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阻止自己的善業功德曇花一現?

在《優婆塞戒經研讀》專題的前幾篇文章中我們已經為您分享了,發菩提心的原因,有的人為了增長壽命、有的人為了增長財物、有的人為了不斷菩薩種姓、有的人為了斷除煩惱罪過、有的人為了自我得度。


本期繼續為您分享發起菩提心者,自己的善業功德永不壞失。


【經典原文】

佛在《優婆塞戒經》中說:

善生言世尊。眾生云何發菩提心。善男子。為二事故發菩提心。一者增長壽命。二者增長財物。復有二事。一者為不斷絕菩薩種姓。二者為斷眾生罪苦煩惱。復有二事。一者自觀無量世中受大苦惱不得利益。二者雖有無量恆沙諸佛悉皆不能度脫我身。我當自度。復有二事。一者作諸善業。二者作已不失。復有二事。一者為勝一切人天果報。二者為勝一切二乘果報。復有二事。一者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惱。二者為得無量大利益事。

也有的人發菩提心是為了做善業,更多的善業,真正的善業。


1、什麼是善業?

善業就是身口意善的業。是“惡業”的對立面。

換言之,凡是能感召善果的業都是善業。比如“五戒”“十善”等。


2、善業、發心、果報

外表看似一摸一樣的“善業”,因為發心的不同,其果報卻大相徑庭。因此,善業、發心、果報之間存在的緊密的關聯。


《大丈夫論》中說:

“富者雖與無悲愍心。名曰與不名施主。悲愍心施是名施主。”


有財富的人救濟他人,卻沒有悲憫心,這叫做“給與”,不是佈施,有悲憫心的佈施才叫做施主。


因此,同樣給與他人100元,心無悲憫則為“給與”,心有悲憫才是佈施,才有佈施的善果。


《大丈夫論》中說:

“若求報施者名為施者。商賈之人亦可名施。若求報施果報猶尚無量。況有悲心不求報施果報何可稱計。若求報施唯可自樂。不能救濟徒自疲勞。悲心施者能有救濟。後得果時能大利益。”


如果為了求福報叫“佈施的人”,那做生意的人也可以叫做“佈施”。如果為求福報而佈施尚且得到無量的果報,何況以悲心不求福報去佈施的果報如何能稱量呢?


如果為求福報而佈施只能自樂,不能救濟他人,自己白白勞累。但是,悲心佈施還能夠救濟他人,最後能得到大果大益。


總之,要做善業,先要發心,發心不同則果報差之千里。


3、善業會永遠存在嗎?

凡夫眾生一天中善業、惡業都在不停地作,比如,一個發世俗心的人,做了大善業之後,果報感召到天人,天人中善果享盡之後,就會消失,剩餘的惡業又會逐漸讓其墮落到地獄道,因此,三界眾生的本質都是地獄人。


因此,不發心出三界、度眾生的人,他的善業是暫時的,會消失的。


4、永不消失的善業

發菩提心的人則不同,從發菩提心開始,他所作的一切善業,都具足慈悲心、憐愍心,一步一步地走向福德圓滿的境界,直至涅槃,法身常住。這樣的人,他的善業就不會壞失而永遠存在。這樣的善業才是“做已不失”的永久善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