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發源於汶泗流域新證及與中原華夏文化比較研究


華夏發源於汶泗流域新證及與中原華夏文化比較研究

遠古華夏族起於何方,歷來是史學界的難點問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王國維等主張東方說;傅斯年等則主張西方說。王國維認為:“自上古以來,帝王之都皆在東方……惟史言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俱僻在西北,與古帝宅京之處不同。然堯號陶唐氏而冢在定陶之成陽;舜號有虞氏而子孫封於梁國之虞縣,孟子稱舜生卒之地皆在東夷。蓋洪水之災,兗州當其下游,一時或 I 有遷都之事,非定居於西土也。禹時都邑雖無可 I 考,然自夏太康以後以迄後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見於經典者率在東土。”其後,楊向奎也認為: I “古代兗州一帶河濟流域實為中國文化的發源 I 地。”他首先列舉了舜為東夷之人;並指出禹會諸 I 侯的會稽山實即今山東蒙山;並指出太康失國- I 段歷史之地名如有窮氏、有鬲氏、寒、斟灌、斟尋、 I 過、有仍氏均在山東境內,而虞、綸、鋇、戈等多在 I 今河南東部地區。因之,認定夏民族最早起源於|東方[幻。呂思勉也說:“吾國古代,自稱其地為齊 I 州,濟水蓋以此得名。…… 嵩高為中,乃吾族西 I 遷後事,,其初實以泰岱為中。故《釋地》雲:‘中有岱嶽氣……可見漢族緣起必在震方也。”[3傅斯年說:“三代及近於三代之前期,大體上有東西不同的兩個系統。這兩個系統,因對峙而生爭鬥,因爭鬥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進展。夷與商屬於東系,夏與周屬於西系。”[引上世紀四十年代,徐旭生說:中國遠古時代,曾存在過三大集團,起於渭水者為華夏集團;起於東方者為東夷集團,起於南方者為苗蠻集團。三大集團亦因鬥爭而聯合,最後歸於統-[5l。由於時代所限,這些材料多半以古史資料為主,而當今研究遠古史,總不能離開考古學與民族學等多學科的綜合考察,才能得出較科學的結論 e 筆者經30餘年的不懈努力,在綜合考察了各學科的基礎上,於2001年著成《炎黃虞夏根在海岱新考》一書,便知筆者贊成前一種觀點而不同意後一種觀點。基本觀點是:相傳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大體是從炎帝、黃帝時代開始的。從考古學上講,這時的東方,即大汶口文化區,發生了非常重要的變化。考古學家高廣仁、邵望平說:“當公元前第三千年的前期,大汶口文化的經濟水平和社會發展狀況在黃河、長江兩河流域諸文化大系中居於領先地位。”[7l並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至於中原仰齠文化區,業已進入它的後期階段。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說:“如果說它的前期是母系氏族偉生它的後期也只能還是母系氏族制。”[蜀從史籍中我們知道炎帝、黃帝已皆以父系制計世系,那麼,可以肯定地講,先進的華夏族只能誕生於業已實現父系氏族制的先進的東方,而不可能誕生於處在母糸社會的中原地區。東方華胥氏、太昊氏、少昊氏、少典氏、炎帝氏、黃帝氏以及黃帝后裔顓頊、帝嚳、堯、舜、禹等,是一個前後相繼而不斷髮展壯大的血緣親屬族團。華族以華胥氏得名;夏族則以鯀居夏丘得名。因此,華族包括夏族,夏族出自華族。自兩昊炎黃起,至禹後裔少康止,華夏族始終主要以大汶口——山東龍山文化地區為活動中心。其中的黃帝與蚩尤之戰;黃裔伐三苗、九黎、共工之戰均發生於海岱地區。而堯舜禹方國大聯盟的發展和鞏固,為禹子啟建都於臨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太康失國之亂至少康復國於夏邑(今臨沂),夏王朝又得到了恢復和鞏固。後來,少康西遷中原,中國今臨沂),夏王朝又得到了恢復和鞏固。後來,少康西遷中原,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才由東方逐漸轉移到中原地區。由夏王朝的西遷,帶來了整個 族的西遷,從而形成了西遷大潮,這便是山東龍山文化由衰落到終結的根本原因。此前,早在大汶口文化中期階段西遷大潮就已經開始了,在中原地區曾發現不少大汶口文化的器物和墓葬可以為證。東方夷夏關係十分密切,有些夷族如兩昊本屬炎黃之祖。因此,原則上講,夏出於夷,夷包括夏,而夏大約在太昊時代便是諸夷中的領導民族,後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華夏族逐漸成為諸夷中的統治民族,這從古本《竹書》中看得很清楚 。

