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有多少个藩王,养这些藩王每年需要多少钱?

崔砚泽


诚邀,如题。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末年,天下大旱,中原诸省颗粒无收,加之顺帝残暴,不知与民养息,百姓民不聊生,于是刘福通等人发动红巾起义,天下豪强纷纷响应。在元末枭雄中,朱元璋异军突起,自取南京为根据地后俨然一方诸侯,东破张士诚,西灭陈友谅,进而北伐中原建立大明王朝。


然而万物有始有终,大明经过276年的历史,到了17世纪初和元朝一样,终于又爆发了农名起义。李自成攻破北京,大明灭亡。

大明的灭亡实际上与政府财政负担过重,以至于每年苛捐杂税,那么大明的税收中有多少给了朱元璋的王子王孙呢?

明代藩王太多了,合计亲王、郡王,超过1000人,这么多王爷都要靠国家养着,难怪有人说明朝的灭亡和王爷们有关,其中亲王有八十七。郡王就更多了,明朝政府先后封924位郡王,按照皇明祖训中的要求,明朝皇帝每年给亲王至少1万石粮食,郡王虽然没有亲王多,到也不会少到哪里去,所以明朝末年,崇祯养这些王爷都要花900万石粮食也就是9亿斤粮食,明朝一年才有多少粮食,难怪有人说明朝是被王爷吃垮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经王毓铨先生统计,明朝一共有亲王60人、建藩就国者50人,明亡时天下共有32位亲王,即32位藩王。

(1)明末藩王基本统计

朱元璋24子为亲王;朱棣2子;仁宗9子;英宗7子;宪宗10子;世宗1子;穆宗1子;神宗6子。因为有的亲王当了皇帝、无子国除、犯罪国除等,还剩32位藩王。即秦王、晋王、周王、楚王、鲁王、蜀王、代王、肃王、庆王、岷王、韩王、沈王、唐王、赵王、郑王、襄王、荆王、淮王、德王、崇王、吉王、徽王、益王、衡王、荣王、潞王、福王、瑞王、惠王、桂王、定王、永王。28位国除藩王中,有18位都是因为没有儿子而国除。

(2)藩王府花费巨大,宗室人口众多

亲王的藩王府内除了亲王还有郡王等各类级别,这些统称为宗室。藩王属下的宗室人口才是问题的关键。例如开封的周王府是明朝最大的藩王府,郡王达48位,宗室五千多人。隆庆初年就有5235人。明末藩王府有多少宗室已经说不清了,从最权威的《玉牒》看:最少13万人。

(3)天下财政不足供应藩王

藩王的俸禄,在明初实行“米(本)钞(折)兼支”,对亲郡王各折半;三分本色七分折钞或四分本色六分折钞等方式。为了应对折给自己的俸禄的损失,各藩王往往会加大老百姓负担用以弥补自己的损失。

比如明英宗时,靖江王府派太监征米时,每石米市价折钱二三百文,靖江王府竟然要七百到一千五百文。宁王朱奠培则收白银一两五钱,拿不出来的话加征耗米八斗。

明政府无法供养宗室,从嘉靖三十二年开始就非常明显了。例如:当时,天下岁供京师米才四百万石,而各地藩王竟有八百五十三万石。山西一省全省的存米麦数量不过152万石,宗室禄米却需要312万石;河南有84万石,宗室则需要192万石。

晚明的军费(30%到50%)、宗室花费(20%到55%)、官员支出(14%到28%)这三大开支甚至占据了财政支出的99.95%,而赈济不足5‰。从这点看,藩王宗室花费可以说对明朝灭亡有很大责任。


坐古谈今


明朝藩王分为两等,一是亲王,二是郡王,亲王从数量上来说,其实并不算多,从洪武三年朱元璋把他的儿子们封为第一批藩王(包括秦王、晋王等九王),到崇祯十四年崇祯帝封他的两个儿子定王和永王,一共有67个亲王,但是这些亲王,有的年纪小,没有真正的到藩地建国开府,有的因为无子或中途有罪被撤废,到了明朝末年,实际上还存在的亲王只有28个,说实话,28个亲王,并不算多。

  • 明朝初期的亲王分布图


明朝的藩王问题,其实主要是郡王太多,明朝的规制是只要是亲王的儿子,除了长子继承亲王爵位以外,其他的儿子基本上都可以封郡王,由于明成祖以后对藩王在政治事业上严格限制他们的活动,然后在生活上尽量满足他们的享受,所以亲王们除了在家生孩子以外,真的没事可作,明末的才子张岱说:

我明自靖难之后,待宗室其制愈严愈刻。在诸王之中,乐善好书者固百不得一,而即有好饮醇酒,近妇人,便称贤王,遂加奖励矣!

