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桓帝去世之後,為何竇氏家族按侍御史劉倏的推薦立劉宏為帝?

雖冊立過三位皇后,貴人十幾人,擁有五六千采女的漢桓帝,或許淫亂過度,或許遭到老天爺的懲罰,一生無子。公元165年,竇妙入宮受封為貴人,同年被立為第三任皇后,然而公元167年,漢桓帝去世,僅僅陪伴兩年,期間未能受到皇帝寵幸,當然也有其原因。

當初,桓帝廢鄧皇后之後,竇妙入宮被立為貴人,然而皇帝心中另有寵愛之人采女田聖,無人替代她,桓帝還想冊封為皇后,但田聖卑微的身份成為絆腳石。陳蕃為首的朝臣們堅決反對冊立田聖,極力推薦家庭出身良好的竇妙,做皇帝也不是世人想象那樣為所欲為,要遵守很多規矩,無奈桓帝權衡之後,不得已選擇竇妙為皇后,或許此緣故桓帝更加疏遠竇皇后。

漢桓帝去世之後,為何竇氏家族按侍御史劉倏的推薦立劉宏為帝?

漢桓帝

初,桓帝欲立所幸田貴人為皇后。蕃以田氏卑微,竇族良家,爭之甚固。帝不得已,乃立竇後。>>> 《後漢書·陳蕃傳》

桓帝去世之後,因無嗣沒有馬上立天子,明面上天下不能沒有天子,由此早立天子成為東漢王朝頭等軍國大事。已被尊為皇太后的竇妙,理所當然主持此事,或許確實還未找到"合適人選",無不例外,要符合已常態化的東漢末年外戚集團選擇天子標準,"既讓皇太后名正言順地臨朝攝政又容易控制的皇帝"只有兒皇帝罷了;或許向外界宣示國家立天子不是竇氏家族獨家武斷決定,而是會聽取天下人的意見。

隨之,竇妙礙於其尊貴的身份,讓父親城門校尉竇武代其出面,召見侍御史劉倏,詢問河間國諸王子、列侯之中有沒有賢明的人,別信以為真,內心裡當然是希望候選人"越糊塗越好"只是表面之詞而已,劉倏就推薦解瀆亭侯劉宏即後來的漢靈帝。那麼有人會有疑問,立天子此等重大之事,為何只諮詢於名不見經傳的監察官劉倏,而不問於當時比較有名望的宗室大臣,如宗正劉寵、南陽太守劉寬等人呢?首先看一下,當時竇氏家族的情況。

竇氏家族

正常來說國家立天子,按先皇的遺囑照章辦事,或者若無遺囑則按老祖宗傳下來的宗法制度"嫡長子繼承製",所謂"嫡長子"為正妻所生長子,且長子有一些規定要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漢桓帝去世之後,為何竇氏家族按侍御史劉倏的推薦立劉宏為帝?

宮女

但當時狀況來說,其一漢桓帝沒有留下立嗣遺囑;其二不僅桓帝的"正室"竇皇后無子且其他"妾室"貴人嬪妃也無子,甚至身份卑微的N多采女們也未給桓帝生一位皇子,就只能依據古制,按《春秋》大義,在親屬中選擇年長者;若年齡相同,則選擇道德修養好的;若道德修養相同,則由占卦決定,就是聽天由命。

尋《春秋》之義,王后無嗣,擇立親長,年均以德,德均則決之卜筮。>>>《後漢書·盧植傳》

既然有這些古制,則應該召集朝中大臣及皇室宗親,按輩分排序皇室宗室候選人,且參考其德行及天意,共同定策才是符合老祖宗傳下來"規矩"的穩妥之舉,但事實上竇氏家族統統省略掉此種繁雜程序,只是竇武簡簡單單地向劉倏一人諮詢之後,向竇太后稟報,立馬匆匆派遣劉倏迎接劉宏為帝。

桓帝崩,無子,皇太后與父城門校尉竇武定策禁中,使守光祿大夫劉儵持節,將左右羽林至河間奉迎。>>> 《後漢書·孝靈帝紀》


漢桓帝去世之後,為何竇氏家族按侍御史劉倏的推薦立劉宏為帝?

