在世之时就已经获得明朝文官最高殊荣太师称号,却在死后惨遭万历皇帝清算。或许是他对于万历的管教太过严苛,也或许是他性格的缺陷导致万历皇帝对他的报复心理太过根深蒂固,张居正死后被虢夺封荫、开棺鞭尸;家属也尽皆流放、迫害致死,可以说是下场凄惨

天启年间,天启皇帝为其复官复荫,算是还了他一个公道;只是,太岳之后再无名相,张居正一死,大明再无希望!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张居正是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同时也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在隆庆皇帝驾崩以后,张居正辅佐年幼的万历打理国政,与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联合,权倾一时。尽管改革颇有成效,但张居正的人品并不好,比如他教育万历要节俭,但自己却坐着十六人抬的大轿子,生活极度奢侈,从道德角度来说他并不是个完美的名相。

但是张居正有名,并不在于他多么道德高尚,他作为名相,以革除积弊、振兴大明闻名。



1.名相靠的是实打实的政绩资本主义

张居正推行考成法、一条鞭法,最大限度提高官员办事效率,简化征税环节,使得国家财政危机暂时解除,“万历五年,岁入达435万余两,比隆庆时每岁所入250余万两之数,增长了74%。财政收支结余85万余两,扭转了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用张居正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正赋不亏,府库充实”。



张居正不是黄婆卖瓜那般自夸的人,但他这么自信可是有原因的。清丈土地,从权贵口中抠了三百多万顷,国家经济达到了正德以来最高峰,实实在在实现中兴,大明王朝的气数因此得以延续。

2.万历朝开疆拓土,重现大明雄风



单纯的经济富庶不能完全反映张居正的名相风范,大明对外开战、重拾国家尊严才是张居正对万历的期许。嘉靖以来南倭北虏的情况不能再有,几十个倭寇打到南京城下、鞑靼几万人到京师郊游的耻辱必须洗刷。张居正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武将,重塑边关防御体系,训练新军,打的鞑靼、女真抬不起头,几年前威风凛凛的俺答汗还被封为顺义王,在张居正死后的几十年,万历凭借这些帝国铁军从西南、西北、朝鲜打了一圈,史称“万历三大征”,取得全胜的战绩。



张居正十分清醒地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鼓励对游牧民族开放茶马互市,消除游牧民族犯边的经济基础,减轻了百姓为朝廷养马的负担,北境因此安享了几十年的和平。

3.空有名声成不了名相

与张居正同时期的另一号人物——海瑞,可以说是红极一时的名人。但他性格怪癖、不近人情,注定了他只能以清廉、刚直闻名,但却不可能取得仕途上的成功。



张居正和海瑞一样,有着匡扶天下的志向,但张居正从底层摸爬滚打,对官场的权钱来往十分熟稔,他可以不喜欢这些套路,但他必须同流合污,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为了能从严嵩、徐阶、高拱的权力角斗中活下来,只有站在权利之巅才可能改革强国。他不在乎那些小节,他为家人谋取利益,打击异己,严格要求小皇帝,尽管“威权震主”,死后惨遭清算,但瑕不掩瑜,他比那些空谈误国、讪君卖直的文官群体要强不知百倍,他的改革成效足以让他在青史留名。



改革强国、权倾天下,张居正有着鲜明的两面性。大明中兴,无法苛求人有完人,只要能延缓帝国衰微,那他便是治世名臣。张居正做到了,他有资格被称为一代名相。


春秋正义


关于张居正生活奢侈的说法,还真是不少。

(影视剧中的张居正)

万历首辅张居正,谈到明朝就绕不开的人物。咱们先说说关于他生活奢侈的传言,看看可能性有多大。

首先,据说张居正回家的时候,专门定做了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子。三十二人是什么概念?如果说一般的“八抬大轿”是豪华轿车的话,那张居正乘坐的就是“加长型超豪华房车”。里面肯定有卧室有书房,还有一群小丫鬟伺候着。如果真有这么一顶轿子,那确实是奢侈。

