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那么推崇袁崇焕?

在下紫薇


历史的发生,为历史发声!


袁崇焕是崇祯朝争议最大的人物,时至今日,民间及史学界对他也褒贬不一。作为曾经的对手,清朝却极力推崇袁崇焕。

究其原因是政治需要。



袁崇焕是汉奸还是英雄

袁崇焕并非武将出身,而是文官转型去带兵打战,怀着一腔热血他毅然决然入了行伍。明朝面对后金的崛起一败再败,努尔哈赤傲娇地来到宁远,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最后在这吃了败仗而丧命。

袁崇焕给濒临灭亡的明朝注入了强心剂,让宵衣旰食的崇祯激动不已,给了袁崇焕崇高的权利,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

袁崇焕从此就有点飘飘然了。

先斩后奏杀了毛文龙是他的罪责之一,虽然崇祯赐了尚方宝剑,但斩杀朝廷大将不是他应该做的。毛文龙独守皮岛,犹如一把匕首顶在后金的后方,时不时骚扰,很让后金头疼。袁崇焕错杀毛文龙为后金解除了后顾之忧,毛文龙的部下也四分五裂,甚至归顺后金。



“私通后金”是袁崇焕所犯的最大的错误,虽然他没有这样的想法,但给了别人这样认为的口舌。袁崇焕引后金兵至宁远城门口,采用炮轰的战法令后金尝到了兵败的滋味。同样的战法被他用到了北京城门外,虽然都是胜仗,但不同的地点所产生的后果也会不一样。皇城根下,跟在皇太极的屁股后面一路尾随,一旦战败就会亡国,崇祯不怀疑袁崇焕的意图那就说不过去了。

袁崇焕是一名优秀的将领,但他的政治觉悟却不高,没有能与他的实力相匹配。他杀毛文龙是为了确定在东北的绝对权力,他要真的是私通后金还费劲和他们决战城门外,直接帮助后金打开城门就好。

清朝推崇袁崇焕的原因

清军战胜李自成攻下北京,让老百姓产生错觉,以为他们是来帮助明朝剿灭农民军,最后把幼主福临接来才知道要改朝换代了。

袁崇焕炮轰努尔哈赤导致后者丧命,清朝和袁崇焕算是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入主中原后却极力推崇袁崇焕,究其根源是政治需要。改朝换代,攻击甚至诋毁前朝是许多统治者通常的做法。通过推崇袁崇焕是千古忠臣、明朝栋梁,被崇祯冤杀凌迟处死,可以为天下塑造崇祯昏庸无道、忠奸不辨的形象,用来宣传自己的统治是为了推翻昏君,为了天下苍生。


历史的发生


袁崇焕死前是抵御后金军防务的地方最高领导蓟辽督师,宁远大捷虽然没有史书上吹嘘的成果那么大,却的确是努尔哈赤为数不多的败仗,仅此一点,作为后世子孙的清朝皇帝也不得不替袁崇焕吹嘘几句,要不然岂不是显得他家先祖无能?

宁远大捷是红衣大炮第一次大规模应用在守城战中,炮声一响,声震十里,而且炮弹对付当时的后金军的集群进攻,非常有杀伤力,一枚炮弹落地后余势不衰,还能继续在地上弹跳杀敌,据说连努尔哈赤都被炮火所伤,最后也因此感染而去世。

后来清政府故意宣扬袁崇焕的能力和人格魅力,淡化红衣大炮的威力,也有欲盖弥彰的意思,若是汉人普遍学习火器,那么满人的弓马骑射便没有了用武之处,而且以汉人的基数,满人根本不是对手,所以像康熙年间的戴梓虽然研究出来了连珠火铳,但是并没有被发扬光大,反而被所谓的圣君康熙皇帝给贬到辽东去了。

凭心而论,袁崇焕确实有一定的军事才能,这从他参与的几次战争中能看出来,但是他也有个最大的缺陷,那就是陷于党争,袁崇焕是东林党人,与毛文龙依附的朝中大臣不是一路,再加上其它矛盾,袁崇焕擅杀了毛文龙,而毛文龙驻守的皮岛一直是明朝插在后金背后的一把刀子,并且皮岛还隐隐牵制着朝鲜。

毛文龙死后,皮岛守军名存实亡,还有许多投降了后金,其中就有后来的耿精忠和尚可喜,而没有皮岛牵制的后金军可以放心大胆的进攻宁锦防线,而且皇太极在出兵宁远之前,先将朝鲜收拾了一顿,并且从朝鲜搜刮了许多粮食补给,此后女真人再也无后顾之忧了。

