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第七十五篇》子罕(六)

《悟学.第七十五篇》子罕(六)

悟学.十八子20200212亥

论语. 子罕第九.新解读(六)

9•27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孔子说:"穿着破旧的衣袍,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可耻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诗·邶风·雄雉》:'不嫉妒,不贪求,什么行为能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做到这样固然是道之存在,怎么能算得上十足的好呢?"

傅佩荣译: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貉皮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惭愧的,大概就是由吧?《诗》上说:'不嫉妒,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子路听了,就经常念着这句诗。孔子说:"这样固然是正途,但是还不够好啊!"

【集解】孔曰:「缊,枲着。」 马曰:「忮,害也。臧,善也。言仲由不忮害,不贪求,何用为不善?此《诗·邶风·雄雉》之篇,疾贪恶忮害之诗也。」

【唐以前古注】释文引郑注:「缊,絮也。」皇疏引颜延之云:「狐貉缊袍,诚不足以策耻,然自非勇于见义者,或以心战不能素泰也。」皇疏:「孔子更引疾贪恶之诗证子路德美也。忮,害也。求,贪也。臧,善也。言子路之为人,身不害物,不贪求,德行如此,何用不谓之为善乎。言其善也。」

拓展阅读:

[1] 《诗·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2]《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数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

君子安于目前的地位做他所应该做的事,不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东西。地位富贵,就做富贵人做的事;地位贫贱,就做贫贱人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地位上,就做患难时应该做的事。如此,君子无处不感觉到悠然自得。居上位,不欺凌下级。在下位,不攀附上级。端正自己不苛求他人,这样就没有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所以,君子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孔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的行为有相似的地方:假如没有射中靶子,就应反过来责求自己。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译文】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雕伤;若平岁,则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 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此欲明君子德性与小人异也,故以松柏匹于君子,众木偶乎小人矣。言君子小人若同居圣世,君子性本自善,小人服从教化,是君子小人并不为恶。故尧舜之民,比屋可封,如松柏与众木同处春夏,松柏有心,故本蓊郁,众木从时,亦尽其茂美者也。若至无道之主,君子秉性无回,故不为恶,而小人无复忌惮,即随世变改,桀纣之民,比屋可诛,譬如松柏众木同在秋冬,松柏不改柯易叶,众木枯零先尽。而此云"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者,就如平叔之注,意若如平岁之寒,众木犹有不死,不足致别,如平世之小人,亦有修饰而不变者;唯大寒岁则众木皆死,大乱则小人悉恶,故云岁寒也。」

《庄子让王篇》又云:「孔子云"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

评析:寒:比喻严酷的考验,可以分辨君子与小人。人要在艰难困苦,复杂环境中才看得到他的人格,他的能力。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明智者不疑惑,仁者不忧愁,勇敢者不畏惧。"

李炳南《论语讲要》:这是三达德,儒家必修之学。《礼记.中庸篇》,孔子对鲁哀公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同智。书读得好,知识渊博,这是知识。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聪明。有智慧的人能把事理看得明白,所以不惑。普通人常为患得患失而忧,仁人存公心,尚施予,不患得失,所以不忧。有勇气的人办事不怕困难,见义必定勇为,所以不惧。

孔子的学问中,智、仁、勇三个字是相连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开的。

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孔子说:"能与之共同学习的,不一定能与之抵达大道;能与之抵达大道的,不一定能与之坚守不移;能与之坚守不移的,不一定能与之通权达变。"

杨伯峻《论语译注》:孔子说:"可以同他一道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礼而行;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礼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通权达变。"

【集解】「适,之也。虽学,或得异端,未必能之道。虽能之道,未必能有所立。虽能有所立,未必能权量其轻重之极。」

【唐以前古注】皇疏:夫正道易行,权事难达。既欲明权,故先从正起也。道谓所学之道也,言凡人乃可与同处师门共学而已。既未得彼性,则未可便与为友其适所志之道也。异端非正典也,人各自有性,彼或不能宁学正道,而唯能读史子,故未可便与之共之于正道也。立谓谋议之立事也,亦人性各异,或能学问而未必能建立世中正事者,故可与共适所学之道,而未便可与共立事也。权者反常而合于道者也,自非通变达理,则所不能,故虽可共立于正事,而未可便与之为权也。故王弼曰:

权者道之变,变无常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豫设,尤至难者也。能权量轻重,即是晓权也

