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用一段民国婚姻围起了一面讽刺的墙

《围城》这本书是钱钟书先生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被人们誉为“现代《儒林外史》”,通过名字便可懂得这本书鲜明的艺术特点是讽刺。杨绛先生曾在《写围城中的钱钟书》一书中写到,钱钟书先生在动笔这本书时,前后经过了反复思考与锤炼。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以方鸿渐为代表的性格迥异的另类知识分子。“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描写了婚姻围城、社会围城、封建围城。反映了明国时期,在国内流行的崇洋思想和封建思想结合下,知识分子的万生相。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讽刺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现代思想的格格不入,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

《围城》:用一段民国婚姻围起了一面讽刺的墙

困顿之中的“锱铢积累”

这篇小说问世之后,颇受欢迎,不到两年便出版了三版。在1980年的重印更是激起了青年们的强烈反响。本书的对后世有不小影响,不仅由黄蜀芹导演改编为电视剧,也有鲁兆明的续貂作品《围城之后》,甚至有一段时间出现了大量的冠以钱姓出版的后续,引得部分读者信以为真是钱钟书先生的后续之作。其中最数鲁兆明的续貂之作有可圈可点之处,不仅在语言艺术上模仿《围城》,在结尾也给出了开放性的相似之处。

本书是在1944——1946历时两年完成。杨绛先生曾说“小说是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显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小说的艺术动人之处就在产生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小说中的方鸿渐取材于钱钟书的两个个亲戚,性格上一个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另一个又是志大才疏且满腹唠叨。取人物于真人,事情却和作者本人经历相似。比如出国留学、担任大学教授与作品有相似之处,但是不能对号入座,只是从个人经历得到一些启示与灵感。

《围城》:用一段民国婚姻围起了一面讽刺的墙

钱钟书先生在国学文学领域、文化批评领域的成就,被推崇者称以钱学。但是在作者小时起,却不被家里人看好是搞学问的苗子。钱钟书先生一出生便被没有子嗣的伯父抱走抚养,伯父连夜冒雨为他寻得一个遗腹子落地就死掉的奶妈,钱家背后叫奶妈为“痴姆妈”。又因钱钟书在众兄弟之间比较稚钝,又爱胡言乱语。钱家人都说他吃了痴姆妈的奶有“痴气”。

钱钟书六岁入秦氏小学,上学不到半年,生了一场病,伯父舍不得他上学,便已在家中随伯父茶馆听书。在此期间钱钟书就花两个铜板在小书铺租小说看,《西游记》、《说唐》、《济公传》等等。他把书中各式各样的兵器大小重量都会记得滚瓜烂熟,却不认得阿拉伯数字1、2、3。钱钟书的父亲敬畏自己熊掌,只好偷偷抓他去读书,读不好便要拧肉。钱钟书在考大学时数学却只得了15分,而国文和英文都是满分被清华大学录取。

尽管已去世22年之久,但是他的作品、他给后人留下的影响以及他和杨绛先生的爱情都是一段佳话。

《围城》:用一段民国婚姻围起了一面讽刺的墙

每个人的感情,就是围城的很好演绎

钱钟书先生在书中巧妙地运用着暗喻和明喻。喻体更是从哲学、历史、艺术等多角度展开。书中用“捏着冷血的鱼翅”来比喻苏文纨态度的冰冷无趣;“用圆壳行军热水袋”来比喻沈太太眼皮下垂的形态,从此看出此时的沈太太年纪已老,却眼中噙满着多情的泪水,更形象的表达了老妇人的骚情之态。用“好水果”来形容唐晓芙的脸蛋,让读者眼前一亮,发现这个女人的与文中其他女人的描写不同,更有作者的偏爱之情。

《围城》:用一段民国婚姻围起了一面讽刺的墙

书中更是贯穿了“钱式幽默”,用诙谐的语言生动刻画出一个又一个性格迥异且另类的知识分子。正是这种诙谐语言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了书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情节波动之处,也能更好的体会到作者写此书的意图之处。书中一段又一段的感情问题是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也是明显的闯进与逃离围城的体现。方鸿渐和孙嘉柔的婚姻,他们在苦苦挣扎,吵架为主生活为辅,在这座围城中,他们的结束也是悲剧,但是作者却留了想象余地。赵辛楣对苏文纨的执念并苦苦追求着,却也没有进入到她的爱情婚姻围城中。而书中主要的发生地点三闾大学也是一座围城的象征,它是当时处在战争中的中国,而书中人物便是水深火热苦苦挣扎的中国人民,却迟迟见不到光明。这现代的《儒林外史》不仅批判着人,也在鞭打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封建束缚。

