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人生可解,这才是《围城》悲剧背后的用意

《围城》的书评有很多,还有各类的研究。但是我有一个问题很困惑,钱钟书到底是怎么理解围城的?

人生是否是可以打破的,还是注定无法逃脱的?方鸿渐的是围城是个人原因,还是人性普遍性的问题?

“围城”人生可解,这才是《围城》悲剧背后的用意

《围城》展示了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平凡普通的现实生活,就像生活本来的样子。在这本书里,没有催人泪下的曲折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却有一种生命的痛苦与无奈。

方鸿渐想摆脱旧式婚姻,却不能得到父亲的理解和认同;他向往纯洁美好的爱情,却得不到他所爱的人的谅解;他努力工作,追求事业的成功,却难以对付复杂的人事关系,在同事的排挤下连饭碗都保不住;他希望得到美满的婚姻,在家庭的避风港中找到精神的寄托,最后却与妻子格格不入。

钱钟书是一个学贯中西、博通古今,有着深刻哲学思想的人。其中对生活的思考,也融人了《围城》中。方鸿渐的婚姻和事业,经历了几重波折,最终以全部失败而告终。钱钟书对方鸿渐人生命运的描述,烘托了人生的无奈,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引发读者对人生、命运、爱情的深邃思考,使读者去寻找超越现实的出口。

“围城”人生可解,这才是《围城》悲剧背后的用意

钱钟书近照

一 从创作背景看“围城”的成因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遭日本占领。《围城》正是在经历上海沦陷区生活的背景下写成的,蛰居在上海沦陷区的那段时间,是钱钟书经历的最为凄苦艰难的一段生活。

钱钟书考取了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新婚不久,便去了英国。当时的上海动乱凄凉,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其中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是相当“时髦”的。他们的生存状态,成为现代生活的典型代表。

钱钟书从熟悉的生活背景、人物形象中取材,重点讨论的是,那些“知识分子”真正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那种围城式的主人公的性格和人性中共有的东西。

近代以来,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地冲击着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自身已经腐朽的封建思想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掺入了外来的东西,便常常显示出种种荒露性。从时间上说,1937年8月至11月,正是上海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又不幸失守的日子,与之相距不过几百里的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也发生在同年12月。

钱钟书在嘲讽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中西文化合流中所产生的蜕变人格的批判,表现了这种人格在现实生活中与民族时代精神的矛盾。从方鸿渐得到又失去鲍小姐,到方、唐、赵、苏四人间的情爱纠葛,从方家及周家的庸俗的生活,到三闾大学校园中的名利争斗,他们在国难面前虽无什么烦恼,但在情场、名场、利场的战争中却从来没有休息过,一个个夜必继日,累的疲惫不堪。


“围城”人生可解,这才是《围城》悲剧背后的用意

方鸿渐漫画

钱钟书在《序》中说:“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所以说《围城》最基本的写作目的在于对“人性”的探讨,在这样一个物质文明发达的世界会有怎样的生活,又有怎样的精神状态。

小说嘲讽了“国粹”和“洋物”掺和在一起产生的不伦不类的现象:城市人“享受了最新的两洋科学设备”,却“坐在水管烘暖的客堂念佛”,每天念白遍白衣观音咒,求菩萨保佑自己。以诙谐生动的比喻揭示了“西方文明”与中国封建传统思想台流所产生的荒唐可笑性:“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象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的两个方补丁,吐王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

钱钟书在《围城》中对两种文化撞击时产生的种种畸形可笑的现象和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辛辣的讽刺。钱钟书把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作为现代人的现实选择,却把无路可走和无可奈何的困境,作为追求和选择之后的必然结果。

二 从故事情节看人性悲剧

①《围城》最著名的一句话“婚姻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主人公方鸿渐经历了恋爱的挫折,又稀里糊涂的走进了婚姻。对于婚姻,婚后与家人的疏远、妯娌间复杂的暗战以及种种一切带来的两个人的唇枪舌战。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带来了婚姻的疲惫,随即而来的想要逃离的感觉。

“围城”人生可解,这才是《围城》悲剧背后的用意

影视作品中的方鸿渐

理想的爱情大多是虚妄,婚姻大多是由不得自己控制的,也就是指爱我的人不是我爱的人,我爱的人不爱我。方鸿渐正是处于这种情感困境之中,婚姻既没有给方鸿渐归宿,更不是他的避难所,因为方鸿渐自身的软弱和无能,他根本不能面对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的婚姻,更不能很好地解决事业和婚姻中出现的问题,最终只能逃出一个又一个围城,再进入另一个围城,不断开始新的困惑人生。

“天生人是教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老死不相往来⋯⋯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了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这段话是方鸿渐和赵辛楣生气后的想法,我觉得这段话最可以看作是人性围城的描写,方鸿渐因为赵辛楣的话而气愤不已,独自发牢骚。

文章结尾部分方鸿渐因为孙柔嘉姑母而赌气,李妈又掺在其中,鸿渐的左颧被柔嘉的梳子打得红肿。方鸿渐有这样一段话:“你狠啊!你闹得你家里人知道不够,还闹得邻舍全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还想做人,倒要面子的。”

