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的楊秀清如果不死,還能堅持不滅亡嗎?能佔據半壁江山嗎?

夢想努力樂觀


楊秀清雖出身低微,但天生組織與軍事才能讓其取代馮雲山地位,迅速崛起併成為太平天國突際掌權者。由於能夠制衡他的馮雲山與肖朝貴早死,目空一切的楊秀清將北王、翼王及各大山頭甚至於天王集團,幾乎得罪光了,而自視甚高且疏於防範是其致命缺陷,自取滅亡也是必然結果。倘若楊秀清僥倖不死,最多維持到朝庭剿滅其終究逃不脫被處死的悲劇下場。因為邪教主宰的太平天國聚不了民心,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與奴役更加變本加厲,老百姓經過比較寧願選擇清朝統治,從根本上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正平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從洪秀全1843年創拜上帝教後,不久楊秀清就是其忠實的跟隨著。從1851年走上武裝鬥爭的路上開始,楊秀清的作用越來越大。由於天王洪秀全乃一介書生,於行軍打仗一竅不通,而楊秀清頗具軍事能力,在軍中越來越有威望。他二人之間的矛盾可以追溯到楊秀清在平在山假託天父下凡取得凌駕於洪秀全之上的時候已經結下了。

金田起義後,太平天國建國採取軍師負責制,擁戴洪秀全即天王位,為國家元首,臨朝不理政,封天父楊秀清為正軍師,總理國務,實權由楊秀清執掌。說白了就是以洪秀全為代表的神權和以楊秀清為代表的王權之間的權力鬥爭已成不可調和之勢。定都天京後,洪秀全越來越不滿足於高高在上的一名“虛君”。他想神權和王權一把抓,而不是隻能吃吃睡睡聽聽奏章的傀儡。洪秀全本人也是一個極端的享樂份子,為人暴虐刻薄,又鼠目寸光,目光短淺 胸無大志。偏偏楊秀清作死,經常以“天父”之名訓斥洪秀全,這讓洪秀全積怨越來越深,終於在1856年藉助北王韋昌輝之手誅殺了楊秀清滿門。接著翼王石迏開回京質問韋昌輝,無果後又被其連夜追殺一家,石迏開僥倖逃的一命。隨後在天王洪秀全的支持下殺迴天京處死韋昌輝滿門。而此時天平軍於清軍鏖戰正酣,外部軍事壓力有增無減的情況下,這麼大規模的內訌自相殘殺無疑使天平軍自亂陣腳自毀長城,遭到沉重打擊從而直接斷送了局面。

客觀的說既使楊秀清不死,天平軍其階級的經濟物資基礎和認識管理治世能力以及理論水平上的歷史侷限性再加上其殘忍的血腥暴力傾向也註定會滅亡,只不過晚幾年而已。


史客不輕鬆


楊秀清確實是太平天國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在世的時候太平天國正好處於鼎盛時期,當時太平天國的重要將領都非常聽從楊秀清的命令,所以大家能夠齊心協力打敗清軍,打破了滿清所設置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



太平天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轟轟烈烈的革命,當時太平軍從廣西打到南京,實力不可謂不強大。事實上滿清當時已經相當腐朽,對於太平天國有些無可奈何,所設置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都先後被太平天國所攻克,而很快咸豐皇帝又遭遇了英法聯軍,被迫逃出京城,躲到承德避暑山莊去。



太平天國在走上坡路的時候,確實能夠令滿清甚至湘軍都感到忌憚,如果沒有天京事變的話,大家還能團結一心,共同滅掉滿清。可惜楊秀清的私心太重,在攻破了江南江北大營之後,太平天國的危機得到大大的解除,這個時候楊秀清就想到了自己的利益,逼迫洪秀全,而洪秀全長期作為領袖,自然也有他的實力之所在。



