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第七十一篇》子罕(二)

《悟学.第七十一篇》子罕(二)

悟学.十八子20200210亥

论语. 子罕第九.新解读(二)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逝世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想要这种文化沦丧,那我就不可能掌握它们了;上天若不使他们沦丧,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子畏于匡":

《史记.孔子世家》「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集解】包曰:「匡人误围孔子,以为阳虎。阳虎尝暴于匡,夫子弟子颜克时又与虎俱往。后克为夫子御,至匡,匡人相与共识克,又夫子容貌与虎相似,故匡人以兵围之。」

南怀瑾《论语别裁》:「这是孔子一生中遭遇几件大事之一。匡是一个地名,在宋国。当时有一个坏人叫阳货,据说阳货貌如孔子,他的相貌长得和孔子一样,宋人都要杀掉他。孔子带了一大堆学生,经过那里,大家以为他就是阳货,把他包围起来,要杀他。这是有名的"子畏于匡"事件。古代的文字简单,只用一个"畏"字。实际上这个字代表很严重、很可怕、很危险的一件事故。当然孔子的学生们感到很严重,也可以说吓死了。可是孔子说,没有事,你们放心好了。他非常相信命,不过这个命不是普通算命的命。他说自文王死后,五百年来,中国文化衰落到现在,难道中国文化的命运真要断了?不要流传吗?如果上天有意一定要把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断绝,那么就应该是我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文化,可是事实上我要担负起这个责任来。假如说上天并无意断绝中国文化的根本,而要让他流传下去,那么今日就还要留着一点。如果这样,老实说,我今天对于中国文化,是全心全力贡献在这件事上;也只有我对于中国文化,能够接受、能够发挥。像这样,那么你们放心,我死不了,匡人也不会把我杀死。……」

拓展阅读:横渠四句----北宋大儒张载(世称横渠先生)的名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9•6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平常的技艺。君子须要这样多的技能吗?是不要这样多的。"

另一译文「太宰问子贡:"孔子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子贡说:"老天本来就要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这些技艺对君子来说算多吗?一点也不多。"

评析:"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不同的翻译,意思完全不同!

【集解】孔曰:「大宰,官名。或吴或宋,未可知也。何其多能,疑孔子多能于小艺也。」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集解】包曰「我少小贫贱,常自执事,故多能为鄙人之事。君子固不当多能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缪协云:「我信多能,故曰知我。君子从物应物,道达则务简,务简则不多能也。」 又引江熙云:「言君子所存,远者大者,不应多能。」

南怀瑾《论语别裁》:「"大"读"太",大宰是春秋时代的职官名称。有位大宰问子贡说,孔夫子这位老师,真是圣人,他为什么这样渊博,样样都会?子贡当然捧自己的老师,他说,那当然!天生的圣人,(等于现代说"他是当圣人的天才"。)而且学问又渊博。后来有人把他们的这段谈话报告孔子,孔子听了这个话就说,你们以为大宰真的了解我吗?不然,因为我是孤儿出身,从小从艰难困苦中站起来的,贫贱中什么事情都做过,人世间一切人情世故都通达了,所以对于人世间乃至下等的事都懂。君子对自己要求很高,始终怕自己人生经验不充足,谁够得上称学问渊博呢?……

孔子这里讲的"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由此我们回过来看东西两方面的文化,人类的历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都是从艰苦中站起来的。而自艰苦中站出来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所以对一个人的成就来说,有时候年轻多吃一点苦头,多受一点屈折艰难,是件好事。我经常感觉这二十多年在台湾长大的这些青年们,大学毕业了,乃至研究所也毕业了,这二十多年中,从幼稚园一直到研究所,连一步路都不要走。在这么好的环境中长大,学位是拿到了,但因为太幸福了,人就完蛋了,除了能念些书,又能够做些什么呢?人情世故不懂。真正要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老实说,我们这老一代,比他们都行。为什么?我们所经历过这一时代的大乱,今日的年轻人看都没有看到过。逃难、饿饭、国破家亡的痛苦,更没有经历过;也许说在电影上看过,但那是坐在冷气里的沙发上看的。学问是要体验来的。所以孔子的这句话,要特别注意。」

9•7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译文】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学会许多技艺'。"

【集解】郑曰:"牢,弟子子牢也。试,用也。言孔子自云,我不见用,故多技艺。"

南怀瑾《论语别裁》:「……我们来寻求这句话的真正涵义,上面孔子刚刚讲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而下面由他的弟子琴牢说出,孔子说:"吾不试,故艺。"这样连起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求学问,是为自己学问而学问,并不是为了要尝试什么,并不是拿学问来作工具求取功名。秦汉以后的儒家多用孔、孟思想做敲门砖,求取功名,这不是孔子的精神。孔子因为是为自己作学问,不以学问作功名富贵的尝试工具,所以他的学问,到达最高的艺术境界。我们现在读书,进学校是为了将来求职业,为了前途,所以书读得没有艺术境界,很痛苦。过去我们读书,像我个人,喜欢研究佛学,喜欢研究禅。在当时来说,是开倒车,没有人理的古董,但是我喜欢,有兴趣,爱学什么就学什么。若是让我学政治、银行或经济,恐怕打死我也学不好,说不定圈圈都会画错,一万元多一个圈就是十万元。谁知道当年所走的冷门,几十年后的今天都变成这么热门,真是我想不到的。那当年为什么求这个学问?为自己作,没人要求,只是

