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背後的世家:從西線軍事將領更迭看司馬家鯨吞曹魏

“嘉平元年……太傅司馬宣王奏免大將軍曹爽…………夷三族。……夏四月乙丑,改年。”(《三國志》魏紀)

嘉平元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成功將曹爽等曹魏核心力量一網打盡,整個曹魏皇權成為世家的囊中之物。為了能夠迅速架空皇權,實現世家掌權的戰略目標,士林門閥在司馬氏的帶領下,將手伸向了兵權。

《新五代史·安重榮傳》:“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這句話雖然有失偏頗,但是軍權是皇權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於維護皇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從亂世之中“披荊斬棘,以有尺寸之地”的曹家人對此更是有著清晰的認識,所以曹魏三代帝王不管怎樣妥協,兵權永遠是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的。所以,從兵權歸屬我們更可以清晰地看清司馬氏代表的世家是如何一步步吞噬曹氏皇權的。

亂世背後的世家:從西線軍事將領更迭看司馬家鯨吞曹魏

網圖,侵刪

一、曹魏軍制

曹魏軍隊的主力是中央軍,中央軍由分中軍和外軍。除了中軍與外軍,曹魏政權還有作為地方兵的州郡兵。在曹操起家之初,作為軍閥之一參與進整個亂世之中,彼時的曹操兵少將寡,自然就完全由自己帶兵。但是在建安元年之後,隨著曹操迎立漢獻帝,擊敗袁紹,所佔領的地盤越來越多,必然需要分兵駐守。為了適應這種戰時統治的需要,就產生了“留屯制”,即平定一個地方,即留一部分軍隊在那裡駐防,並由一人任統帥,統攝轄區內諸軍。國家的軍隊既在事實上分了內外,內外的名稱自然也跟著形成,留屯在外的將軍及都督所領的兵,就稱為外軍;中央直轄的軍隊,就稱為中軍。

但是曹操時代的“留屯制”更加類似於一種戰時管理單位,具有臨時性和不穩定性。這樣的制度對限制了曹魏對外軍事力量的發展,也不利於維護邊疆地區的安穩。所以到了曹丕時代,為了實現從軍閥勢力到國家的轉變,對內對外形成強大的軍事壓力,必然會對此進行改革。具體的改革措施,我們從在南宋陳傅良撰寫的《歷代兵制》中可以讀到。據記載:“黃初三年,特置都督諸州軍事,尋加四徵、四鎮將軍之號;又置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位太尉上(事見曹爽〈讓司馬懿表〉)”。

在這個記載中明確指出黃初三年,曹丕對整個曹魏的軍事制度進行了改革,明確了各地的軍事級別及職責範圍。所謂四徵四鎮,指的是封號為徵東、徵西、徵北、徵南的將軍,在這之下配置的事鎮東、鎮西、鎮北、鎮南四將軍,從這些稱號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諸州軍事的將軍,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鎮壓之權。至於大將軍,則更為清晰,就是統領全國中央軍的最高指揮官,這是曹魏國家武裝力量的至關重要的職位,而且這一職位的出現,分割了原本屬於太尉的權力。這樣做的根本目的還是弱化世家對軍隊的影響,同時保證皇權獨立性。

亂世背後的世家:從西線軍事將領更迭看司馬家鯨吞曹魏

網圖,侵刪


受到當時三國鼎立的局勢影響,曹魏在設置軍事分區的時候,最主要的考量就是來自孫吳和蜀漢的威脅,因此曹魏的都督地方諸軍事,分西線,中線,東線,北線。其中北線為都督河北,重要性最弱,基本上可以忽視;西線為魏蜀前線,中線和東線為魏吳前線,因此這三線幾乎集中了曹魏有名的軍事將領以及精銳軍隊。

二、皇權之下的西線將領

作為魏蜀前線的西線,時刻面對來自蜀國的壓力,同時還要負責彈壓西北外族勢力,因此兵多將廣,精銳頻出。曹丕繼位之後以曹真為鎮西將軍,夏侯楙為安西將軍,分別負責雍涼和關中的防務。

黃初三年,曹丕改革軍制,將曹真調入中央,擔任大將軍。於是整個西線的防務重任幾乎完全落在夏侯楙肩上。夏侯楙是名將夏侯淵之子,娶了曹操女兒清河公主。是曹魏嫡系將領,但是卻並未繼承父親和岳父軍事才能,因此在夏侯楙鎮守關中之時,只是臨時的權宜之計。到了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帥大軍壓境,以“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為口號,北伐曹魏。軍情如火,剛剛繼位的魏明帝曹叡親率大軍西征,並將夏侯楙調回將夏侯楙調回朝廷,任命他為尚書。同時,再次調曹真以大將軍的身份都督雍涼諸軍事,應對蜀漢來勢洶洶的北伐,直到太和五年,曹真病逝。