最後雙方發生大火併,楊秀清死亡,但是這還沒完,當時天京事變被殺的有2萬多人,同時被牽連進來的還有韋昌輝,石達開等人。天京事變等於是重創了太平天國,從此太平天國只能走下坡路,再也無法對滿清構成太大的威脅,直到太平天國的滅亡。如果楊秀清不死或者沒有天京事變的話,太平天國即使不能夠滅了滿清,偏居一隅應該能夠持續很長時間。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中國自古以來,可見有以教立國而不敗者?更何況太平天國還是個不倫不類的雜交體。不可否認,楊秀清的智商和才能,遠在洪秀全之上,太平天國能夠成事楊秀清居功甚偉。但即便他活著,也無力扭轉太平天國最終還是死路一條。


洪秀全考科舉屢試不中,難過得有些神經分裂,夢見自己成了上帝的二兒子,要在人間斬妖除邪。和所有秘密教派一樣,洪秀全不敢在通衢大邑傳教,只能選擇窮鄉僻壤之地,楊秀清就是在廣西的深山裡遇到了洪秀全,並接受了他的歪理邪說。

和洪秀全相比,楊秀清沒什麼文化,但卻從小父母雙亡歷盡艱辛,對人情世故十分老道。但很明顯,他有一顆不安分的心,在聽到偏僻的老家遇到洪秀全之後,很快就接受了他的胡言亂語。但這時候的楊秀清,在拜上帝教中僅僅是個小角色,並未走到前臺。


真正讓楊秀清嶄露頭角,成為拜上帝教骨幹的是在1847年。當時馮雲山在傳教過程中,按照拜上帝教的教義,帶人搗毀了廣西桂平當地的廟宇,結果被官府抓捕入獄,洪秀全如同驚弓之鳥般跑回了廣東,廣西桂平的拜上帝教徒一片散沙,眼看著就要作鳥獸散。

危急關頭,楊秀清挺身而出。他早就對洪秀全那一套神神鬼鬼的東西亂熟於胸,現買現賣拿過來就用,口吐白沫倒地之後謊稱天父附體,告訴大家要堅持信仰等待光明。教徒們被打了一針強心劑,又陷入了狂熱之中,等到洪秀全覺得安全了再回來時,楊秀清已經非同往日,成了名正言順的天父代言人。

從這個過程中我們能看出楊秀清其人,確有應變之才更善於抓住機會,並且有勇氣有擔當,比起洪秀全高出不止一個段位。在此後金田起義、定都天京、決議北伐甚至擊潰清軍江南大營的過程中,楊秀清表現出的戰略眼光,同樣證明了這一點。


太平天國內外,對於楊秀清的作用,都有著清醒的認識。忠王李秀成說:“東王佐政事,事事嚴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洪秀全的弟弟、幹王洪仁玕說:“東王在世時,拓土開疆,猶有日闢百里之勢,而今進寸退尺,戰勝攻取,大遜於曩時!”甚至就連敵人陣營,對楊秀清的評價都是:“於行陣機宜,山川形勢,頗能諳習。雖不讀書,罔知兵法,然皆譎詐機警,逞其毒焰,竟能成燎原之勢。”

洪秀全龜縮在溫柔鄉里不出來,太平天國前期還能攻無不克,這裡面楊秀清居功至偉。但楊秀清和洪秀全有一樣的缺點,那就是格局不高鼠目寸光,進入南京之後陷入了報復式的腐敗和貪婪,聲色犬馬權勢燻心,完全失去了進取之心,反而陷入了內部權力的爭奪之中。

洪秀全和楊秀清,相當於一個創業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公司連續幾年的業績不錯,董事長覺得以前的日子過得太苦了,於是開始花天酒地不務正業,總經理看著心裡不爽,認為沒有自己的兢兢業業,公司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董事長應該讓位,於是權利鬥爭不可避免。

楊秀清利用自己天父代言人的身份,動不動就“下凡”訓誡洪秀全,最嚴重的時候還因為洪秀全殘暴對待廣西老兄弟,打了洪秀全的屁股。洪秀全心裡有苦說不出來,畢竟神神鬼鬼的事兒,他才是始作俑者,所以只能默默忍受。