盧植

反正,給人一種竇氏家族把立天子此等重大國事當成兒戲不加慎重考慮,僅憑地位不顯赫的宗室官員劉倏之言,很輕率地決定並敷衍了事感覺。難道劉倏說劉宏好就是皇帝最佳人選?未必,劉倏也不是什麼神仙,他說得未必都正確,只是有決定權的某些人權衡之下,他的推薦符合要求而採納罷了。

派遣劉倏到河間迎接劉宏之後,竇太后馬上任命竇武為大將軍,常居禁中,還任命對其被立皇后有功的陳蕃為太傅,與竇武共同總理朝政;迎立劉宏之後,因定策有功,封竇武為聞喜侯;竇武之子竇機封為渭陽侯,拜侍中;竇武兄長兒子竇紹為鄠侯,遷步兵校尉;竇紹之弟竇靖為西鄉侯、侍中,監羽林左騎,竇氏家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擔任要職並掌控朝政大權。

以致於,盧植寫信勸告竇武說:"按照家譜排序而立皇帝,你竇武有何功勞?應當辭掉豐厚的賞賜,以保全你性命和名聲。"此話足以說明,對竇氏家族以定策之功,迅速掌控朝政之舉,未能得到世人的一致認可。

"無功不受祿",何況梁氏家族被滅門事件才僅僅過八年,前車之鑑,還歷歷在目,明眼人早已看出,竇氏家族要重蹈覆轍梁氏之路,於是勸導竇武阻止,畢竟"忠言逆耳",竇武理都不理,依然我行我素,帶領家族一步步前往萬丈深淵之中。

漢桓帝去世之後,為何竇氏家族按侍御史劉倏的推薦立劉宏為帝?

外藩皇帝

其實,這也是東漢末年外戚集團,擁立外藩侯爵為帝之時,一貫使用的方法。不跟大臣們認真商議,只是一己之見選擇皇帝,想選誰就選誰,想廢誰就廢誰,選擇劉志為皇帝的梁氏家族特別猖狂,劉志之前還毒死過漢質帝,共擁立三位皇帝,比起他們竇氏家族還算溫柔一點。

如司馬遷所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畢竟身為凡人,竇氏家族也被眼前利益所矇蔽,逃不出"權力魔掌",想盡辦法獨攬權力,為己謀利。那麼,為何非得還要與劉倏諮詢,不與其他人諮詢?

宗室大臣

難道朝廷中除了劉倏之外,沒有其他宗室大臣,顯而易見,肯定不是,還有哪些人呢?

-劉寵(生卒年不詳):若真正想了解宗室的詳細情況,就諮詢當時擔任宗正的劉寵最合適不過,他為西漢齊悼惠王劉肥之後,雖然是桓帝遠親,也是劉氏宗室成員,且地位高、有威望,說話有分量。其擔當的宗正職責為掌握皇族的名籍簿,分別他們的嫡庶身份或與皇帝在血緣上的親疏關係,每年排出同姓諸侯王世譜,可謂與竇武想了解問題專業對口,但為何不問他呢?

宗正,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序錄王國嫡庶之次,及諸宗室親屬遠近,郡國歲因計上宗室名籍。>>> 《後漢書·百官志》


漢桓帝去世之後,為何竇氏家族按侍御史劉倏的推薦立劉宏為帝?

宦官

必有其因,當初劉寵擔任會稽太守政績卓著而深受老百姓愛戴,後被升遷入京之時,就有五六位銀鬚白髮老者們,特意從老遠鄉下趕來送行,每人還帶百文錢贈送,但劉寵死活都不肯接受,只是從中挑選一個收下,從而被世人稱之為"一錢太守"。如此清廉公正的人,肯定不會成為竇氏家族"諮詢顧問",他們肯定不會在專權之路上,自找麻煩。

-劉寬(120-185):當時擔任南陽太守的劉寬為漢高祖劉邦十五世孫、司徒劉崎之子,也是漢室宗室,學識淵博而被人稱之為"通儒",且實施寬政為主,被海內之人稱為"長者"的德高望重之人。此時劉寬正為經歷豐富的中年人,且又是有識之士,按理應該是很合適的"諮詢顧問"。

但是,通曉儒學的劉寬,肯定以儒家提倡的核心道德觀念"忠義"為前提,會勸諫竇氏家族選擇德才兼備的年長者立為皇帝。這種做法,顯然與竇氏家族的選擇標準格格不入,自然而然不合迫不及待獨攬朝政的竇氏家族口味,首先排除在外。

漢桓帝去世之後,為何竇氏家族按侍御史劉倏的推薦立劉宏為帝?

劉表

-其他宗室:西漢魯恭王之後劉表(142-208),此時二十六歲的血氣方剛、年富力強的他,被世人稱之為"八俊"之一,積極參加太學運動,想成為顧問資歷尚淺;齊悼惠王劉肥之後,之侄劉繇(156-197),只是比劉宏就大一歲的小孩;西漢劉勝之後劉備(161-223),才為七歲小屁孩,也不會成為諮詢顧問。

以上宗室人員們都不符合竇氏家族要求,那麼劉倏此人為何符合其要求呢?

