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临终前才宣布传位给雍正,原来康熙也有他的顾虑与苦衷

雍正皇帝,可以说是清朝历史上最富有神秘感,同时也是最富有争议的帝王,特别是与他密切相关的“雍正登基之谜”,依旧是学界热议的焦点,至今人们仍围绕着雍正到底是“遵诏继位”、“矫诏篡位”以及“无诏夺位”而争论不休。

之所以会有如此的局面,康熙皇帝本人要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其原因就在于历史上的康熙皇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将传位的事宜安排妥当,最终使得雍正的登基充满了种种谜团,再加上雍正此后对待兄弟们的残忍与决绝,更让人们对于历史的真相进行了各种猜测,最终导致了“雍正登基”成为了一桩悬而未决的历史谜案。

雍正王朝:临终前才宣布传位给雍正,原来康熙也有他的顾虑与苦衷


关于这一点,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也给予了充分的体现。

弥留之际的康熙皇帝,拖着病体向雍正交代着身后的事情,同时也是在其临终前用尽最后的力气,才向众位皇子宣布将由雍正继承皇位。

而康熙皇帝之所以如此,除了是要保证自己选定的继位人——雍正的绝对安全外,更加体现的是康熙作为一代帝王,同时更是一位父亲的良苦用心与内心中的万般无奈。

雍正王朝:临终前才宣布传位给雍正,原来康熙也有他的顾虑与苦衷


“九子夺嫡”的惨烈,让康熙已然是身心俱疲。

在整个“九子夺嫡”的过程中,有三件事情的发生可以说是让康熙有了一种触目惊心、痛心疾首的感觉。

第一件事情,是三阿哥胤祉检举大阿哥胤禔用“魇镇”太子胤礽,而在此之前胤禔更是多次表达了要康熙直接将胤礽处死的想法,甚至提出由自己动手以“除去庆父之忧”。

第二件事情,是太子胤礽在他与任伯安企图利用《百官行述》挟制朝中官员的事情被康熙所察觉,进而想要造反夺权,进而上演一出“玄武门之变”的戏码,自己提前登基。

第三件事情,就是在康熙的寿宴之上,十四阿哥胤禵原本敬献的一件带有“寿”字的陨石,竟然被替换成为了一只死鹰,于是送给康熙的祝福,也就此变为了对于康熙本人深深的诅咒。

雍正王朝:临终前才宣布传位给雍正,原来康熙也有他的顾虑与苦衷

兄弟阋墙,骨肉相残,让康熙对于自己的这些儿子们是倍感失望,同时也让其陷入了深深的伤感之中。然而,更加令康熙感到痛苦的是,此时的他对此已经是愈发的无可奈何。

毕竟,在经历了“毙鹰事件”后,康熙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自知命不久矣的他既无力改变当前的危局,同时更是担心一旦事情处理不当,进而引发新的动荡。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选择了“隐忍”,同时也开始着手准备,以便让雍正能够顺利登基。

雍正王朝:临终前才宣布传位给雍正,原来康熙也有他的顾虑与苦衷

首先,就是康熙对于“毙鹰事件”的一言不发。

这无疑就是在释放一个巨大的“烟雾弹”,目的就是让所有人转移关注的焦点与目标,特别是对于“八爷党”的一众皇子,从内部将其进行离间和瓦解,让其误认为十四阿哥胤禵才是最终的人选,从而达到保护雍正的目的。

其次,就是将雍正、胤禩、张廷玉、马齐等人的职务全部罢免。

按照后来邬思道的解读,这是康熙为了保护张廷玉、马齐等能员干吏,进而使其能够在政权交迭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康熙如此做也是为了继续迷惑众人的情况下,从权力合法性的层面削弱胤禩等人的实力与当前对于朝局的控制力。

再次,就是康熙恩威并施拿下了了隆科多。

这是康熙在很早的时候就布局好的一枚棋子,而他此举也要起到的是“一石二鸟”的效果,即在对八阿哥胤禩等人进行牵制的同时,暗中为雍正增加支持力量,从而确保其能够顺利登基。

除此之外,康熙为了将“烟雾弹”的效果充分发挥,甚至没有将关在宗人府的十三阿哥胤祥放出来帮助雍正,也没有贸然改变对局势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丰台大营的控制权,这些都是在隐藏康熙想要传位给雍正的想法。

雍正王朝:临终前才宣布传位给雍正,原来康熙也有他的顾虑与苦衷

当然,康熙之所以如此谨慎,可以说也是当时的形势所迫,“九子夺嫡”的残酷让康熙都不得不对其有着极度的后怕,他迫切的希望能够将皇位安稳的传给雍正他,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雍正的绝对安全。

而这虽然体现出的是康熙作为一代帝王的用心良苦,但是其中更加昭显的是他作为一位君主父亲,在面对自己的皇子们为了皇位已经到了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以及无君无父的境地时,心中的那份无奈。