  • 明成祖以后的主要亲王分布图


酒足饭饱就睡觉,明朝的亲王们生儿子的能力超级强,这样郡王的规模就很大,到了明末郡王的规模超过600个,分布在全国各地。关键是郡王们也很会生,朝廷可不是光亲王、郡王养起来啊,他们的儿子、女儿也都要养起来,这个数量就大得吓人了,明末这个亲王、郡王加上他们的子女至少超过20万人。

  • 明代鲁王墓出土亲王冕冠


因此明末养藩王花的钱就是天价,朝廷根本养不起,明末的天启年间,有人给朝廷算了一笔账,当年养藩王及其子女共需支付禄米396万石,但当年全国田赋收入一共才只有257万石,也就是光解决藩王们的吃饭问题,朝廷的财政赤字就会高达43%,所以朝廷实际上是已经养不起这帮人了,拖欠工资那是常事,因此明末的藩王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朝廷根本无力及时和全款支付他们禄米。


只爱潘多拉


朱元璋登基,年号洪武,洪武三年朱元璋建藩封王,实行皇子封王制度,明制:亲王都是一字王,郡王都是二字王。朱元璋26子中除长子朱标封为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因年幼夭折未封外,全部封王。

朱元璋还为25个儿子和1个侄孙朱守谦的后世钦定的各20字。宗室子嗣出生,宗人府会按照宗谱为其赐名。根据规定,明代宗室长子长孙继承王位,其余的子孙按照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八等依次递减。这些宗亲子弟的俸禄都是由国家供给,年俸标准是:亲王禄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800石,奉国将军 600石。

隆庆年间,以河南为例,藩王有开封周王、南阳唐王、洛阳福王、卫辉潞王、安阳赵王、怀庆郑王、汝宁崇王、禹州徽王等藩王。郡王有八80个,郡王一下宗师室6890人。到了万历二十三年,有档案可查的朱元璋龙子龙孙就有157000余人。

明朝初年,宗室贵族人数还不算多,国家财政尚能支付。到了明代中后期,宗藩数量已日渐庞大,对国家财政造成严重影响。 嘉靖后期,御史林润上疏朝廷说:“今天下之事让人忧虑的最大弊端,莫过于宗藩。山西,河南两省进贡的粮食不够宗室吃得,何况官员的俸禄和部队的军饷。”

崇祯年间,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各地的藩王富得流油,朝廷竟然拿不出军饷。说明朝是被朱元璋龙子龙孙吃垮的,也毫不为过。

丰镐遗子(张新武)书文2017.12


睁眼看西安


明朝有多少藩王?每年朝廷要花多少钱养他们?是不是他们吃垮了大明朝?笔者看了许多资料,养藩王确实要很多钱,越到后来越花钱。这是明太祖朱元璋过于自私的结果。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子孙的出路一直让他苦苦思考,后来,通过请人参谋,自己担任主编,制定《皇明祖训》,对子孙的工作、生活做了规定,朱棣通过非法手段夺取政权,又对亲藩政策做了调整,后世的嘉靖、万历、天启等皇帝都做了一些调整。但基本的一些原则还是朱元璋定下的。朱元璋规定了子孙的爵位和世袭办法,皇子一律封亲王。

亲王的嫡长子封为世子(可以世袭亲王),长孙封世孙(可以世袭亲王)亲王的其余各子封郡王(降一等)。

郡王的嫡长子封长子(可世袭郡王),其余各子封镇国将军(降一等);滥妾所生之子,降二等为辅国将军的。

镇国将军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辅国将军。

辅国将军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奉国将军。

奉国将军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镇国中尉。

镇国中尉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辅国中尉。

辅国中尉的 所有儿子,皆封奉国中尉,以此爵位 世袭罔替。

自奉国中尉之后,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世代代的所有子孙皆封为奉国中尉。




亲王的俸禄大米一万石,郡王2000石,最低的奉国中尉200石。石是容器概念,一石大米大约140斤,一石大米值多少银子呢?有时值2两,有时候值半两;一批蒙古马值多少银子呢?3两银子左右,一批蒙古马值多少斤茶叶呢?大约30斤。所以,亲王一万石大米,不算多,但绝不算少,关键是朱元璋自己的儿子生的太多了。