劉倏其人

劉開為漢章帝劉炟第六子,公元90年封為河間王,公元106年就國,至公元167年,劉開家族在河間安家落戶,落地生根已有61年,已經過三代人。雖劉倏為河間王宗室,但沒有詳細記載,不知屬於哪個支脈,竇武問劉倏的緣故無非是他比較清楚河間國內部狀況而已,之所以直接就問河間國裡有沒有合適人選,其實早已與竇太后商量好從河間國選定接班人。

其冬帝崩,無嗣。武召侍御史河閒劉倏,參問其國中王子侯之賢者,倏稱解瀆亭侯宏。>>> 《後漢書·竇武傳》


漢桓帝去世之後,為何竇氏家族按侍御史劉倏的推薦立劉宏為帝?

河間王家族圖

因桓帝為河間王劉開之後,在河間國宗室中尋找皇帝候選人,相比其他地方,血緣上更親近,符合老祖宗規矩,從而減少一些頑固不化的老臣子們的藉口阻礙。從表中可知,漢桓帝為漢靈帝的叔叔輩,當時情況真是隻能選擇劉宏,沒有他選嗎?

當然不是,當時宗室成員中,至少還有桓帝的二弟平原王劉碩及三弟勃海王劉悝兩位成年人。延熹八年(165),劉悝被彈劾意圖謀反而被貶為只有一個縣封邑的廮陶王,於是心不甘,聯絡當時的皇帝身邊大紅人王甫並承諾,若幫其復國成功則答謝五千萬錢。

之後,按桓帝的遺詔劉悝恢復為勃海王,劉悝覺得王甫並未出力而未給錢,於是王甫懷恨在心。之後,民間流傳劉悝怨恨桓帝未傳位於自己而想擁兵奪位,王甫抓住此機會,與司隸校尉段熲聯合,誣陷與劉悝關係好的中常侍鄭颯等人陰謀篡位,欲立劉悝為帝。熹平元年(172)十月,漢靈帝劉宏下詔逮捕劉悝查辦案情,劉悝在獄中不堪拷打被迫自殺。

漢桓帝去世之後,為何竇氏家族按侍御史劉倏的推薦立劉宏為帝?

竇武

雖王甫等人利用謠言,誣陷鄭颯等人抓捕入獄,從而導致劉悝自殺,側面也反映出當時劉宏並非是有資格的唯一皇帝候選人,至少劉悝有此資格,只是未符合竇氏家族要求罷了。

其實還有,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之時,被張角所率領黃巾軍俘虜之後來,朝廷花費贖金將保回來的安平王劉續,其為河間王劉開孫子,桓帝的堂兄弟,也是具備皇帝候選人資格,但是為不符合竇氏家族要求的成年人。

雖然劉倏為定策符合竇氏家族要求的兒皇帝立下汗馬功勞,但不久被中常侍侯覽、王甫等人設計害死。顯然宦官們是不希望,一位宗室大臣聯合外戚集團,逐步掌握實權成為他們專權之路上的攔路虎,於是扼殺於搖籃之中,側面有反應出,其實劉倏與竇氏家族私底下已達成某種協議。朝廷派遣劉倏迎接劉宏之時,已經升任為光祿大夫之事也說明此點。

漢桓帝去世之後,為何竇氏家族按侍御史劉倏的推薦立劉宏為帝?

竇妙

結語

其實,竇氏家族早已內定皇帝候選人區域為河間國,恰巧劉倏熟悉河間國內情而與竇武有了一番交談,或許聰明的劉倏早已揣摩到竇氏家族想法,從而推薦符合竇氏家族要求劉宏為皇帝接班人,竇氏家族也很滿意。毋庸多言,眼明手快、聰明的兩方人,一拍即合,竇氏家族馬上提拔劉倏,於是劉倏"知恩圖報"一馬當先,跑到河間國迎接劉宏。

但結局很不幸,真是應驗了這句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劉宏登基不到一年之內,劉倏被宦官侯覽、王甫設計殺害;竇武圖謀剷除宦官,但不幸密謀洩露而被逼自殺,竇氏家族其他成員受連累被誅殺,竇太后暫時保住了性命,但失去權力的她,不久憂鬱中病死。

或許自殺一剎那,竇武后悔沒有聽從盧植的好意勸導,但這世上沒有後悔藥,只能怪就怪自己,被眼前利益雙眼矇蔽而選擇不該屬於自己的無回頭之路,害人害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