楊秀清後來已經不滿足做九千歲了,他在打敗了清兵的江南大營之後,謀劃著讓洪秀全封自己做“萬歲”。這讓洪秀全有了嚴重的危機感,於是決心除掉楊秀清。最終洪秀全秘調韋昌輝和石達開回天京,將毫無防備的楊秀清殺了個乾乾淨淨,部署和家人血流成河。

這就是有名的“天京事變”,太平天國由此進入衰敗期。


但客觀地說,即便楊秀清不死,繼續主導太平天國的軍政走向,太平天國也很難長久。太平天國的精神內核是拜上帝教,而這個拜上帝教卻是虛無的、拼湊的,遇神殺神遇佛毀佛,孔子老子一切都成了孫子,它幾乎反對一切傳統,這就等於是把全部國人變成了仇人,猖獗一時卻斷然不可能長久。

楊秀清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在拜上帝教之外另起爐灶,他必然會繼續以拜上帝教作為外衣,這也就註定了敗亡的命運。在這一點上,即便比楊秀清更加出色的人,都無力改變,彌勒教、拜火教、白蓮教、紅燈照、義和團全都可以作為證據。


李飛叨


太平天國前期,最重要的軍政領袖是楊秀清。他在太平天國運動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太平天國的政權架構中,他也是佔了重要的位置。在太平天國運動初起的時候,在永安封王時,楊秀清被封為東王九千歲,位居五王之首。並且明確規定,其他各王都歸東王節制。這樣,楊秀清在太平天國就取得了除了洪秀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在楊秀清的指揮下,太平軍定下了出廣西,入湖南,一意南京的戰略。在很短的時間裡,太平軍發展壯大幾十倍,順江而下,攻下南京。隨後太平天國建都南京,改名天京。在接下來的戰爭中,太平軍發動北伐、西征,給了清朝政權沉重的打擊,疆土日益擴大。

尤其是在打破江南大營的戰鬥中,楊秀清更是發揮了他的卓越的軍事才能。當時太平軍遠道而來,初戰告勝。在這種情況下,太平軍將士都想要入城休整,然後再戰。但是,楊秀清立刻頒下嚴令,不破江南大營任何人不得進入天京城,違令者斬。於是,太平軍將士鼓足勇氣,一舉擊潰了圍困天京許久的江南大營。

在整個太平天國中,對楊秀清的才能都評價很高。李秀成評價楊秀清說,“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人”,“東王佐政事,事事嚴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洪仁軒評價楊秀清說,“過去東王在世時,拓土開疆,猶有日闢百里之勢,而今進寸退尺,戰勝攻取,大遜於以前!”

但是,在經過“天京事變”以後,太平天國的一切都發生了變化。由於內訌,楊秀清被韋昌輝所殺,從此,太平天國走上了下坡路。那麼,如果楊秀清不死的話,太平天國會是怎麼一個樣子呢?

我們先看看“天京事變”給太平天國帶來了多大的傷害。“天京事變”的根源,是來自於太平天國的領導架構。太平天國的領導是“軍師制”。在分封諸王的時候,這幾位王爺都有軍師的封號。楊秀清是左輔正軍師,肖朝貴是右弼又正軍師,馮雲山為前導副軍師,韋昌輝是後護又副軍師。這樣,洪秀全就成為太平天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和精神領袖,而實際上世俗的權力和行動由軍師們負責。

在分封諸王的時候,洪秀全雖然給了楊秀清節制各王的權力,但是對楊秀清也有所防備。楊秀清以“天父下凡”的手段籠絡眾人,洪秀全不得不給予他最高的職位。但是,他在軍事上還是任用肖朝貴這個號稱“天兄下凡”的人。而且,馮雲山是楊秀清的接引人,是太平天國的主要締造者,有這兩個人在,就能夠壓制楊秀清的野心。而且各王各有部屬,都有自己的兵馬,這樣洪秀全就可以借用他們的兵力互相制約。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洪秀全雖然計劃的很周全,可馮雲山和肖朝貴都在戰鬥中先後陣亡。這樣,楊秀清的權力就失去了制約。隨著太平天國的勝利形勢,楊秀清的野心也日漸膨脹,最後要求天王封其為萬歲,想要和洪秀全平起平坐,最終激起了“天京事變”。

