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第二十九篇》

《悟学.第二十九篇》

悟学.十八子20200101亥-子

论语.学而第一.新解读(十二)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四书集注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居住不要求舒适,敏捷处事而谨慎言语,请求有道者匡正,可以说是好学了。"

《四书集释》更多释义: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求安饱,学者之志在学,有所不暇及此。若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亦在其中。

《四书反身录》曰:宋王曾乡会试并殿试皆居首。贺者谓曰:"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着不尽。"曾正色答曰:"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其后立朝不苟,事业卓然。今人生平志在温饱,是以居官多苟,事业无闻;甚至播恶遗臭,子孙蒙羞,讳言不敢认以为祖。故人品定于所志,事业本乎生平。

徐英曰:此非教人饥其腹而危其居,特勿使专其志意于饱与安,语曰"饱暖思淫欲",又曰"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若曰存戒慎恐惧之心,敏事慎言而就正于有道,则可谓好学也已。

左宗棠有幅对联,可谓道尽其义: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发上等愿,……"说的是人要胸怀远大,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的生活。

"择高处立,……"是说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要留有余地。

换句话阐释就是为人:格局要大,心胸要宽,欲望要低!

"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注疏》曰:此章述好学之事。学者之志,乐道忘饥,故不暇求其安饱也;当敏疾于所学事业,则有成功,《说命》曰:"敬逊务时敏,厥修乃来"是也;学有所得,又当慎言说之;学业有所未晓,当就有道德之人,正定其是之与非,《易·文言》曰:"问以辨之"是也。

李炳南曰:此章要义在讲好学。君子是求学求道的人。君子所求者,比食居更重要。所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专心求学。君子做事要敏捷,但事先要审虑周详。君子说话谨慎,是为慎于言。慎言可使其守信合义。有道,是有道德而学有专长之人。君子所学如有疑问,则去请问有道德有专学的人,求其指正。

朱子曰: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康有为曰:事者难成,故必时敏而后有功;言者易尽,故必慎出而后寡过。大道多歧,行义易偏,自是冥行,愈去愈远,当问以辨之,必得有道德之士,正定其是非,乃不致误也。《儒行》曰:博学以知服。(服:敬服前贤)

就有道而正焉:交友的重要信!

荀子《性恶篇》:"……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注释:靡通"摩":切磋,研究。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友善柔,友,损矣。"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四书集注译:子贡说:"贫困而不谄媚,富有而不傲慢,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但不如贫困而快乐,富有而喜好礼。"子贡说:"《诗.卫风.淇奥》说"切割锉削,琢磨打光,"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诗了,告诉你道理就能知道其他的东西了。"

《四书集释》更多释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贫之与富皆当乐道自修也。……子贡知师励己,故引《诗》以成之。此《卫风·淇奥》之篇,美武公之德也。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道其学而成也,听其规谏以自修,如玉石之见琢磨。

朱子曰:子贡货殖,盖先贫后富,而尝用力于自守者,故以此为问。而夫子答之如此,盖许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诗·卫风·淇澳》之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贡自以无谄无骄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诗以明之。

朱子按: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骛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

李炳南曰:子贡领悟,无谄无骄,还是不足,须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始能成德。犹如骨象玉石经过切磋琢磨,始能成器。诗须悟性,会诗则能鉴往知来。盛衰兴亡之事,皆能预知。子贡悟性好,所以可与言诗。

《笔麈》曰:人之为境所动者,以见心外有境故也。贫而谄,富而骄,陋矣,故以"无谄、无骄"为可。然无谄、无骄者,特不为境所动耳。能了心外无境否乎?不能了心外无境,而能保其真,不为境所动乎?故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四书集注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担心我不了解别人。"

《四书集释》更多释义: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李充云:"凡人之情,多轻易于知人,而怨人不知己,故抑引之教兴乎此矣。"

《集注》: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

《四书反身录》曰:吾人学非为人。人之知不知,原于己无损,故不以此为患,惟是人不易知,知人实难。我若不能穷理知人,则鉴衡昏昧,贤否莫辨,是非混淆,交人则不能亲贤而远佞,用人则不能进贤而屏奸。在一己关乎学术,在朝廷关乎治乱,虽欲不患,得乎?

《正义》:人不己知,己无所失,无可患也。己不知人,则于人之贤者不能亲之用之,人之不贤者不能远之退之,所失甚巨,故当患,患己知莫能知也。

《讲要》:不患人不知我,但患我不能知人,学为君子,有道而人不知,道不能行,属于天命,无可忧患,若我不能知人,实为大患。为领袖者不得贤才,求学者不得良师益友,以其贤患莫辨之故,是以为患。

关于知人方面更多内容,请看《悟学.第十一篇》至《悟学.第十三篇》。

学记:

《学而第一》开篇说"人不知而不愠",这里又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为人者最怕不被人所知,所以才会有情绪,有怨怒。如果因为我们不知人呢?所以,这里的不知人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推己己人"。一个人很轻易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需求,往往忽视别人的需求,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自私自利造成的。天冷了,要加衣服,由此也要想到父母兄弟,朋友,也要被关心,被呵护。丰子恺在《护生画集》中说,非是我们爱惜蚂蚁,而不让人去踩踏,实在是因为怕踩蚂蚁的这份残忍扩充到人的身上。这是推己及人到由物及人,以此达到知人爱人。

第二层意思是"知人用人",人因为被知而发挥了自身的价值,也因为懂人,才不会让人才流失,这是"伯乐精神",国家、企业能知人善任是人民之福,人能知人便可用人,便可因材施教,此是智慧的表现,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

第三层意思是"懂人",曾经有位老师对他的学生说,将来你们婚恋找对象,一定要找一个彼此都可以听懂对方话的人,道理虽浅,道出了别样的滋味。夫妻之间需要彼此听懂对方的话,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也是因为能听懂对方的话。

《悟学》的宗旨:通过领悟、参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取其精华,结合当下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让国学中深邃的哲理及丰富的人生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指引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账号,看《悟学》系列之第三十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