这段对话的出现很有生活气息,具有普遍性。方鸿渐和孙柔嘉的战争大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两个人。李妈、妯娌、姑母、父亲每一个人都可能挑起战争。至于围城的说法,结婚前的两个人向往婚姻,这是想走进围城的一面。而走进婚姻后增加了好多人在其中,原本的地方容不下太多的人。从另一方面说,就是面子问题,中国人都是爱面子的,夫妻间的事情一旦被外人知道了,原本的尴尬和气愤就会成倍的增加。

而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女士曾经说过,如果让方鸿渐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孙柔嘉曾经以为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却是在外面,人世间的一切皆是围城,你想要的得不到,你得到的永远不是你想要的。

“围城”人生可解,这才是《围城》悲剧背后的用意

围城剧照

②客观世界不断给人设置险境,让人的身心在企图超越重重障碍的努力中消耗磨损。围城中的悲剧,是人物性格问题,从而使得人物的命运有一种必然性。

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形成的文化传统,与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要求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钱钟书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点,他在《围城》中不仅描绘了中西方化合壁时产生的畸形笑料,还提示了两种文化交锋制造的让人无可奈何的悲剧。

赵辛楣说方鸿渐,“你不讨厌,但全无用处”。方鸿渐自己评论自己是个“道义上的懦夫”。孙柔嘉说方鸿渐“你不但本领没有,连志气都没有,别跟我讲什么气节了。”此类对方鸿渐性格的揭示在小说中有很多。

方鸿渐在求学、求爱、求职上处处碰壁的坎坷波折,与其说是那个时代给人造成的普遍困境,不如说是方鸿渐的懦弱和逃避迫使自己走入的窘境。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善作小聪明,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

方鸿渐的父亲是个十足迂腐守旧的封建遗老,他顽固坚守传统文化和旧道德标准,视一切外来文化、新文化为洪水猛兽。他处处显示封建家长的威严,始终以传统观念要求和制约儿女们的言行,致使方鸿渐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刚一起步便以悲剧结局告一段落。他的迂腐和他在儿女婚姻问题上的专制态度,对儿女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他不但不以为然反而得意非凡。

“围城”人生可解,这才是《围城》悲剧背后的用意

围城漫画

他的封建观念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方鸿渐和孙柔嘉夫妻间的和谐。他认为女人只能在家里做家务,服侍丈夫,即使知识女性也不能外出工作,更不可能比丈夫赚钱多,否则“丈夫还能振作乾纲么?”他甚至当面教训受过高等教育的儿媳,要她遵守传统的“妇道”,不要抛头嚣面外出做事,这自然引起孙柔嘉的不满,导致与丈夫的冲突。

三 从“围城”的挣扎看解脱之道

当人意识到存在是无意义的,偶然而荒诞的,认识孤独而无法沟通的个体时,人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自身意义和价值都显现在与他人的对应关系上,建立关系的成与败,意味着着自身追求的成与败。

“围城”人生可解,这才是《围城》悲剧背后的用意

《围城》里每一个生活场景,都表现出了不和谐的状态,好像一只刺猬,保持着彼此的距离,一离近不是你刺痛我,就是我擦伤你的皮。人与人之间也好像一座围城,在交往中的碰壁让自己希望远离这种过于紧密的交往,最终困住了自己,也隔离了别人。

但是,即便这样,钱钟书在《论快乐》里说,“人生虽然痛苦,但不悲观”。人们在追求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一方面无法对抗巨大的现实力量,另一方面也总被自身的脆弱所冷却。方鸿渐是现代中国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他既没有足够的能力拯救自己于困境,有没有足够的勇气逃离,他只能在“围城”中挣扎。

方鸿渐害怕在冲突和矛盾中坚持自己的主见,害怕对别人造成伤害。无意义的生活加之懦弱的性格,揭示了人们身陷围城人生而不可自拔的根本原因。方鸿渐的懦弱是不敢、不想承担自己存在的全部责任,这样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是我们共同面对的。

围城中表现了世俗中的种种百态,对于其中人的生活状态,作者做了独特的描写,对于作品中的背景,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占据人们思想,而西方文明又不断被引入中国的时期,两种思想碰撞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环境。婚姻、人与人的交往,包裹住太多,隐隐中形成了婚姻围城和人性围城。

这些讽刺嘲笑背后,作者仍赋予了希望。

因为懦弱而逃避,因逃避而处处围城。你我都是方鸿渐,对人生中那些徒劳的挣扎和无奈的荒凉感同身受。围城人生不是不可避免的,以怯懦去逃避,不如以勇敢真实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人生树立意义,方可突破“围城”式的人生。

“围城”人生可解,这才是《围城》悲剧背后的用意。


附:围城经典语录

1.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我们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的思乡病。想找一个人,一件事,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的世界有个安顿的归宿。

2.爱熄灭了灯,心围一座城。

3.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4.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5.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鱼片里示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6.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

7.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8.假使订婚戒指是落入圈套的象征,钮扣也是扣住不放的预兆。

9.似乎我们总是很容易忽略当下的生活,忽略许多美好的时光。而当所有的时光在被辜负被浪费后,才能从记忆里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感叹它是最好的。

10.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11.你嘴凑上来,我对你说,这话就一直钻到你心里,省得走远路,拐了弯从耳朵里进去。

12.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13.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花子的烂腿,血淋淋的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事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惊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