太平天國的軍師負責制是它的特色,但是也是這一切紛爭的源頭。當時的湘軍內部,以曾國藩為首的將領就預測,太平天國最終會發生內變。最終還是讓他們說中了。

“天京事變”不但殺掉了楊秀清,還因此誅殺了兩萬多楊秀清的部屬。這些人員都是組成楊秀清辦事機構的人員。這些人的死亡,使得太平天國的中樞機構遭到摧毀,從此太平天國的政令就運轉不靈了。再加上“天京事變”將太平天國的內部矛盾公開化,使得普通追隨者的理想破滅,嚴重打擊了太平天國的軍心士氣。

那麼,如果沒有發生“天京事變”,太平天國在楊秀清的領導下,革命運動是否能夠繼續發展呢?

在天京事變之前,太平天國正處於鼎盛時期。在這個時候,天京附近掃清了江北和江南大營,已經有了向蘇北和東南發展的基礎。而西征軍在遭受挫折後,在石達開的帶領下,屢次打敗曾國藩的湘軍。太平軍重新奪回武漢,並席捲江西,曾國藩被困在南昌,哀嘆“呼救無從”,“魂夢屢驚”。

這個時候,太平天國的軍事形勢十分有利。太平軍能夠向北發展,佔領江淮一帶。也可以兵向東南,奪取東南的富庶地區,斷絕清朝的糧餉之道。西征的軍隊已經在對湘軍的戰爭中佔了上風。這樣,太平天國已經有了割據江南之勢。

但是,在這種形勢下,太平天國還有著隱憂。在太平天國的北伐軍失敗後,清朝已經穩定住了北方。隨著戰爭的延續,清朝的大批騎兵已經開始南下,在戰爭中逐漸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可以說,太平天國向北發展的道路已經變得很艱難了。

而西征軍,雖然在湖口之戰中大敗曾國藩,但是沒有給曾國藩的湘軍以殲滅性的打擊。曾國藩的水軍主力尚存,而太平軍沒有一支正規化的水軍,這是太平軍難以克服的障礙。曾國藩的水軍已經佔據長江水面,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太平軍在陸路能夠取得一定的進展,但終究不可能有太大的發展。

這樣,向西、向北的發展的可能都不大。那麼只有向東南一個方向了。趁攻破江南大營的勝利之威,太平軍拿下東南應該是沒有多少難度,可是說是勢如破竹。但是,在向東南發展就又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和西方列強的關係問題。

西方列強由於對太平天國的宗旨不滿,對太平天國是十分敵視的。即便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侵略者在上海,依然對太平軍採取敵對態度。正如同後來的洪仁軒所說的,“我認識的外國人沒有一個好人”。這是洪仁軒認清了這些西方殖民者的真實面孔後說出的話。

如果太平軍進入東南,最終會和西方殖民者發生正面衝突。那麼,清朝政府會更早的和西方殖民者勾結起來,合夥鎮壓太平天國。因此,不管楊秀清是否死亡,清朝政府和西方列強勾結在一起鎮壓太平天國的事實是不會改變的。

而且當年在建都天京的時候,很多太平軍的將領也表示了不滿。他們認為,沒有徹底推翻清朝政府,就建都南京,享受安樂,這是很危險的。而建都天京正是楊秀清的主張。從這一點來看,楊秀清能夠取得最大的成功,就是割據江南半壁罷了。這一點也從楊秀清在打破江南大營後,就急著要求封萬歲看出來了。

但是,要割據江南,要有幾個條件。一是全據長江,二是守江必守淮,三是全取江南。而這三點,楊秀清一樣都沒能做到。長江上游被曾國藩的湘軍佔據,他的水軍是太平軍無法對敵的。而長江以北,始終的清朝的控制範圍。淮南一直在拉鋸,而蘇北的清朝軍隊組成了江北大營,消滅一批又來一批,始終無法打退。

