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赏析卜劳恩的亲子观

导语——

埃·奥·卜劳恩(1903-1944),原名埃里西·奥赛尔,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漫画家之一。

豆瓣9.2《父与子》|结合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赏析卜劳恩的亲子观

卜劳恩和妻子

他的艺术生涯短暂,作品不多,凭《父与子》一鸣惊人,被誉为德国幽默大师。

在这之前,奥赛尔是一名时事漫画的撰稿人,由于发表了一幅讽刺希特勒的漫画,遭到纳粹党的仇恨,一度让家庭陷入了困境。

1934-1937年,奥赛尔转为非政治主题创作,以自己生活的城市——卜劳恩作为笔名,以自己和爱子克里斯蒂安的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一举成名的漫画作品。

作品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无比清澈的世界——没有政治、没有恩怨、没有斗争,有的是一个秃头慈父和一个活泼稚孩,发生的各种滑稽故事和掀起的无数温情。无法想象,这样的作品竟是在纳粹恐怖主义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作品传入中国后,受到鲁迅、丰子恺等人的高度评价。原版的《父与子》,除标题外具有无字的特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耐人寻味。

下面,我将从美学、儿童行为心理学、家庭教育学三个维度,带大家一起重温这经久不衰的亲情之旅。

豆瓣9.2《父与子》|结合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赏析卜劳恩的亲子观


豆瓣9.2《父与子》|结合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赏析卜劳恩的亲子观

“童真说”和“情趣说”相结合,“真善美”父子的生活画卷

卜劳恩的美学观充满着奇幻色彩,在《父与子》中反复强调童心的重要性,这为现代美学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夸张的童趣表现手法

作品中处处流露出父子突发奇想的创作力,夸张之余让人对这位幽默大师的想象力叹为观止。

《烟圈舞》一节中:父亲坐在沙发上休闲地吸烟,一个个烟圈袅袅升起,而儿子竟像跨栏般跳过一个又一个的烟圈,自得其乐。

在《聪明的父与子》中:父子开车兜风,没想到汽车抛锚了。父亲一直查不问题所在。儿子等不及了,拿起滑轮车蹬划着离开。父亲灵光乍现,把小汽车当成滑板车,一边滑步,一边跟在儿子后面出发。

豆瓣9.2《父与子》|结合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赏析卜劳恩的亲子观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夸张感十足,却毫不违和,将别具一格的童趣和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2、善良淳朴的灵魂感染

一个不朽的美学作品,一定离不开正面的精神熏陶。

在《飞走的野鸭》中:父亲好不容易抓来一只野鸭,一阵大风竟把野鸭刮走了。野鸭被卷进一户穷苦人家的烟囱里,通过烟囱落进一个几乎掀不开锅的五口之家,并随之成了他们稀有的美餐。当父子在门外窥看到这一幕时,不忍打扰别人的幸福,俩人蹑手蹑脚地离开了。

豆瓣9.2《父与子》|结合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赏析卜劳恩的亲子观

多么善良的父子俩啊!

卜劳恩笔下所传递的,正是这种温暖的人间力量。

又比如《生日礼物》中:为庆祝父亲38岁生日,儿子精心训练两头猪耍杂技。生日那天,两头猪用尾巴卷出了"38"的字样,逗得父亲开怀大笑。

孩子就好比甜心果,常常将父母心中的烦恼一扫而光,他们远比想象中更爱我们。孩子在哪儿,那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细细体味卜劳恩笔下的每个故事,让人感受到这个喧嚣的尘世里,多了些无私和童真,少了些功利和虚伪,处处渗透着"真、善、美"的美学价值,这正是《父与子》经久不衰的精神所在。

豆瓣9.2《父与子》|结合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赏析卜劳恩的亲子观

透过漫画窥探儿童认知力的发展

儿童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认知行为概念叫“儿童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是指儿童在某一阶段智力、秩序感、节奏感、行走、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而产生的一段对环境、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等一系列的敏感情况。

在《父与子》中,卜劳恩向我们描绘了儿童不同阶段的认知力特点,为我们更好地读懂自己的孩子,打开了一扇认知的大门:

《杰作》一节中:儿子打翻了墨水瓶,父亲正准备拿条索揍儿子,没想到转身回来,却看到儿子利用墨迹在地毯上绘画。父亲打消了揍儿子的念头,还跟他一同完成了这副地毯杰作。

豆瓣9.2《父与子》|结合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赏析卜劳恩的亲子观

漫画中还有不少涉及儿子绘画的章节:如《落日》、《领带还是领结》、《儿子的报复》等等。

这正是学龄期儿童(3-6岁)的绘画敏感期,跟作品创作时间(卜劳恩儿子3-6岁)不谋而合。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图画、颜色特别敏感,并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为什么父母要读懂儿童敏感期?为的是利用敏感期,事半功倍地引导孩子成长。

