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密檐磚構,千年不倒

小雁塔位於唐長安城安仁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郊)薦福寺內,又稱“薦福寺塔”,建於唐景龍年間,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誌。小雁塔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築藝術遺產。

小雁塔:密簷磚構,千年不倒

小雁塔


  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京師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地標。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關。

  小雁塔是密簷式磚結構佛塔,由地宮、基座、塔身、塔簷等部分構成,塔身為四方形,青磚結構。原為15級,約45米高,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大地震時,塔頂被毀掉兩層,現存13層。1989年測定塔的總高度是43.395米,底邊長11.38米,高與底邊的比例是100:26。

小雁塔:密簷磚構,千年不倒

小雁塔遠觀


  小雁塔的基座為磚方臺,塔基座南北各開有一券門,青石門相,券門下為青石踏步。石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楣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底層北券門外緊靠塔體的磚砌門樓,系清代增建。塔基座南側有清代石門坊,南額刻有“萬匯霑恩”,北額刻有“不二法門”。

  基座下有地宮,為豎穴。基座之上為塔身,塔身底層高大,二層以上高、寬遞減,逐層內收,愈上愈促,以自然圓和收頂,故整體輪廓呈現出秀麗的卷剎。

  小雁塔的塔身單壁中空,塔壁不設柱額,空筒式的內部設有木構式的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可達塔頂。塔身上為疊澀挑簷,塔身每層磚砌出簷,簷部迭澀磚,間以菱角牙子,塔身表面各層簷下砌斜角牙磚。每層南北各闢券門,以起到採光透氣的作用。

小雁塔:密簷磚構,千年不倒

小雁塔結構


  小雁塔第一層塔身南北開闢門洞,以供出入,南北門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質門楣上線刻供養天人和蔓草、祥雲、迦陵頻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裝飾圖案,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飛天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歌舞神和娛樂神,後被佛教吸收於天龍八部眾神之內,成為佛教中常見的裝飾題材。祥雲紋樣是仙界、理想和現實結合的浪漫主義產物,是古代紋飾的審美特徵;迦陵頻伽,佛教又稱“妙音鳥”,聲音美妙動聽,婉轉如歌,在佛教經典中,常以其鳴聲譬喻佛菩薩之妙音。

  這些與佛教內容密切關聯的裝飾紋樣,刻工精細,線條流暢,以跳動的迴轉曲線作為紋樣的基本構成,把外來的題材嵌入到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中,使之融合並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紋樣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裝飾紋樣亦是小雁塔遺產區絲路文化特徵的體現之一。

小雁塔:密簷磚構,千年不倒

唐長安小雁塔


  小雁塔自景龍年間建成至今1300餘年屹立不倒,真實的反映了初唐時期長安地區的建築藝術成就,塔本身即是體現絲路文化價值最重要的載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