而全取江南更是不可能。西方列強已經憑藉與清朝的條約,在江南各個重要口岸佔有了據點。在這些敵視太平天國的西方殖民者眼中,太平軍就是他們的敵人。而太平軍也沒有將他們趕走的力量。

這樣一來,楊秀清的江南半壁江山,完全沒有可靠的屏障,周圍實際上是處處漏風的籬笆。在清政府和西方殖民者的勾結下,他的半壁江山是無法守住的。

結語: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楊秀清為太平天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天京事變”和他的死,對太平天國的損害很大。但是,如果從現實中,以及長遠的形勢來看,我們可以看到由於楊秀清在太平天國定都上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這人的不思進取。

楊秀清如果活著,太平天國的政令能夠暢通,可是基本的軍事形勢無法改變。雖然可能在東南方向上取得一定的發展,但也會因此和西方殖民者發生衝突。隨著戰爭的延續,在清政府和西方殖民者的共同鎮壓下,他和他的太平天國依然會失敗的。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回顧當時形勢,太平天國的失敗不可避免,非楊秀清一人所能逆轉。

楊秀清之死,確實給後期的太平天國帶來了不可彌補的創傷。

楊秀清之死,給太平天國帶來的創傷大致如下:

1、減輕奇葩宗教負面影響的進程中止。

定都天京後,楊秀清意識到拜上帝教的侷限性,因此,開始了一系列改良。

(1)、經濟政策:恢復農村經濟秩序。

《天朝田畝制度》理想雖好,但完全不具備廣泛推行的可行性。

因此,楊秀清先後以石達開、秦日綱主持“安慶易制”,恢復農村的經濟秩序。

(2)、文化政策:給傳統文化“平反”。

“千古英雄除不得,流傳全仗簡書中”。楊秀清試圖逐漸除掉“拜上帝教”對古代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爭取大眾,尤其知識分子的支持。

(3)、去除宗教教義對群眾日常生活的影響。

楊秀清假託天父下凡,廢除了“男女分營”制度,恢復了群眾日常的家庭生活。

以上,只是楊秀清被殺前陸陸續續進行的“改良宗教”。

事實上,即使單純出於權力鬥爭的考慮:楊秀清要奪權,就必須進一步淡化洪秀全“宗教領袖”的影響。

2、統一指揮系統一去不返。

楊秀清時期,太平軍的軍事行動,在東王的統一指揮下進行。

韋昌輝、石達開再是地位高,楊秀清也可以自如的指揮調度。

在這個統一指揮的過程中,東王府形成了一套相對健全的指揮控制中心。

從策劃到補給到執行監督再到戰後賞罰,東王對每一步都能充分把控。

楊秀清死後,儘管太平天國多次嘗試重建這一系統,但最多隻能在策劃端實現協同,補給、執行、賞罰系統很難重建,漸成為一盤散沙。

因此,楊秀清如果不死,太平天國後期形勢要好不少。

但是,楊秀清不死,他也是不可能為太平天國“逆天改命”的。


內訌依然發生

太平天國的內訌是必然要發生的。

由於奇葩的“二元政治”,以及“實授王”制度,太平天國高層的內訌是必然的。

早在1854年,《賊情纂要》就彙報:楊賊與韋賊勢同水火,有火併之像。

事實上,除了韋昌輝,楊秀清對石達開等人也是彼此防備的。只不過楊韋矛盾在前,石達開暫時成為了拉攏對象。

楊秀清與洪秀全之間就更不用說了。二人的矛盾更是不可調和。

因此,楊秀清不死,無非表示楊秀清贏得了權力鬥爭而已。

諸王、國宗、侯的大洗牌,不可避免!即或造成的損失不如後來歷史中所呈現的那樣,也足以傷筋動骨!


那麼,如果把內訌影響降到最低,楊秀清能否“逆天改命”呢?