自己兴趣所在,非做不可。因为这样,才没有条件,没有限制,也不考虑这一套东西学了能不能混饭吃。没有饭吃喝稀饭,没有稀饭还有西北风,谁管它那么多!必须有这个精神,才能深入,才能称为学问,所以"吾不试,故艺。"大概可由此看到一些名堂了。」

有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之所向,身之所往,道虽阻且长,行则将至。"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也是一无所知。我只是从问题本末或正反两个极端去反问他,引导他,追根溯源,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逐步搞清楚了。"

"叩其两端而竭焉"

南怀瑾《论语别裁》:「……"叩其两端而竭焉",反问他提出问题的动机,就他相对思想观念的正反两面研究透了,给他一个结论。

所以我没什么学问,不是我给他答复,是他自己的意见提出来问我时,我替他整理作个结论而已。教育本来就是这样,真正的学问修养也是这样。知识最高处就是"无知",就是始终宁静,没有主观,先没有一个东西存在,这是最高的学问境界。」

《论语补疏》曰:「此两端即《中庸》"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之两端也。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惟有两端斯有疑也。故先叩发其两端,谓先还问其所疑,而后即其所疑之两端而穷尽其意,使知所向焉。盖凡事皆有两端,是故一旌善也,行之则诈伪之风起,不行又无以使民知劝;一伸枉也,行之则刁诉之俗甚,不行又无以使民知惩;一理财也,行之则头会箕敛之流出,不行则度支或不足;一议兵也,行之则生事无功之说进,不行则国威将不振。凡若是皆两端也,而皆有所宜,得所宜则为中。孔子叩之,叩此也;竭之,竭此也;舜执之,执此也;用之,用此也。处则以此为学,出则以此为治,通变神化之妙,皆自此两端而宜之也。」

钱穆《论语新解》:「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如叩门,使门内人闻声开门。又如叩钟使自鸣。孔子转叩问此鄙夫,使其心自知开悟。两端者,凡事必有两端,孔子就此鄙夫所疑之事之两端叩而问之。竭,尽义。于此两端,穷竭叩问,使鄙夫来问者,对其本所怀疑之事之两端均有开悟,则所疑全体皆获通晓,更无可疑。然此非孔子先自存有一番知识,专待此鄙夫之问。孔子仅就其所疑而叩之,使自开悟,故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正为此鄙夫心倥倥如,诚悫有疑,又自承无知,故能循孔子之叩而逐步自有所开悟。若使此鄙夫胸有成见,不诚不悫,别怀他肠而来问难,则孔子虽善叩,此鄙夫必抱持己见,深闭固拒,不能有所开悟矣。故孔子虽善教,此鄙夫亦善学。孔子之善教,正因其自认无知。此鄙夫之善学,亦正因其心空空诚悫求问。盖问者心虚,而答者亦心虚,敬使答者能转居于叩问之地位,而问者转居于开悟对答之地位。而此所疑之事,乃跃然明显,不明显于孔子之口,乃明显于此鄙夫来问者之心头。此章亦孔子循循善诱之一例。 本章言学问求知,必心虚始能有得,此其一。学问有所得,必由其心自有开悟,此其二。学日进,心日虚,得一知,必知更多为我所不知者。孔子曰:"我有知乎哉?无知也。"此非谦辞,正乃圣人心虚德盛之征,此其三。学者当取与知之为知之章合参。 」

有感:"叩其两端",解决你所不熟悉领域的问题之道也。一以贯之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仔细参悟!

叩:叩问。钱穆:"如叩门使门内人闻声开门,又如叩钟使自鸣。孔子叩问此鄙夫,使其心自知开悟。"李光地:"叩者,推究以发其所疑之两端也。"

两端:两头。事物有其两头,如始终、本末、上下、精粗、利弊、正反等,孔子根据此人所疑之事的两端进行叩问而告之。

理解一:问题的两端就是问题的正面和反面,进行思辨才可以知道问题真正的解决方法。

理解二:叩其两端,即是阴阳兼顾,即是辩证看问题,孔子擅于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去认识并解决问题。正是能看到事物的矛盾本质,所以才能穷理尽性。

理解三:万事万物都是相对而生,相对而灭;因此,没有任何的一端属于绝对的一端,都是相对的。没有了相对的另一端,其实这一端也是不存在的!扣其两端,了解事物发生缘由的两极,就能明白事物本身相对存在的真实面貌,然后再包容事物两极的客观性,寻求兼容主观性的解决之道,这就是中道,就能够在对立的事实面前,将问题解决!

《悟学》的宗旨:通过领悟、参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取其精华,结合当下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让国学中深邃的哲理及丰富的人生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指引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账号,看《悟学》系列之第七十二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