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對中國人而言,沒有方便麵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疫情之下,表現得尤為明顯。繼口罩之後,方便麵重新成為硬通貨。超市裡大包小包搶泡麵的人又成了 " 一道風景 ",熱門口味被一搶而空。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在線上平臺上,泡麵的銷量同樣勢如破竹。淘寶的數據顯示,春節後的一個月裡,搜索 " 方便麵 " 的人數增長了 200 倍;京東大數據顯示,從除夕到初九十天內,方便麵就售出了 1500 萬包;蘇寧大數據顯示,2 月 3 日至 2 月 6 日,蘇寧小店方便麵銷量環比猛增了 342%。為應對缺口,康師傅旗下天津工廠更是在武漢封城之前,就開啟三條生產線日產超 400 萬包,成為疫情影響下極少數馬力全開的企業之一。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而搶到方便麵的人,更是無數次把它送上熱搜,掀起了一場方便麵的狂歡。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僅 # 宅家泡麵都被玩壞了 # 的話題,閱讀量就超過 2.5 億,有 4.6 萬人參與了評論。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這樣的盛況,讓我們彷彿忘記了方便麵在過去幾年備受冷落的慘狀。過氣老網紅靠疫情再次翻紅,真的靠譜嗎?
1 " 逢亂必出 " 的平民網紅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方便麵?據世界方便麵協會的統計,中國是全世界方便麵消費量第一大國。中國人吃掉了全球 4 成的方便麵,相當於每秒有 1275 包方便麵被打開,每人平均每年會吃近 29 包方便麵,是當之無愧的國民網紅。方便麵能夠得到全民青睞,得益於它方便且價格親民的特質。1958 年,坐過牢並經歷兩次破產的華裔日本人安藤百福,以中國伊麵為原型,研發出了一種速食麵:加入熱水即可使用的 " 雞汁面 "。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當然了,這個雞肉拉麵,既沒有雞肉,也沒有拉麵。其秘訣在於對面餅使用的瞬間熱油乾燥法。它利用油炸,讓麵條快速脫水的同時,還會出現很多細孔,待到其浸泡在開水中時,水份又能快速滲入麵條恢復到彈性狀態。正是靠著食用時前所未有的便捷," 雞汁面 " 一經問世就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方便麵也被認為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方便麵博物館中方便麵實驗工具


同年 12 月,安藤百福創立日清食品,並於 1963 年就在東京證交所成功上了市。其旗下的「出前一丁」、「合味道」等方便麵至今深受消費者喜歡。中國第一包真正意義上的方便麵則誕生於 1970 年,那一年上海益民食品四廠於 1971 年推出的油炸方便麵。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同一年,臺灣味王公司推出更受中小學生歡迎的乾脆面,該公司推出的「王子麵」一度風靡臺灣。但彼時,方便麵對於國人來說算得上是奢侈品,能夠消費得起的人並不多。一直到 1992 年,國人的經濟實力已有了質的飛躍,康師傅投資 800 萬美元在天津開發區成立天津頂益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在進行了上萬人的試吃調查後,推出了紅燒牛肉麵,方便麵市場這才真正的火爆了起來。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沒想到正是這款面,不僅滿足了當時公眾的口味需求,即便是現在也是方便麵的銷量王座。此後,方便麵在中國的營業額曾有連續 18 年的遞增,2000-2011 年被稱為泡麵的 " 黃金時間 "。2005 年,中國泡麵總產量躍 437 億包,摺合 327.9 萬噸,同比增長 18.6%,銷售額為 298.4 億元,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在之後的數年裡,數據依舊在攀升,直至 2011 年,泡麵行業總產量為 483.83 億包,銷售額達到 557.76 億元,中國成為世界泡麵第一大國。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方便、又便宜的方便麵是大家心目中最具性價比的食物,從偏遠小山村到大型超商與街頭小店,方便麵的身影無處不在。在中國的綠皮火車時代,方便麵更是伴隨著中國流動人口走南闖北,攻堅克難。出門在外,飢寒交迫之際,來一碗泡麵,足以溫暖人心。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而在每一次的特殊時期中,方便麵的價值就更加突顯。曾經的 98 年洪災,再到 2003 年非典,從汶川地震,再到如今的新冠狀疫情中,方便麵幾乎逢亂必出,成為救急救難的硬核好物。


2013 年,方便麵開始退去光輝。

這一年 " 宅經濟 " 和 " 懶人經濟 " 的風靡網絡,互聯網外賣平臺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期,美團、餓了麼、百度齊上陣。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這一年,消費者開始追求健康生活,方便麵身上 " 不消化 "、" 沒營養 "、" 含防腐劑 " 的標籤愈加礙眼。" 吃了方便麵 32 小時不消化 ?"、" 方便麵會致癌 ?"、" 一包方便麵頂一天的食鹽量 ?"" 方便麵含有 100 多種添加劑 ?" 等惡性謠言更是讓人望而卻步。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在之後的幾年,中國幾大方便麵品牌的銷量呈持續下滑趨勢。2016 年,市場需求跌去近 60 億份,為近 15 年來銷量最低。與此同時,日韓品牌大舉進軍,僅 2015 至 2016 年一年的時間,韓國進口方便麵銷量同比就增長了 134%。