记得我儿子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热衷涂色,竟达到废寝忘餐的地步。于是我买了十几本涂色册让他涂个够。即便到了深夜11点,我命令他早点休息,他也无动于衷,让人不可理喻。后来我明白这是儿子的绘画敏感期出现了。

如今儿子在色彩搭配上依然很出色,大概就是那个时期培养起来的。

当敏感期出现时,孩子内心如同有一股魔咒,驱使他作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而这正是内在认知驱动力在作祟。

如果父母误解和压制孩子的这些"天性",势必会耽误儿童的成长过渡。终有一天,孩子会通过其他方式去弥补这个阶段的成长缺失。

而父母能做的,就是"顺势而为",用关怀接纳孩子,因势利导,陪他度过不同的敏感期。

同样地,书中很多章节都折射出儿童认知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比如《让人着迷的书》——字符阅读敏感期、《越看越像》——感官敏感期、《实用的发明》——社会规范的敏感期等等。

而正确区分“儿童敏感期”和“儿童恶作剧”,则是家长首要任务,这会决定我们不同的教育方式。

细心的父母通过漫画,便能摸索到“儿子”成长的蛛丝马迹,窥探其认知行为的特点。分清“儿童敏感期”还是“儿童恶作剧”,运用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原则,更好地对比和明鉴我们的孩子。

豆瓣9.2《父与子》|结合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赏析卜劳恩的亲子观

漫画背后儿童情绪与社会发展的深层探究

1、情感外露、情绪不稳定及情绪极易冲动

在《时时刻刻想和爸爸在一起》一节中,我们看到一个不断恳求爸爸讲故事、恳求爸爸陪他玩,到最后,爸爸干脆陪着孩子一觉睡到天明的故事。

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孤独时想要陪伴,委屈时需要安慰......孩子童年时期张扬的情感外露,是孩子寻求安全感的情感表达。

如果父母不理解这些情绪行为,苛责孩子不懂事,打着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旗号,过早地让孩子承担着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熟,这无异于揠苗助长。

而卜劳恩用漫画,生动地诠释了孩子不同的情感需求,也给出了他作为人父的正确表率。

又比如在《子打架,父打架》一节中:儿子和一位小朋友发生了肢体冲突,于是两人分别向父亲告状,结果两位父亲争持不下,拳脚相向。而一旁的两个孩子,早已又玩到一块去了。

豆瓣9.2《父与子》|结合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赏析卜劳恩的亲子观

其实,很多儿童的情绪和情感是多变的,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 但同时,孩子的喜怒哀乐也容易瞬间切换,"破涕为笑","重拾旧好"时有发生。

大部分时候,孩子会在矛盾中摸索出与同伴相处的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需要父母过多介入,父母只需稍加引导即可。如果父母的“介入”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

而漫画中父亲行为的“失策”,往往是因为太爱孩子造成的,更彰显其“慈父”的形象。

正因为卜劳恩既赋予“父亲”正面的形象,也赋予他作为反面教材的借鉴,更显得真实和真诚。

2、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高级情感是指由幼儿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社会性情感,体现在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三个方面。

在《给我几本世界名著》中:儿子要求父亲给他一些《世界名著》,父亲先给他《鲁滨逊》,儿子示意不对,要求父亲给他歌德的书。父亲还窃喜孩子懂得欣赏歌德的作品了,没想到孩子却用歌德的名著作为垫脚石,去采摘树上的果子,只因歌德的书比其他书更厚。

低幼的孩子尚未建立高尚的道德观,不懂得尊重名人的劳动成果,可孩子的做法,又是聪明和理智的。作者在调侃名人名著的同时,深刻地反映了这一阶段的孩子稚气未散、童言无忌的特点,合情合理。忍俊不禁之余,又让人会心一笑。

而在《实用的发明》一节中,父子去遛狗,小狗每看见一颗树就撒一泡尿,父亲告诉儿子这是小狗确认领土的一种方式。当小狗撒了N泡尿时,儿子忍无可忍了,他为狗狗制作了一棵专属木桩,并把狗狗和木桩一同放在拖车上,再拉着拖车一同散步,这样狗狗就不再到处撒尿了。

豆瓣9.2《父与子》|结合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赏析卜劳恩的亲子观

这显然是儿子对小狗不当的道德行为产生了明显的抵触情绪。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时,孩子就会企图阻止,这是孩子逐步建立道德观念,人格社会化的体现。

认真品味漫画背后的深意,你就能读懂了孩童时期大部分的情绪表达和情感需要。这无疑又是卜劳恩给父母的一笔珍贵育儿馈赠。

豆瓣9.2《父与子》|结合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赏析卜劳恩的亲子观

寻找家庭教育的永恒定律

1、 “有原则但无条件的爱”

