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新世纪书评:《哀愁:川端康成散文集》

“这春节过得实在是憋屈。”电话里的友人无奈的感叹,“都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今年倒好,处处都死气沉沉的,花都比往常败得早。”听他这么说,才发现确实如此。出行计划的无限延期,给了人们懒惰的勇气,一天天的花开花落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终点。也正是因为如此,北京的两场大雪给了人们不知多少快乐,也给了我再一次走近川端康成的机会。初读日本文学,是那本《雪国》,温泉旅店、萍水相逢,闲寂而虚无,透露出一种无尽的哀愁。再次与川端康成相遇,哀愁二字更是直白的跃于纸上,成为了书名。

长江新世纪书评:《哀愁:川端康成散文集》

《哀愁:川端康成散文集》

翻开书,第一段就写了新年时节不曾凋零的花,不知道是不是一种缘分。花这种意象也经常出现在川端康成的文笔内。而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也是那段《花未眠》。从“海棠花未眠”到“一朵花若是美的,就要生存下去”,无不透露着作者对花草的痴爱。而从这份痴爱中,又往往夹杂着他无尽的哀叹。

长江新世纪书评:《哀愁:川端康成散文集》

海棠花

美就在那里,只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人的一生所感到的美是有限的,夜间的海棠穷尽自己的力量,舍弃了生命在开放的,又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凄美?而海棠花不睡觉,也给了作者重新看待花儿的机会,给了他重新审视自然的契机,再一次赋予了他发现身边一直存在着的美的能力。触发了他对于世间万物深深的柔情。

长江新世纪书评:《哀愁:川端康成散文集》

“岚山一直是美丽的,大自然一直是美丽的,不过,这种美,只是有时被某些人发现罢了。”

的确,散文是情感的文学,没有人情是写不出散文的。“富士山浸染了晨光,也浸染了暮色。”散文亦然。它不偏不倚立于纸上,清风是它,明月也是它。相比于《雪国》、《千只鹤》等小说类文学作品,《哀愁》更像是作者养在身边的孩子,述说着主人的诸多见闻,引领着人们驻足于他的时代。川端康成的时代。《哀愁》涉及了川端康成对自然万物的感慨、对人际的理解等诸多层面。那些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零星琐事,都或多或少的沾染了作者本人的点点思绪,把他带到了读者面前,使我们能够聆听到作者的心灵独白。能够管中窥豹,走近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

长江新世纪书评:《哀愁:川端康成散文集》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

其实川端康成并不是世界的宠儿,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也正因如此,在他的笔触里,总能透露出一种自带的悲观色彩。无论多么美妙的场景,在他的笔下都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他曾在月明的深夜,倾听溪谷的水音之美,却因想起去年春天的蛙鸣而泪流不止。他认为一身盛装,走在白昼沙滩上的情侣,看起来像落满尘埃的纸花。而大海的锣鼓,则传递着远古神话寂寥的音响。美与悲水乳交融,相互依存于川端康成的文字之间,成就了他的文学事业,也深藏在他的心底,跟随着他直到终局。

长江新世纪书评:《哀愁:川端康成散文集》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

在《临终之眼》一篇里川端康成曾这样写道:“无论如何厌离现世,自杀都不是理智的姿态。即便德行很高,自杀者也远离于大圣之域。”初读这一段深表同意,也跟着作者的脚步对那些自绝于天地间的文人表示深深的不解。然而最终,在得到了文学最高荣誉后的短短几年,他却选择了自己曾经嗤之以鼻的方式结束了一生。原来这竟是他最想要的。未到最后一刻,谁也无法咬定自己将来会拥有怎样的结局。

长江新世纪书评:《哀愁:川端康成散文集》

“艺术之友仅有死别,没有生离”

或许正如川端康成自己所说,“艺术之友仅有死别,没有生离。”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带给他的并不是物质上或者生活中的满足,而是无限的空寂人生,从未有过的空洞与悲凉。唯有一死,才能使他的灵魂重新饱满起来。于是川端康成选择了离开,甘于永眠于地下,相信如此既使自身无法得到人世间所谓的幸福,也一定能为自己博得想要的平和。

长江新世纪书评:《哀愁:川端康成散文集》

“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1962年 川端康成

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川端康成早已远去,但他的《哀愁》必定会一直存续下去。川端康成的哀愁,是藏在他骨子里的秘密,无人能够描述的清。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苦涩滋味?抑或是甜的?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翻开书本,从他的只言片语中去体会那个被他抛弃的自己。


阿绛

2020年3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