明朝276年,共有87个亲王(含靖江王)。其中明太祖封25王(1王后为帝系,7王被废或自尽、两王绝嗣),明兴宗封4王(1王为追封,3王被废),明惠宗封1王(南明追封),明成祖封2王(废一王),明仁宗封9王(追封1王,绝嗣4王,废1王),明宣宗封1王(后即位为明代宗),明英宗封7王(废1王、绝嗣3王),明宪宗封9王(绝嗣6王),明孝宗封1王(追封),明睿宗封1王(追封),明世宗封6王(1王即位为明穆宗,追封4王),明穆宗封2王(追封1王),明神宗封7王(追封3王),明光宗封6王(1王即位为明思宗,追封5王),明思宗封6王(追封4王)。



明朝末年,共计实封亲王65位,追封亲王22位(指始封王而言,不包括世孙、世曾孙继位、或旁支入继后追赠父祖的亲王)。实封亲王中,16位亲王因事被废、除封。

明朝末年,全国实际有亲王34位。明代各王府先后封924位郡王。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距离明朝灭亡还有40年,这时候,明朝宗室人口15.8万,宗室人口统计数字是男丁,而且是登记了名字的,没有报上户口的还不算,女的也没有算。40年后的1644年有多少宗室人口内?没有统计数字,就算翻一番,也有30万,加上男女老少,公主,驸马。估计得百万。

明朝末年有多少人口?统计数字是5000万左右。有人怀疑不止这么多,说是没有包括女的和未成年小孩,这是不对的,明朝统计人口的办法是朱元璋时代定下来的,不管男女老幼,一律统计。农业社会,一个5000万人口的国家,要养活政府,养活勋贵后裔,还要养活上百万军队,再加上要养30万左右的的皇室,财政怎么可能承担的起?



笔者看《明实录》看到很多有用的资料,宗室的俸禄负担在弘治年间就爆发出来了,为此开始限制宗室娶老婆的数量;嘉靖年间出台《宗藩条例》,进一步对宗室进行限制。到万历年间,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限制爵位基层;天启年间开始采取俸禄包干制,不管你家生几个,费用总包干。

这下,真是穷了,每个亲王家都有许多近亲皇室,他们没饭吃,不能见死不救,所以一直榨、一直榨,最后亲王的日子也不好过。张献忠攻打武汉,武汉的官员求楚王朱华奎拿出钱来招兵守城,朱华奎说没有,只有太祖给的一把金座椅,你们要就拿走;张献忠攻打成都,四川的官员求蜀王拿出钱来招兵守城,也是没有那么多钱,最后蜀王投井死亡。周王在李自成攻打开封的时候,倾家荡产悬赏守城,最后还是与开封一起被淹。


《明熹宗实录》记载了多次藩王出钱支持朝廷辽东抗敌,每次几乎都是1000两银子,蜀王、益王、秦王等都主动出过钱。明熹宗朱由校把自己结婚的钱、大内的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做经费,崇祯皇帝朱由检穿打补丁的衣服,生活节俭,实在是财尽明穷。后来有人说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在皇宫内搜查出几千万两银子,实在是无脑之人的捏造。

大明既是被皇室拖垮的,也是被九边重镇的经费拖垮的,尤其是后期对抗满人,《明熹宗实录》记载:仅仅是万历四十六年到泰昌元年,两年时间辽东经费拨付1800万两,相当于大明朝两年的财政收入。


坐看东南了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要强调一点,明朝的藩王爵位由其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余庶子降级分封,但降级分封到一定的程度,严格来说就不能算的上是藩王了,只能说他们属于明朝宗室成员,享受皇族待遇。而明朝宗室降到最低的那个官职其实和平民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但明朝宗室的名头打出去吹牛逼还是很帅的)


明朝在建立之初,朱元璋就通过颁布《皇明祖训》规定了明代宗室不同于平民、臣僚乃至勋戚的法律特权。明中期以后,随着宗室人口增多,朝廷对于宗室的管控趋于严格。弘治、嘉靖、万历三朝先后颁布的《问刑条例》都载有直接约束宗室的条例,但依旧表明宗室一直是朝廷区别对待的群体,其法律特权与洪武时期相比有所变动而没有发生颠覆性改变。嘉靖四十四年颁布的《宗藩条例》则显示出,宗室法律特权的变动依据爵位高低而呈现上下差距,亲王法律特权始终不变,郡王、将军而下宗室所受法律约束增多,并呈现出被纳入普遍法适用范围的一些迹象。