然后就是吃饭,据说张居正越到晚年,嘴巴越刁钻,一般的菜品都看不上眼。平时吃饭,桌子上菜品无数,还觉得没有自己喜欢吃的,无处下筷子。于是,传说他创造了一道神奇的菜:鸡舌羹。

这鸡舌羹顾名思义,就是用鸡舌头做的菜。鸡舌头虽然不名贵,但是一只鸡就那么一点点,想凑成一道菜,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咱也不知道张居正多久吃一次,不过能创造这样的吃法,想象力也是很强大的。

然后就是张居正妻妾成群,为了能应付这庞大的后宫,他不得不经常食用各种补品。比如登州渔民进献的滋补海产品“腽肭兽”,也就是海狗,据说吃了大补,浑身发热,数九寒天的时候都不能戴帽子。传说中张居正病死,就是因为补药吃多了。


那么,张居正真的这么奢侈吗?可能性不大,极有可能是被黑了。

(王世贞)

首先,说张居正补药吃多了才病死的,那是王世贞的说法。王世贞是张居正同时代的人,两人之间有“深仇大恨”。

起因是这样的,万历四年的时候,王世贞写了一道奏疏,说了一些关于兵饷的事情。关键是,在里面王世贞还加了一点“料”,说张居正的妻弟欺负了江陵知县,建议严惩不贷。

王世贞不仅直接找万历皇帝告状了,还专门给张居正写了封信:不好意思啊,我把你妻弟给告了,给你打声招呼!

张居正气坏了,这事儿你直接跟我说就是了,直接绕过我告到了大老板那,不给面子啊!

于是,张居正怀恨在心,直接把王世贞给弹劾了,您回家反省反省吧!

王世贞也是个倔脾气,憋了一肚子气,直接气病了。病好之后,忽然要求仙学道,拜了一个神神叨叨的小姑娘为师,各种疯狂。而且,为了求仙老婆孩子都不要了。最后,病死了。

所以,他写的张居正的黑料,可信度没这么高。


另一个有张居正黑料的史籍,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历野获编》,作者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张居正死的时候,沈德符还不到5岁。长大之后的沈德符搜集了万历年间的一些大小道消息,才写成的《万历野获编》,“野获”两个字,足以说明这本书中的内容,不如正史可信。

实际上,张居正担任首辅期间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触动了太多人利益,尤其是整顿吏治的改革,直接触动了明朝上下官员的利益,他们内心当中对张居正是极其不满的。一条鞭法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让地方上的官吏士族受到了损失。

所以,张居正一死,大群大群的官员迫不及待的开始黑张居正。

其实,咱们仔细想想也知道,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生活上略有一些上档次,是很正常的。但是说的那么夸张,应该不可能。主张节俭的张居正,很明白到处都有人盯着他,记恨他,一旦被言官抓住把柄,那就麻烦了。

所以,他不可能这么奢侈招摇。


七追风


大家好,我是家强谈历史,感谢提问者提出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我有以下见解。

提起明朝的一项重要改革,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张居正改革。可见以张居正为首辅的内阁在明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明朝的张居正生活奢侈,但为什么却仍被称为一代名相呢?我个人认为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张居正是辅导万历皇帝功课的老师,对万历皇帝直言进谏,辅助明朝基业。

张居正于隆庆六年担任内阁首辅,可惜隆庆皇帝早年病逝。万历皇帝继位的时候只有十岁,张居正不但要帮助小皇帝管理朝政,还要照顾好小皇帝的学业。单从对小皇帝的学业来说,张居正是鞠躬尽瘁的,他在空闲的时候会督促小皇帝的学业,若是小皇帝对待功课不认真,作为皇帝老师的张居正也会加以斥责,督促小皇帝的学习态度。万历皇帝早年在张居正的鞭策下,对待朝廷政事也算是勤勉的,为皇帝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二、张居正在社会矛盾加剧的情况下,提出多项改革,延迟明朝大危机的爆发。

