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養老不止於“老有所養”

文化養老的要義是滿足老人心靈和情感的需要,讓老年人的生活真 正體現有尊嚴的“享”,而非低質量的“挨”。這是在老有所養、老有 所醫的物質前提下孕育出來的一種更高層次的要求

文化养老不止于“老有所养”

千百年來,“老有所養”是先賢們所描繪理想社會的目標之一。這種願景已逐漸成為現實:我國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覆蓋率超過90%,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已樑柱穩立。

今天,養老內涵已遠不止停留在“吃飽”“穿暖”等維持基本生存的傳統物質贍養內容上,老有所養、老有所醫之外,許多老人更追求老有所學、所樂、所為,渴望情感上的關愛,期盼心靈上的充實。

如何滿足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要,讓老年人的生活真正體現有尊嚴的“享”,而非低質量的“挨”?

倡導“文化養老”,引導老年人融入主流社會,體現個人價值,提高生命品質,成為養老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老年大學則是其主陣地——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與同齡人的切磋、交流中,老人們不僅可以學習新知、跟上社會前進的步伐,還能溝通情感、滿足社交的精神需求。

這種高品位、高質量的養老模式,在增加養老“文化含量”的同時,正逐步實現從“被動養老”到“主動享老”的轉變。

“充電”不怕晚

又來早了!61歲的羅西琴打開新時代英語教材,利用等待上課的間隙複習上節課學習的課文,書頁空白處密密麻麻的課堂筆記工工整整。課文背過,想到下午還有一門英語口語課,她又拿出手機掃一下課本上的二維碼,跟著音頻輕聲讀了起來。

文化养老不止于“老有所养”

羅西琴從26個字母開始學英語,每天堅持背單詞、啃語法,為的是趁孫子出生之前多學一點,以後幫忙帶孫子時輔導作業不抓瞎。

班上同學學英語,基本都是“剛需”:王西芳打算隨孩子定居意大利,急需過語言關;徐真的兒子和女兒分別在西班牙、德國留學,下次出國他可不想再跟“啞巴”一樣。

陝西老年大學英語老師周玲坦言,“我最初以為老年人上大學只是為了消遣時間,後來發現他們不僅聽課時非常專注,而且課前預習、課後複習,遇到不懂的知識點反覆請教。”

基於出國旅遊等方面的需求,報名學習英語的老年人越來越多,讓周玲的“新時代英語”課躋身陝西老年大學熱門課程榜單,一座難求。

很幸運,羅西琴第一年就選上了。一年學費350元,平均一節課不到10元。她沒想到,這麼划算的價格,課程居然還是“特別定製”——從教材的編寫,到教學大綱的制定,陝西老年大學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專門針對老年人的教學體系。

“比如口語課,教的大都是辦理登機手續、填寫海關申報表等場合實用性很強的口語,以及點餐、購物、乘車出行等日常生活用語。”有次,羅西琴用剛學的英語給一個老外指路,交流起來居然毫無壓力,這讓她“越學越愛學”,考慮再學習一兩門其他外語。

年輕時與大學失之交臂,曾是羅西琴最大的遺憾,老年大學圓了她的“大學夢”。“多學習一些新知識新技能,才能追上時代步伐。”對羅西琴而言,這也是她提高、完善、超越自己的一次選擇。

跟羅西琴一樣,很多老人年輕時沒有接受教育的條件和機會,因而他們退休之後選擇在老年大學繼續“充電”,填補他們曾經的缺憾。

老年大學的學員來自各行各業,既有教授、醫生等高級知識分子,也有離退休老幹部以及普通工人、個體戶等。可他們上老年大學,卻有一個共同目的,就是為愛“充電”。

“炒鍋洗淨燒熱,入油,將鍋巴入鍋炸酥,撈出裝盤,並淋少許熱油,再將燒好的食材倒在鍋巴上,撒上蔥段。”一級廚師何周禮邊講邊做,香氣很快瀰漫了整間教室。

這是西安交大老年大學的一堂烹飪課。在何周禮指導下,老陝拍黃瓜、土豆紅燒肉等家常菜經過專業的調味,變得色香味俱全。65歲的張世萍學了兩個月,手藝突飛猛進,看著一向挑食的孫子能多吃一碗飯,張世萍笑得見眉不見眼,做菜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看到網上有人開直播教做菜,張世萍躍躍欲試,打算明年先報班學習視頻拍攝及剪輯技術。“學習‘充電’,多晚都不怕!”

重拾年輕時的“詩和遠方”

一翻履歷,就知道62歲的史優勝原來很忙:白水縣委書記,渭南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社局黨委書記、局長,渭南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文化养老不止于“老有所养”

剛一退休閒下來,史優勝就走進了渭南市老年大學的課堂,重新拾起年輕時嚮往的“詩和遠方”。

史優勝原先也練書法,但用他的話說是“野路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通過在老年大學系統學習,他才明白:“書法是一門立體的學科,不是簡單的寫字課,光落款就有上款、下款、龍門對等近10種規格。瞭解了書法文化,才能更好地欣賞其美學和藝術價值。”

練字之餘,史優勝也學習攝影、聲樂、古詩詞賞析。他決定,趁現在“有錢有閒”,圓一圓曾經的青春夢想。

採訪中,不少老人吐露心聲:年輕時忙著討生活,沒有時間和精力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現在終於有條件了,就不要讓自己困於“眼前的苟且”,而是去大膽追求“詩和遠方的田野”。