為求生存,方便麵企業們不斷打破自己,開始了瘋狂自救。
1. 越來越貴,走高端路線
薄利多銷是過去十年方便麵市場的常規打法。曾經,方便麵市場追求增量,統一和康師傅以渠道戰和價格戰,淘汰了 90% 的競爭對手。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給方便麵留下了便宜 = 不健康的印象。為打破這一印象,面企紛紛加碼高端。康師傅曾推出限量版 " 福祿壽喜 " 富貴面,限量 1888 份,預售 268 元 4 盒,此外,普通的高端、超高端泡麵價格也達到 20 元左右。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統一也推出高端產品湯達人系列,其在 2018 年銷售額同比增長達 30%,營收規模超過了 19 億元。
高端打法初見成效,到 2018 年中國方便麵總銷量終於再破 400 億大關。但也有消費者卻表示:都有這個預算了,為什麼還要吃泡麵?"、" 現在連泡麵都吃不起了 "。
2. 產品升級,做成滿漢全席
萬年紅燒牛肉和老壇酸菜一直受歡迎,卻也一直被詬病:怎麼好吃的就這兩個味。在辛拉麵等日韓方便麵等進軍中國時,也給面企敲響警鐘:消費者在不斷追求美味,如何改良麵條口感、調料口味、營養組成也就成為了行業競爭的關鍵。

為了升級麵條,有人甚至發明出堪稱真正暗系的 " 血漬方便麵 " ——和麵時加入豬血以補充蛋白質、提升口感。在口味上,僅康師傅就開發了近兩百種味道。從西北大漠的羊肉臊子面到江南地區的梅乾菜燒肉,再到閩粵沿海的沙茶鐵板牛肉,足足擺滿了一張中國地圖。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在原材料和烹煮方式上品牌們也下了很大功夫。從油炸到非油炸的麵餅、傳統的脫水肉,幹蔬菜包被替換成凍幹大塊肉類、從粉料到高湯、從沖泡升級為自熱或者自煮。除了企業產品的升級,近年來的網紅帶貨,也打破次元壁,帶泡麵火了一波。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像拉麵說、有你一面等新速食品牌直接以高端定位切入,入駐 B 站、小紅書、微博等,通過麻辣小龍蝦、椒麻脆脆肉酥等創新口味成為新晉網紅。像泡麵英雄、宜百味泡麵食堂等泡麵小食堂,以網紅路子將泡麵重新帶回人們的餐桌。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但這種粗糙、毫無壁壘的 " 網紅 " 並不長久,高溢價、無驚喜的泡麵搭配在得到年輕人短時間的追捧之後很快沉默了下去。再瘋狂的自救,也改變不了消費者需求下降的事實。
3 疫情下爆火,並非起死回生的良藥

除了疫情帶來的特殊機遇,方便麵為什麼又火了?一個原因是:外賣門檻提高了,自帶屬性爆發。現階段在高損耗、高房租、高人工的強大壓力下,眾多餐飲門店紛紛試水外賣,但很多餐企發現,開通外賣後,點外賣的人並沒想象中多,一天的收入甚至不抵耗材。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但隨著外賣補貼的減少和不斷提高的人力費用,使得外賣的價格越來越高,而且特殊時期的外賣選擇,對餐廳品牌的認可度和忠誠度也是一大考驗。因此在安全度未知,價格偏高的情況下,方便麵具有方便快捷、囤貨屬性和高性價比使其成為熱門。所以在疫情期間讓方便麵重新爆火的是它自帶的屬性,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方便麵企業十幾年來不斷的升級。
在我看來,之前整個方便麵產業端不斷對產品進行升級,匹配消費者的核心需求和訴求,對這次爆火做了很好的鋪墊,疫情只是起了 " 加速器 " 的作用。而在這個過程中,特殊時期需求暴增,即使恢復正常,消費心理還沒扭轉過來,聚餐、外賣還是比較少,這對於逐漸回暖的泡麵產業來說,無疑是又一輪培養用戶習慣的好機會。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這個階段也是企業進一步調整產品結構和產品品類的絕佳時機。比如各大商場的方便麵均被搶購一空,卻總有個別品牌的個別口味,被孤零零的留在貨架上,這個免費的用戶調查,便是一個重新調整產品結構和品類的大好時機。


時代記憶:方便麵的沉浮記


從逆境中看到希望,方便麵市場的起死回生,真正的良藥是自身的變革。

結語:
1997 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火腿腸行業安鴻遍野,1998 年雙匯率先推出以 " 添加大瘦肉塊 " 為賣點的高端的王中王火腿,火了!
2003 年,非典肆虐,王老吉花巨資在多家媒體報紙進行宣傳:怕上火,就喝王老吉,打破了涼茶原有的地域特點,讓王老吉和去火畫上等號,火了!
這兩個產品都有共性:特殊時期,強賣點。
企業想要在市場過度飽和、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逆流而上,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進行產業復甦,就必須凸顯差異,大刀闊斧地進行產品革新。只有足夠貼近市場、認真瞭解消費需求、積極創新,調整產業結構,才能在一片紅海中突圍,得到更好的發展。
危機或契機,爆火之後登頂還是暴斃
品牌的產品力才是決定性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