戰爭指導能力雖強,但不足以“王天下”。

就軍事指揮而言,楊秀清無疑是優秀的。若沒有他,太平軍打不出這麼大名堂。

但是,他比之劉邦、朱元璋,甚至對面的曾國藩等人,都有明顯差距。

1、軍種建設思想有致命短板。

要贏得戰爭,除了指揮調度、賞罰分明外,軍種建設也是極為關鍵的。

當年劉邦在彭城之戰大敗後,意識到騎兵的恐怖,遂以灌嬰等人大力發展騎兵力量。後來,在滎陽對峙、韓信掃各國,垓下決戰等各次作戰中,項羽再難以騎兵輕易得逞。

而曾國藩在組建湘軍前,就明確指出:水師是平叛的關鍵力量!迅速組建了湘軍水師,一舉取得了制江權。

太平天國出湖南後, 武昌大進軍之所以順風順水,也是在於當時擁有水師之利。

而羅大綱更是清晰指出:太平天國要立足南方,必練水師。

其實,建設水師,太平軍既有人員基礎,也有資金實力,更有足夠長的時間窗口。

進行符合自己國防需求的優勢兵種建設,是進行長期武裝割據的重要條件。

可惜,東王一直未能重視這個重要軍事力量的建設,將制江權拱手相讓!

2、殲敵有生力量意識不足。

太平軍東征西討,勝利不少。可是,卻很少大規模殲滅敵軍。

湖口九江之戰後,湘軍陣腳已亂。太平軍一路西破武昌,南圍南昌。

可惜,未能加力殲敵有生力量,使湘軍迅速恢復元氣。

一破江南、江北大營後,東面清軍也已岌岌可危。

可惜,太平軍還是沒能大舉殲敵。使清軍很快又恢復元氣。

可以說:東王用兵雖強,但他對軍種建設和殲敵有生力量的認識不足,使太平軍在總體上,依然無法徹底掌握主動。

在天京事變前,石達開重兵救援武昌不利、韋昌輝在江西連遭敗績,太平軍自九江湖口之戰後的趁勝之勢已經失去!

即或東王不死,他若不能改變這兩個侷限性,要想解決湘軍也絕非易事。

治理水平有短板

儘管楊秀清已經竭盡全力去掉奇葩宗教的負面影響,但他的改良註定是趕不上社會需求的。

經濟上,這些改良,本質上只是“復古制”,並無建設性解決方案。

文化上,這種揹負宗教教義負擔的改良,並不比傳統文化更有號召力,也不比傳統文化更符合社會需求。

當然,最重要的是:高級領導團隊的迅速腐敗!

上從下效。高級領導團隊腐敗,註定了太平天國政權的迅速腐敗不可避免!


對時局認識的侷限性,註定要陷入“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殺

19世紀中葉的中國,已進入“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國際勢力,是必須認真對待的勢力。

無論是“以夷制夷”,還是堅決抵抗,前提都是對他們有清醒的認識。

當時,無論是日本倒幕運動的“尊王攘夷”,還是德意志、意大利統一戰爭中的縱橫之術,無不把自己置於全球化的視野進行思考。

可是,東王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甚至不如當年的乾隆爺。

他在給英法人士的信件中,甚至認為天王是“萬國之主”,認為各國應“識得真主”。

這樣的認知,當然既不可能有效預防、抗衡,也不可能“以夷制夷”了。

這樣的認知,當然只會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只會讓自己陷入“聯合絞殺”!


因此,我認為,楊秀清不死,他是可以讓太平天國的形勢稍微好一點。

但是,以古代社會的邏輯看:楊秀清雖能,但他還不是劉邦、朱元璋這樣的“真命天子”,甚至不是劉備、孫權這樣的“一方雄主”。

以近代社會的邏輯看:對於“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楊秀清同樣缺乏足夠的認知,他不可能像同時代的俾斯麥、加富爾一樣,為自己的政權在國際上找到適當的位置。如此,他的政權註定為“中外反動勢力”所不容!