所以,从客观上来看,袁崇焕虽然是抗击后金的名将,但是在行动上却帮了后金一个大忙,再加上他当时虽然是被冤杀,但是以他擅杀毛文龙也当得一个死字,所以清朝统治者为了抹黑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更是将袁崇焕的冤屈又加深了一些,大有与商朝时期被剖腹剜心的比干有一拼。

再加上袁崇焕死后,关宁铁骑大多在吴三桂的率领下投降满清,为了美化这种投降行径,清朝也要将袁崇焕之死描写的悲惨一些,大有清朝皇太极替天行道“吊民伐罪”一般。

飞凡看历史


只要提起明朝灭亡,无不会把罪责加在明思宗崇祯身上。那句“自毁长城”,想必人人都知道说的就是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误杀了袁崇焕。其实,袁崇焕只不过是明朝走向灭亡的最后一根稻草,以他一己之力已经无法挽回行将灭亡的大明。为什么清朝入关之后,还有那么多人推崇袁崇焕呢?最主要一条是他善于领兵打仗,给了当时的后金八旗兵几次迎头痛击,让那些屡战屡胜的八旗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他指挥的几次正面战斗都是保持全胜,而且多次以少胜多,令对方心生胆寒。据历史记载, 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明军在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被恩师推荐,镇守山海关。他以一万多的守军击退了努尔哈赤率领的十三万八旗军,让他一战成名。大家知道,努尔哈赤自建立后金,纵横自山黑水之间数十年,很少吃败仗。这次输给了名不见经传的袁崇焕,好声懊恼,而且还在战斗中受了伤,羞愧而亡。过了一年,皇太极继位,意欲为父报仇,亲率四旗精兵,围攻山海关周围的宁远、锦州,结果仍然是连续损兵折将,溃不成军。袁崇焕也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所以,后来皇太极武的不行,采用文的,一个“反间计”把袁崇焕推向了断头台。尽管最后清军如愿以偿地进入北京,消灭了大明。但是袁崇焕过人的军事能力一直被广为流传,同时他们也暗自嘲笑明思宗不明事情真相而“自毁长城”!



一堂历史课


明未崇祯皇帝执政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曾对朱由检许下“五年平辽”宏愿的原蓟辽督师袁崇焕擅自杀害岛帅“毛文龙”,“擅主议合合、米面资敌”等罪状,被凌迟处死,抄没家产、家人留徒三千里。

当时大明的百姓无不称赞崇祯帝英明。在活剐袁崇焕现场,有老百姓像刽子手争相收买他的身肉食吃,一解心头之恨。就连明末清初的五大学者之一朱之瑜严厉批判道“贼臣杨镐、袁崇前后有卖国行为”。明末浙东四大史学之一的张岱则描述,“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如此形容对他的讽刺,从这些方面可见天下人对袁崇焕之恨意之深。

《明史》中可以看到记载,袁宗焕被杀死为“天下冤之”,为此明南明永历帝还赐其谥号“襄愍”(min)。就连乾隆帝亦加赞赏,梁启超还称其为爱国将领。在这里就产生了两个疑问,很多人就看不明白,如果袁崇焕真的被冤枉,那么他不应该在死后被天下人争啖(dán)其肉、拍手称快怨恨已久。假如他没有被冤枉,清朝人在修撰《明史》的时候,为何又会对其评价那么高呢?

不明思议,站在现在人的角度来看袁崇焕,即使被冤枉能从一个卖国贼转变为明末抗金英雄,从中必存在冤枉和不现实的争议?

崇祯帝执政期间虽然勤政节俭,但并没有什么作为,在执政期间大量更换或斩杀宰相和各地封疆大史,同时被朝堂大臣左右主见,喜欢听信馋言,朝堂之中时常出现主战派和主和派,为各自的利益互相攻击陷害。这其中也许存在袁崇焕等人无辜加上罪名被冤杀,历史上对袁崇焕的争议很大,尚无盖棺定论。

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刘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袁崇焕传》