书中的经典意象化用了胡萝卜、驴和赶驴人三者的故事去从侧面展示了下属和上司之间的关系。驴的愚蠢本分,赶驴人的狡猾奸诈。从点到面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的风气如此不正。如此强的想象力并运用着讽刺的手法,世界仅此钱钟书一人。

《围城》:用一段民国婚姻围起了一面讽刺的墙

世界需要的是善良而不是怯懦无能

《围城》算是一部悲剧,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人物。他不是英雄,而性格却是怯懦无能、满腹唠叨,思想性格复杂又矛盾,在工作求学上也是志大才疏。尽管他一直懂得自己和别人和社会的关系,但是却碍于面子、怕伤害感情,也有本身的惰性,一直不能从被困的环境中逃出。

在方鸿渐定亲的乡下女人死掉后,方鸿渐被丈人用彩礼钱送出国深造,但是方鸿渐对求学长志并无兴趣,变买得一个克莱登大学的假头衔来哄骗自己的父亲和未婚妻的父亲。

尽管书中的方鸿渐没有义正言辞的批评过社会昏暗的现象,但是在他的生活言行中,可以映射出民国时期,一些大学生贪图享乐、惰性成习的现象,极其具有讽刺的现实意义。

《围城》:用一段民国婚姻围起了一面讽刺的墙

一个人一生悲剧不要像方鸿渐一般,他在每一座围城中总是以失败者的身份,狼狈逃出。赵辛楣一针见血的指出方鸿渐“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甚至在被孙嘉柔大骂三声“懦夫”也丝毫没有让他用勇气去认清事实。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方鸿渐在怯弱的另一边也有着绅士的一面。他钟情于自己对唐晓芙的感情,追求纯真与美好,厌恶世俗的平庸。

他尽管买着克莱顿大学的假证,可是提及此事他满身羞愧,并不愿凭此事招摇撞骗。他的性格也反映着社会的另一个层面,他有自己的傲骨,他不会溜须拍马以求功名利禄,造成了他在为人处世的失败。

人性的光辉之处也就在于不虚伪、不卑鄙。

也从他身上反映出对封建文化社会的绝望与无奈,也充满着对西洋文化的鄙视与不屑。塑造了一个有着现在文明熏陶的、正义的、善良的品行的人物。

也讽刺了正是在这种乱序的社会中使人们的品性多了几分迂腐和软弱。

《围城》:用一段民国婚姻围起了一面讽刺的墙

人性复杂,善良且要无畏

方鸿渐和唐晓芙的决绝,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也是本书的一个悲剧点。而方鸿渐和孙嘉柔的结合也推动了悲剧的发生。书中写道“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逃离这座围城,进入下一座,就这样一个完整的方鸿渐变成了围城之间的流浪者、拾荒者。

人性本该为善。活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战争的烽火中,中西文化的冲击与交融,思想的束缚与开放中,每一个客观的因素都在他的心底筑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围墙。他也逐渐形成了认真且玩世的态度和双重人格,正直且懦弱。

书的封面上“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出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冲冲进进永远没有结束可言,都不过是麻木无助的表现,谁也不能真的体悟到自己想要的感觉。这就演变成了,想要的无法获得,拥有的却不是渴望的。

《围城》:用一段民国婚姻围起了一面讽刺的墙

这就是“围城的人生”像极了一场梦,总是在悲剧和失望中度过。曾评价过“《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的夏志清书评家,也评价了方鸿渐:“他是一个聪明善良的人,却也是毫无勇气的懦夫,他的软弱也贯穿了全书。”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用围城做暗线,用婚姻、职业、学习来揭示社会。钱钟书先生也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方式,来控诉了一个时代,并用一个矛盾的人物去挖掘人性,也体悟出人性善良却不要媚俗软弱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