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改革,关系到每一个人的钱包

这几天,人们的注意力被纷繁热闹的世界吸引。从海外扩大化的疫情、到“股灾式”暴跌的美股、再到自家A股到底是牛市还是买单行情,哪一件单拎出来,都够重磅的。

也就是在周五,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财政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后文简称《指导意见》)提出,着力推进税制改革。

要放在平时,这则新闻是可以大书特书的。但碰到了注定不平凡的2020年,它也就显得稍微不起眼了。

然而,就是在这份《指导意见》里,却着重提出来,要加快税制改革,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加快推动税收立法。

这场改革,关系到每一个人的钱包


税制改革,再次提上工作日程。作为深化改革最难啃的骨头,税制改革,真可谓一波三折。

去年两会时就提到要改,结果碰上了轰轰烈烈的贸易战。然后今年再次要有所作为,结果遇到了“新的战役”。

也因此,财政部这份1月23日的《指导意见》,对外发布的日期,已经到了3月6日。


『影响深远的税制』


似乎我们的财经爱好者,总是习惯于盯着货币政策,降息、降准、放水、加息。类似的新闻词条,占据了财经媒体一多半的流量。

而关于税收的阐述、普及,却任重道远,普通民众的认知里,依然是税收即猛虎的态度。

但是,在财经的世界里,央行和财政部,对于社会财富,都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央行的货币政策,它负责的是货币源头的问题,那么财政部的财政,负责的就是这些流通货币出来后的分配问题。

平时的国际新闻,像什么G7集团、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会议,通常去国外开会的,除了各国央行行长,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各国的财长。为什么?简单说就是,央行那边负责讲如何增加货币做蛋糕,另一边的财政负责研究怎么分蛋糕。

财政是一个国家的账本,负责掏钱支出,也负责税务收入。它同时也是一套调节社会财富的体系,这套体系维护着各方的利益,是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的一环。

也正因为如此,这里边关于收入的学问就大了,向谁收,怎么收,收多少,都对我们的国民经济,产生着重要影响。

这场改革,关系到每一个人的钱包


可是,我们的舆论都盯着央行,“漠视”甚至被某些利益群体“污名化”税制,这是极其不正常的。

就像最简单的房地产疯涨,表面上看是央行的货币政策主导。但是,另一个重要“核动力”,是中国不合理税制下的必然产物。

众所周知,90年代中后期的那场分税制改革,加强了中央财政的税收力度。

在当时,分税制加强了中央的财税收入,但是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分配,却是模糊和“回避”。这就造成了,地方把大部分的钱交上去了,但要花的钱却越来越多;中央把大部分的钱收上来了,但怎么花却从不跟地方商量。

以2004年为例,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总收入中约占45%,但财政支出却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约72%。在教育事业费上,中央财政支出219.64亿元,而地方财政支出3146.30亿元,是中央的14倍多。

另外,社会保障补助方面,地方财政支出是中央的近7倍;支农支出是中央的10倍。

这场改革,关系到每一个人的钱包


这种制度,又被各个地方上行下效。中央这么对省里,省就这么对自己下面的市,市就对下面的县乡。结果,越是处在末端的政府机构,财政收入越少,但是却要负担很重的民生和公共支出。

这种税制下,地方没钱,却还要发展,能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疯狂卖地。是的,不仅疯狂卖地,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借助政府信用疯狂发债。

这才有了轰轰烈烈的房地产运动。


『税改的威力』


所有人都知道,这么无节制发展下去是不行的,债务规模已经面临边际。

2016年,国发49号文件出台,文件名字叫《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于是就有了这些事:

中央把以前的事权慢慢开始承担起来,主动跟地方分担事权,比如我们之前讲的地方以前欠下的地方债,中央专门做了专项债统一处理。

同时,中央也开始承担更多的地方民生事务,社保、医疗、教育,慢慢的中央财政开始出工出力。减轻地方的财政压力。

而后就是强力推进营改增,查漏补缺扩大税基,打通全国的税务系统;国地税合并;启动金融支持,将国企股权划转社保基金,打造更加强大的中央财政。

这场改革,关系到每一个人的钱包


为什么这些事一步步的都发生了?归根到底,是税制改革。而因为这些变化,所引发的社会财富巨变,都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

难道大家没有发现,中国庞大的公务员体系里,几乎所有部门都是以减编为主,而税务部分却是一直在扩张的么?

我们常常听说,世界已经从增量经济,步入了存量时代。世界如此,国内何尝不是,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

那么,请大家记住:以后关注货币政策的同时,也一定要多关注税制改革。

因为,税制才是存量时代的核心,它才是管如何分配蛋糕的。它关系到社会公平,关系到财富的再分配,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税制,关系到每一个人的钱包。最直接的,在未来几年里,有些资产,真的不能再无脑买了。有些领域需要开始认真研究,认真学习。

这场改革,关系到每一个人的钱包


中国的税制,不仅关系到央地关系,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税收模式。

从前占比较高的是间接税,慢慢地,直接税的比例也一定会提高。直接税有哪几种?无非就是:遗产税、赠予税、离境税、房产税、利得税、所得税、数据税、社会保险税等等。

道理也很简单,还是那句话:随着社会逐渐步入存量时代,人们已有的财富比未来财富要充满确定性,也很可能体量更大。所以征收直接税,势在必行。

也正因为如此重要,财政部的工作重点不仅仅是减税,更重要的是征税结构。减间接税,上直接税。

这几年,迟迟不推,主要是外围局势多变,而国内矛盾也还不够激烈。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税制改革这条线,虽千难万阻,还是在稳步推进的。有推进,就会慢慢表现出其影响。

就像90年代那场影响深远的改革一样,回过头来,人们惊讶的发现,原来,一切重大的变化,往往开始的时候,都是有征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