存在两个疑点:第一个,擅自和后金议合,交易米面,所谓的资敌。袁崇焕为了寻求蒙古的中立或支持,私自和蒙古部落交易,蒙古部落却不地道,在背后私自又和金国交易,米面都流失到了后金军队手里。这里面不存在袁崇焕直接和后金做交易,他是为了自身所处的战略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第二个关于擅杀毛文龙,袁崇焕上任蓟辽督师感觉毛文龙狂妄自大,不服管教就找了一个机会定出罪名,拿出尚方宝剑将其斩首。这件事是他私自干的,没有向崇祯皇帝请示过,致使毛文龙的三员大将,先后归顺皇太极,导致皮岛名存实亡。

这两件事不足以说明袁崇焕叛国求荣,他所做的这两件错事也是有因彼出,让后金趋于形势能够投降,岂不知后金的野心在于取得天下。

有史载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北京求访国事旧闻时,无意间目睹《清太宗实录》,看到当年努尔哈赤使用反间计借崇祯之手除掉袁崇焕的记载,这个消息后来被流传出去,传到永历朝中,永历帝为了取揽于广东百姓,可提振抗清事情而为袁崇焕“平反赐谥号。

清朝政府的作为也值得深思,乾隆帝在批阅《明史》的时候,向军机大臣和珅感慨下谕:“袁宗焕督师蓟辽,虽然和我大清朝为敌,但是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忠于主事,在当时大明的君主昏庸糊涂,没有查明详情就借此定为叛乱而斩杀袁等人”。乾隆帝不当平反了袁崇焕和熊廷弼等前明朝冤枉斩杀大臣,还为他们的后人封赏补官职,同时昭告天下,令世人瞻仰摩拜。

乾隆帝这样做是基于有政治寓意,现在的大清江山已经固定,消灭了明朝的所有残余力量。现今不计前仇,以袁崇焕为代表人物平反他们的忠义易举,想要博取汉族士大夫和老百姓的好感,还要激发他们的爱国气节,更要让老百姓明白明朝是“主昏政闇”,清朝是“替天行道,顺应天意”,更应该合乎当前老百姓的需求和政治需要。

所以说不管袁崇焕等人是真被误杀还是另有冤情,有人含恨发泄指责,有人好意平反赞意宣传,终究逃不过政治利用,宿命归属,是否含冤已经不太重要了。


斌哥居丹霞


看了这么多回答,我特别欣慰。懂历史的人越来越多,有良知的人越来越多,能理性去分析的人越来越多。

袁崇焕作为大明最后对后金的中流砥柱,连敌人都不得不竖起大拇指,自崇焕死,明亡征决矣。这是一种人格的魅力,是不分敌我的。如陆抗与羊沽,如日本对张自忠的崇拜。

袁崇焕的功绩已无需多言,我要说的是,乾隆并没有过多推崇袁崇焕,只说了几句良心话,远不如对袁崇焕同期的几位明末功臣赞誉。可能还是对袁崇焕打败努尔哈赤与皇太极耿耿于怀吧。

清朝乾隆皇帝在天下大定之时,为了笼络汉族之心,开始宣扬忠君爱国的思想。撰写了贰臣传,说明明朝一些重臣虽然投降了清朝,为清朝立下大功,但是大节有亏。而忠于大明与大清为敌的人是更值得敬佩的,因为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与人民,也正是当前大清需要的精神。

于是就开始为明朝一些冤死的重臣平反。如熊廷弼,卢象升,孙传庭,史可法。都予以平反并赐了谥号,还专为史可法立了庙祠。而袁崇焕是后来才按照熊廷弼的例子予以平反,却连个谥号都没给。所以袁崇焕在乾隆那的待遇远不如明末其他几位大将。那些说乾隆极力推崇袁崇焕的人只是在借人们仇满仇清的心理来抹黑袁崇焕罢了。

袁崇焕真正被推崇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事。因为当时国家内外交困太需要一个民族英雄来引导人民了。康有为与一个广东的商人为袁崇焕立碑建庙。大将富明阿也说自己就是袁崇焕的后代。袁世凯也说袁崇焕是自己祖宗。

最后说一句,自始至终没有人去推崇被袁崇焕杀了的毛文龙。明史就一句,文龙通金。


白耀亮


袁崇焕是忠臣,这一点不容置疑。许多学者还在怀疑袁崇焕通敌,我说这种学者和三百多年前的崇祯皇帝有什么区别?袁崇焕不会也不可能通敌。



袁崇焕有守城的本领,他在镇守宁远时,打退过后金数万骑兵,伤亡敌人也不少,这个也是事实。1629年皇太极带领大军绕过宁远杀到北京城下,袁崇焕率师回援,打退了皇太极的进攻。



崇祯皇帝要是你能认识到这两点,绝不会杀袁崇焕。清朝的确对袁崇焕比较认可,为什么?因为忠臣、能臣是标杆,是旗帜,弘扬主旋律所需要。总不能推崇佞臣奸臣和庸臣吧?


