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第116篇》阳货(四)

《悟学.第116篇》阳货(四)

悟学.十八子20200303亥

论语. 阳货第十七.新解读(四)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抒发心中的怨气。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唐以前古注】皇疏:「呼诸弟子欲语之也。莫,无也。夫,语助也。门弟子汝等何无学夫诗者也。"《诗》,可以兴",又为说所以宜学之由也,兴谓譬喻也,言若能学《诗》,诗可令人能为譬喻也。"可以观",《诗》有诸国之风,风俗盛衰可以观览以知之也。"可以群",《诗》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朋友之道,可以群居也。"可以怨",《诗》可以怨刺讽谏之法,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可以怨也。"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迩,近也。《诗》有凯风白华,相戒以养,是有近事父之道也。又雅颂君臣之法,是有远事君之道者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关雎鹊巢是有鸟也,驺虞狼跋是有兽也,采蘩葛覃是有草也,甘棠棫朴是有木也,《诗》并载其名,学《诗》者则多识之也。」

《论语别裁》:「……孔子说,你们年轻人,何不学诗?

诗"可以兴",兴就是排遣情感,人的情感有时候很痛苦,人生有许多烦恼,对父母、妻、儿、朋友都无法说的,如果自己有文学或艺术境界,再不然就写写毛笔字,乱画一阵,也把怨气画去了,绘画也好,诗词更好,所以诗可以兴。这个兴是兴致,就是一切感情的发挥。

"可以观",在诗的当中可以得到很多道理,得到很多启发。对自己的诗,也可以看出自己思想的路线与情绪。看一个人的作品,大致上就可以断定作者的个性。说写字吧,过去就名为"心画",同样的毛笔,一万人写同样的字帖,可是一万人写出来的都不同。所以中国人看毛笔字,可以知道写字者的个性,寿命的长短,前途的祸福,现在发现钢笔字、铅笔字一样可以看出人的个性。"观"就是这个道理,从作品中可以了解人。

"可以群",也可以合群,自己调整心境,朋友之间、社会之间,可以敬业乐群而不孤立,所谓以文会友。

"可以怨",这很明显的,有了文学的修养,可以发牢骚了,有时心里的苦闷没有办法发出来,压制在里面,慢慢变成病。脾气大的人、情绪不好的人,心里很多痛苦压制下去,往往得肝病、精神病,所以须要修养,可是修养并不是压制,是自己疏导,不能疏导也不行,人的牢骚往哪里发?会作诗就可以发牢骚了。有文学艺术修养,在文学艺术境界上可以把牢骚发泄掉。

"迩之事父",近一点可以孝顺父母。怎样孝顺?有艺术修养,侍奉父母,则有乐观态度。

"远之事君",远大一点可以对国家社会有贡献。

最后一句话,因为喜欢在文学方面多研究,喜欢诗词,就"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知识渊博了,等于学了现在的"博物"这一科,什么都知道了。我们要知道,孔子的时代,工具书是绝对没有的,就靠一些诗才知道。工具书从唐宋以后才有编辑;《辞源》、《辞海》是民国时代,根据《渊鉴类涵》、《佩文韵府》这些类书编的,而这类书都是后世才有。例如晋代左思作《三都赋》,花了十年的时间,并非是文章难作,而是当时没有类书。所谓虫鱼鸟兽、人物等等,资料难以收集,何况远在春秋时代。孔子当时所以特别提倡学诗,也是为了获得各种各样知识。这是孔子教学生们一定要学诗的道理。」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译文】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看不见一物,走不出半步)。"

【唐以前古注】皇疏:「伯鱼,孔子之子也。为,犹学也。《周南》,关雎以下诗也;《邵南》,鹊巢以下诗也。孔子见伯鱼而谓之曰,汝已曾学《周》《邵》二南之诗乎?然此问即是伯鱼趋过庭,孔子问之学诗乎时也。先问之,而更为说,《周》《邵》二南所以宜学之意也。墙面,面向墙也。言《周》《邵》二南既多所合载,读之则多识草木鸟兽及可事君亲,故若不学《诗》者,则如人面正向墙而倚立,终无所瞻见也。然此语亦是伯鱼过庭时对曰未学《诗》,而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

【集注】「周南召南,诗首篇名。所言皆修身齐家之事。正墙面而立,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

拓展阅读《百度百科》:「《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2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桧即"郐"kuài)、曹风4篇、豳(bīn)风7篇。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悟学》的宗旨:通过领悟、参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取其精华,结合当下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让国学中深邃的哲理及丰富的人生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指引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账号,看《悟学》系列之第116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