藩王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除懿文太子朱标,出生不足一个月就死的朱楠,其他都封了王,而赵王朱杞又死的极早,大概在3岁之前就死了,但后来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成了皇帝,因此在明朝初年一共仅有24个藩王。

随后的历代皇帝在位时,真正册封的藩王也并不多。经过了三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也有很多藩王因犯罪等原因被“废除藩国”,也就是被剥夺资格。

于是一直到明末时,明朝的“藩王”也只有33人,比起明初时的24位藩王来,“增长率”其实也并不高。

虽然藩王看起来并不是很多,但如果把藩王庶子降级分封的“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等宗室成员均算进去,这数字就极为恐怖了:明朝在开国时,明朝包括藩王和各级“郡王”将军““中尉”在内的各类宗室,总数也不过58人。但发展到明朝嘉靖年间时,明朝登记在《玉牒》上的宗室人数,已经多达45115人。万历二十三年时的宗室人口,就已经达到了15万人之多!明朝亡国前有多少?按照这个增长比例换算下,数字必然更恐怖。

宗室的待遇

藩王俸禄为每年一万石, 郡王俸禄为每年两千石,镇国将军俸禄每年1000石,辅国将军俸禄每年600石,镇国中尉俸禄每年400石,辅国中尉俸禄每年300石,就连最低的奉国中尉的俸禄都为每年200石,比明朝一品官员的俸禄都高,基本上是躺着都有钱拿!

为了养活这群“躺着都有钱拿”的明朝,明王朝的国家财政,越到王朝后期越难以支撑。嘉靖七年时,明朝户部尚书梁材就曾上奏叫苦,明朝开国时,养活山西一地的藩王宗室,每年只需花一万石禄米就足矣。而到了我们现在

,仅仅养活山西省的宗室藩王们,竟要花去国家八十七万石钱粮。开支竟比之前活活增长了八十多倍。

等到了万历年间,万历初年时全国财政支出1854万两白银,光在宗室上就花了552万两,近乎三分之一。而同时万历三大征耗去的白银总数不过才1280万两白银,仅相当于两年多赡养宗室的数目,可见宗室花费之大。

宗室俸禄在万历年间就如此严重,更遑论崇祯年间,这些明朝体制下最大的受益者,却在朝廷危难之际选择袖手旁观、醉生梦死,继续花天酒地,宗室的奢靡可以说加快了明朝的灭亡。

在农民军到达河南时,福王依然不肯捐出一分钱给朝廷筹备军费,其依然醉生梦死,当李自成攻陷洛阳时,看到福王白白胖胖,便立即将其烹杀解恨。

所以明末只要宗室的钱用在战争和赈灾上,崇祯在抄几个贪官的家,分分钟大明王朝可以精神抖擞啊,有钱了士兵发钱了也不会逃走或者投降满清了啊!

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风情侃历史


明朝末年的藩王数量十分巨大,而且占有全国多数的土地,一些藩王,比如福王,甚至还享有一定区域的盐铁专卖权,可以说富得流油。


当年朱元璋实行这个制度,本意是让自己的子孙不要像自己一样过苦日子。虽然朱元璋对于臣子极尽刻薄,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可谓是溺爱至极。


朱元璋规定,凡是朱氏宗亲,都能获得朝廷优厚的俸禄,俸禄包括银子和田地,亲王每年的禄米,每年可达1万石,除此之外还会赐予一百顷以上的田地。



朱元璋实行这一政策的本意在于赡养子孙,但他所没有料到的是,到了明朝末年,他的子孙已经多达数百万,以至于成了朝廷巨大的经济负担,这些亲王没有政治权力,不需要工作,但却拥有极高的经济特权,这使得他们成了朝廷身上的蛀虫,是大明王朝最大的痼疾。


这些亲王的财产有多少?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河南地区在万历六年时,以福王为首的九位宗室藩王大概占有河南田地的十分之一,其中福王由于颇受万历宠爱,竟然拥有田地3万顷,还获得了河南部分地区的盐铁专卖权,可以说是富可敌国。


仅仅这九位王爷就占了河南十分之一的土地,这还不算其他聚居在此地的其他较小的亲王,保守估计,朱氏宗亲占有的土地至少占据当地的三分之一。



明朝末年,由于小冰河期到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打击,贫富差距在此刻顿时暴露无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成了这个时代最大的缩影。