坐看东南了


首先要肯定袁崇焕是大英雄,汉人的脊梁!可惜死得太惨了,千刀万剐了,肉还被无知百姓生吞活剥了!悲剧啊!英雄流血又流泪啊!祟祯自毁长城,大明亡矣!

清朝定鼎中原后,乾隆皇帝礼教治国,袁崇焕这种忠心耿耿的大英雄,值得表扬,让臣民学习,从此不叛大清,当大清的顺民。

乾隆皇帝的深层面是:借祟祯冤杀袁崇焕,向汉人说明祟祯是昏君,乱杀大臣。大明的灭亡是天意,怪不得大清混水摸鱼夺了江山🐟!汉人不要怀念大明!



笑傲侯


明朝末年,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外有清军时常犯边,恐怕历史上没有几个王朝会像明朝这样双线作战十几年,同时还忍受着几乎每年一次的旱、蝗、涝、风、雹、震、雪等自然灾害。

然而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同样以文制武的明朝,却出现了卢象升、曹文诏、孙传庭、袁崇焕等诸多实力将领。但奇怪的是,与前三位主要与农名起义军作战的将领不同,袁崇焕的主要功绩在于抗清,但反倒受到清朝的追捧。

相比于其他几位将领的默默无闻,袁崇焕被塑造成了挽狂澜于既倒的民族英雄。

1622年,13万明朝大军在广宁大败,明朝在关外的据点几乎都被努尔哈赤占据。就在大明王朝危难关头,文官出身的袁崇焕挺身而出,以一万兵力据守宁远,击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善战的骑兵队伍—努尔哈赤的6万八旗兵。

不仅如此,努尔哈赤本人还在宁远攻防战中受重伤,不久就郁郁而终。1629年,继位的皇太极绕过宁远城,直抵明朝京师,袁崇焕火速回援,在广渠门外再次击败后金大军。

然而,立下赫赫战功的袁崇焕却被崇祯皇帝下狱,并最终以最惨烈的酷刑——凌迟被处死。行刑当日,京师百姓甚至争相购买袁崇焕的肉生吃,以表达愤恨。

1516613940272178.png

直到清朝中期,乾隆皇帝给袁崇焕平反,史书才开始大书特书袁崇焕的功绩,甚至认为他是大明的长城,袁崇焕一死,明朝离灭亡就不远了。

不过,袁崇焕并非十全十美。他的死与他生前所做的两大争议之事密不可分。第一件事就是杀毛文龙。毛文龙是驻扎皮岛的明朝将领,多年割据在外,让毛文龙成了不受节制的土皇帝。

但不得不说,毛文龙的死对清朝而言是百利而无一害。因为即使毛文龙投降清朝,对于明清双方的实力增益微乎其微,但毛文龙一死,清军就没有了被偷袭的后顾之忧。要知道,努尔哈赤就曾多次因为后方被毛文龙偷袭而被迫提前班师。

第二件事就是京城保卫战。皇太极在京师近郊烧杀抢掠,袁崇焕根据宁远大捷的经验,既不与他交战也不部署防御,而是一路尾随。袁崇焕的战略是将皇太极引入京师坚城之下,凭坚城大炮将其击败。

但袁崇焕忽略的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宁远可以当做诱饵,但京师是绝对不行的。宁远丢了只是一座城,京师丢了,一个王朝可能就结束了。在紫禁城中的皇帝和众多大臣是决不允许袁崇焕把京城当赌注来打这场战役的,而这也是袁崇焕被杀的直接原因。

1516613959932096.png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作为死敌的清朝反而极力吹捧袁崇焕,甚至将其抬高到远远胜过明朝其他名将的地位呢?

清军初入山海关时,打的是为明朝复仇的旗号,对崇祯皇帝的评价非常高。但当清朝坐稳江山之后,不得不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既然崇祯皇帝评价这么高,那百姓为什么要接受清朝的统治呢?