曹真去世之後,曹叡對蜀漢採取防守策略,以司馬懿為大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從太和五年(231年)到景初三年(239年)整個西線防務完全操持於司馬懿之手。之後司馬懿又負責其他方向的戰事,便由徵蜀將軍趙儼負責西線軍務,趙儼與陽翟辛毗、許昌陳群、定陵杜襲並稱潁川四大名士;在建安二年,投靠大將軍曹操之後,歷任各處要職,深得曹丕信賴,又為曹叡重用。到了正始四年(243年),西線防務又交由夏侯玄掌控,直至嘉平元年(249年)。

我們可以從以上的簡述看到,在嘉平元年之前,西線的將領基本上以曹魏宗室或者姻親為主,期間司馬懿和趙儼二人雖然出身世家,但是完全操控於皇權之手,在魏明帝曹叡的安排下,東奔西走。可以這樣說,嘉平元年之前的西線完全是政由皇權,世家毫無插手的機會。

到了夏侯玄時,事情便不同了。夏侯玄是徵南大將軍、荊州牧夏侯尚之子。黃初六年(225年),夏侯尚去世,夏侯玄承襲其爵位昌陵鄉侯。曹芳即位,輔政的曹爽是夏侯玄的表親,夏侯玄升任散騎常侍、中護軍。作為皇權勢力的鐵桿維護者,夏侯玄曾提出了“限制中正官權力”、“除重官”、“改服制”等政治制度改革,目的就是儘可能從世家手中奪取權力,維護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但是由於時機不成熟,故而沒有施行。正始五年(244年),夏侯玄與曹爽一起策劃了失敗的駱谷之役,大失人心,為時人所嘲笑。正是這次失敗,讓西線精銳開始遊離於曹氏的掌控之外。之後的正始十年(嘉平元年),曹爽一黨被司馬懿誅殺,夏侯玄也被召回中央。

亂世背後的世家:從西線軍事將領更迭看司馬家鯨吞曹魏

網圖,侵刪

但是作為曹氏皇親中有著主政一方經驗的將領,夏侯玄的存在就是時刻威脅著司馬氏獨掌大權,必然不為世家所容。因此在嘉平六年(254年),夏侯玄被牽扯進“謀殺司馬師”事件之中,不久便被誅滅三族。陳壽終於在其編寫的《三國志》中說了夏侯玄幾句好話,“玄格量弘濟,臨斬東巿,顏色不變,舉動自若,時年四十六。(《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

三、世家掌控下的西線將領

自嘉平元年夏侯玄被調回中央,西線將領幾乎全部來自世家大族,原本曹魏精心佈置的西部防線被世家完全掌握。

接替夏侯玄的郭淮出身於東漢太原郡名門,建安中期,郭淮因出身門閥之族,故被舉為孝廉,始任平原府丞。曹丕為五官中郎將時,為了能夠儘可能地籠絡世家,因此廣結出身世家的子弟,因此召郭淮署為門下賊曹,後轉為丞相兵曹議令史。此後,郭淮長期在軍中任職。郭淮雖然出身世家,但是一身軍功卻是實打實的在實戰中千錘百煉而來的。從嘉平元年郭淮升任徵西將軍到正元二年(255年)去世,一直主持著西線防務。

郭淮的繼任者是陳泰,作為是陳群之子,陳泰是鐵桿的世家之人,高平陵之變時,陳泰力勸曹爽投降司馬懿,故司馬氏一直視陳泰為有功之臣。之後為了避開朝廷爭鬥,也為了能夠加速對西線軍隊的控制,陳泰主動要求調任雍州刺史。郭淮去世之後,朝廷即任命陳泰為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二州的軍事,即為當時曹魏西部的最高軍事長官。

接下來的司馬望是司馬懿的侄子,再之後就是鄧艾(出身新野大族)、鍾會(潁川鍾氏,太尉鍾繇之子)、衛瓘(儒學官宦世家)、李胤(祖父為東漢河內太守,與司馬家同出一地)、司馬亮(司馬懿第四子)。而曹氏皇權也在這些人手中一步步被蠶食殆盡,最終為司馬氏所取代。

亂世背後的世家:從西線軍事將領更迭看司馬家鯨吞曹魏

網圖,侵刪

對比嘉平元年的西線將領,我們可以看出在曹魏宗室將領之中,除了曹真這樣隨著曹操起家的將領之外,在其之後的將領大多屬於宗室二代、三代,軍事能力大打折扣,無法有效應對西線防務。而出身於世家的將領,無論在進攻還是防守上都讓蜀漢寸功難進。因此不得不承認世家取代宗室,成為曹魏實際控制人是一種必然。

在本篇文章中,老書蠡只是以西線為例,向讀者朋友們揭示了曹魏軍權易主,皇權衰落的過程。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所涉及的內容遠遠比收集整理的還要複雜,只是礙於史料的原因,無法詳盡描述。那麼在司馬氏鯨吞曹魏的過程中,曹魏皇室完全束手就擒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