其中受灾最严重的陕北,已经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面对如此大的饥荒,明朝政府却内忧外患,财政紧张,除了满清入侵消磨了军费,赡养朱氏宗亲也成了财政的巨大负担。


根据记载,万历三十三年,全国的宗室人口已经多达15万7000人,按照朱元璋规定的待遇,每年需要供给他们的钱粮已经超过了全国田赋收入的总和,这意味着明朝政府的财政即使赡养宗亲就已经极为勉强,更遑论救济灾民或充当军费。


万历初年全国财政支出1854万两白银,光在宗室上就花了552万两,近乎三分之一。而同时万历三大征耗去的白银总数不过才1280万两白银,仅相当于两年多赡养宗室的数目,可见宗室花费之大。


万历年间就如此严重,更遑论崇祯年间,这些明朝体制下最大的受益者,却在朝廷危难之际选择袖手旁观、醉生梦死,继续花天酒地,他们的奢靡可以说加快了明朝的灭亡。


在农民军到达河南时,福王依然不肯捐出一分钱给朝廷筹备军费,其依然醉生梦死,当李自成攻陷洛阳时,看到福王白白胖胖,便立即将其烹杀解恨。



在比如蜀王和楚王,虽然家里钱财堆积如山,依然不肯为国家出半分力,最终全都落入了张献忠手里,史料记载,张献忠从他们家中搜刮出的财宝达金银数百万,载数百车不尽,足见其富裕。


对朱氏宗亲的纵容更显出崇祯皇帝的愚蠢和软弱,在国家即将灭亡之际,依然供养着这些寄生虫一样的家伙,耗尽了国家的财政,以至于明朝由于无力赈灾和筹集军费而亡于李自成和满清之手。


而那些宗亲们,再一次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醉生梦死愚不可及,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特权全赖于明朝是否存在,一旦新的统治者出现,那么杀猪过年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了。


沉思的托克维尔


明朝的王爷分为亲王与郡王,标题中的藩王就是指的亲王。明朝初期,朱元璋将儿子统统封为藩王,只有9个人,到了明朝崇祯皇帝的时候,藩王也才只有28人。单从藩王的数量来看,确实不多。



倘若从郡王来看,数量就很多了。至明朝末年,郡王数量多达两百人。明成祖朱棣靠谋反而夺取皇位,他也害怕别的王爷会造反来夺取他的皇位,所以明成祖曾下达命令,所有的王爷无诏不得随意离开封地。


因此这些王爷整日就无所事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活动,他们把精力都放在繁衍后代上,往往都生下一大群儿女,朝廷又要根据儿女多少每年都提供大量金钱。对于这些王爷来说,疯狂繁衍是他们挣钱的方法。

一个藩王朝廷每年要提供一万担禄米,一个郡王每年朝廷要提供禄米二千担,其他儿女也有相应的禄米。至崇祯年间,老朱家这些皇亲贵族多达20万人,每年朝廷需要给这些这些皇亲贵族接近400万担禄米,而大明朝一年收入才不到300万担,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传奇历史观


藩王,亲王有一块自己的封地,叫封藩,有自己的官署,有自己的军队,世袭罔替。朱元璋并不相信能臣悍将,守卫国家还是要朱家人,于是从自己开始大肆分封,“皆据要地,以分制天下”,这样虽然解决了骄兵悍将的问题,也编写了《祖训录》对藩王有诸多限制,但依然是败笔之作,并给明朝酿成了严重的危机。

图为明朝版图。

明朝的藩王虽不参与政事,不事地方民生,但大修宫室,广占良田,宗禄优厚,享有极高特权,说句不好听的,就跟养猪一样,初封的亲王世袭,亲王下面的再分郡王,郡王下面再分将军,将军下面再分中尉,级别众多,随着人口繁衍和不断分封,造成了国家严重的财政危机,明朝郑晓《今言》记载:嘉靖以后,天下夏秋税粮出多入少,故王府欠缺禄米,卫所缺月粮,各边缺军饷,各省缺俸廪。

图为湖北钟祥的凤翔宫,为当年的兴王府,嘉靖皇帝出生地。

如果说明初朱元璋虑其宗族太孤,而明中后期朝廷又虑宗族太繁,国家财力难以承受,以此可以看出,各地藩王的宗禄已成为困扰朝政的重大难题,明朝晚期没钱打仗,导致迅速灭亡的原因,其中就有封藩,当年一个从七品小官叫叶伯臣,冒死谏言,提出封藩会导致社会经济问题,结果被朱元璋庾死。

