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第五十五篇》雍也(五)

《悟学.第五十五篇》雍也(五)

悟学.十八子20200203子

论语. 雍也第六.新解读(五)

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译文】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李泽厚译:孔子说:"没有祝鮀那样的尖嘴滑舌,没有宋朝那样的美丽容色,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恐怕是很难做事的了。

又一通俗释义:"不会阿谀奉承,人又不帅,在这个世道,没法混。"

【集解】 孔曰:「佞,口才也。祝鮀,卫大夫子鱼也,时世贵之。宋朝,宋之美人而善淫。言当如祝鮀之佞,而反如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害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范寗云:「祝鮀以佞谄被宠于灵公,宋朝以美色见爱于南子。无道之世,并以取容。孔子恶时民浊乱,唯佞色是尚,忠正之人不容其身,故发难乎之叹,将以激乱俗,亦欲发明君子全身远害也。」

【集注】「言衰世好谀悦色,非此难免,盖伤之也。」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进出不经由门户?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集解】孔曰:「言人立身成功当由道,辟犹人出入要当从户。」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范寗云:「人咸知由户而行,莫知由学而成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孔子虽然对时代那么感叹,但是他认为还是要走正道才对。一个君子不要对现实低头,最后的胜利,最后的成功还是归于正道的。他举例说"谁能出不由户"?大门里的门为户。他说哪一个要出外的人,能够不经过门户出去呢?出了门才走上正路,人一定要走上正路的,走邪门,行左道,终归曲折而难有结果。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集解】包曰:「野如野人,言鄙略也。史者,文多而质少。彬彬,文质相半之貌。」

【集注】「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杨氏曰:"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

李炳南《论语讲要》:质是本质,文是文彩。野,包注:"如野人。"《说文》:"野,郊外也。"野人,即是居在郊外之人。史,古注有二义,一是史书,一是史官。"质胜文则野。"胜,包注作多字讲。质多于文,则如野人。也就是像乡下人的意思。乡下人习作农工,言行欠于礼文修饰,显得朴素无华。故云,质多于文,则如郊野之人。

"文胜质则史。"文多于质,则如史书。史书所载的史事,由于写史的人,除了像左丘明那一类的史家之外,难免有所好恶,不得其正,是故所写的历史,不免文过其实。所以,文多于质,则如史书,有失其真。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包注:"彬彬,文质相半之貌。"彬彬,融和之相。文与质均衡交融。言行文雅而又真实,合乎中道,是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李泽厚《论语今读》:"文"在这里指各种礼节仪文。今日有的人豪放不羁,言词直爽流于粗野;有的人恭敬礼貌,谈吐严肃,却流于呆板。"彬彬君子"的外在风貌,也不容易;如何能内在地文质协调,就更难了。"文"也可以是某种"形式主义"、"文本主义"、条条框框、华丽装饰一大堆,似乎周全好看,其实空腐不堪。朱注有理,宁朴质粗放,有生命活力,毋迂腐死板或华而不实。为人、做事,似均如此。今日多反其道而行之,以"文胜"为尚。君不见当代各种时髦文字乎?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集解】 马曰:"言人之所以生于世而致终者,以其正直也。"包曰:"诬罔正直之道而亦生,是幸而免。"

【唐以前古注】诗苌楚正义引郑注:「始生之人皆正直。黄疏引李充云:人生之道,唯其身直乎?失平生之道者,则动之死地矣。必或免之,盖由于幸耳。故君子无幸而有不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也。」

刘氏正义:直者,诚也。诚者内不自以欺,外不以欺人。中庸云:"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不贰者,诚也,即直也。天地以至诚生物,故系辞传言干之大生,静专动直。专直皆诚也。不诚则无物,故诚为生物之本。人能存诚,则行主忠信,而天且助顺,人且助信,故能生也。若乎罔者专务自欺以欺人,所谓自作孽不可活者。非有上罚,必有天殃,其能免此者幸尔。

黄氏后案:人受生于天,全生于世,以直道为之主。失此直道,天威所必谴,王法所必诛,众怒所必加,免者幸而已,言其尟(鲜之异体)也。左传宣公十四年传:"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论衡幸偶篇:"孔子曰:'君子无幸而有不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据蔡邕《独断》所引校改。)唐韩子曰:"谓君子得祸为不幸,小人得祸为恒。君子得福为恒,而小人得福为幸。"

南怀瑾《论语别裁》:孔子说,人生来的天性,原是直道而行,是率直的。说到这里就很妙了,人喜欢讲直,站在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尽管很坏的人,但也喜欢他的朋友很老实,不但老实人喜欢老实人,连坏人也欢喜老实人,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到,人应该作哪一种人才对。人都喜欢别人直——诚实,即使他自己不诚实,至少对于老实人,肯上他当的,还是喜欢。从教育上看,任何一种教育,都是教孩子要诚实,不要撒谎,可是人做到了没有?不可能。

这个"罔"字做什么解释呢?平常用到迷惘的惘,在旁边多了一个竖心旁。罔字的意义,代表了虚伪、空洞。"罔之生也",一个人虚虚假假地过一辈子。虚伪的人不会有好结果的,纵然有时会有些好际遇也是侥幸意外免去了祸患,并非必然。必然是不好的结局。这两句话是说人天生是率直的,年龄越大,经验越多就越近乎罔。以虚伪的手段处世觉得蛮好的,但是结果一定不会好,纵然好也是"幸而免"。可是"幸而免"是万分之一的事,这种赌博性的行为,危险太大,是不划算的。

拓展阅读:《礼记·中庸》节选

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

品德高尚的人安于目前的地位做他所应该做的事,不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东西。地位富贵,就做富贵人该做的事;地位贫贱,就做贫贱人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地位上,就做患难时该做的事。如此,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感觉到安然自得。位居上位,不欺凌下级。位居下位,不攀附上级。端正自己不苛求他人,这样就没有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无德奸诈的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孔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的行为有相似的地方:假如没有射中靶子,就应反过来责求自己。

评析:做事当于世有益,为人应惟心所安。处世要宽,待人要诚,做事要专,见财不贪!

《悟学》的宗旨:通过领悟、参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取其精华,结合当下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让国学中深邃的哲理及丰富的人生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指引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账号,看《悟学》系列之第五十六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