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参同:中国文化中另类的“治未病”

01

中国文化认为,人是由肉体系统和精气神系统所组成。在肉体系统,即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前,是精气神系统已发生质变,即人体的气机失衡在先,而细胞、组织、器官的病变在后。故治未病之核心,在于气机刚出现偏颇时就能察觉和调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微言参同:中国文化中另类的“治未病”


“气”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因人体的肉体系统肉眼易见,而精气神系统肉眼难察。故将肉体系统命为“白”与“阳”,而将精气神系统命为为“黑”与“阴”,且有“阴动为先”、“执白守黑”之说。即所谓“气”先于“质”。

以此而论,在身体出现器质性病变前,身体的不适感早已存在,即气机的不调适不平衡已出现。只是当人在忙碌、浮躁、奔波时,不会主动去体察,有意去留注。时间久了,身体就麻木了,等到发现时,已产生了器质性变,无形中增加了病重程度和治疗难度。

微言参同:中国文化中另类的“治未病”


若平时即能做到,在身体有不适时,或有异样状态时,哪怕只是些微的,即能找机会静下来,在细细的觉察与揣摩中,用心意心神将这些不适之处或不适之感渐渐化去。哪不舒服,就以心神观注于哪,就以气机旋转变化于哪。若行之有度,必验之于效。

传统中国有静坐的修习,不徒常人所说练功悟道,更在于静坐过程中不断调整气机,不断修炼气机,以此求得身体的健康和精气神的充盈。所以,静坐不是傻傻的、呆呆的、死死的坐着,而是在静坐中不断轻轻地、细细地、慢慢地寻找身体的松、爽、通、透,以及空、灵、活、静。

若每天能花点时间练习静坐,像认真对待工作那样坚持来做,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揣摩和玩味身体内外气机的流转变化,则自然化危于未发,防病于未然。如此,也会更易理解秦汉前之医病,为何多有呼吸、吐纳、导引等法,以及这些方法的核心所在。

02

气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观念,亦是中医最重要的概念,但对其的理解也是最混乱的。不用说普通人,即使在很多中医大夫的头脑中,气恐怕也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存在,而在人文科学领域,气也仅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概念而已。

中国传统运动的核心在于“求气”,继而“炼气”,这是别于西方运动的关键所在。针灸得效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为“得气”,而针灸师的水平不仅取决于针灸技能的高低,也取决于针灸师本身“炼气”水平的高低。中草药治病,不重其成分,也无有效成分之说,其根基在于药物的四气五味在气化层面上对身体的作用。与西医相比,中医更像是物理疗法,其核心仍然离不开气。所以,人们常言中医治未病。

“气”虽很难讲清楚,但其对身体的作用,及在体内的流转变化,还是可以察知和调控的,但它需要人处于极静定之状态。这也是中国文化为什么总讲“静能生慧”、“定能生慧”,以及“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的原因所在。

传统静坐和站桩训练的首要核心亦在于“得气”,以及其后的体气、品气、察气、运气、化气等。故有“凝神入气穴”之法,此为“炼精化气”之必然程途,亦为“无中生有”之妙法。


静坐和站桩之初,常有八触之说,即身体的“冷、热、酸、麻、胀、痛、凉、温”八种反应,其间多与身体的健康与否有关。此身体之细微反应之处,恰亦对应于身体的调整之始。

微言参同:中国文化中另类的“治未病”


此时,可凝定心神,静静体察身体之气感,轻轻灵灵地留住心神于此,任气机自运自化,或有各种反应,亦勿忘勿助,久则身体与心灵皆渐空明。如此,当气机运行通畅了,病也就好了,即化病于无形。

古人言,灾生于稍稍,病起于微微。传统静坐与站桩训练,恰可对治此微微。惜人多于此而不觉,又以其枯燥而不肯为之,至小善不积,遂成大患。故静坐者,站桩者,治未病之大法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