二、王子襄《泗志鉤沉》揭示了華夏祖先生於汶泗上源的系東魯中南地區在考古學上不僅是北辛文化的發祥地,還是大汶口文化的原生地和中心區域。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便在泰山之陽的大汶河中游地區。在古史學上,這裡是炎黃之都曲阜一帶魯中南地區和窮桑所在地,而在當時,泰山被稱為崑崙之墟[1明,是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封禪的所在地(《 史記 · 封禪書》),也是《淮南子 · 地形訓》九州中的中土之州——冀州。相傳女媧殺黑龍以冀州;黃帝殺蚩尤於中冀之野,堯舜禹居冀州之中心所在“冀”都均在這一地區。《史記 · 周本紀》引《帝王世紀》雲:“炎帝自陳營都於魯曲阜;黃帝自窮桑登帝位,後徙曲阜;少昊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顓頊都窮桑,徙商丘。”窮桑“在魯北”。筆者認為:窮桑之都即上述泰山以南的大汶口文化遺址所在土世1叮。皇甫謐又云:“黃帝生於壽丘,在魯城東門之北。”可見,汶泗流域實為華夏各帝王活動的核心地區。正是在這一核心地區的今泗水縣,出現了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近代鄉土學者王子襄先生,他所著的《泗志鉤沉》因載有不少很有價值的華夏先王史料,而被山東著名學者王獻唐在炎黃氏族文化考》中加以廣泛引用,從而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近年老友卞玉山先生赴泗水考察,帶回了該書手寫複印本並其它有關資料·對研究華夏起源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在此深表謝意。據《泗水縣誌》載:王廷贊(縣城榆樹園村人。王氏1866年(清同治五年)考取秀才,1873年(同治十二年)癸酉科拔貢 1892年(光緒十八年)壬辰科進士。曾任四川平武、長寧、南部知縣,後升任直隸州知州,在任後補知府,任職共15年。因目睹清廷腐敗無能,遂辭官還鄉。於花甲之年不辭勞苦,歷盡艱辛,考察泗水縣境內山川河流,又多方查閱史料,訪問鄉老,遂著成《泗志鉤沉》[1刁-書,後又寫成《泗水源流考》等多項著作,榮獲山東歷史博物展覽會特等獎。《泗志鉤沉》分《泗水縣山川考》及《 泗水縣疆域沿革考》兩部分。筆者以史料價值較高的後一部分為主,綜合融入第一部分有關史米車經歸納後,摘要分述於下:

1.華胥氏之國與華族、華地王氏雲:“(今泗水縣)東北五十里有華胥山,其西麓有華村,為漢華縣故治。按《古河圖》雲:‘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今治東六十里有雷澤,亦名伏澤,北有伏山,東南有扶犁山,亦曰拋犁,有浮來,亦曰包來。近於其地掘得漢河平二年鹿裡碑,西南有陪尾即負尾山,又南有萁山。蓋扶、伏、負、萁、拋、包、浮、鹿……似異而實同伏羲之伏。……又按:華古讀音敷,字亦作伏。”由上可知,伏羲之母族華胥氏因遷居此而有華胥國與華胥山,並有諸多華縣、華澤(即雷譯)與華渚等多個“華”之地名。而各種不同字形而音實相同者皆源於伏羲之伏。又因伏、華古音相同,所、拋、包、浮、鹿……似 所有以“伏”名山、名地、名水者皆可讀“華”。也可這樣理解:華胥氏與其子族伏羲氏古讀音皆相同,但為了區別母族與子族起見,只能稱母族為華胥氏,子族為伏羲氏。

而泗東一帶實為“華”族最密集的地區 e 在此方圓約35公里的範圍內,佈滿了華族居地名,因此,才有諸多山川地名以華或伏為名者,據此而知泗水之源一帶確糸華族的較早發祥地。至於最早華族發祥地當在今菏澤市東北的古成陽一帶,其地亦有雷澤、華胥傳說,後面將詳談。2.居龍氏之國與炎帝王氏雲:“今治南十五里有居龍山。按《春秋左氏傳》郯子曰:‘太日皋(同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劉道原《通鑑外紀》:‘太昊命大庭為居龍氏,造屋廬,又立五官,春官為青龍氏,又曰蒼龍。'今治東五十里有蒼龍溪。唐鄭還古為蔡少霞記夢書《蒼龍溪新宮銘》者也。《外紀》又云:‘太昊復立九相,葛天氏居葛天氏居東,葛天氏即居龍氏。'曲阜有大庭氏之庫,而泗有居龍山,其地屬居龍國無疑。”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