在《过犹不及》一节中,儿子不小心把球踢到一陌生人头上,于是陌生人指责孩子。父亲看到后,也一同批评孩子。孩子哭了,跟陌生人道歉,可是陌生人依然喋喋不休。这下父亲愤怒了,把球扔到陌生人身上,带着儿子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豆瓣9.2《父与子》|结合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赏析卜劳恩的亲子观

现实中,不少家长在孩子理亏的时候,委曲求全。可是,当权益被过度侵犯时,父母必须坚定地用爱去守护孩子,用行动告诉孩子:“不怕,有我在!”,从而避免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同样,在漫画中,儿子经常被父亲打屁股是常事。尽管如此,父亲对儿子的爱丝毫没有改变:他彻夜充当“石头搬运工”,为的累积足够多的石头,第二天与孩子一起打水漂;为了能帮儿子“报复”破坏雪人的坏人,父亲挨冻乔装成雪人一整天,还经常挺身而出替儿子“伸张正义”......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批评的是孩子的错误行为。与此同时,不应通过减少爱来惩罚孩子,绑架勒索孩子对爱的需求。

卜劳恩用漫画生动准确地诠释了爱的表达:

爱,是有原则的。但同时,爱,也是无条件的。

当孩子知道自己被安稳地爱着的时候,便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这才是他治愈一生的底气。

2、深度陪伴

在《不许动,抢劫》一节中:父子和小狗玩得不亦乐乎,即使劫匪喊了几次"我要抢劫",他们也丝毫没有察觉,最后劫匪只好灰溜溜地离开。

豆瓣9.2《父与子》|结合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赏析卜劳恩的亲子观

夸张的手法深刻地诠释了什么叫"深度陪伴":心无旁贷,全情投入,乐在其中。

陪伴孩子是有保质期的,错过了孩子的成长瞬间,再怎么努力也弥补不了遗憾。

3、阳光教育

《父与子》中有大量父亲对孩子的阳光教育:比如在《儿子的礼物》中,面对失误时,父亲如何巧妙地让孩子学会"弄拙成巧",用乐观幽默的态度笑对人生。

当父子流落荒岛时,更是大篇幅渲染父子如何在困境中“苦中作乐”:如《裤式渔网》、《可以刮胡子的斧头》、《和袋鼠做朋友》等等。

当生活无法赠与我们阳光时,那么就做自己的小太阳吧。

这不正是卜劳恩其人吗?即便活在高压政治下,仍引领孩子活出豁达乐观的人生。而这正是他最想向世人传达的一种精神隐喻。

4、反思与自省

更让人感动的是《愧疚》一节:父亲在专心看报,儿子请求父亲给他小火车,父亲因受到打扰,斥责并拒绝了儿子。儿子伤心地哭了,父亲才把小火车给了儿子。事后父亲反思自己凶巴巴的态度,还狠狠打了自己的屁股以作惩罚。

豆瓣9.2《父与子》|结合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赏析卜劳恩的亲子观

自省是一面镜子,将我们的错误清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进步的机会。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父与子》也常常引起我的反思和自省:

*故事的笑点(泪点)在哪?

*如果我的孩子也这样做,我的反应会如何?

*如何让孩子对待亲情、友情、金钱等问题?

*为人父母,我们想要怎样的亲子关系?而真实的亲子关系又是怎样的?

......

漫画章节不断切换生活场景,但无论何时何地,父亲的教育始终离不开这个公式:

一个优秀的父(母)=有原则但无条件的爱+深度陪伴+阳光教育+反思自省

而这正是全书给家长读者们最大的收获所在。

结语——

1940年,卜劳恩重拾政治漫画的画笔。可这些"反纳粹"观点的漫画,终究还是给他招来杀生之祸。1944年4月6日——在希特勒政府判处他死刑的前夕,他自杀于关押他的牢房。

在给妻子的诀别信中,卜劳恩深情地写道:

“我为德国而画画……还望把他(克里斯蒂安)哺养成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

带着对祖国的爱、对儿子的期盼、对妻子的慰藉,这位乐观积极的父亲,大义凛然地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或许有遗憾,但是没有悔疚。

豆瓣9.2《父与子》|结合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赏析卜劳恩的亲子观

留给儿子的,是一笔毕生难忘的美好回忆;留给世人的,则是一部永垂不朽的漫画经典,并感动着世界80余年......

蒙田说过: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卜劳恩,他都做到了:不仅仅是对儿子、更是对世人。

总有一天,我们无法再牵孩子的手,可是我们留给孩子手心的余温,会让孩子不再害怕孤单,让他们有勇气直面忧患的余生。这正是父母子女分离的意义,也正是《父与子》留给世人的永恒精神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