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穴位2个手法,老少皆宜“治未病”

导读:《黄帝内经》里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即使在今天,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可谓是先见之明。

中医的优点,就在于非常注重人体的自我修复力。中医有言“三分治,七分养”,指的是:在病人康复过程中,医生和药物所起的作用较少,身体的恢复更多依赖于自我调节,也就是修复人体自我修复能力的过程。尽量依靠自身修复来治愈疾病。现代医学已经发现,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最高明的治疗手段都是通过修复人体自愈系统的平衡,来提高人体的自我痊愈能力。因此,治疗的方法不应该是单纯中止疾病症状,而是协助人体完成它该完成的工作。

4个穴位2个手法,老少皆宜“治未病”


“上医治未病”,是说:最高明的医生,往往在一个病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把它给治好了,这是中医的最高境界。如何去“治未病”?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养生。中医的精华,是求医不如求己,而求己,就是学会使用人体自有的经络穴位,激发人体的自愈潜能。

4个穴位2个手法,老少皆宜“治未病”

然而,在中医针灸理论里,除去365个经穴,还有大量的经外奇穴、阿是穴,从古到今陆陆续续都有人在发现新穴。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要记住的是那些能养生养命的大穴即可。这样的大穴并不多,是从远古就传下来的。

如何正确的使用养生之穴?首先要知道经络穴位养生逻辑:保养先天、滋养后天、疏通气血。

35岁以前的人养生,要保先天,可压脐(神阙穴)、擦涌泉和揉太溪穴;35岁以后的人养生,要养后天,可按摩足三里;而通气血的捏脊法,老少皆宜,可伴随人的一生。

先天之本决定了一个人35岁之前的健康状况,如果说,年轻人也要养生的话,重点就要放在开发先天之本上。

怎样保先天?依靠三个穴就行:神阙穴、涌泉穴、太溪穴。

神阙就是肚脐,这是人体五脏六腑之根,是神元归藏之本,是调整身体整体状况的“黄金分割点”。按压肚脐能激发人体的元气。有使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等作用。

【位置】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归属任脉。

4个穴位2个手法,老少皆宜“治未病”

【操作】 揉肚脐及四周。

这里给大家总结了一下揉腹的方法,但是大家不要拘泥于这个方法,如果自己操作的时候有一点点偏差亦是无妨。养生保健主要是两点:自己舒服、长期坚持。

揉腹早一次晚一次,选择在睡前、起床后最好,如果有恒心,也可以在午后加一次。练一周左右就可感觉腹内气随手转呈恍惚荡漾之象,坚持一个月,能感受到惊人的变化。

4个穴位2个手法,老少皆宜“治未病”

躺着按

取仰卧位,以右手撑按顺时针方向绕肚脐眼揉腹,先从肚脐眼开始转圈儿,一圈接一圈逐步扩大,直至揉遍全腹。按揉力度应该适中,以不产生痛感为前提。

站着按

右手的手心对着肚脐神阙穴,以肚脐眼为中心,顺按36下,反过来又按36下,每次正反为一组,可以多做几组。

提醒:具体一次揉多长时间,应量力而行,10~30分钟均可。 洗澡后毛孔张开,这时按摩效果最好,按摩前用热毛巾敷一下腹部,也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

转速要慢而匀。初练揉腹,速度应该是每2-3秒转一圈,30分钟的转数应该在600-900下之间。转得太快手臂容易累,注意力也跟不上,而且转快了就没有了力度。没有力度的揉腹,效果是有限的。

揉腹时,经常会出现腹内有温热感、饥饿感,或产生肠鸣、排气等,属于正常反应,不必担心。

禁忌:腹部按摩不要在过分饥饿或饱餐的情况下进行。 如腹部皮肤有化脓性感染或有肠炎、痢疾、阑尾炎等急性炎症时,不宜按揉,以免炎症扩散;腹部有癌症,也不宜按揉。

这个动作很简单,也很容易做,但是必须要坚持,贵在坚持,天长日久地做下来,还真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作用是不大的。

只要坚持一个月,就有惊人的变化,肠道通畅了,裤子松了,不失眠了,身体都硬朗了,身上的老病、慢病慢慢抽丝而去!

涌泉穴位于脚心,是肾经的源头,而肾是人的先天之本,摩擦涌泉就是激活生命的活水源头,也是养生的必用之穴。压脐和摩擦涌泉穴,能保护人的先天之本,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位置】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当你用力弯曲脚趾时,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就是涌泉穴)

【操作】用手摩擦脚也可以。但是使用脚心相互摩擦,能同时刺激双脚之“涌泉穴”是比较合理的。如此反复做三十六回。

4个穴位2个手法,老少皆宜“治未病”

太溪穴是补肾修先天之本的要穴。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此处肾经的经气最旺,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肾经的气血从足底涌泉穴喷薄而出,转而向太溪穴汇聚,并在太溪穴形成一个能量巨大的肾精聚集地,如大的溪流在此慢慢抟聚。太溪因此得名。