所以,太平天國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楊秀清救不了。

推翻滿清的歷史使命,還待後人!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楊秀清確實是太平天國內數一數二的傑出人物,他若不死,太平天國的力量不會削弱,太平天國運動不會這麼快失敗。但以一個人的力量逆轉歷史大勢,也是不可能的。

1856年9月1日,太平天國北王韋昌輝率三千精兵悄悄進入天京(今南京)。2日凌晨,韋昌輝帶兵突襲東王府,東王楊秀清及其家屬、部眾盡遭屠戮。歷史上將這一事件稱為“天京事變”。

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太平天國在此次內亂中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對清朝形成致命威脅。

沒了楊秀清,太平天國真的玩不轉了。

楊秀清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頭腦十分靈活。直到太平天國後期,軍政人士們還在慨嘆,大字不識幾個的楊秀清何以能治國建軍,席捲天下?當時稱之為不解之謎,於是只能用天降英才來解釋。其實他的軍事才能是靠一場場戰役積累下來的。楊秀清死後由他組建、訓練、指揮過的太平軍仍長期保有強悍的戰鬥力,不得不說楊秀清在軍事方面確實有著很高的天賦。

太平天國是一群農民領導的戰爭,在思想上註定有一定的侷限性,這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另外,太平天國運動在戰略上也有很多失誤,統治者們不能清楚判斷當時的形式。太平天國的統治者在後期開始安於享樂,沒有鬥志,腐敗不堪,為爭奪權力內部經常發生內訌。這是導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

即使楊秀清沒有死,也無法改變當時的狀況。





歷史的留白處


公元1856年6月,太平天國通過西征和北伐,太平軍的兵鋒席捲大半個中華大地,進入了鼎盛時期。然而這大好形勢並沒能維持多久,很快的太平天國內部發生了巨大的動亂,北王韋昌輝在天王洪秀全的授意之下,率軍突襲東王楊秀清,猝不及防的楊秀清被當場格殺,同屬楊秀清派系的2萬餘人也都跟著慘遭毒手。

因為楊秀清具有非常高的軍師指揮才能,在帶兵打仗方面上可以說是一點都不弱於洪秀全等人,所以很多人認為,當洪秀全除掉楊秀清後,便註定了太平天國的失敗。

其實要像素說,太平天國的失敗是一個必然,這與楊秀清是否被殺並無關係

太平天國運動雖本質上屬於一場邪教運動,很難想象一群烏合之眾可以發展到如此巨大的規模,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但,這一切在攻佔天京後,太平天國各王暴露出了人性深處的陰暗一面,這也為太平天國最終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雖說在攻克天京後,太平軍發動北伐、西征都給清朝廷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疆域也在隨著不斷的擴大。且正哥太平天國中對於楊秀清的評價也特別的高,如:“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人”、“東王佐政事,事事嚴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等等。

但,天京事變中,洪秀全授意之下韋昌輝殺死了楊秀清,自此太平天國走上了下坡路。那麼真的如很多人所說的一樣麼?楊秀清不死,太平天國不滅麼?

其實並不是,因為太平天國本身的發展已經到了瓶頸,而且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無法突破的瓶頸。在太平天國北伐失敗後,蜻蜓已經穩住了北方,並且大批的騎兵開始南下,逐步發揮作用;其次雖然彼時的太平天國大敗曾國藩,但並沒有給曾國藩的湘軍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水軍主力尚存,反觀太平軍卻連一支正規水軍都沒有,拿什麼去突破障礙?加之曾國藩的水軍已經佔據了整個長江的水面,或許太平軍可以在陸地之上取的一定的發展,但終究無法突破湘軍這一障礙。

如此一來,太平軍唯一剩下可以發展的便是趁著江南大營勝利的餘威,轉向東南發展。但是,這裡又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東南面是西方列強門。

要知道西方列強對太平天國沒有什麼好感,相反的十分的敵視。如果此時太平天國進軍東南,勢必回破壞西方列強已與清朝的條約,在江南各個重要口岸佔據的據點,必將毀於一旦。在列強的眼中,太平軍就是他們的敵人。那麼,清廷與列強們的勾結便會提前,二者聯合起來共同打擊太平天國。

所以,就算楊秀清不死,起到的貢獻無法是做到太平天國政通令達,但改變不了軍事形勢,清廷與列強勾結,鎮壓太平天國的事實是不會改變,而在清廷與列強們的勾結下,太平天國的“江山”是無法守住的。


