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向好了?別輕視!可用中醫藥當家的社區防控“武昌模式”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武漢部分方艙醫院已經開始“清零”。下一階段是否可以鬆一口氣了?

3月5日上午,湖北省中醫院在全國首開新冠肺炎康復門診,仝小林院士再次點贊社區防控的“武昌模式”,倡議中醫藥繼續介入後期康復和預防。

仝小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

1月24日,大年三十,仝小林到達武漢。42天,他奔波於發熱門診、留觀病房、重症病房、方艙、隔離點、社區。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已更新到第七版,仝小林是制定中醫治療方案部分的牽頭人;第一個被推薦使用的中藥通治方——“武漢抗疫方(1號方)”,仝小林是擬方人。

疫情向好了?別輕視!可用中醫藥當家的社區防控“武昌模式”

仝小林來到湖北省中醫院(光谷院區)觀看相關設備

康復,中醫大有可為

在湖北省中醫院光谷院區新冠肺炎康復門診,仝小林拿起艾條親自示範。他說:“康復門診對新冠肺炎病人的整體恢復來說是個福音。”仝小林介紹,中醫非常強調治未病,治未病就包括了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後防復。

疫情向好了?別輕視!可用中醫藥當家的社區防控“武昌模式”

“新冠肺炎病人出院後,現階段就是一個瘥後防復的階段”,仝小林說,從病人的表現來看,即使是核酸檢測陰性了,也不發燒了,但出院以後還會有一些不同程度的相應症狀,如乏力,肌肉痠痛、食慾不好、心慌、氣短、胸悶、盜汗等,所以需要進一步康復調理。出院的重症、危重症病人,他們的肺損傷比較重,部分患者後期肺功能的恢復和解決肺纖維化的問題,需要相當一段時間,“這可能要3個月、半年甚至1年的時間”。

“新冠病人康復可以採取中西醫結合,西醫也有很多有效的康復手段,但主要還是以中醫為主。中醫在康復方面具有優勢”。仝小林院士說,中醫在康復方面,除了湯藥,還有各種非藥物療法,像針、灸、火罐、刮痧、藥浴、食療,還有五禽戲、八段錦等體育療法以及心理療法。綜合治療,對病人恢復來說是有效的康復手段。

這個病,中醫病名叫寒溼疫

疫情向好了?別輕視!可用中醫藥當家的社區防控“武昌模式”

仝小林床前問診

仝小林一到武漢,就直奔病房、急診留觀、發熱門診看病人。他首先要判斷這個新發的病到底是什麼病。

武漢給他的第一感覺是又潮溼又陰冷。

他看到的初發病人,舌質淡,舌苔白厚腐膩,睏乏無力,發熱但熱度不高或不發熱,咳嗽胸緊,沒有食慾,噁心甚或嘔吐,腹瀉,這是典型的寒溼鬱肺和寒溼困脾的表現。

“通過對病人的觀察,結合環境因素,我們基本考慮這個病的病名叫寒溼疫”,仝小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新冠病毒是個嗜寒溼的病毒,在寒溼的環境存活的時間長,在武漢溼冷的環境下比較容易傳播。

仝小林迅速定下中醫治療新冠肺炎的的原則:宣肺化溼。即針對寒溼鬱肺、阻肺,要宣肺解表,散寒透邪;針對寒溼困脾,要避穢化溼,健脾化痰;同時,針對疫毒損傷肺絡,痰淤阻絡,要解毒通絡。儘管由於地域、體質、基礎病、藥物干擾(西藥、中藥)等,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很多變證、壞證,可以化燥、化熱、傷陰等等,但這個病是個陰病,以傷陽為主線。

“宣肺化溼是個大的原則,在後來指導全國的中醫治療方案裡都是以這個思想為主線”,仝小林說。

中醫治療可將大部分症狀“扼殺於初期”

“這麼多病人哪裡來的?源頭還是在社區。”到達武漢不久,仝小林與湖北省專家充分討論後,擬出了一個宣肺化溼的通治方——“武漢抗疫方”,在主方的基礎之上,分別針對發熱、咳喘、納差、氣短乏力等症狀,擬定了4個加減方。社區醫生經過簡單的培訓就可熟練應用。

“辨證論治、一人一方”是中醫理想的用藥模式,但“特殊時期,應先讓每一個病人都吃上中藥,阻斷輕型向重型發展”。武昌區副區長向悅聯繫了本地及江蘇兩家藥企,先後為武昌區提供了數萬人份的湯劑和免煎顆粒,2月3日起在武昌全區大範圍免費發放。每人份14天用量。

疫情向好了?別輕視!可用中醫藥當家的社區防控“武昌模式”

這麼多人服藥,不良反應在所難免。為了更好地指導居民服藥,仝小林團隊又與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保延教授團隊合作,緊急開發出一款手機APP,劉保延在後臺投入了幾百名後方醫生,通過這個平臺一對一遠程指導病人服藥,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武漢本地醫療資源不足、病人得不到及時救治的困境。

仝小林介紹,絕大部分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初期症狀是相似的,中醫治療可將絕大部分症狀“扼殺於初期”。“武昌模式”所得到的萬餘份反饋顯示,絕大多數患者的症狀都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

中醫在多次疫情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幾千年的中醫治療這個新病到底行不行?有沒有效果?仝小林肩負著巨大的壓力出征武漢。

“我的信念來自於對中醫療效的確信,因為自古以來中醫在數百次的疫情中都是中流砥柱,對中華民族的繁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仝小林介紹,新中國成立以後,有4次大的瘟疫,他參加了3次救治。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國發生流行性出血熱,當時仝小林正在讀首批國醫大師周仲瑛的博士。

疫情向好了?別輕視!可用中醫藥當家的社區防控“武昌模式”

“這個疫情持續了十多年,我參與了3年。”仝小林介紹,當時患病人數多,死亡率也比較高。最開始死亡率超過10%,後來在周仲瑛教授團隊的努力下,死亡率降到了百分之一點幾,中醫效果非常明顯。

“我當時是博士生,在蘇北醫院治療這些病人,對很多危重症,中醫還是很有效果,而且把他們搶救回來了。”

另一次是SARS暴發。“當時我在中日友好醫院,是中醫、中西醫結合醫療組組長,除了中西醫結合治療200多例外,我們用單純中醫治療了11例,效果都很好,發熱、咳喘等症狀明顯得到了改善,病人的病程也縮短了不少”。

第三次,就是本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以院士的身份出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組共同組長。仝小林認為,在西醫沒有找到特效藥及研發出疫苗之前,中醫藥在社區的早期介入、全程參與,對整個疫情控制特別是對社區疫情防控非常重要。他們根據武昌社區中醫藥防控的實踐,和武昌區政府、湖北省中醫院、劉保延網絡信息平臺一起,總結出了“武昌模式”,即通治方+政府搭臺+互聯網。這一模式,對未來新發、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社區中醫藥防控,對未來社區中西醫結合模式,都有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