有感:权者,道之变也。权变之道,用当今的话讲,可以说是"灰度管理"或"管理的灰度",至高之管理之道。拓展阅读:《管理的灰度》--任正非: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开放与进取,这条内容在行政管理团队的讨论中,有较长时间的争议。华为是一个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公司,开放难道有这么重要吗?由于成功,我们现在越来越自信、自豪和自满,其实也在越来越自闭。

我们强调开放,更多一些向别人学习,我们才会有更新的目标,才会有真正的自我审视,才会有时代的紧迫感。

清晰的方向来自灰度: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

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妥协一词似乎人人都懂,用不着深究,其实不然。妥协的内涵和底蕴比它的字面含义丰富得多,而懂得它与实践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我们华为的干部,大多比较年轻,血气方刚,干劲冲天,不大懂得必要的妥协,也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我们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变法,虽然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不灭的影响,但大多没有达到变革者的理想。我认为,面对它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他们的变革太激进、太僵化,冲破阻力的方法太苛刻。如果他们用较长时间来实践,而不是太急迫、太全面,收效也许会好一些。其实就是缺少灰度。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并不是一条直线,也许是不断左右摇摆的曲线,在某些时段来说,还会划一个圈,但是我们离得远一些或粗一些来看,它的方向仍是紧紧地指着前方。

我们今天提出了以正现金流、正利润流、正的人力资源效率增长,以及通过分权制衡的方式,将权力通过授权、行权、监管的方式,授给直接作战部队,也是一种变革。在这次变革中,也许与二十年来的决策方向是有矛盾的,也将涉及许多人的机会与前途,我想我们相互之间都要有理解与宽容。

宽容是领导者的成功之道:

为什么要对各级主管说宽容?这同领导工作的性质有关。任何工作,无非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同物打交道,二是同人打交道。

不宽容,不影响同物打交道。一个科学家,性格怪癖,但他的工作只是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同仪器打交道,那么,不宽容无伤大雅。一个车间里的员工,只是同机器打交道,那么,即使他同所有人都合不来,也不妨碍他施展技艺制造出精美的产品。

但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同人打交道。有人把管理定义为"通过别人做好工作的技能"。一旦同人打交道,宽容的重要性立即就会显示出来。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谓宽容,本质就是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组织目标和愿景的旗帜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宽容。

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

宽容是一种坚强,而不是软弱。宽容所体现出来的退让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无奈和迫不得已不能算宽容。

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宽容是一种美德。

只有宽容才会团结大多数人与你一齐认知方向,只有妥协才会使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减少对抗,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你的正确目的。

没有妥协就没有灰度:

坚持正确的方向,与妥协并不矛盾,相反妥协是对坚定不移方向的坚持。

当然,方向是不可以妥协的,原则也是不可妥协的。但是,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切都可以妥协,只要它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为什么不能妥协一下?当目标方向清楚了,如果此路不通,我们妥协一下,绕个弯,总比原地踏步要好,干嘛要一头撞到南墙上?

在一些人的眼中,妥协似乎是软弱和不坚定的表现,似乎只有毫不妥协,方能显示出英雄本色。但是,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认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

"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恰当时机接受别人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在解决问题上,它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它有不少的好处。

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一味地让步。明智的妥协是一种适当的交换。为了达到主要的目标,可以在次要的目标上做适当的让步。这种妥协并不是完全放弃原则,而是以退为进,通过适当的交换来确保目标的实现。相反,不明智的妥协,就是缺乏适当的权衡,或是坚持了次要目标而放弃了主要目标,或是妥协的代价过高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明智的妥协是一种让步的艺术,妥协也是一种美德,而掌握这种高超的艺术,是管理者的必备素质。

只有妥协,才能实现"双赢"和"多赢",否则必然两败俱伤。因为妥协能够消除冲突,拒绝妥协,必然是对抗的前奏;我们的各级干部真正领悟了妥协的艺术,学会了宽容,保持开放的心态,就会真正达到灰度的境界,就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

坚决反对完美主义:

什么是职业化?就是在同一时间、同样的条件,做同样的事的成本更低,这就是职业化。市场竞争,对手优化了,你不优化,留给你的就是死亡。思科在创新上的能力,爱立信在内部管理上的水平,我们现在还是远远赶不上的。要缩短这些差距,必须持续地改良我们的管理,不缩短差距,客户就会抛离我们。

的确,我们要有管理改进的迫切性,但也要沉着冷静,减少盲目性。我们不能因短期救急或短期受益,而做长期后悔的事。不能一边救今天的火,一边埋明天的雷。管理改革要继续坚持从实用的目的出发,达到适用目的的原则。