像素說


研究,理解歷史一定要眼光長遠,對比觀察!我們普通百姓與曾國藩,左宗棠乃至太平天國的楊秀清,石達開這樣的精英之間的差距就在這裡,我們真的是鼠目寸光,只看到一個小小的時間點,而看不到更長遠的歷史相似之處的對比觀察!洪秀全就是朱元璋的翻版但是他的定位又類似朱元璋的精神領袖韓林兒,而楊秀清在某種程度上既是朱元璋又李善長,二者的關係可謂複雜微妙,他們都清楚二虎相存,必有一亡(韓林兒最後被朱元璋淹死了,歷史上項羽也淹死了楚懷王)事實上曾國藩,左宗棠不願意投靠太平天國反而與之為敵也是基於歷史上朱元璋屠戮官紳地主的教訓(李自成的失敗也得如此)


萬歲1148858845


您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在太平天國14年的歲月中,“天京事變”可以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拐點。因為,經過這場內亂之後,太平天國的有生力量,可以說是遭到了巨大的打擊。在這場內亂中間,楊秀清與韋昌輝先後殞命,之後太平天國迅速的向一個極點滑落。

在“天京事變”前,我們能發現,楊秀清實際上還是一個能擔當大任的存在。在定都天京之前,正是憑藉著楊秀清出色的指揮才能,太平軍才一次又一次的從毀滅的邊緣,被拉回來。並且,在定都天京後,楊秀清更是坐鎮天京城,統籌全局。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正是在楊秀清的全局統籌下,太平天國在內亂髮生前,走向了頂峰。但是,楊秀清最終還是因為個人權力慾望的膨脹,走向了屬於了自己的宿命。

在“天京事變”中,三個王侯的命運可以說是十分坎坷,楊秀清、韋昌輝先後殞命,而內亂的後續,則是石達開出走避禍。根據這樣的情形,我們能夠得知的是,這場內亂最大的受益者,實際上就是洪秀全。因此,如果我們拋除諸王之間的隔閡不說,單單以洪秀全的角度來看的話,我們會發現這場內亂,實際上是洪秀全收回權力的產物。

這樣的情況下,所有的一切,便能說得清楚了。因為,對於洪秀全來說,楊秀清是必須要剪除的對象之一。哪怕楊秀清大難不死,等待著他的也是日同後石達開一樣的命運“不授以兵事,留城中不使出”。所以,太平天國能否推翻清王朝的關鍵,還在於洪秀全的手中。雖然,在太平天國前期,洪秀全扮演了相當長時間的精神象徵,但是洪秀全手中握有的一直是無可撼動的話語權。所以,楊秀清即便不死,那麼等待著他的也必然是權力受到洪秀全的限制。

同時,我們也會發現,楊秀清即使不死,太平天國也很難推翻清王朝。這樣的情況,實際上早在太平天國在永安建制的時候,便已經顯露了出來。永安建制的時候,分封的諸王,雖然大家共奉洪秀全為“老大”。可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各自為政的情況。這樣的情況下,就使得整個太平天國的內部,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緊密。尤其是諸王之間,個個都擁兵自重,日後必然不會久居於人下。所以,即使楊秀清不死的話,等待著他的也會是其他王侯的威脅。因為,諸王之間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彼此之間都握有兵權。

其次,太平天國領導層腐化速度之快,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這中間洪秀全,自定都天京之後,便此生再也沒有邁出天京城一步。根據《清史稿》相關記載,天京王府中的大多數生活日用器皿,多用金子打造。當然楊秀清同洪秀全相比也是不相上下。

“天京事變”的發生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加速了太平天國的覆滅。但即使,楊秀清在內亂中倖免於難,他對於太平天國早已經註定的結局,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因為,其內部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楊秀清沒有因為內亂身死,那麼等待著他的也會有其他的制約,只不過1856年的這場內亂,使得他快速的走下了歷史舞臺而已。

關注我,我們共同交流,探討,研究,更多精彩歷史!

歡迎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