于是袁崇焕就被抬了出来。袁崇焕死于崇祯皇帝之手。如果把袁崇焕塑造成岳飞那样的忠贞战神,那杀他的崇祯皇帝自然就成了昏聩之主。

所以,清朝在《清太宗实录》一书中写到:皇太极利用反间计使崇祯误杀袁崇焕,以突显崇祯的昏庸和愚昧。但其实这个桥段是清朝编造出来的一段历史。因为这段情节与《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的情节几乎一模一样。

从袁崇焕被下狱到被凌迟处死,中间经历了八个月的时间。如果崇祯真的笨到会被中这样的计策,以他的独断性格,绝不会犹豫不决八个月。显然,袁崇焕的死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影视职员


清朝统治者推崇袁崇焕,肯定是为了自己的统治,更是给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洗白,脸上贴金。

袁崇焕在明朝后期,是关外的重要的抗击力量,令后金(后来称”清“)望而却步。袁崇焕是进士出身,是地道的读书人,后来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决然的去关东,那个时期最为动乱的地方。从此,开始了文人到将军的道路。

一生中有两个大的成就: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这是袁崇焕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也是明朝末年值得称赞的两点,现在看来像是明王朝的回光返照。

宁远大捷

袁崇焕和努尔哈赤的对决。

天启六年,也就是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于是率领大军西渡辽河,进攻宁远, 袁崇焕得知后,随即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以死守城。当然以死报国是勇气,抗击外敌更需要策略,袁崇焕由文入武,可不是狭隘意义的书呆子,经常看兵书,推演兵法。在这个非常时期,袁崇焕一面坚壁清野,肃清后金可利用的一切,一面内部搜查内奸,集聚所有力量,清点粮草,点将布兵。此时,城中约有万人明军。

努尔哈赤率领六万人,号称十三万大军。举大军进攻宁远城,命后金军推楯车、运钩梯,步骑蜂拥攻城西南角,万矢齐射城上,城堞箭镞如雨注,悬牌似猬刺。袁崇焕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十一门西洋大炮,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向后金军扫射而来,一个回合下来,后金军死伤甚重,第二天后金军再次攻城,努尔哈赤不幸中弹,后金军不得不撤军,同年,努尔哈赤不治而亡。此次,后金军死伤1.7万人,为了邀功,数据可能有些夸大。可谓是个大胜仗。

宁锦大捷

这一次是袁崇焕和皇太极的对决。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艰难的登上了王位,为了更好的掌握军权,以给他父亲努尔哈赤报仇的机会,稳固自己的统治。也是为了向西打开进攻大明的大门。皇太极领着后金军浩浩荡荡的向锦州进发,但是围而不打。以当时的军事实力来看,后金军骑兵更为彪悍,明军多为步兵,步兵对抗骑兵,无疑是自杀。能跟后金军对抗的只有关宁铁骑,关宁铁骑是明末的重要军事力量,多有少数民族组成,蒙古族为主。

皇太极这是在围点打援,非常好的军事策略,这是要有效的歼灭明军的手段。为了做到真实,皇太极一边对锦州进攻,一边在城郊布下天罗地网以待明军,好在袁崇焕识破皇太极的伎俩,为了固守宁远,只能手下大将满桂、尤世禄帅一万明军驰援锦州,便宜行事。后来和后金遭遇,激战后,退回宁远城。皇太极看围点打援的方法不奏效,而锦州久攻不下,直接率众攻击宁远,袁崇焕在宁远备兵以待,命祖大寿等将领率领关宁铁骑在郊野埋伏。皇太极仗着自己兵强马壮,不断对宁远城发起进攻,在后方松懈之际,祖大寿等将领率领关宁铁骑,冲击指挥大营,令后金军措手不及,死伤几员大将。后金军败退,明军胜利,后金军死伤约三千人,史称“宁锦大捷”。

文人领兵,打出了明军的威武,两次让后金吃亏。清朝统治者,抬高袁崇焕的地位,只不过不想让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太丢面子,毕竟帝王家的脸面比生命还重要。

我是曹城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大家好,我是观史鉴今,作为一名历史领域创作者,非常荣幸有机会交流这个话题:


第一、袁崇焕是被崇祯皇帝杀害的,清朝肯定想找一个点或者一个人去搞臭大明王朝和皇帝。袁崇焕刚好符合条件。清朝肯定想把他捧上天,才能把大明王朝踩在地上。

第二、把袁崇焕摆到了明朝的对立面,这样就否定了大明王朝和崇祯,否定了明朝。清朝这利用的是舆论武器,当然要好好利用。

第三、 无论是当初的称赞崇祯,还是后来神化袁崇焕,清朝最终想的就是维护大清的利益,稳固大清的江山。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