我们从一个小公司脱胎而来,小公司的习气还残留在我们身上。我们的员工也受二十年来公司早期的习惯势力的影响,自己的思维与操作上还不能完全职业化。这些都是我们管理优化的阻力。由于我们从小公司走来,相比业界的西方公司,我们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运作与交付上的交叉、不衔接、重复低效、全流程不顺畅现象还较为严重。

在管理改进中,要继续坚持遵循"七反对"的原则。坚决反对完美主义,坚决反对繁琐哲学,坚决反对盲目的创新,坚决反对没有全局效益提升的局部优化,坚决反对没有全局观的干部主导变革,坚决反对没有业务实践经验的人参加变革,坚决反对没有充分论证的流程进行实用。

我们不忌讳我们的病灶,要敢于改革一切不适应及时、准确、优质、低成本实现端到端服务的东西。但更多的是从管理进步中要效益。我们从来就不主张较大幅度的变革,而主张不断的改良,我们现在仍然要耐得住性子,谋定而后动。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西方的职业化,是从一百多年的市场变革中总结出来的,它这样做最有效率。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并非是为了好看。我们学习它,并非是完全僵化地照搬,难道穿上中山装就不行?

我们二十年来,有自己成功的东西,我们要善于总结出来,我们为什么成功,以后怎样持续成功,再将这些管理哲学的理念,用西方的方法规范,使之标准化、基线化,有利于广为传播与掌握并善用之,培养各级干部,适应工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是一个僵化的西方样板,而是一个有活的灵魂的管理有效的企业。看西方在中国的企业成功的不多,就是照搬了西方的管理,而水土不服。一个企业活的灵魂,就是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这两条要领的表现,就是不断提升效率。

我们从杂乱的行政管制中走过来,依靠功能组织进行管理的方法虽然在弱化,但以流程化管理的内涵,还不够丰富。流程的上、下游还没有有效"拉通",基于流程化工作对象的管理体系还不很完善。组织行为还不能达到可重复、可预期、可持续化的可值得信赖的程度。人们还习惯在看官大官小的指令,来确定搬道岔。以前还出现过可笑的工号文化。

工作组是从行政管制走向流程管制的一种过渡形式,它对打破部门墙有一定好处,但它对破坏流程化建设有更大的坏处。而我们工作组满天飞,流程化组织变成了一个资源池,这样下去我们能建设成现代化管理体系吗?一般而言,工作组人数逐步减少的地方,流程化的建设与运作就比较成熟。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未来的风险,我们只能用规则的确定来对付结果的不确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在发展中获得自由。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面,管理上的灰色,是我们生命之树。我们要深刻理解开放、妥协、灰度。

9•31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唐棣树的花,翩翩地摇摆。难道不思念吗?因为住的遥远。"孔子说:""恐怕并没有想念吧! (要是真的想念)哪(还会)有什么远?"

【集解】「此逸诗也。唐棣,栘也,其华偏然反而后合。赋此诗者,以言权道亦先反常而后至于大顺也。"岂不尔思"者,言诚思尔也。诚思其人而不得见者,其室远也。以喻思权而不得见者,其道远也。"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者,言夫思者,当思其反;反是不思,所以为远;能思其反,何远之有?言权可知,唯不知思尔。傥能思之有次序,斯可知矣。」

钱穆《论语新解》:「唐棣之华,偏其反而:棣花有赤白两种,树高七八尺,其花初开相反,终乃合并。实大如李,六月中熟,可食。唐棣白色,华即花字。偏亦作翩,反或说当与翻同。翩翻,花摇动貌。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棣花翩翻摇动,似有情,实无情。诗人借以起兴,言我心摇摇,亦如棣花翩翻,非不相念于尔,但居室远隔,不易常亲耳。上四句是逸诗。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孔子引此逸诗而说之,谓实不思而已。若果思之,即近在我」

南怀瑾《论语别裁》:「孔子所引用这四句古诗。它包含有两个意思。第一是说前面有一朵花,真是好看,可惜偏向了一点。第二是映射偏差的过失,是由自己不注意去深思所致。有些事所以一时看不清楚,都是因为它太亲近,反而使自己受到蒙蔽,其实,道理就在你的面前,就像在你家里一样,只要多多精思,就可以知道是自家本有的。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便是此意。

做事业或做人,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不太注意最浅近之处和偏信最亲近的人。四句话连起来就是说,我们有爱好,就有偏私,有了偏私,往往就看事情不清楚,越亲近的事物越看不清楚。这要特别注意。」

《悟学》的宗旨:通过领悟、参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取其精华,结合当下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让国学中深邃的哲理及丰富的人生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指引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账号,看《悟学》系列之第七十六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