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這些援贈物資上的詩詞傳情


讀懂這些援贈物資上的詩詞傳情

中日韓三國一衣帶水,唇輔相連,千萬年來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下,各國民眾傳承著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情感歸屬。一場全世界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襲來,日本和韓國民眾及時援助武漢,一批批援贈物資上的中國古詩詞句特別溫暖了災區人民的心。日本漢語水平考試事務局的紙箱上面寫著“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八個字;接著,一批批外包裝貼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的防疫物資再度引起共鳴。

讀懂這些援贈物資上的詩詞傳情


近日,在我國抗擊疫情取得階段勝利,日韓陷入最危急的時期,我國各省和民眾第一時間共享戰疫經驗,援助大批物資,同樣在物資外包裝上寫著溫暖的詩詞:“投我以桃李,報之以瓊瑤”“道不遠人,人無異國”“君送我風月同天,我報君道不遠人”“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等等,用同脈的文化力量,譜寫出新時代中日韓的友好關係。

讀懂這些援贈物資上的詩詞傳情


流動在援贈物資上的這一句句詩詞,表達了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國家民眾在災難來臨時最真切的安慰和問候。讓我們尋找這些古詩詞句的由來,感受中國古文化蘊含的深情。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意思是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當我們抬頭時,看到的是同一輪明月。出自《全唐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佛偈。 相傳唐玄宗時,當時的日本宰相長屋親王命人制作千件袈裟,繡上四句偈語,送給大唐高僧們,鑑真大和尚也收到了這份厚禮。鑑真披上了這件袈裟,隨後6次東渡,歷經劫難,終不言悔。


讀懂這些援贈物資上的詩詞傳情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來自於我國“四書五經”之一《詩經》裡的《秦風》,詩的題目為《無衣》,詩的大意是:怎麼能說沒有衣服穿呢?我和你有衣同穿。王的部隊就要出發了,磨亮我們的刀槍劍戟,我們一起同仇敵愾,出發殺敵!以“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興起的《無衣》,就是一首共同戰勝困難,克服艱險,劈波斬浪的戰歌和讚歌。

讀懂這些援贈物資上的詩詞傳情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出自王昌齡的《送柴侍御》,全文: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譯文: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讀懂這些援贈物資上的詩詞傳情


“投我以桃李,報之以瓊瑤”出自《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桃李,報之以瓊瑤”意思是:你給我恩惠,我會給你更多的恩惠,有禮尚往來之意。

“道不遠人”出自孔子《中庸》第十三章。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意思是說我們與韓國人民一道修為人道身道,“道”,是文化傳承,更是內心堅守的人文準則。自古以來,我們一道承傳。

“人無異國”則化用了李斯《諫逐客書》其中的句子:“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意思是中國與韓國的對話則站在了人類的高度上,我們的生活習性、大愛、人性,是不分國界的。

讀懂這些援贈物資上的詩詞傳情


“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出自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寫詩人對結鄰之後的美好憧憬:明月清輝共照兩戶,綠楊春色同到兩家,一池清水閃著銀光,春風拂面,花徑飄香。

這些來往的古詩詞贈語,言簡意賅,境界高遠,在彼此最艱難的關頭,體現了鄰國之間悠久的血脈相連,更表達了共同面對病魔患難與共,守望相助的無限真情。

讀懂這些援贈物資上的詩詞傳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