图为1621年长沙府上供藩王府的岁供黄金。

以山西为例,朱元璋首封有晋、代、沈三藩,随着分封人口繁衍为例,除晋、代、沈三亲王外,先后分封郡王多达七十多个王号,将军、中尉及郡县主君、仪宾不计其数,极盛时多达九千余人,省内十市中均有郡王开府,其庄田遍布全省,对山西的经济、社会造成深重的灾难。

图为靖江王陵。

到明末时到底有多少藩王,无法统计,只能这样说,每个州郡都有大的藩王,全国1400多个县都有都有食王俸的郡王以下的宗室,有人说藩王有1000多人,有人说有3000多人,也有人说高达3万人,有人说藩王的子孙有500万人,这些都是宗室,占着良田,不用交税,不够,还要大批朝廷养着,把大明给吃空了,最后让吴三桂开拔,崇祯连100万两都掏不出来。


图文绘历史


在明末凄风苦雨的困局里,养活宗室藩王的开支,堪称是一项沉重到叫人抓狂的累赘。

但首先需要纠正的事实是,明末的藩王并不多。因为在明朝的宗藩制度下,藩王是亲王,册封的“门槛”相当高,明朝历代皇帝在位时,真正册封的藩王不多,而且三个世纪历史上,也有很多藩王因犯罪等原因被“国除”,也就是被剥夺资格。于是一直到明末时,明朝的“藩王”也只有33人,比起明初时的24位藩王来,“增长率”似乎不高。

乍看藩王的数字,似乎明朝养活宗室藩王,应该花不了几个钱。但且慢,如果把藩王以下的“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等宗室成员算进去,这数字就恐怖了:明朝开国时,明朝包括藩王和各级“郡王”将军““中尉”在内的各类宗室,总数不过58人。但发展到明朝嘉靖年间时,明朝登记在《玉牒》上的宗室人数,已经多达45115位。万历二十三年时的宗室人口,则达到十五万人之多。明朝亡国前有多少?按照这个增长比例换算下,数字必然更恐怖。

比这更恐怖的,正是养活这些宗室藩王们的花费,在明朝坑爹的宗藩制度下,大明皇室宗亲每添一个人口,国家就要从此多花一笔钱。藩王禄米每年一万石,“郡王”每年两千石,就连最低级别的“奉国中尉”,每年都有禄米二百石,远高于明朝一品官员的年薪。而且这还只是固定收入,不包括每年各种额外的特权赏赐。各位宗室血亲们,只要老实听话不造反,基本就是躺着都有钱拿。

为了养活这群“躺着都有钱拿”的家伙,明王朝的国家财政,越到王朝后期越大出血。嘉靖七年时,明朝户部尚书梁材就上奏叫苦,明朝开国时,养活山西一地的藩王宗室,每年只需花一万石禄米就够。但到了嘉靖六年,养活山西省的宗室藩王们,竟要花去国家八十七万石钱粮。开支活活增长八十多倍。

到了嘉靖四十一年时,以御史林润的肉痛怒骂说:养活山西藩王宗室的开支,又暴涨到每年三百万石禄米,全国各省供应给宗室的钱粮,竟比供应给国库的钱粮多两倍。大明朝的血,都要被这些国家蛀虫榨干了。

嘉靖年间尚且如此,到了80多年后明末崇祯年间,情况可想而知。

而且对于藩王宗室们来说,国家每年供养他们的这些钱,竟还都是些小钱。享有特权的他们,虽说不能干涉地方政务,却可以肆意圈占土地。就以宗室云集的河南来说,仅开封城里,宗室们就有七十二家田产,号称“中州地半入藩府”。大批自耕农流离失所。为何明末大起义,会在河南越演越烈?宗室们的骄奢淫逸,就是神助攻。

甚至只看明朝养活宗室们的开支,就更可看到心酸的现象:哪怕以嘉靖年间的标准看,养活一省的宗室藩王,朝廷就要花去至少二百万石钱粮。而明初开国时,朱元璋发动收复辽东战役,二十万明朝大军长途远征,也不过花去了一百二十三万石米粮。明朝哪怕少养一个省的宗室,明末平定“流贼”甚至抗击清军的钱粮,基本就全有了。

以这个意义说,大明王朝,就是被这群蛀虫,活活给吃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