  1. 整顿吏治,加速行政效率,减少官员玩忽职守的风气。

  2. 整饬边防,加固边防势力,保护明朝疆土。

  3. 兴修水利,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4. 清丈土地,抑制豪强逃税,增加明朝税收。

  5. 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摆脱农民部分劳役束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张居正改革缓和了明朝当时的社会矛盾,巩固明朝的国力,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明朝的灭亡。以张居正为首的内阁对明朝有不可小觑的功劳,如若张居正的改革不遭到打击和毁灭,明朝的综合国力有可能会走向顶峰。

三、张居正所在时代官员贪腐成风,官员迫于无奈索贿受贿情况普遍存在。

查证史料来说,张居正的品行还算是在社会风气的上层。而为什么张居正又过着奢侈的生活,有一种可能就是张居正本人也是有贪腐的行为。

我们来举一例子能证明这种可能的存在,这个人就是李贽。李贽在当时的思想也推崇儒家致死经用,企图用一种不同于儒学来改变明朝社会风气,本来说按李贽来说不应该存在贪污行为。无奈当时明朝的俸禄太低,李贽无法依靠俸禄来养活一家子,也加入到贪腐的过程中去。李贽当时一介小官便如此矛盾,更何况张居正当时“家大业大”,不排除张居正存在贪腐行为。在大明朝的如此社会风气下,张居正的奢侈便不足以为奇。

张居正的一生对待朝廷忠心耿耿,不可能说因为其生活奢侈就影响张居正对明朝的劳苦功高,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以上便是我的观点,欢迎大家指正。


家强谈历史


张居正,明万历朝内阁首辅。他劝万历皇帝要从简节约,而自己却没有做到,反而自己生活奢侈。


《万历十五年》就记载:张居正奉旨离京为老父亲办理丧事。他乘坐轿子就有40多平方米,设施齐全,2个仆人,30多个抬轿的,而除了必备的仪仗队外,随从人员还有一队鸟铳手,奢侈豪华,甚至超过了皇帝的作派。

从北京回老家江陵,大约一千里的路程,张居正的车队“五步一井,以清路尘,十步一庐,以备茶灶”声势浩大,但为此也劳民伤财。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宰相之杰”张居正的功绩。正是张居正采用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大明朝起死回生,让其灭亡的时间向后延迟六十多年。

财政-施行一条鞭法

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以福建为实验点,清丈田地,当地百姓因为便利,实践证明此改革措施对民有利。

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在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减少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全国土地比隆庆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顷。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赋税改革,全国施行一条鞭法。它的出现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以顷行一条鞭法。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则徭役公平。让百姓做到“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随着一条鞭法的施行,它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让国家财政有稳的增长。张居正也认为农商应该放在同等地位,不应重农轻商,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其成果体现为万历初期,国库财富创造了明朝历史中的最高纪录,存粮可用十年,存银共计一千万两。

军事-任用名将,平定叛乱

张居正陆续提拔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守北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且为了阻止北方敌人入侵,在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以此护卫京城。

张居正用计,迫使俺不再侵犯大同且与明和平相处,进行贸易交流。

其成果体现为让明朝北方得以安定。



政治-实行官员考成法

整顿官员之间的玩忽职守,不做正事的风气,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对其不合格的官员进行撤掉或惩戒。对那些因冤假错案的官员恢复官职,一时朝廷为之一清。

其成果体现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加强明朝的官员提升了行政能力和中央集权。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张居正虽然生活奢侈,但他的万历新政让原本摇摇欲坠的大明朝再现生机,延迟了明朝灭亡的六十多年,可以是当之无愧是一代名相。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死后却祸及家人,实行改革新政总会得罪大多数权贵,再加上张居正掌权致使皇帝受权力受到限制,哪怕张居正为明朝作出巨大贡献也无用,最后被万历皇帝抄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