雍正王朝:临终前才宣布传位给雍正,原来康熙也有他的顾虑与苦衷


历史上的康熙,也是在最后一刻才最终安排了雍正继位。

《清太宗实录》中,对于康熙人生的最后时刻所发生的事情,做了这样的记载。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戊子,上不豫,自南苑回驻畅春园。十三日甲午丑刻,上疾大渐,命趋召皇四子于南郊斋所。寅刻,召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贝勒胤禩、皇九子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䄉、皇十二子贝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是日戌刻,上崩。”

在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与《雍正王朝》的演绎有着诸多不同之处。

其一,康熙去世的时候,雍正并不在康熙身边。

其二,守在康熙身边的除了康熙的一众皇子外,并没有张廷玉、马齐等人,唯一一位不是康熙皇子的朝臣,就是隆科多。

其三,实际上,包括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以及二十四阿哥胤祕等人,并不是守在康熙的病榻之旁,而是跪在门外,听候旨意安排。

而除了没有到场的雍正,还有四位成年的康熙皇帝没有在场,他们分别是已经被康熙下令圈禁终身的大阿哥胤禔和废太子胤礽,此时正在祭祀孝陵的五阿哥胤祺,以及远在西北带兵的十四阿哥胤禵。

雍正王朝:临终前才宣布传位给雍正,原来康熙也有他的顾虑与苦衷

康熙去世的时候,雍正竟不在场,那么雍正是去哪里了呢?答案是,此时的雍正正在天坛祭天。

就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初十,也就是距离康熙去世还有三天的时候,康熙指派雍正前往天坛,让其代自己主持祭天仪式。

而事实上,这并不是康熙第一次安排雍正主持如此重要的祭祀活动,康熙六十年(1721年)正月,康熙安排雍正率十二阿哥胤裪等人前往奉天祭祀永陵、福陵和昭陵。在此之前,康熙都是安排当时还是皇太子的胤礽代表自己,主持祭天以及祭祖的礼仪活动,可见,康熙这样的安排已经是将自己准备传位给雍正的想法做出了巨大的暗示。

这一点在雍正朝时期也得到了体现。雍正登基后,马上通过“秘密立储”制度确立了弘历的接班人身份,然而这却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因为雍正登基之后,众多的祭祀活动,特别是祭拜天坛以及祭拜康熙景陵的仪式,雍正都是安排弘历代其前往主持,而并没有安排其他皇子,这就充分说明了雍正想要立弘历为自己接班人的本意。

在“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位帝王断然是不会和天地以及宗庙社稷开玩笑,所以单从康熙安排雍正主持祭天仪式这一点来看,雍正的继位确实应该是康熙本人的意愿。

雍正王朝:临终前才宣布传位给雍正,原来康熙也有他的顾虑与苦衷

可即便是如此,康熙仍是始终没有就雍正继位的事情做出任何的安排,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来,众位皇子的工作尚未做通。

其实在当时,康熙的众位参与“九子夺嫡”的皇子对于雍正采取的是非常“鄙视”的态度,这一点与雍正在“一废皇太子”期间的表现密切相关。

在康熙“一废皇太子”的过程中,雍正虽然口头上附和胤禩等人,但却从不付诸行动,并且在察觉到康熙的想要复立胤礽的想法后,果断予以了支持,而在康熙对胤禩等人进行惩治的时候,又帮助其进行辩解,进而以此赢得了康熙的好感。

可这种近乎于两面三刀的行为却引得康熙皇子们的极度排斥,以至于直到康熙去世之后,这些康熙皇子对于雍正的态度仍为改变,继续对已经登基的雍正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这也直接导致了这些人的悲惨结局。

雍正王朝:临终前才宣布传位给雍正,原来康熙也有他的顾虑与苦衷

二来,此时的康熙仍在对雍正进行着考察和观察。

根据《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康熙在其临终前,非常频繁的召见了雍正。

“皇四子胤禛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进见问安。”

而这也恰恰说明了康熙的担忧。

一方面,康熙担忧的是雍正能够肩负的起整个国家的重担,另一方面,就是在担忧他能够应对当前如此复杂的政治局面,而同时,康熙更是希望借由频繁而又密切的接触,对雍正进行着最后的考察,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一场最终的考核。

雍正王朝:临终前才宣布传位给雍正,原来康熙也有他的顾虑与苦衷


当然,有人会说,历史都是胜利者撰写的,毕竟雍正从康熙去世到其来到畅春园,中间凭空“消失”了十多个小时,这期间隆科多关闭九门并在京城实施戒严,而在雍正登基之后,隆科多又成为了《清圣祖实录》的总裁官,这些描述的真实性是有待商榷的。

但是,从康熙临终前安排雍正前往天坛祭天这一举动,还是多少可以反应出康熙真实想法的。只不过由于“九子夺嫡”的惨烈让康熙充满了无尽的担忧,所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将所有的事情安排妥当,而这也就为雍正的登基铺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最终使得雍正登基,成为了一桩至今尚未破解的清宫谜案。

雍正王朝:临终前才宣布传位给雍正,原来康熙也有他的顾虑与苦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