70歲的孫敏果和孫子一起“上大學”,孫子學計算機,他學國畫,從寫意到工筆,再從山水到花鳥。這兩年,他轉而對西畫產生了濃厚興趣,素描、水粉、水彩一點點學起,從莫奈到米開朗基羅,《星空》到《蒙娜麗莎》,又從巴洛克藝術到印象派,現在他已能獨立創作油畫作品。

“雪花飄飄伴人行,撐傘登程歷艱辛……”在二胡班學員的伴奏中,韓克信又開嗓了,唱起了秦腔《十五貫》選段。

韓克信年輕時便是秦腔鐵桿票友,來西安光機所老年大學前,他在朋友組織的民間自樂班練唱秦腔,因為缺乏專業的技法指導,他平常就跟著手機裡拷貝的名家唱段自學,雖然常有朋友誇讚,但他自己總感覺不得要領。經專業老師指導,韓克信發現自己原本引以為傲的許多發音方法都不科學。“長此以往,不僅有損傷聲帶的危險,還可能告別我心愛的秦腔。”

經過一點一滴打基礎、系統學習,現在聽人一張嘴,韓克信就知道哪錯了,自己“反而越唱越小心了”。自稱在老年大學“學上癮”的韓克信,打算在樂器、聲樂等方面加強學習,從更寬泛的角度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老人們學習的興趣點正在悄然轉變。這從老年大學熱門課程的變化可見端倪:逐漸從中醫、推拿、養生等實用的當下所需,轉移到鋼琴、聲樂、禮儀模特等文藝範兒的精神享受。

2018年,西安交大老年大學試開化妝與服飾搭配課,老師是陝西歌舞劇團的專業化妝師,30人的班一天就報滿了。

58歲的張雅莉是班上的“年輕人”,精緻、時尚、活力滿滿,朋友說她似乎在“逆生長”。“儀表美了,人便更加自信、心態更好,自然就年輕了。”她希望學校再開一門服裝設計與製作課,這樣,以後參加走秀、歌舞表演,不僅能自己化妝,還可以自己設計表演服。

優雅地“樂活”

退休後的失落感,擔心被社會邊緣化,怕孤獨、怕衰老、怕生病……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很多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凸顯。

而隨著養老保障體系的完善,跳出了“養身”基本需求的老年人,“養心”的精神訴求愈加強烈——他們渴望被關注和充實自我,填補“精神空巢”。因此,文化養老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文化關懷”,樹立和培育積極老齡觀,引導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和行動面對生活,發揮其生命能量,實現自我價值。

腳踩10釐米“恨天高”,邁著優雅貓步,舞臺上氣場全開,若閆紅媛自己不說,很難將她跟年近花甲的老太太聯繫到一起。身高1.80米的她曾經是陝西省籃球隊一名運動員,如今是陝西老年大學禮儀模特表演隊隊長。

禮儀隊40個人,平均年齡55歲,平均身高1.72米,基本都是業餘選手。“以前以為走路誰不會,簡單!誰知大有學問:要提胯、眼睛正視前方20米處,穿旗袍時大腿內側輕微摩擦,姿態要古典;而時裝得送胯,走出國際範兒。”閆紅媛學了4年,終於從一名“小白”學員,成長為頗受歡迎的禮儀老師。

性格開朗的閆紅媛是個標準的“樂活族”,熱衷於參加各種老年時尚活動,目的是“結識同道中人,擴大社交圈子”,且多走幾場秀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保持活力,又可令心情開朗。

有人曾“善意”提醒閆紅媛:老人就該有個老人的樣——安安穩穩地帶孫子、過日子。閆紅媛卻不願將晚年生活“捆綁”在家庭,尤其是子女的家庭生活上,認為與其“無趣地年老而終”,不如做個“與年齡不符”的人。

她希望自己享受生活的同時,也能傳遞一種積極向上的老年生活態度。“希望通過我們的表演,展現不一樣的老年生活狀態,讓更多人知道,新時代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只是跳廣場舞,我們還在尋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世界。”閆紅媛說。

這種傳遞,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即社會向養老群體傳遞精神關懷,同時養老群體向社會傳遞知識、經驗、精神共享。

在當地人婚喪嫁娶、生子慶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澄城刺繡,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5歲的劉秀華是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為了把這門手藝傳下去,劉秀華在澄城老年大學開辦了刺繡班,常年招生,免費培訓。600餘名學員中,走出了4名澄城刺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和16名縣級代表性傳承人。

劉秀華的另一個身份是秀華刺繡藝術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合作社的刺繡手工作坊,是老年大學刺繡班的實習基地,內設兩個示範展室,一個實習操作室,供學員現場學習、觀摩、研討、實踐。挖掘傳承澄城刺繡的同時,劉秀華把農村有手藝的婦女從“牌桌”拉過來,帶領貧困婦女脫貧,已吸引50餘人入社。

古老的澄城刺繡被劉秀華和她的學員們繡到現代人的衣服、鞋襪、香包上,搭乘“一帶一路”快車出了國門。精美的繡品還被製作成郵票,在美國、英國、法國、荷蘭等國發行。

“老牛自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我們老年人能夠繼續發揮作用、實現價值,而不應脫離社會,成為社會的旁觀者。”劉秀華說,“把老年人的力量凝聚起來、釋放出來,就是中國四分之一的力量,這將是實現中國夢的巨大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