太溪穴被古代医者称作为“回阳九穴”之一,对人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温煦、促进和振奋作用。古代的医家甚至用它来断生死。面对垂危的病人,如果太溪穴有微弱的脉搏跳动,说明尚可一救。如果没有脉搏跳动,则大多回天乏力。

《会元针灸学》中有这样的记载:“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故名太溪。”也就是说,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从这个释名可以看出,此穴可以源源不断滋养人体的肾脏之水,与肾脏的健康息息相关。所以说,要想滋阴补肾、修复先天之本,就必须激活肾经。而要激活肾经,就要从太溪穴着手,也就是从源头开始,太溪穴就是肾经的源头。

我们都知道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中医说肾阴和肾阳是生长发育的根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根植于肾,肾一旦出现问题,人体就会百病从生。而作为肾经的原穴,太溪的作用自然是非常巨大的。

可见,要想滋阴补肾、修复先天之本,太溪穴是要穴。

【位置】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用手指按揉有微微的胀痛感。

【操作】可以每天在睡前按摩两侧太溪穴200次,以感觉酸胀为佳。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者,还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刺激。


4个穴位2个手法,老少皆宜“治未病”

此外,太溪穴不但是肾经的大补穴,还是全身的大补穴。大家都知道足三里穴是强身大穴,但如果与太溪穴相比,足三里偏重于补后天,太溪穴偏重于补先天。所以,要补先天之本,建议大家从太溪穴开始。

如何养后天?脾胃为后天之本,足三里是胃经上的要穴,直接影响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按摩足三里,胃就能得到充分的调养,不管吃什么都能充分消化,人体就不存在缺乏营养的问题;反之,如果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不好,吃再多的补药、补充再多的营养成分也是白搭。很多病都源于脾胃虚弱,按摩足三里巩固了人的后天之本,所以古人认为它能治百病。我们用它来养生,真的是一劳永逸的事。人到了35岁之后,后天之本开始主导健康,而坚持按摩足三里,就能胃口大好、精神特棒,健康快乐地尽享天年。

【位置】位于小腿前外侧,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即3寸)宽处,按压有酸胀感。

4个穴位2个手法,老少皆宜“治未病”

【操作】因为小腿部皮肤较厚,力量可以适当大些。但用力时不可以憋气,否则容易引起血压上升。操作不限时间和场地,但注意每天都要按揉,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如何通气血呢?一个方法捏脊。

捏脊就是捏脊梁骨。脊背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最怕瘀积。只有脊背这个枢纽通畅,气血运行通畅,才能带走瘀积,滋养全身。人体气血在运行过程中,因为内感七情、外感六淫邪气,势必出现瘀积、堵塞,而且通常是在背部阻塞最多。我们可以发现,小孩子的后背皮肉松软,能提得很高,但很多中老年人就难以提起,这可不是肌肉结实的象征,而是体内的瘀积造成了皮肉的粘连。所以,捏脊又被称为“捏积”。将后背皮肉间的这种粘连捏散,恢复脊背的气血畅通,这样,影响老年人生活的一些小毛病也会彻底消除。

捏脊是一个老少皆宜的养生之法,由于捏脊不能自己操作,得别人帮着操作,因此,捏脊还是一个感情交流的过程。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给他捏脊,把慈爱化作了孩子的健康;

父母老了,儿女给他们捏脊,儿女的孝顺化作了老人的欣慰;

夫妻之间互相捏脊,其乐融融;

老两口之间互相捏脊,一生相濡以沫的深情更是溢于言表!

捏脊:人体前为阴,后为阳。脊柱为阳中之阳!

捏脊基本方法为:三捏两提。给小孩、大人捏脊(除高烧、高血压外)都从尾骨向上捏到大椎,即:从阳中至阴(长强)到阳中至阳(大椎),为强力通补阳气之法。


4个穴位2个手法,老少皆宜“治未病”

第1--3遍:只捏。捏到大椎后向上提两下,反手用2、3、4指尖贴脊柱向下抹,直至尾骨;接着捏起尾骨上的肉开始第二遍......

第4--5遍:捏起尾骨的肉向上提一下,然后每捏2下提一下,即“一二提,一二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按老办法一直捏上去到大椎再反手下来。”

要点:

1、捏到大椎一定要提两下;

2、到大椎后一定要向下抹;

3、第四五遍尾椎第一把就要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

4、捏完五遍后,要用手掌从上向下来回搓几遍,令其后背发红发热。天冷可以隔着衣服捏和搓。

5、最后还要在尾骨上拍三下。

捏脊时,如果感觉比较疼痛,可以在被捏部位涂抹润肤露等水剂、粉剂,既可以润滑减轻疼痛,又不油腻;还可在捏脊前轻揉脊背部,使皮肤放松。



35岁前,重在保养先天,可揉压脐周、擦涌泉、揉太溪穴;35岁后的人养生,重在补养后天,可按摩足三里;而疏通通气血的捏脊法,老少皆宜,可伴随人的一生。

治病大药千千万,养生之法何须多?

大道至简,经络养生。

不花钱、不吃药,学会了激活人体自愈能力,能调百病。好的方法记得告诉家人和朋友。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